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常晚上不睡觉,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养身体。除此之外,袁了凡身上还有许许多多毛病,这些毛病阻碍了他的发展。
听完袁了凡一番自我剖析的话之后,云谷禅师感到袁了凡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对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有所了解,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于是云谷禅师进一步对袁了凡说:岂止是求取功名需要从心做起?做任何事都应该从心做起。这个世界上的大富大贵者之所以大富大贵,是因为他们的心能够承受这种大富大贵;一些人之所以是中富阶层,也是因为他们的心只能承受这种财富;而一些人之所以饿死,就是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着许许多多缺陷。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其内心来决定的,上天何曾有半点意思?所以,世间凡人都以为是天意在安排自己的一切,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所作所为,绝对不是天意。
“你今天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和缺陷,那么就可以将这些阻碍你发展的东西全部洗刷掉。一定要扩充自己的德性,一定要拓宽自己的肚量,一定要拥有爱心,一定要爱惜身体,总之,一定要彻底改变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自己的一切就让它过去了,仿佛昨天已经死去一样,而今天的自己是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完全符合理性的精神,从而成为一个义理变通之人。”
云谷禅师告诉他说:“孔先生说你不能登科,没有儿子,这是根据你的天性而算定的,这是天作之孽,完全可以通过内心的努力去改变它。”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要想安身立命,首要的一点要做到无思无虑,不要被功利之心所束缚,不要整天沉迷在富贵与贫贱、长寿与短命的烦恼之中,要从这种烦恼之中超脱出来,抛弃一切妄想。如此一来,你的内心就会清净。内心清净,本真之心就会自然呈现,而智慧也就会从本真之心内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叫水落石出。到了这一地步,自造先天之境,自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从此以后,袁了凡整日小心谨慎,不敢让自己的行为越雷池半步。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前,他放纵自己的个性,言行随随便便,过一天算一天。而现在,他时刻警觉,不断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常常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注视着自己;遇到有人憎恨诽谤他,他也能安然容忍,内心相当平静,不像从前那样心浮气躁,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
第二年,礼部进行科举考试。孔先生算他该考第三名,他却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卦终于不灵验了。而秋天的大考,他又考中了举人。孔先生算他命里不会中举,现在他居然考中了。他有了儿子,取名天启;他不仅考中了举人,而且还考取了进士;他“命里”本应去四川当县令,后来却在天津宝坻当了知县,最后官至尚宝司少卿;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53岁,他却一直活到74岁。
袁了凡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法则:从心开始。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拼命地追求成功,却很少有人扪心自问,很少有人从内心审视自己。宋人罗大经有一首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草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倘若内心澄净,一??梅花春也浓;倘若内心出了问题,终日寻春也枉然。
山羊还是老虎
一个小和尚问枯木大师:“师父,为什么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呢?”
枯木大师回答道:“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前途。”看着小和尚似懂非懂的样子,他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小老虎因母虎被杀而被一头山羊收养。几个月下来,小老虎喝母山羊的奶,跟小山羊玩,尽力去学做一只山羊。过了一阵子,事情一直不对劲,尽管这只老虎努力去学,它仍不能变成一只山羊。它的样子不像山羊,它的气味不像山羊,它无法发出山羊的声音。其他山羊开始怕它,因为它玩得太粗鲁,而且它的身体太大。这头孤儿老虎退缩了,它觉得被排斥,觉得自己不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一天,传来一声巨响!山羊四散奔逃,只有小老虎坐在岩石上不动。
突然,一头庞大的野兽走进它所在的空地,身上的颜色是棕色,还有黑色条纹,它的眼睛炯炯如火。
“你在这羊群中做什么?”那个入侵者对小老虎说。
“我是一只山羊。”小老虎说。
“跟我来!”那头巨兽以一种权威的口吻说。
小老虎发抖地跟着巨兽走入丛林中。最后,它们来到一条大河边。巨兽低头喝水。
“过来喝水。”巨兽说。
小老虎也走到河边喝水,它在河中看到两头一样的动物,一头较小,但都有条纹。
“那是谁?”小老虎问。
“那是你——真正的你!”
“不,我是一只山羊!”小老虎抗议道。
突然,巨兽拱起身子来,发出一声巨吼,使整座丛林为之动摇不已,等声音停止后,一切都静悄悄的。
“现在,你也吼一下!”巨兽说。
最初很困难,小老虎张大嘴,但发出的声音像呜咽。
“再来!你可以办到!”巨兽说。
“现在,”那头大斑斓虎说,“你是一头老虎,不是一只山羊!”
