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偏颇不节
长期饮食过饱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要靠饮食来获取。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必要的。但是,长期饱食并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长期饱食对人体健康是无益的。
现代医学认为:经常饱食,会使胃肠的负担加重,使消化液供应不足,甚至会引起消化不良。
每餐饮食过饱,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相应供血不足,以致使人感到困乏,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冠心病患者还容易引起心绞痛发作。
长期饱食,摄入的营养量超过身体的需要量,不但会有过多的脂肪储存在体内,而且糖和蛋白质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储存的这些脂肪大多分布在皮下、肝脏、腹壁以及腹腔内的大网膜和肠系膜上,会造成腹压增高、腹壁肌肉松弛、腹部向外突出。这样不仅走路困难,而且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体内积存的脂肪越多,活动就越困难。
医学研究认为:长期连续饱食不但不利于人体健康,而且会使人未老先衰,寿命缩短,并会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的不利影响更大。
因此,饮食要讲科学,不宜长期吃得过饱。
长期饮用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富含胆固醇的动物脂肪和其他食物的摄入量(如蛋黄、动物内脏、鱼子、虾、蟹黄、墨鱼等)。这是因为:
(1)经过动物实验和人类饮食习惯的调查,证明了高胆固醇的食物与动脉硬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系。
(2)进食的数量可直接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后,便容易沉积到血管壁中而发生动脉硬变。
不过,如果是年轻而且症状轻的高血压患者,几次测定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数值又都不高,加上体形也不过于肥胖,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可不必过分限制。但年龄在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即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数量不高,目前也还没有并发动脉硬变症,也应摒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荤腥食物(含动物性脂肪的食物)都或多或少含有胆固醇,对高血压病特别是动脉硬变的患者是很不适合的。但也不必视如“猛虎”,全加禁忌,而应该根据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水平及是否有动脉硬变等情况,适当予以控制。一般应选择每100克食物中含胆固醇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为好。植物油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而且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强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也有一定的好处。
常食各种蛋黄
各类蛋黄中胆固醇值较高是必须注意的。胆固醇侵入血管壁,粘附在血管壁上,引起组织上动脉硬变,其结果是导致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提高。
确实,随着人们吃各种蛋类如鸡蛋、鸭蛋、鹅蛋等食品机会的增多,患脑中风、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增多起来。
无论如何,对于中老年人,各种蛋类的蛋黄以不食为宜。
拒食各种肥肉
现在有些人一点肥肉都不敢吃,以为吃了肥肉会损害健康。年轻女性为了避免肥胖,保持苗条身材,不吃肥肉;而中老年人害怕得高血压病、脑中风、冠心病,对肥肉更是一点也不敢沾。其实,这些看法和做法未免失之偏颇。
营养学家提出少吃高脂肪食物,强调的是“少吃”,而并不是不吃。一般认为,成人对脂肪、蛋白质、糖类需要的比例大体应为0.8:1:7.5.
肥肉并不是多余之物,它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1)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燃料”之一,每克脂肪在体内能产生37.7千焦(9千卡)热能,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正常人每天需摄入30~40克脂肪才能保持精力充沛,体力劳动者所需要的脂肪量还要达到正常摄入量的2倍以上。
(2)人体所需的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必须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吸收,缺乏脂肪,这类维生素也会相应不足。
(3)肥肉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胆固醇过高自然不好,但成年人每日必须自胃肠吸收0.5克左右的胆固醇,才能满足合成细胞膜、性激素、皮质激素和胆酸的需要,才能维持免疫细胞的稳定性和白细胞的活力。
(4)油脂中的磷脂是细胞的组成部分,脑磷脂更是神经细胞的重要成分,在神经功能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故有人称脂肪有健脑的功效。
(5)脂肪尚有保持体态丰满、使皮肤光滑润泽、头发乌黑油亮的作用。
日本专家指出,血液中胆固醇过低,可能是引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美国科学家指出,在婴儿期和童年期,若长期胆固醇摄入不足,日后的智力将受到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低于1.5克/升的老年妇女,死亡率为对照人群的5倍,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也见升高。由此可见,绝对不吃肥肉的做法是不明智、不科学的。
