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0700000020

第20章 行吟(2)

网络小说《我欲扬明》(作者:红尘俗世蒙面人)写观潮也颇为动人心魄:那是一轮十八之夜的海月,虽然略显清减,但是蟾宫里的桂树和玉兔仍清晰可见,它把银色的月光倾泻下来,披洒在江堤上的观潮人的身上。同时,耳畔的潮水声更大了,有如闷雷一般轰隆隆地响着,一阵接一阵地从江面上传来。原本露出水面的大片“草塘”,已经消失不见;方才还是夕阳斜照、细浪逶迤的江面,此刻完全变了样。在海潮的压迫下,它不安地翻腾着,起伏不定的波涛,有如千万条身披银甲的蚊龙,在江中盘旋出没,唯哮搏杀,激荡起高达数丈的巨浪,使远远站在数里之外江堤上的观潮人也能感到一种强大的足以令人窒息的压力。江面变得更加浩瀚和开阔,在皎洁的月光映照下,水天相接的远处,那汹涌的潮头,一道紧接着一道连绵而至,远远看去,仿佛在一匹巨大的墨绿色绸缎之上,滚动着一串串闪光的珍珠,渐行渐近,那潮头就幻化成了无数奔驰的战马,冲锋的勇士,翻卷的战旗……

余秋雨一篇《观潮》收人初中语文课本,究竟写得如何,师生们自有感悟与体会,在此不赘。

毛泽东1957年9月9日来杭州,11日即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他从杭州住地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涛,而后写了一首《观潮》的七绝:“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写完后,意犹未尽,再续一篇短文。因为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不多,兹录如下:

人,有时候需要从自然对象中发现自己,升华自己。

第一次看大海的人,心里大概是不会静如古潭的。在无涯的水天一色的茫茫围困中,你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感到窘迫;当你尽力舒展想象,用自己胸怀去包罗对象时,你又会发觉自身的无限和广阔:在呼啸翻卷的猛涛恶浪冲你奔袭而来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对立的感觉:或惊惑,提防,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或抗拒,搏斗,唤起一种豪迈:当你进入后面那种境界的时候,你和对象不再对立,对象不再是外在于自身的存在了,你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对对象的认同感,以及意识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人与自然的差炬和冲突,便形成了戏性的张力;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的统一,和谐,便出现了美,把这种朱力和美写成诗,在对象那里观照以至实现自我的精神,便是崇高。

这篇短文是对上面寒首诗的廷畏与升华。文中毛公竟使用了和谐美的说法,与今天我们的科学发展现是琢么地契合。人在惊叹自己伟大、在欣赏那“戏剧性的张力”同时,想到“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的统一,和谐”,人的伟大的气概或凌云的气势只能是文学作品里的夸张。

可见一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伟人,原来也不过是一个自然之子。

我借网络说张曹

早起,打开电脑上网,看到湖南的一位作家评论当下文学现状的文字,提到雪小禅流沙们,我就关闭了该页面。因为对于这些超级写手,我除了佩服之外,更多的是自愧不如。毕竟,她们有东西出来,高产到批量出售,而且身边的崇拜者摩肩接踵。

接着,我看了山东理工大学曹修成先生的一篇高论,是与该校一位网上跟帖者的对话。因文中涉及小说家张炜,还提到我们这里的一位诗人,故而我一口气读下去。后来发现文内有两处“异见”,便有了兴趣,以至大段抄录这两处对话的原文,且妄加置喙。

引文一:“时代在前进,正像在军事上人们不再留恋小米加步枪和骑兵一样,人们并不必要再留恋纸上的文学。我也搞过创作,近几年的电视、网络几乎使我们忘了还曾有过纸上文学的时代,我几乎绝望了,我曾衔心我再不能发表作品了。除非在比较特殊的场合,人们已经看不到什么文学杂志和报纸了。普通的作者,要想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点文字,简直太困难了。纸张对于甲骨文学来说是个进步,那么网络对纸张书籍来讲同样是个进步。张炜为什么要敌视网络呢,难道他要把历史往回拉,拉回甲骨文学时代?纯文学不会灭亡,但不是张炜所说的一个孤芳自赏的人躲在一间小屋里写或者读纯文学的作品,而是到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把纯文学发扬光大。大概有十年了吧,自从我学会了电脑,再也没有用纸笔写东西。就是有一次是电脑坏了,也可能是停电了,我非写不行,才又拿起了纸笔。

