题记
泰跃系的庄家故事,将会给我们解开三个谜团:
1. 一个地产商人投身资本市场,他是怎样适应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氛围的?
2. 当泰跃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庄家时,它究竟在运作些什么?
3. 泰跃崩盘之后,它留下的灰色轨迹,究竟源于市场特色,还是资本系族的个性?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它被打造成一个堪与任何资本系族匹敌的庞大集团。在所有的资本系族里,它的运作手段最凶狠、最剽悍也最富罪恶气息。它在资本市场与司法界留下的灰色轨迹,至今仍然涂抹不去。
它本不属于证券市场这块天地,如果在地产界继续发展下去,它甚至有可能超越今天的一些大牌,然而,更快更大的诱惑,最终引领它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在证券市场上,它展现出了一副邪恶的面貌。除了窃股套利的坐庄行为之外,它还与政府高官暗相结纳,形成了权钱交易的罪恶链条,它就是
泰跃。
泰跃的牟利模式体现了中国资本系族的一大共性。许多资本大鳄都或多或少地做过同样的事情。因此,当泰跃土崩瓦解之后,几乎所有有类似经历的资本家,都为之感触良久。
春风来袭:泰跃从哪里诞生
1993年的中国,举国上下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下海。这个富于时代气息的词汇,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纸的版面上。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点江山,让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再度变得热烈起来。
泰跃的故事,就在这热烈而又纷乱的一年里开始了它的序章。1993年的春天,在当时还不太繁华的中国人民大学对面,一栋简易楼正在热火朝天的建造过程中,它的主人是一个叫刘军的年轻人。
刘军正是这一年万千下海者当中的一个。出生在北京的他,1990年的时候从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在那个时代,大学毕业生还是颇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并不需要为工作出路担忧。然而刘军却似乎天生就不愿意做一个安守本分的人,他对上班没有兴趣。在放弃了国家分配后,他找到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从卖百货到卖化妆品、医药,据说他还给当时名气颇大的郑州亚细亚集团当过一段时间的采购员。
折腾了很久,刘军却始终没能折腾出什么大动静。就在这个时候,他无意之中接触到了一个生意人,从他的口中,刘军得知有许多人正在到处租办公场地。据说,自从“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办公司的热潮。从1992年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公司以每个月2 000家的速度递增,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数量在一年内翻了一番。这些新冒出来的公司四处争夺办公场地,有时一个办公室内竟然同时有20多家公司。
这个消息给了刘军一点灵感,异想天开的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冒险的机会。在当推销员东游西逛的日子里,他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对面有一块空地,此地距离中关村科技园区极近,又位于市区内,非常适合建造写字楼。不过,他一没有施工资质,二没有用地审批,三没有经营许可,想要在这里盖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刘军却决定冒险闯关。
在和大学同学凑齐了租金后,刘军把这块地从人民大学手里租了下来。他又雇来一支包工队,硬是把楼盖了起来。然后,他把其中大部分房间租出去当写字楼,用剩下的部分开了家“龙虎大酒楼”,专门“为租户服务”。
日后看来,刘军能够在“三无”的情况下把楼盖出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时纷乱的商业环境。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商业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政策放宽了许多。学者凌志军在《变化》一书中记载道:“当时几乎所有的禁令都被取消了,政府可以办公司,学校可以赢利,教师可以兼职,官员可以做买卖,倒卖紧俏物资的人可以合法地从中牟利。某省的检察机关公开声明,对回扣、提成和兼职收入将不追究法律责任;另一省的工商部门跟着宣布,谁要是想办公司,可以不必申请营业执照,也不必缴纳管理费……”
刘军就这样把他所谓的“写字楼”盖了起来,并成功地悉数租了出去,而且一租就是两年。直到1995年,海淀区政府盘查土地,才惊讶地发现这是一栋根本没有任何手续的违章建筑。一纸通知单下来,这栋荒唐的写字楼才最终归于瓦砾。