饮水不足或过量
无论谁上了年纪,都会患由于程度不同的老化现象导致的动脉硬变。
血管失去弹性后,血管壁变厚,血管内腔狭窄,血液循环不良。与此同时,血液本身也变得与年轻时不同,红细胞与白细胞等固体成分占的比率增高,尿素与尿酸等代谢产物的排泄不良,所以血液容易变浓,呈黏糊糊的状态。
黏度增高的血液勉强地通过动脉硬变血管的管腔,所以容易发生血管堵塞,导致脑梗死和心肌梗死。
所以说如果不能避开动脉硬变,至少应让血液循环保持一种通畅爽快的状态,这样的话就能防止血压的上升和由此伴随产生的各种疾病。
血液是由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占总量55%的含有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的血清液体成分组成的。
这其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是脂肪,多余的脂肪不仅贴在血管壁上成为动脉硬变的原因,而且血液中的脂质增加,就会使血黏度增高,使血液循环不良。
因此减少过多的脂肪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时间。要从现在立即开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地补充水分。用语言很难讲清,简单地说就是用水稀释血液,使血液恢复流畅的状态。可是,要喝多少水合适呢?一次“咕嘟咕嘟”地大量饮水的话,就会增加血液循环量,成为血压一时性上升的原因,所以,应多饮几次,每次少饮一点为宜,一天饮水总量合计在1000~1800毫升为最好。
钠盐超标
人体对钠盐的生理需要量很低,成人每日摄入盐1~2克即可满足生理需要。在食盐摄入量较高人群,如日本本土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食盐摄量低的地区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中,则几乎没有高血压。限制钠的摄入可以改善高血压情况,服用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也可降低已增高的血压。钠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引起心排血量增高;小动脉壁的含水量增高,引起周围阻力的增高,都可能是发病机制。但是,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改变摄钠量和血钠水平,只能影响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个体的血压水平,故认为饮食中钠的致病是有条件的,对体内有遗传性钠转运缺陷,使之对摄钠敏感者才有致高血压的作用。研究表明,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患病率之间早线性关系。高血压病患者中60%为钠敏感者,因此,钠盐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蛋白质摄入量偏多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蛋白质的摄入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摄入优质蛋白质,高血压的发病率就下降,即使高钠饮食,只要摄入高质量动物蛋白,血压也不升高。一些沿海地区渔民长期海上作业,精神高度紧张,睡眠时间少,长期吸烟饮酒,盐的摄入量也高,虽然存在许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是渔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却比较低,这与膳食中优质蛋白质摄入多有关。
优质蛋白质预防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钠的排泄,保护血管壁,或通过氨基酸参与血压的调节而发挥作用。
蛋白质对预防高血压有一定作用,但是从蛋白质的代谢来看,导致血压升高的可能性并不能完伞排除,因为在蛋白质的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具有升压作用的胺类,这些物质在肾功能正常时能进一步氧化成醛,由肾脏排出体外。但若肾功能不全全或肾脏缺氧时,可导致胺的蓄积,有可能显示升压作用。另外,蛋白质、脂肪和糖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蛋白质摄入过多,热量过高,久而久之,也可造成肥胖、血管硬变,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人们应摄取适量蛋白质。
微量元素失调
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有毒元素过多均会影响血压的波动。研究发现体内锌、镉的比值降低时血压会上升,增加饮食中锌元素能防止镉增高而诱发的高血压。长期接触镉的职业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比不接触镉的工人高。
饮食中缺少镁者血压易偏高,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补充镁能使血压下降。镁能降低血压可能是由于镁能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钙泵,排出钙离子,泵入钾离子,限制钠内流,以及镁能减少应激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不良生活习惯
打鼾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睡眠打鼾者血压偏高。一些中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由于他们睡眠打鼾,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结果仍不理想。如果对这些患者的打鼾进行治疗,他们的血压就会比较容易地控制在理想水平。这种情况提示打鼾与高血压有关。
(一)“鼾睡”似酣睡,白天爱瞌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打鼾)的患者一大特点就是白天精神不好,老想打瞌睡。这原因很简单,一个晚上多次呼吸暂停,吸入的氧气自然比正常人少很多,脑部缺氧,白天精神能好起来吗?我的室友正是这样,白天上班时经常伏案打盹,让我们看了愤愤不平:这小子晚上睡这么香,白天还打瞌睡,真是懒虫一条!