这里,曹先生说的是张炜一次在山东理工大学所做的讲演中,曹教授说张炜“一个孤芳自赏的人躲在一间小屋里写或者读纯文学的作品”,是没有“到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把纯文学发扬光大”。如果说张炜这话有什么局限的话,那就是他不该提倡读书写作要安静,要独自放飞心灵。而曹先生在这段话里所犯的错误是,他偷换概念,把一个人在自家屋里静静地写作说成是不用电脑写作,只是使用纸笔而已。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段话思维的混乱,开头说“人们并不必要再留恋纸上的文学”,结尾说“自从我学会了电脑,再也没有用纸笔写东西”,而中间插入张炜躲在一间小屋里写和读,试问,张炜倘若也是用电脑写作呢,或者也是在读电子书呢?或者,就是通过网络获得了写作的素材信息呢?相信张炜早已熟稔了电脑操作,否则,他的《古船》《九月寓言》《柏慧》怎么都成了抢手的“电子书”呀?曹教授的意思我明白,他是要张炜把小说推到网上去,作为网络文学广为交流,不要仅仅发表在纸质媒体上。但是曹教授却把它表述成了要到“更广阔的领域”去“发扬光大”,请问,曹教授的大作都是提着电脑到各地跑出来的,文字一出来就被“发扬光大”了?

纯文学与非纯文学的区分,跟用不用电脑写作以及到不到网上发表没有多少关系。我们看到许多作家的博客里,并不乏优秀的纯文学作品,倒是有很多报刊上的作品,像极了网络上的快餐文学、市侩文学和垃圾文学。

这一话题暂且按下。

引文二:“对于文学的传播,现代传媒几乎代替了纸张文学。人们对名著的认识是通过电视进行的,没有人再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浒记》《唐·吉诃德》《安娜·卡列妮娜》,而让他去看这些电影,说不准他还会看……”

大家是否稍有同感,他这里指出“没有人再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浒记》《唐·吉诃德》、《安娜·卡列妮娜》”,恐怕说得太绝对了,也太不符合实际情况了。据我所知,读名著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乃至社会青年大有人在,更不要说是名著陪伴着一起走过来的中老年朋友了。我教过这样的高中生,不是个别的,而是一拨一拨,他们一有空就读上述这些名著,但就是不喜欢看电视,尤其是电视上的那些名著演义或讲坛。

一个教授,如果认同青少年“对名著的认识是通过电视进行的”,名著不再有人去读,这多少有些偏激,有些以点带面,甚至以蠡测海,如果他再鼓励青少年以电视上的“名著演义”和“演义的演义”代替原著的阅读,认为一个人在书房里默读名著是把历史往回拉,是跟不上时代潮流,那么,恕我妄言,曹教授的进步有朝一日会碰壁的,碰得退路都没有。

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文学或者所谓的纯文学日趋冷落,引起了许多评论家和作家的热切关注,这是好事。但是如果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崛起”或“衰弱”,甚至是眼皮底下的一阵子热闹,那就恐怕真如蜘蛛在网而纹丝(文思)在脚,实在践踏了几千年积攒起来的宝贵的文化底蕴,已经不是靠电脑或电视所能弥补的了。

阳光温暖着后背

读《亲爱的安德烈》,我很感动,为一位母亲,为一颗时时温暖着儿子的心。龙应台,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以专栏作家炫彩的文化符号。《野火集》之后,我陆陆续续看了她一些新的专栏文章,直到《亲爱的安德烈》一些片段被收进我的收藏夹,才准备写一点感想的文字,为一位卓异的作家,为一颗外表冷峻内里灼热的心。

接着,《目送》赫然摆在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的书”,相较于她以前那些笔锋凌厉的作品,有人称这本书为龙应台的“温婉书”。

读这本书,最宜于秋天,深秋:外面开始有落叶了,一些不知名的杂花躲在草丛里,凉风吹过,它们缩一缩脖子;然而秋阳仍然温暖地照临,即使是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你看着这样的景象,自然心生爱怜,同时也想伸出手去,取一把醇学的阳光。《目送》里的许多细节描写,都让我这样去想象秋天,想象一个作为人女、作为人妻和作为人母的女人所能怀有的人间亲情。

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华安16岁赴美读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华安现在即将步入社会,“我”依然目送着他,目送着他走正人生的步履。于是,作者体会出,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也许“目送”篇名就直接来自这里,也许作者想告诉每一个读者,人的一生都是在“目送”中完成,这是一个历史的结,一个生命的环,一个又一个希望与绝望的句号。