楼虽然被拆掉了,但算起来刘军却赚了不少钱。和许多资本人物相比,刘军的第一桶金来得实在太过离奇。这段靠地产发家的经历,让他对地产感觉格外的亲近。日后刘军向资本市场的跃迁,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闪转腾挪,基本上都围绕着地产概念,这也是他与其他资本大佬最显著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刘军用一种近似于灰色的方式起家,无形之中对他造成一种影响: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不惜代价地违规违法,可以百无禁忌地去打破规则,甚至于贪婪而冷酷地去编造美丽的谎言。这种行为模式,正是日后泰跃悲剧性命运的根源所在。
刘军带着通过违章楼赚到的钱,先成立了北京龙虎泰山实业有限公司。1995年7月,在这家名字江湖气十足的公司的基础上,他投资成立了北京泰跃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泰跃),注册资本为1 000万元。日后纵横资本市场的“泰跃系”,正是由此起步的。
就在泰跃成立当月,公司就接到了海淀区一个名叫怡秀园的公寓建造工程,这是泰跃进军房地产的第一单生意。刘军从这个工程中很是赚了笔钱。一是因为这个公寓建造项目只有1.55万平方米,而且已经进行了一半。泰跃接手之后,只用了很少的成本就完成了后续施工,时间不长即进入销售环节,前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二是当时的楼市帮了他大忙。随着改革开放日渐深入,北京的城市经济趋于活跃,民间消费能力增强。一些富裕起来的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有公共厨房和卫生间的“筒子楼”,买一套自有住宅便成了许多人彼时的追求。在这样的氛围下,怡秀园公寓小区卖得很好,在短短时间里即销掉8成以上,同时还被评为当年的北京市优质工程。
在这种热烈的市场环境中,尝到甜头的刘军更是增加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好感,同时也看到了房地产业潜藏的巨大机会。因此,在怡秀园小区项目初战告捷后,泰跃的主要方向被确定在了楼盘开发上。跟那些小打小闹的房产商不同,泰跃一开始的胃口就大得很。刘军总是以一副独行侠的面目出现,绝不与其他人一起合作开发。这样一来,利润自然由泰跃独享,风险却也因此变大。他贪利激进、大胆无惧的性格,在此时便已经初现端倪了。
在进入房地产行业不久,刘军就展现出了他大胆无惧又善于取巧的一面。当时一些单位客户在购房的时候,总会问一问房子是不是由国有企业开发的,注册资金有多少。作为一家只有1 000万元注册资本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泰跃的销售人员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自然不好回答。吓跑了几次客户之后,刘军索性告诉员工,以后再有客户问,一律回答“我们的上级主管机关是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建委)”。这个答案不能算错,因为北京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是北京市建委批准成立的。
在这期间,发生过一段很见刘军性情的故事:刘军专门让工人对销售总监的办公室进行了豪华装修,甚至比他的董事长办公室规格还高。这让每一个到来的客户都不由惊叹:“你们真牛,连销售总监的办公室都这么豪华。”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客户对泰跃实力的信任。
1997年,泰跃拿到了一个名叫“太月园”的项目,这是一个隶属于北京东升锅炉厂的改造项目,面积高达13.8万平方米。如果能够顺利地开发下去,泰跃自然可以获得不菲的投资回报。然而就在刘军一头扎进新楼盘的项目开发,四处打广告、监督施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大金矿似乎从天而降了。
1998年初,香港爆发禽流感,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受这些影响,中国的出口顿时委靡,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振。在这样的局势下,为了扭转经济的下行趋势、重振内需,中央政府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那就是对房地产市场全面松闸。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进入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取消对个人住房信贷的限制;7月,福利分房体制被停止。由此,中国地产开始升温,房地产业就此进入了春天。
长期混迹于房地产业的刘军,无疑发现了此中的机遇。他意识到,如果全国的住房福利性分配体系就此废止,那么一切基于此的消费观念都将改变。房子很快就会像人们的鞋袜一样,由厂商生产,并在市面上公开销售。一旦压抑多年的住房需求被彻底释放,谁进入这个行业越早,谁就越能抢占先机。
在泰跃的历史上,1998年或许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亮点,然而它却是一个实质上的转折。出于对房地产行业的长期看好,刘军决定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接手更大更多的工程项目。