其实,我这室友并不懒惰,人也聪明,但没办法,当时的课本并没有提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几年后我偶然看到一本讲睡眠医学的书,才恍然大悟,明白当年是大大错怪了此君。
(二)严重打鼾也是病
其实,治这个病倒很简单,既然是气流通过的通道狭窄,那么把这个通道弄宽就行。比如减肥,比如用牙齿纠正器、舌托,或者做个小手术,如腭垂腭咽成形术、鼻部手术等。最终目的就是让气道通畅,则鼾声自然减轻或消失,呼吸暂停也就基本无踪。但是,打鼾实际上牵涉到多个器官,治疗起来总体疗效尚不满意。
长期以来,许多人虽然对打鼾者深恶痛绝,但只会觉得这人习惯不好,基本不会想到这人有病。事实上,这个病也是近年才在医学界引起重视并单独列出的,早上若干年,你要是想治打鼾而去找医生,估计就会被对方一句“打鼾不是病,不用看”的答复打发回家了。
现在看来,打鼾当然是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年轻时夜里会吵着别人,影响同学朋友关系,甚至导致离婚;白天哈欠连连,工作效率低下,可能丢掉工作。到了中老年,情况要更糟,长期患此病的人,很可能会在睡眠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中风,甚至“长睡不起”——就此死亡。
所以,套用“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的俗话来说,“打呼噜不算病,打起来真要命!”
据调查,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有50%以上并发有高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有30%的人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长期间打扑克
打扑克,能给予我们精神上一定的刺激,给我们带来紧张和兴奋的感觉。有的时候具有给我们转换心情的优点。
可是太在意胜负,人就会失去冷静,会沉迷于其中,这也是极普遍的现象。可是永远取胜是不可能的,与之相比,失败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味追求胜利,往往就会完全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这样的结果,就会使血流加速,躁动不安,就会不断地使血压上升。
情绪高涨,精神紧张,兴奋传递给自主神经,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的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就会分泌。
沉迷于胜负,集中精力,握着的手心湿漉漉的。这种手心握汗的状态,就是由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的。
结果,如果高压是20千帕(150毫米汞柱),这时候就会接近26.7千帕(200毫米汞柱),低压也从13.3于帕(100毫米汞柱)上升到接近17.4千帕(130毫米汞柱)。
就连血压正常的人,都是这种状态,血压高的人,上升的幅度就更大,更严重的是,往往还会出现脑中风和心绞痛。
所以说,把扑克全部从生活叶中取消,对于小好此道的人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对于生活中没有什么变化同时又喜好玩的人来说,过分抑制增加的精神紧张,反而会带来相反效果。
鉴于此,采取不过分沉迷的方法是必要的,不拘泥于胜负足理想的。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就不要沉迷于其中。如果发现自己过分投入,就要歇一会儿,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是重要的。小能遵守这种方法,就要放弃,否则就是拿生命做赌注。
长时间打麻将
打麻将是老年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它能调节精神,丰富生活,开动脑筋,减缓智力衰退,延缓机体内器官老化,对身心健康是有一定益处的。但足同其他娱乐活动一样,必须适可而止。因为,老年人有着年老体弱的种种生理特点,若是日久成瘾,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同学小王常年在外工作,难得假期回家,去年春节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度过了除夕,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考虑怎么娱乐。小王的岳父、岳母是麻将迷,早已退休。无奈平日老两口加上小王太太是“三缺一”,少了一只“铁脚”,所以除了每日三餐,剩下的时间往往是在玩门球、养花种草中度过。小王难得回家一趟,刚好凑齐一桌。岳母建议小王和太太陪他们玩上几圈,过把瘾。但这一上桌,就难离开了,每天除了买菜做三餐饭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泡在麻将桌上,开始几天小王玩得还比较“欢”,接下来就感觉不对劲,坐在那里,肩、颈、腰部酸痛。为了不扫两位老人的兴,小王只有坚持着,那滋味真是“茶壶里装饺子,他心中有数”。可岳父、岳母却忍不住“哎哟哟”直呻吟。虽是这样,他们却“勇往直前”,丝毫没有歇手的意思。
正月初八深夜,岳父大人的“手气”特别好,连和几把后,突然高叫一声:“和了,清一色”,还没来得及倒牌,人却滑到桌子底下去了。一家人见状吓慌了,七手八脚把老头子扶起来一看,老头子已不省人事,口角都歪了。急忙送往医院急诊,正好我值班,听完小王的讲述,赶紧给老爷子做了脑CT检查,竟然是脑出血。而小王紧张之余,边说边晃脖子、伸懒腰。我心里嘀咕“年纪轻轻,送一个人到医院,也不至于累成这个样子。”一问原因,小王直吐苦水,还说看东西,好像视力都比以前差了。于是我顺便给他检查了一下视力。结果把他吓了一跳。回家前,他两眼视力均为1.2,现在却明显下降。唉,看来,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要乐极生悲。
对于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来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忌饭后即打。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退,饭后应稍事休息,让血液更多地供应肠胃,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放下碗筷即搓麻将,紧张地用脑,就会减少肠胃的血液供应,导致消化不良和肠胃病的发生。
(2)忌时间过长。如果打麻将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一天,会使下肢血液回流速度缓慢,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水肿等症状,甚至发生下肢静脉栓塞。所以,坐1小时左右,应适当地站起来活动一下肢体。