小老虎开始了解它为何在跟山羊玩时感到不满意。接连三天,它在丛林中漫步。当它怀疑自己是老虎时,它会拱起身子来大吼一声,它的吼声虽不及那头大虎那么雄壮,但已够了!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前途,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焦尾琴
一段不起眼的枯木,被一个农夫随手扔进了火堆,打算用它来燃烧取暖。整整一个寒冷的冬天,已有无数的枯木就这样烧成了灰烬。
这天,一个精于制琴的大师从这儿经过,打算进屋来避一避雨。于是事情就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大师的耳朵肯定是异于常人的,正因为如此,在不绝如缕的风声和雨声中,大师才意外地听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声音:那是一种被埋没和被俗世误解的绝望的呐喊和呻吟。大师侧耳倾听,他发现这声音正是那节刚被农夫投进火堆的枯木所发出来的。它是那样的绝望,又是那样的优美。
它因为优美而绝望,又因为绝望而优美。大师猛然冲上前去,不顾一切地从熊熊的火堆中将那节枯木抢救出来,并且把它制成一把琴。因为曾被烧过的原故,那把琴的尾部色如焦炭,留下了曾经火海的伤痕。于是,大师便把它叫做焦尾琴——也许你已经知道,这把从火堆里被解救出来的琴,就是那把后来名震整个中国音乐史的精品。
焦尾琴差一点和其他木头一样,成了燃烧取暖的工具,但它是幸运的,遇上了大师的赏识与扑救,成了极品。焦尾琴能从枯木中脱颖而出,要感谢大师的慧眼识珠,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与众不同,是它那不同于一般柴火燃烧时的声音,拯救了自己。是金子总要发光,是千里马总会有伯乐发现。人人都是焦尾琴,只要守住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总会有所成就。
时时勤拂拭
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宣布要传授衣钵,选出继承祖位的人,叫大家呈述心得。
这时,一位首席的上座师神秀,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个糟厂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偈语以后,也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这个苦工就继承了衣钵,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
当然,慧能禅师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而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说: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或许此意对于我们凡夫俗子之辈更为合适。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这个偈语实在是战胜自身烦恼、解除心灵痛苦、获得自我解脱的一剂良药。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的一种修为。
自己的行为自己决定
佛印和苏东坡到茶馆里喝茶。
侍者见佛印是一个出家人,就对他态度非常冷淡,而对苏东坡则十分热情。
苏东坡感到过意不去,几次提醒侍者对佛印客气些。但是侍者显然是一个非常势利的小人,依然对苏东坡明显更热情些。
苏东坡不高兴了。
结完了账,佛印掏出几文银子,递给侍者,并一再道谢,态度非常谦恭。
走出茶馆门口,苏东坡问佛印:“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
佛印说:“他是一个势利的小人,他的行为真令人讨厌。”
苏东坡问:“那么你为什么对他还是那样客气,而且还赏钱给他呢?”
佛印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多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都学会这样想、这么做,生活中该减少多少无端的烦恼啊!
懂得说“不”
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急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美国潜能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了这一现象:
史蒂芬·柯维的妻子曾被选为社区计划委员会的主席,可是自己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后来她打电话给一位好友,问她是否愿意在委员会工作,对方却婉拒了,史蒂芬·柯维的妻子大失所望地说:“我那时也能拒绝就好了。”
这不是说社区活动或社会服务不重要,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当前要务,必要时应该学会说“不”。
史蒂芬·柯维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任师生关系部主任时,曾聘用一位极有才华又独立自主的撰稿员。有一天,柯维有件急事想拜托他。
他说:“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不过请先了解目前的状况。”
他指着墙壁上的工作计划表,表上显示超过20个计划正在进行,而这些都是柯维和他早已谈好的。
然后他说:“这件急事至少要占去几天时间,你希望我放下或取消哪个计划来空出时间?”
他的工作效率一流,这也是为什么一有急事柯维便会找上他的原因。但柯维无法要求他放下手边的工作,因为比较起来,正在进行的计划更为重要。结果,柯维只有另请高明了。柯维的训练课程十分强调分辨轻重缓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
他常问受训人员:你的缺点在于:①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②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③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答案多半是缺乏自制力,史蒂芬·柯维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那是“确立目标”的功夫还不到家的缘故,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轻重缓急”的观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
这种人十分普遍。他们能够掌握重点,也有足够的自制力,却不是以原则为生活重心,又缺乏个人使命感。由于欠缺适当的指引,他们不知究竟所为何来。
树立至诚的信念与目标,在任何时候都敢于说“不”,目标与现实的距离才会越来越小。
禅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在适当的时候学会说“不”,不但可以为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还会避免遭遇很多尴尬。如果在该拒绝的时候没有拒绝,那么就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努力去做,如果说了却没有做到,那对方一定会怀疑你的人格或者能力,所以说,当不适合你的事找上门来的时候,勇于说“不”,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发现你的个性
人一生下来就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所以你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很难改变它,而最好是去发现它。
李小龙的武功十分了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龙练武本来是有先天缺陷的。首先,他是近视眼,必须戴着隐形眼镜。
对此,李小龙坦诚地说:
“我从小就近视,所以我从咏春拳学起,因为它最适合做贴身格斗。”
其次,他的两脚不一样长,右脚比左脚短,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左脚专事远踢、高踢,如狂风扫叶;右脚专事短促的阻击性踢法或隐蔽性踢法,近身发腿如发炮。同时,两脚的不一致使他摆出的格斗姿势优美别致,独具特色,成为一种武功流派的典型。
“我接受我的缺陷,毫无怨言。”李小龙如是说。
当你觉得日子过得很累,工作干得很苦,那么,你就可能扮错了角色。当你不是你时,你就待错了地方,扮演了别人,这样的生活可能像是在地狱,如鸟在水里、鱼在天上。只有努力找出什么是自己,才知哪里是自己的天堂。
让鱼游泳,让鸟飞翔。了解自己最单纯的目的。当你做对了事,当你做着最适合你的事,当你的所作所为利己又利人而赢得人们尊敬时,幸福和成功就会携手而至。用一段空闲的时间,找一个安静的处所,认真地深刻地想一想自己的个性如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及特点,发掘你的才干和天赋,认清你的缺陷和劣势,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张扬自我的风采
“模仿别人”无法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唯有“肯定自己,扮演自己”,将自己拥有的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生命自然获得满堂红。
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画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李白的。练到了这一步,他颇为得意。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直到练到了这一步,才觉得心里头踏实。
有一天,前者嘲讽后者,说:“请问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后者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前者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和尚参禅讲究“悟”,平常人做事也需要“悟”,悟出自己的特色。名家的书画之所以名贵,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缺乏个性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人生也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味地模仿别人,便走入了死胡同,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先改造自己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在27岁时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午饭都吃不起,并露宿公园。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
“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是的!坦诚地面对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自己具有魅力,才能吸引对方。所以,和别人成功合作的基本前提是努力改造自己。
行住坐卧都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