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1000000047

第47章 百年树刊:所谓《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题目的“所谓”,有点奇怪。更奇怪的是,笔者落笔之先,想做一点挽狂澜于既倒的蠢事。《泰晤士报》,英语原文The Times,通译《时报》,全世界各处的《时报》都另加地名,名字都是套用这个创刊于1785年的《时报》。偏偏中国翻译史上最莫名其妙的误译,让穿越伦敦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淹没了《时报》,而且一个半世纪以讹传讹,无从改正。

必也正名乎?是的。《泰晤士报》毫无收摊前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来日方长。这个太丢脸的硬伤,对汉语的光荣正确毫无好处。

这家书评名刊,名义上属于《泰晤士报》旗下,但是单独出售,此谓《增刊》。《泰晤士报》本身有书评艺评影评,相当于中国的“副刊”,选评的书比较大众化。另有《泰晤士报教育增刊》,《泰晤士报高教增刊》二种,也有书评,多为教科书工具书。

1897年,《泰晤士报》首先出一个《文学》周刊,但是办得不好。次年《纽约时报》出版了《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专做书评,开了先例。20世纪初年,南非布尔战争引发议会激烈辩论,《时报》篇幅挤不过来。1902年初采取“临时措施”,书评单出一本《文学增刊》。该刊的出生日期,就定在一世纪前的今年。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并不是一帆风顺。战争期间,读书人少了,销路降到两万。60年代反叛代指责该刊是“文化权势”,必打倒而后快,成立了激进的《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阵势拉开,《伦敦书评》至今保持了对西方现代文化体制批评锋芒,但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似乎销路反而上升,最高达到4万多。80年代后,又遇到“后现代”时风,无知者开始有理论根据地炫耀不读书,而该刊不怕被人骂为“老气横秋”,坚持精英文化评论,甘愿做当代病的解毒剂。该刊的销路至今稳定在35万,一半发行在国外,主要是美国。现任主编自夸一直“稍有盈余”时,得意之状溢于言表。

当初的临时出版物,不料在风雨中活了100年。本来就是少年老成,至今似乎并无老态,而且精力充沛,看不到寿终正寝之日。在西方读书界,虽然不能说一语定评,也不能说得一赞词而身价百倍,但是能被此刊评一下,肯定是一个荣誉。《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成了“文化”的象征,在英国,在全世界,有了不少模仿者,不少人称之为世界书评刊物之首,《洛杉矶时报》纪念文章的标题竟然是:“书评之王万岁!”

百年之庆,从去年就开始,11月出版了厚本的《批评时代: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史》;年底,全部一百年的文章建库上网,供付款查阅;1月,在伦敦举行三场名家演讲会,在纽约举行文化界座谈会;2月出版专号。

一百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贯穿了几个特色,有的几乎是该刊专利,别人无法模仿,有的已经成为一些书评刊物的共同做法。

首先是主编负责制。主编以此任为一生光荣,无升官或发财之意,任期到退休为止。从1967年起,编刊一切独立,我行我素,连办公室都不在《泰晤士报》大楼里。此刊开头30年,主编里奇蒙(Bruce Richmond),据说一贯作风是“不写,不说,不出面,不演讲”。从1959年起担任主编15年的克鲁克(Arthur Crook),坚持不改《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不署名制”,认为这样评者才能“为文化立言”,公正评判,无所顾忌,也不会趁机卖弄。等到署名的压力已经顶不住,他干脆退休,让位给戈斯(J-Gosse),请别人主持改版。近十年的主编蒙特(Ferdinand Mount),20年前是撒切尔政策班子人物,这段政界历史,没有给他的目前工作任何好处,有背景就有偏向之嫌,有嫌就得避嫌,他巴不得文化界忘记此事。

从60年代末起,澳大利亚传媒大王默多克(Rupert Murdoch)步步进军英国,1981年收购《泰晤士报》。当时英国传媒界就担心默多克财团的全球利益,会迫使此人干预业务独立。果然《泰晤士报》与哈泼科林斯出版社,有时受到压力,不准刊登此文出版那书,常引起舆论大哗。但是默多克对《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确从未干预,也许他明白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马蜂窝,所有的刺都等着伺候他,最好不自找倒霉。蒙特在不让默多克染指这点上,得分不少。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评者阵容强大,百年来网罗着每代的一时之选。一开张就有亨利·詹姆士等大师,不久有22岁的青年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流落伦敦的美国青年艾略特,三四十年代,奥威尔是长期撰稿人,60年代起伯吉斯(Anthony Burgess),艾米斯父子(Kingsley & Martin Amis)先后长期撰稿,当今则有伐德尔(Gore Vidal),诺贝尔奖得主西尼等等。我这是挑中国读者知道的作家说说,在西方《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能夸耀的名单长得多,包括许多学科专家,国别文学专家。该刊经常有俄国,德国,法国文学专栏,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美术史,宗教史专栏,讨论法国文化,能让法国人注意,就是了不起的事。许多书评文字,后来成为文学史名篇,例如艾略特的“论玄学派”,原是格里厄森教授选本的书评。