(3)忌情绪波动。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有的患有动脉硬变、高血压、冠心病等血管疾病。如果过度兴奋、紧张,则会刺激体内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容易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所以,搓麻将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应心平气和,不要为一张牌争得面红耳赤,不要把胜负看得太重,更不要赌钱。
(4)忌熬夜打牌。有些中老年人的夜生活常常是以打麻将的方式消遣掉的。要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恢复,故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否则就会出现头昏眼花,精神疲劳,诱发出其他疾病来。
(5)忌忽视卫生。人到老年,身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抗病力差,一旦遇到微生物感染,就容易发病。因此在打麻将前后应该洗手,中途不要嗑瓜子或用手拿食物吃,同时还应将麻将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此外,患有肝炎、痢疾、肺结核等传染病的人,最好不要去打麻将,以免传染给他人。
长时间下棋
弈棋,是一种“斗智”的艺术,是锻炼智力的一种娱乐活动,它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使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增强,还能提高理解和判断能力,加强运算能力。运算能力越强,越准,获胜的机会越大。纹枰对坐,从容谈兵,奥妙莫测,“乐在棋中”,会把人带到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时,对那些智力迟钝、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老人,弈棋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但是娱乐必须适度,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切记不要下棋时间太久,或与人争执。因为下棋时间太久,势必减少活动量,使运动系统的功能减退。在“棋逢对手”,竞争激烈时,全神贯注,目不斜视,颈部肌肉和颈椎长时间固定于一个姿势,血液局部循环不良,肌肉劳损,易发生紧张性头疼和颈椎病,还可降低胃肠的蠕动,导致心肌的收缩力以及身体的免疫功能都会减弱,有损身体的健康。因此,下棋每次不宜超过1小时,消遣消遣足矣。同时有些人弈棋争强好胜,常为一兵一卒争执,乃至“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这样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动过速,血压骤升,心肌缺血。原有高血压或隐性冠心病的人,便有可能突然发生意外招致不幸。
贪玩游戏机
美国公共健康中心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与儿童高血压有密切联系。科学家们曾对附近两所学校的140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询问了他们家庭的高血压病家族史。经过比较有关血压资料,结果发现,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儿童患紧张性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不玩的儿童。
研究还发现,儿童期高血压病对成年后的血压有很大影响。他们比起正常的同龄人,包括那些具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同龄人,更容易成为真正的高血压患者。因此,对家长来说,一定要控制好孩子,莫贪玩电子游戏。
长时间看电视
随着电视的普及,如今看电视已成为人们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电视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据国外研究,电视机在工作时,其显像管会发射一种较强的电子束,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血压的影响更大。长时间看电视后,可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和神经系统疲劳及感官能力减退,使人的工作效率下降,连续看电视5个小时以上时,血压明显升高,此称之为升压反应。一般健康人在看过电视后不久,升压反应即消失,血压很快便恢复正常;但高血压患者的升压反应却可持续10~15小时,少数人还会出现颅内刺激症状,甚至诱发脑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等。据柏林心血管病中心研究所报告,所有高血压患者在看完电视之后,血压均上升,大约有1/3的患者的血压直至次日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关于看电视引起升压反应的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根据初步研究结果认为,造成升压反应的原因,除了精神情绪上的应激反应(尤以紧张、恐怖及悲伤的情节画面影响最为显著。)和电视机的辐射之外,闪光、声音的刺激亦是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健康和安全起见,不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正常健康人,看电视时均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次持续看电视的时间不应过长,通常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中途应当休息片刻,到室外走走,眺望远方,活动肢体,呼吸新鲜空气。
(2)看电视时,室内光线不宜太暗,最好是有较弱的侧光照明。
(3)避免电视画面“跳跃”或“闪烁”,少看惊恐悲切的情节,高血压患者以不看为宜。
(4)看完电视后若有不适反应时,就应及时节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看电视的距离以距电视机(50.8厘米)1.5米为最低标准,眼睛视线的水平于电视机屏面中心呈13°夹角为宜。