读这样的文字,不能不想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曾经目送或迎接;纵然对你怀有偏见的人,他也在注意你,甚或在剖析你。一些让人不在意的庸常的碎屑,却闪耀着爱的光辉。读过《目送》的朋友可能会有如此感受,在爱的光辉里,一个人的存在或消失,都是幸福的。即便是兄妹关系,“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但是在生命深处,那汩汩流淌着的仍是温情的血脉3一些生命向另一些生命靠近,一些语言同另一些语言碰撞,一些目光与另一些目光交融,这就是作者所解读的人际关系的内在隐秘。

龙应台采用了温婉的叙述方式,像秋阳一样让谷子慢慢成熟,这是一位母亲最终难以规避的心路历程。对儿子,她领略了更多的回望,现在绝一次又一次地目送。在她看来,目送乃是一位母亲或者任何一位亲人最崇高的姿态,尽管那目光里有过责怨,但是在渐行渐远的空间里,理解在加深,忆念在延长,怨怼在消弭。

读过《目送》和《爱情》《共老》《菊花》等74篇,我脑海中波动着这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是的,我们谁也排解不了这“另一个背影”,它们有的时候被读作牵挂,有的时候却被解作“冤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很多感情的追踪,是从背影开始的。

阳光温暖着后背。我敬慕这样的秋天,更敬慕着这些母性的像秋阳一样的目光。

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独宿城北旅社,偶尔想起这一句,玉溪生当初说时与爱情有关。“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时间和地点都明明白白,约会的细节朗然在目。但我没有,我的昨夜星星和秋风,毫无浪漫。

昨天午后,安庆的一位朋友和我吃罢饭,闲扯到两点过后,退房已不可能,而他又坚决要走,我只好自个儿住进去了(浪费可惜)。窗口正对着一栋正在施工的六楼,直到半夜还有嘈杂的混凝土搅拌声;中秋前一夜的月亮明晃晃地挂在窗前,要想人睡也不可能。既然醒着,就有许多幽思冥想在脑子里窜动,像刚起的秋风一样,别有一般意绪。

好久都没这样辍转反侧了,竟至无端翻出“身体里的砍刀”。这原是散文家杜爱民早些年写的一组散文的题目,《散文·海外版》和《美文》上都发过。我今夜“翻出”它,并不是对“马语”之类感兴趣,也不是觉得身体里有了可怕的恶疾,而是因为异于平常的早睡而翻过来覆过去,身体里的平和到哪儿去了,一直以来早睡早起的习惯怎就改了?明日就是中秋节了,手机短信来了不下十个,我没有全部打开来看,估摸着是一些节日祝福吧。这夜就显得更长,思绪也更纷乱。

警醒到一定程度,可能脑子里即将燃烧了。我不记得在哪一本书里看到,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可否在无人注目的暗夜忘情地燃烧。我想起这句话时,很圆的中秋月正在升起来,并且在燃烧。

伴着我燃烧的还有天上的星辰,还有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天气预报说,中秋之夜有雨,且气温陡降。我想明晚看明月已无可能,不如将就着帘外之月,设想这就是一个团圆之夜吧。

我因为窗外的喧嚣和月光而燃烧吗?或者因为一个人在这个离居处近在咫尺而又似乎远隔市嚣的地方,莫名地觉得自己是一只甲壳虫,无所目的地悠游而栖,感到将会消融于月光和孤寂,故此情绪沸然吧。人是不能轻易地移动的,哪怕像一本书一样稍稍移动点位置,仿佛就找不着立足点了。但是一本今人写的书倘若插人一排古人的书里,它的惶恐或孤独难道不显而易见吗?当一颗无名的星星落人你的情怀之中,你会以怎样的惊讶来审视它呢?当一缕刻骨的秋风拂过你的肩胛和两腋,你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样的诗句:凉风生夜半,情动故人知。

夜渐渐安静下来,月光的燃烧似乎更加强烈。有秋虫在墙根下轻鸣,很像月光落地的声音。“中秋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真正的中秋之夜,反倒没有了这月光,那是何等的失望。趁这秋思满屋,我推幵窗,引颈遥望,我想会看到一点有异于往年又相同于往年的月中之景,那是年轮还是月迹,是云絮还是雾霭?嫦娥设若没有老去,她的娇靥还能盛得下几许清辉?