不过,至今为止,讨论关于中国的书评,我觉得真知灼见不多,这是遗憾,记于此。

如此强大的阵容,稿费却从低。一百年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维持在千字稿费相当于今日的一百英镑,折算成人民币大致是一千中文字500人民币。在英国,许多报刊的书评远远超过这个稿酬。但是,为该刊写稿,每个知识分子都视为一种荣幸,尽心尽力,慎而又慎。如果想到1974年前,如此低稿酬,还不能署名,就不得不钦佩该刊引发知识分子敬业精神的力量了。

评家虽多,意见纷杂,《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书评依然能保持共同特色。第一条是标榜“常识”,重(写作)实践,反对过分理论化。该刊上很少见到“应用”什么理论来写书评,甚至很少评论排山倒海从出版社涌出的文学理论书籍。这些作者,认为时髦理论,多半是给少识见少文笔的教授提供饭碗,给大学生写作业提供现成公式。《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并非回避理论,但是情愿直接评论福柯,海德格尔,德勒兹,或任何新学科(例如网络文化),而不去评论套用之套用。现任主编蒙特宣称他不怕被骂为“粗劣的盎格鲁-萨克森经验主义”。“我们认罪,兴高采烈地认罪。”因为好书评只有三点内容:“此书写什么;是否写成了;最后,评者可以说说,本应当还写什么。”

第二条是标榜“费厄泼赖”。英国每年出书近10万种,假定一半是新出。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每期长短文章,能评50本书,一年不过2500本。20本新书,只有1本可望得到该刊评论。因此,评什么不评什么,就是一个重要选择,主编主要把关在于此,余下的问题,是让编辑部的10个工作人员,每周找到几名真正的专家。

当然该刊是有意识形态倾向的。英国知识界一般公认《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为中间偏右,《伦敦书评》为中左。但是,我在该刊的书评作者中经常看到一些著名左翼知识分子的名字。能够做到不排拒就算是公正的,毕竟,英国知识界还没有分裂成势不两立的两大派。

这样一家评论权威,当然逃不了成为好靶子,招来对手攻击。最严重的批评,是“漏评”。很少有人指责“错评”。对于这样一家经常说狠话的刊物,这是一个奇怪的事。可能这是因为读书者已经习惯听到不同意见,听到不相称的好话,反而会警惕。费厄泼赖的最重要结果,是赢得知识界的信任。“想要每书读,无法读每书”,于是我们在书评中找读什么的引导,也寻找每书读的替代。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书评,不是向读者介绍图书,而是“评者对作者说话”,也就是说,是文化圈子的内部对话,圈外人爱看不看无所谓。因此,该刊从来不登任何畅销书榜,不参与任何促销活动。

这种“不理睬大众”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是必要的。原因很简单:有无数刊物在狠追读者(默多克旗下的英国“小开张报”《太阳报》每天销行350万份,是该刊的100倍),总得有几家刊物做法不同,不然是否太单调了?这个“后现代文化”,有四个毛病(且不说无数好处):即时享受,乱跟潮流,图像消费,数量崇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反其道而行之:细赏慢品,保持传统,敬惜文字,寻找质量。老派?或许是。但是难道一个自尊的文化,不需要保留几处言之有物的地方?

100年纪念专号,也编得奇怪:没有政界商界贺词,只有两篇回忆纪念,而实之以30名全套重量级人物的书评:斯坦纳(George Steiner)评海德格尔“四大高足”,艾米斯评《1917俄国纪实》,朱利安·贝尔(30年代武汉大学那位著名“英国情人”的同名侄子)评古画色彩。如此百年纪念,宠辱不惊,我行我素,极有《泰晤士报文学增刊》风度。

同类推荐
  • 只要在路上,全世界都会帮你

    只要在路上,全世界都会帮你

    四年前,我未曾踏出过国门;四年前,我的英语四级最高38分。如今,我用自行车围着地球绕了一圈;如今,我可以同各国的朋友们随意“摆龙门阵”。当路走得足够远,当风景看得足够多,我蓦然发现,是旅途中所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支撑着我走到今天。我住过80couchsurfing和warmshowers家庭,地球居民不分国界,那一个个热情的拥抱和热切的笑脸,特别是伊朗的卡尚爸爸在离别时的潸然泪下,爱尔兰妈妈为我缝补衣至凌晨四点,一路上获得的帮助铭记终身。那些在路上的日子,每一公里都是上天赠予的美丽新世界。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这些美好时光同在,即使我们是陌生人,终究会被这个世界温暖着。
  • 人间五月玉佛山(庄文达散文选)

    人间五月玉佛山(庄文达散文选)