另外,儿童超长时间看电视可能导致性早熟。
昨天带着儿子小马和一帮朋友吃饭,席间朋友对儿子的乖巧赞不绝口,把他夸成了一朵花儿。我撇了撇嘴,然后告发儿子:昨天他还跟我们夫妇大闹了一场呢!朋友们不解,纷纷问是怎么回事,小马也在一旁煽风点火的让叔叔阿姨们给他做主伸冤。
我告诉他们,我昨天刚刚看了一份文献,上面报道说意大利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发现,儿童超长时间看电视将会导致褪黑激素分泌的减少,这种被称为“睡眠荷尔蒙”激素与儿童的青春期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那些远离电视、电脑的青少年褪黑激素的分泌量要比平均值高出30%。研究人员认为,长期暴露在电视等人造光源下,是极有可能导致性早熟的。所以我对小马说,以后你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这是命令。结果小家伙就不干了,哭天喊地地跟我们闹。
朋友们听了,纷纷表示回家也要对孩子发出“电视限制令”,小马一看“敌众我寡”,没有人支持他,也就只有耷拉着脑袋不再争辩了。
不爱运动,常卧床休息
经常躺在床上,忧心忡忡,思想过度紧张,甚至唉声叹气,精神不振,加之脑组织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氧气、脑卵磷脂、氨基酸等能源物质,会造成大脑暂时的营养不足,以致产生头晕、浑身乏力等症状,造成体力不佳。而且长期卧床,就会降低胃肠功能,导致食欲不振,使全身营养缺乏,对身体本身和抵抗疾病都不利。严重者,肢体老是处于静态之中,可能造成肌肉萎缩、骨骼脆性增大和关节不灵活,使肢体僵化。人躺在床上长久不动,势必会造成血液循环缓慢,血液是身体一切组织器官供给营养、供给氧气的通道,如果血液循环不畅,会使全身健康受损,还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长期卧床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霉菌和发酵颗粒以及二氧化碳、灰尘等有害物,由于空气不清洁,呼吸受阻,对高血压患者极为不利。如果出外活动,使新鲜氧气参加入体的生化代谢活动,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增强免疫功能,对康复是有好处的。生活较有规律的正常人,体内的激素分泌是比较均衡的,一般白天较高,夜间较低,如果老是睡觉,就会扰乱生物钟,扰乱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工作。
总之,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专家指出,患者每天坚持3次,每次20分钟的户外活动,比如散步等,就会明显改善身体器官的功能。
情绪诱病
情绪激动与高血压有关吗
王师傅是高血压患者,一天下班回家后,他发现家门口有堆****,忍不住在楼道间破口大骂。回屋之后,他仍絮絮叨叨,气愤难平,结果忽然陷入昏迷,再没醒过来。动辄发怒往往成为高血压发生和恶化的诱因之寡欲精神爽,思多气血衰。心平血压降,气和则安康。
情绪与疾病关系密切,且互相影响。疾病可引起情绪的波动,高血压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无论哪一期高血压,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高血压初期,血压波动很大,忽高忽低,而人的情绪往往随着血压的波动而变化,容易激动,爱发脾气。随着病情的发展,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情绪更加不稳定,更加急躁、易怒、易冲动。到了晚期,多个脏器受损,功能丧失,情绪往往变得深沉、忧郁,有时焦躁不安,还可能出现多疑、敏感,甚至产生被害的妄想等症状,也可能出现行为异常。
反过来,情绪的变化亦可引起血压的变动。激动、忧虑、烦恼、焦急等情绪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保持宁静愉快的心情,血压则下降。
高血压患者最忌的就是大喜大悲,在愤怒、悲伤、恐惧或大喜时血压骤然升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情绪的激动往往是诱发脑卒中的因素。
消极情绪
在人情绪活动的同时会伴随一系列复杂的体内生理变化。如果是良好的、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有促进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增添新的力量,能充分发挥肌体的潜能。但是,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活动,虽然可以短暂地激发肌体对恶劣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但总的来说,会对肌体产生有害的作用。
高血压病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家庭史,即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由于动脉病变而造成的,但是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紧张的刺激和饮食的习惯,也会对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影响。例如人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如果这种情绪反应是短暂的,则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会很快复原,身体不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这种情绪长时期存在,并且得不到必要的疏导和发泄,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体内的生理、生化不能恢复正常,持续下去,就很容易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
实验观察发现,凡是能引起被实验者情绪波动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谈话,如涉及工作、婚姻家庭以及经济上的困难时,都会引起被实验者心电图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不良的心境如悲伤、自责和沮丧、愤怒、高度紧张、急躁好胜、激动等,都是引发高血压病的因素。要摆脱消极心境对健康的影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弥补法:对突发的外来刺激,可通过努力工作来弥补精神创伤和心理伤害。
