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早年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他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对内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被当作后世明君的典范。
李世民的发妻长孙皇后有3个儿子,她去世后,李世民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魏王李泰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发生了政变,李世民伤心之下,废黜了这两个儿子,立嫡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性格柔善,唐太宗和大臣们都对这个太子的能力很不放心。于是李世民在去世之前,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亲自撰写了一本《帝范》,作为示范样本传给李治。
《帝范》共12篇,分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
李世民在《帝范》中说,君王最重要的是气度,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而作为君主,更要有包容宇宙、吞吐万物的胸怀。要让群臣敬畏,靠的便是德行深厚,稳如山岳。如果轻薄无行,小肚鸡肠,大家自然不将你放在眼里。
一个人心中如果常有愤怒,便无法公正。心中有忧愁,心中有恐惧,都没有办法做到至公至正。只有完全摒弃个人的喜怒忧惧,以天下忧为己忧,以天下利为己利,才能如山岳般平静,如深渊般难测。
在李世民看来,一个国家管理者,重要的是为官择人,而非因人设官。能工巧匠使用木料是一种智慧,但凡直的木料,要用来做车辕,曲的木料还可以做车轮。总而言之,都可以做到物尽其用,毫不浪费。
聪明的君主选用人才便和木匠用料是一个道理,才智之士使用其谋略,愚笨之人则用其蛮勇,武勇之人发扬其威势,胆怯之人则任用其谨慎。在好木匠的眼中,没有哪件材料是废品;在贤君的心里,没有不可任用的人才,只有放错了地方的人才。
《帝范》还指出,治国大计,应该尽力消除浮糜奢华的不良风气,劝勉督促人们专心致志地从事耕种和纺织。只有铲除了由工商之业而产生的浮华恶习,才能使百姓重新回到重视农业的根本之路,社会风俗也才会重新变得淳朴起来。
如果人人都怀有仁义之心,也就永远断绝了商贾小人贪财好利的后路。果真如此,也就抓住了务农的根本。用严威去抑制势利之人,用仁惠去抚爱忠直之士,这是制驭风俗、掌握天下的关键与核心。
身为人君,应视民如子,但统领之术仍不出恩威两种。既然百姓之中有行善的,也有作恶的,就应该以严威和仁惠分别对待。施仁惠可以使人们做善事,也可以使风俗变纯正,恩泽所及,人们就如同在严冬沐浴在春阳之中一样感到温暖。树立威严可以使坏人恐惧,也可以使普天之下的臣民变得像车辕之中的牛马一般驯服。坏人如常感脚踏刀刃头顶雷霆,就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因此,只有恩威互用,才能使百姓行有所依,做有所据。如两者使用不当,则可能持政不公,规矩失度。恩威之术,一为刚,一为柔,也只有将两者兼顾起来,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才会创造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君王的声望一旦树立,那么制定了刑法之后,人们就不敢去违犯了。天子要想使自己取信于民,还必须要做到令行禁止,言必信,行必果。
最后,李世民总结说:“如果崇尚美德,并且广泛施德,则帝业安泰,自身也安全;如果肆意任情做错误的事情,那么帝业将倾塌,自身也容易丧命。国家基业往往都是成得慢败得快,帝位得之不易,不能不去珍惜!不能不慎重!”
《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行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
文中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语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有着高瞻远瞩的视野,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一些非凡的至理名言,自非常人可以谈说,只能出自像唐太宗这样的伟人之口。《帝范》的许多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