    本书是庄文达游历各地的游记散文精选集,分为三辑:五光十色、万花筒、柴米油盐酱醋茶,记录了庄文达走过的土地、名山大川及所思所想,文笔优美细腻,梦想与现实交织,生活气息浓郁。
  • 灵魂是囚不住的——我的路·我的心·我的旅程

    灵魂是囚不住的——我的路·我的心·我的旅程

    本书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漫记,分为“东西海岸看美国、深秋的法兰克福、去托尔斯泰庄园、对视宝岛台湾、天下最美神农架”五辑,分别介绍了美国、德国、俄罗斯、台湾、神农架五地的风土人情。
  •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知道台儿庄去不知道台儿庄古城的人们,带你们走进完全不一样的另一个台儿庄。1.全方位情感体验式描写,满足热衷于古城游的旅游爱好者的需求。2.是了解台儿庄这座“天下第一庄”、“东方古水城”的最好的旅游指南。3.融合“运河文化”与“古城文化”,在历史厚重感之余还有大量精彩绝伦的美言美句,极富人生哲理,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旅游伴侣。4.视觉盛宴,全彩图文,完美地展现台儿庄的美景。
  • 科学揭秘世界地理

    科学揭秘世界地理

    《科学揭秘世界地理》是科学解读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之一,内容深入浅出。
热门推荐
  • 带着萌宝攻略小哥哥

    带着萌宝攻略小哥哥

    人生中总会有许多不知名的事,例如:我有个麻麻被一位不知名的小哥哥拐去当媳妇了!爸爸居然还没出现!而且,那个小哥哥变化多端!奶凶奶凶的小天使:“宝贝,抱抱!不要我了好吗?”女孩:“嗯……”,某位不知名的公主:“王子殿下,我要举高高!”女孩:“嗯……”某位国家的皇帝:“宝贝,我要亲亲!”女孩:“嗯……”某天,那个男人以一体多魂融合起来,成了一位男人,屁颠屁颠的跑到了夕夕的面前,喊:“宝贝,我回来了!”女孩摸了摸他的脑袋,而在一旁的龙宝:“爸爸!小哥哥又来了!”小哥哥看了看龙宝,瞥了眼龙宝,对着夕夕说:"这个孩子智商没遗传到咱两的,要不?我们再要一个好了。"夕夕:?还未等夕夕反应过来,她已经被小哥哥抬到了肩上,走了…龙宝看着这一切,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小哥哥是那个整天欺负妈妈的那个坏爸爸!"(原谅作者词少,简介无法体现文章的生动性,要想了解文文,请到文里看!)
  • 邪王宠妻:至尊大小姐

    邪王宠妻:至尊大小姐

    一场意外,她来到了这个世界,收服呆萌神兽,吃丹药就是吃糖果,你有兵器,我还有神器,直至后来,才知道,这场穿越,不简单……
  • 无敌从一键升级开始

    无敌从一键升级开始

    大师:你天赋太差,修行无望。周旭:我升级了。土豪:修行要有资源,没有资源你如何修行?周旭:我升级了。天才:我的修行速度是你仰望不及的。周旭:我升级了。周旭:亲们,我又要升级了。众人:……
  • 都市修仙之天帝归来

    都市修仙之天帝归来

    一代仙帝重生都市,必将搅乱乾坤,逆乱岁月,斩杀诸世强敌,傲立苍穹之巅!
  • 敌爱

    敌爱

    前世,她只活到了27岁,最后在她身边的,只有她自己。护她的,爱她的,被她伤,被她误。这一世,既然上天给了她机会,那么她不会再放弃属于自己的一切了,她,要活在金字塔的顶峰!蒙尘珍珠经过风沙肆虐,露出的光芒终会闪耀大地,上一世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这一世,要考虑清楚了。
  • 领导培育庄园

    领导培育庄园

    孟艾的爸爸被公安局带走了,这一切还得从杜方圆当选班长开始说起。
  • 放飞的牢笼

    放飞的牢笼

    修改后的书名《泡师修仙记》师傅话很多,比我话还多!师傅假正经,比我还腹黑!师傅常常说:“徒儿啊!你也老大不小了,为夫给你找个人嫁了吧!”“……”都这样了,还嫁的出去么!某个自恋的家伙对着本仙人说:“休了你师傅,娶我吧!我比他帅!”【本书修改中,大修!从前面第一章,一章一章往后修改!因为没有责编的缘故,也只能这样做了!每改一章我都会标注个‘改’字,请大家不要弄错了!
  • 幻舞心梦

    幻舞心梦

    手执帝道,怒问苍穹,君敢否与我灭世一战,世态炎凉,我心系你,汝敢否与君倾世一恋。孤灯船下,寂静苍凉,伊人似泣非泣含露目,横扫千军,征战天下,诸君似笑非笑心系伊。兵荒马乱,儿女情长,笑看世间红尘多擅愁,笑叹苍穹,沧海桑田,人心难测恩怨何年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