(2)转移法: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借以转移注意方向,松弛紧张情绪。
(3)劝说法:扩大交往,结识良师益友,寻求安慰和疏导,以减轻心理冲突。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要摆脱不良的心境,做情绪的主人。我们应该时常这样想。
心理的压力
导致高血压的原因是很多的,而情绪紧张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说持续的紧张情绪和过度的精神疲劳可产生高血压。
41岁的李先生是某公司的文员。一天,他为完成公司的一项紧急任务,从早上7时一直忙到下午下班时分,匆忙吃点东西后又回公司接着工作。晚上21时许,在老板“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中,他突然感觉脑袋里好像有一个爆竹爆炸了,“轰”的一声失去了知觉。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李先生侥幸死里逃生。原来,他是因为高血压引起了脑出血,导致右侧肢体完全瘫痪。
血压的升高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动脉血管收缩以抗拒正常的血液流动,使血压增高。另一个是由于心肌的作用,使血压升高,这多是由于长时间的、繁重体力劳动,因瞬时心跳加强加快,使心脏血管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了心血管疾病。
有人曾做过一个动物实验,充分说明了心理冲突可引起高血压症。把一只嘴馋嗜腥的猫放在一个它能看见又能抓得到的,放有鲜鱼食品盒子的地方。猫要想吃到鲜美的鱼肉就必须踏在食品盒前边的一个通电的电极上,这样猫就得忍受伤肤的电击痛才能吃到鱼肉。在这种取食忍痛,不取食难熬的情绪折磨下,使猫的心理上形成严重的冲突,猫变得愤怒、恐惧的矛盾结果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实验研究还发现,在愤怒与痛苦时,由于动脉外周阻力增加,可使舒张压明显升高;在恐惧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造成收缩压升高。国外有学者对某医学院的19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考试前30分钟,其中有51人的血压明显升高,23人收缩压一般升高1.13~2.26千帕(20~40毫米汞柱),最高者可达8千帕(60毫米汞柱)。
而在考试结束后30分钟,在51人中只有19人有轻度的血压升高,其他的人都恢复了正常。另外,有些人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恐惧而形成条件反射,造成血压升高。有位学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病例:一位飞行员患高血压病,经过在医院的休养,血压已接近正常。但有一次偶尔测定血压时,正好天空中有飞机飞过,他的血压就突然明显上升。他自己所说“我突然情绪不安,显然我已经再不应该驾驶飞机了”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刺激性的因素都可使病人形成条件反射而使血压波动。
据研究还发现,容易激动、好竞争、常觉时间不够用而有压力感的人,过于耿直的人,胆小怕事的人患高血压的机会比较多。总之心理状态的好坏与血压有着直接的关系。
精神紧张
人突然遇到危险时,就会惊恐得心跳加快,血压骤升,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这是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应激反应,即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素类物质迅速增加,心血管系统使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应付在危险状态时主要脏器对供血的需要。当然,危险消除后,这个过程也就随即消失,血压也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受强烈的刺激,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他的正常生理过程受到干扰,就会转变为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引起高血压病。如驾驶员、消防队员、报务员以及工作高度紧张的科研人员等,患高血压病的可能性增大。
医学研究发现,生活在简朴而精神相对安定环境中的人群,大都与此病无缘。但同一种族者迁入环境紧张的工业化城市以后,高血压患病率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精神紧张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心理的变化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跳动;愤怒、焦虑时则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的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并且结合其他生理条件,就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紊乱,出现高血压病等。实验发现,在痛苦、愤怒和恐惧时,都容易使血压升高。因此,有忧虑、恐惧、愤怒、敌视情绪的人,最容易发展成为高血压患者。
从人格特性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患者往往是有雄心壮志,好争强,好激动,具有广泛敌意,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想在工作中有成就,而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和有压力;以及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固执、保守,过分耿直;有的则是多疑敏感,自卑胆小,常有不安全感。一般说来,对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在心理上适应良好者,血压不易变化,而适应不良者,血压则很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波动。