此时的泰跃手中已有一个规模不菲的太月园项目,与泰跃的实力也很匹配。从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看涨,供需两旺”的发展前景来看,太月园的房子是不愁卖的。另外,平心而论,泰跃在楼盘开发领域做得的确相当出色。从一开始,刘军就打定了“一手开发、一手销售、一手物业”的主意。在对客户负责到底的基础上,破天荒地提出了“生活主题大社区”的概念,并将一些人性化设计加入其中,例如保证每家住户都至少能拥有一个向南的房间,楼与楼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中,却是非常新鲜的事物。在大片大片颜色单调、形体单一的老式塔楼中,泰跃的住宅看起来简直算得上是鹤立鸡群。
综合这些因素,刘军完全可以用一两年的时间在财务上将这个项目消化干净,还清银行贷款与借款,然后坐在办公室里安然数钱,享受房地产业整体蓬勃发展带来的红利。可是,出于对房地产业暴涨特质的急切追捧,在1999年太月园项目尚未完全结束时,刘军选择接手了一个更大的新楼盘“太阳园”,希望用房地产发展带来的暴利来实现泰跃的超速发展。
日后,资本市场的观察者们始终都认为,倘若刘军坚持稳扎稳打,那么泰跃是不会以一己之力同时操刀两个大规模项目的,如果不是胃口太大,后面的事情便都不会发生。倘若在消化了太月园项目后再接手新项目,泰跃应当就不会遭遇资金瓶颈;即使遭遇资金瓶颈,其也可以不用通过上市的方式来化解财务问题;即使上市了,也不必采用后来的灰色手段。因此,对房地产行业的重新认识,是刘军思想上的大转折,同样也是泰跃资本生涯上的大转折。
移步股市:向资本市场要钱
刘军对房地产行业的新认识,让泰跃的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泰跃的钱不够花了。
泰跃本是一家地产界的小公司,接下太月园项目便已将其自有资金都套了进去。现在再接下一个更大的太阳园,在当时北京商业圈中一无背景、二无资历的泰跃自是十分费力,只好依靠银行贷款与民间信贷来维持项目的继续运行。
事实证明,刘军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基本没有错。2001年夏天,泰跃最终将“太月园”与“太阳园”操作完成。从推向市场到最终售光,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而泰跃也一举获得了高达30亿元的销售收入,其中纯利润大概为8亿~10亿元。这笔天文数字般的巨大现金流,无疑让泰跃飞速成长为地产界高档次的企业之一。泰跃当时的销售总监用一言以概之:“我们一夜之间,从拉板车的变成了开奔驰的。”
然而,与之相伴的坏消息则是,由于大量向银行和私人借贷,只有13亿元资产的泰跃,已经背上了10亿元的债务,其资产负债率高达76%。这无疑让刘军深感力不从心,泰跃开始在资金上捉襟见肘。随后,在金融圈里,又流传出泰跃被加入了银行“慎贷”黑名单,资金链随时面临断裂危险的消息,泰跃一时间黑云压城。
这时的泰跃,就好像一个饥肠辘辘却手捧金元宝的人。据资料记载,此时泰跃手中握有丰富的土地储备,其中有70万平方米已经拆迁完毕,作好了开发的前期准备。这些地块大多处于非常理想的位置,一旦开发成功,其销售收入至少可以达到50亿元。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市又下发了一个新规定,要求到2002年底,所有“圈来”的土地,都必须完成立项、规划和土地出让合同,如果在两年内不开发,这些土地便由政府收回。
心急如焚却又壮志满怀的刘军知道,只要能够让泰跃的资金链保持连续不断,眼前的高负债其实只是暂时的。随着宏观经济的向好,中国房地产市场必然会有一个长期的上涨过程。据说,刘军在与泰跃的一些员工聊天的时候不断重复:“中国目前的情况和日本当年一样,都是经济腾飞,房地产也跟着一起飞。”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泰跃的资产负债率再高,也必须咬牙坚持下去。而想要摆脱资金的困窘现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直接上市,伸手向资本市场要钱。
在下决心转战资本市场之前,刘军首先要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充实泰跃的股权,以便自己将泰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二是要成立自己的控股子公司,再用子公司去控股金融企业。
日后,泰跃案例的研究者相信,刘军的确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坐庄股市的主意。泰跃后来的超范围经营,在上市公司之间大搞违规拆借,包括使用壳公司作为投资和转账主体,以及种种隐瞒关联交易的行为,悉数出于刘军最初的谋划。
2001年6月,北京泰跃房地产公司与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钢铁工贸集团公司、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共同组建了中泰信用担保公司(以下简称中泰信用),由刘军担任公司董事长。在这家注册资本10亿元、全国第三大的商业担保公司中,泰跃占30%的股份。然而实际的情形却是,除了泰跃之外,其他企业并没有拿出多少真金白银来参股,自然也就无法指挥中泰信用的一举一动。拉这些“国字头”企业入伙并将其命名为“中泰”,刘军是有一番自己的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