总之,高血压病除血压调节系统发生障碍外,社会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遗传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见,其直系亲属的血压水平比同龄非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双亲血压都正常的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只有3%,双亲血压都高于正常的儿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为45%;单卵双生兄弟(姐妹)的高血压相关系数可达55%。30年来科学家们将特发性高血压大鼠近亲繁殖培育成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它们的后代几乎100%患高血压。以上资料说明遗传因素的重要性,提示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应及早从幼儿时期起就采取预防措施,如少吃盐,不饮酒,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饮食,避免过度肥胖,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每年定期一次体检,以便做到及早发现血压异常和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
肥胖
脂肪不仅是人体代谢的主要能源,而且是人类发育健康所必需的物质。然而,人体中脂肪储存过多而发生肥胖,不仅使人臃肿,行动笨拙,而且会增加心脏其他器官的负担,甚至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经10~20年的随访发现,超重者中至少有60%的人发生高血压病,肥胖人高血压发病率是同龄组体重正常者的3倍。单有超重症状的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4倍,单有高血压家族史症状的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3.6倍,二者同时存在的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13倍。
在10%~15%的高血压发病率中有10%~40%伴有肥胖或过重。超重者高血压发生率增加,尤其是在年轻人(20~30岁)高血压发生率为非肥胖者的1倍,而年龄在40~60岁肥胖者高血压发生率是体重正常者的1.5倍。随着肥胖的进行性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也增加,尤其是男性。男性超重为正常水平的125%,收缩压升高为正常水平的118%,而随体重下降到正常水平的75%时,则收缩压下降为正常水平的90%。超重者血胆固醇水平也轻度增加,在高血压的基础上易于发生动脉粥样硬变。肥胖病人脑中风和冠心病的发生率也增加。中年男性体重超过30%时,猝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脑中风的发生率是体重正常者的8倍。肥胖与高血压同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二者并存其危险性更严重。另外,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冠心病是一组相互联系,互相因果的疾病,有“五病联合综合征”之称,简称“五联征”,这五种疾病一旦联手“合作”,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肥胖往往是“五联征”的“开路先锋”。
职业与年龄因素
年龄
高血压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统计资料显示,40岁以下仅占总患病数的109/6左右,40岁以上占总数的90%左右。我国高血压病与年龄因素统计资料表明,4~14岁发病率为0.86%,15~20岁为3.11%,20~29岁为3.919/6,30~39岁为4.95%,40~49岁为8.60%,50~59岁为11.38%,60~69岁为17.23%。由此可见,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
职业
职业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不同职业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有较明显差异。在工作繁忙而又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尤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人员,如售票员、报务员、会计、科研人员等患病率高,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城市脑力劳动者,可见高血压患病率易发生在脑力劳动的职业人群。
药物的致病因素
糖皮质激素类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可引起血压升高。这类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与钠离子在体内潴留有关。因为钠离子潴留,导致细胞外液增加,引起血容量、心排血量的相应增加而导致血压升高。此外,如动脉壁内钠含量增加,能促使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一)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引起血压升高的时间长短不等,短者1~2周,长者1~2年。因此服避孕药的妇女应定期测量血压。出现高血压后即应停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措施。避孕药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目前医学研究认为是药物中含有雌、孕两种激素的缘故。雌激素一方面引起血浆血管紧张素含量升高,促使血管收缩而血压增高;另一方面是雌二醇具有盐皮质激素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
(二)止痛药
如保太松、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血压升高,这类药引起血压升高可能与该类药引起机体水钠潴留有关;其次,与该类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血管趋向收缩有关。
(三)其他药物
******属拟交感药物,可使心脏排血量增加,小动脉收缩,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血压升高。含******的药物如止咳定喘膏、******、呋喃西林滴鼻液等也同样有升高血压作用。另外,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