夜凉渐重,掩窗入梦,希望早晨起来还是一个晴朗的天。谁知凌晨时分就下起了雨来,打在窗篷上,似一挂没完没了的鞭炮。翻开手机里层层叠叠的中秋佳节短信祝福,无不与圆月有关,与团圆有关,现在月是没法等待了,继续等待的只有那盒月饼,那种味儿其实也很腻了。

忽而接到一个电话——不能不接,它太重要了。她询问今夜的月儿如何,在月下都有哪些遐想,我一下子记起来,她,也是一个对月亮情有独钟的人。

我再次打量房间里的一切,包括自己。我觉得我已经游离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在吴刚那把板斧的刃上,思维闪着一些莫名的光斑。于是就想,把自己安顿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记得头顶上的月亮,即便它在云翳中,也在继续进行着激情的燃烧。

欣留璨锦焕烟霞

那还是2002年5月,我所在的安庆一所学校组织了一次皖南游,一行人于一个雨夜住进了宏村的添灯旅社。我知道这里原本就是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长期停驻的写生基地,比如浙江美专、江苏艺术画社以及黄山书画院的师生们,都以这里作为水墨摇篮,大批作品从古巷和水圳里脱颖而出。尤为亮眼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先生的大作就挂在添灯旅社的门楣上。

同类推荐
  • 山风吹来薯芋香:吃货觅食记

    山风吹来薯芋香:吃货觅食记

    书中收录散文大多为写食文章。作为一位资深吃货,作者将过桥米线、冰粉、春卷、驴肉火烧、朝鲜冷面等各地美食写得令人垂涎欲滴。不论记叙常去光顾的好餐馆,还是讲述亲自下厨的心得体验,都令人食指大动。除了写吃,作者还在《小饕见了老饕》等文中品评了各家写食文章的优劣。《食事诗》《老饕眼里的中国史》两篇文章则从饮食的角度串联起极简诗歌史与中国史,颇有新意。书中所收旅游随笔,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不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而是深入了解民风民俗,和市井小民、田夫野老成为朋友。
  • 是谁在唱歌

    是谁在唱歌

    本书为杂文、杂感集,书中许多文章为作者对一些事情所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本书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 我在美国读初中

    我在美国读初中

    本书是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的儿子矿矿15岁时写的,很多人认为它是《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学生版。它以第一手的资科,生动而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真实的美国课堂,回答了许多中国读者所关心的关于美国中学生活的种种疑问。这位接受美式教育的中国孩子,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七位印象最深刻的美国老师,他们有着各自特殊的教学态度和授课方式,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童心未泯。
  • 映像川藏

    映像川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寻访“世外桃源”之香格里拉、绒布寺: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北上,抵达有108座子寺的八邦寺、“佛城色达”的红色奇观、乡城:用佛珠串起的康巴江南、探访神秘的“小西藏”——阿坝、“东方瑞士”郎木寺、黑水达古:绝美藏地秋韵秘境、萨迦寺:承载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奇的千年古寺、探秘扎坝奇异婚姻与飞檐走壁的爱情等。
  • 后来我们说

    后来我们说

    青春是什么,也许青春是我们不禁意间丢失的那块橡皮,也许是被风胡乱吹起的头发。也许是阳光从树缝里撒下,也许是河面颤抖的莲花。青春是美丽的故事,是我们说不完的诗……
热门推荐
  • 爱上你绝非纯属偶然

    爱上你绝非纯属偶然

    女主被欺压数十年,她爸爸一直想利用她让自己家更好,成为全中国地位和钱财的首位,但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日拯救之玩家凶猛

    末日拯救之玩家凶猛

    来自末日时代的科学家韩跃,带着末日拯救计划,穿越回了公元2050年。他以末日为背影,将其制作成了网游,带着数十万不死玩家大军,开启了拯救末日之路。开局最强模拟人体。初始属性是普通玩家的十倍;身体遭受破坏时的恢复速度,是普通玩家的一百倍;抗病毒性,抗物理攻击性等属性,是普通玩家的十五倍;......更重要的是,这具身体的属性成长,是普通玩家的两倍!韩跃以末日最强王者的身份,成为玩家们心目中的英雄,建立玩家公会,网罗玩家人才,凝聚绝对强大的力量,面对末日丧尸、怪兽、灾难,真正拯救末日!
  • 遇见你小确幸

    遇见你小确幸

    她不求浪漫不求轰轰烈烈,最后幸运遇到了他,有了平淡的幸福。
  • 我在等南飞的候鸟

    我在等南飞的候鸟

    夏橘南和顾西泽在大学时期是最令人羡慕的一对情侣,在一起整整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夺走了顾西泽的生命,橘南知道,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站在Neoffrey画展的领奖台上,她决心一定要帮他实现梦想。三年后,圣得罗教堂,夏橘南与宫祁相遇,第一次见面男人贴在她耳边说:你以为我想要吻你吗?她落荒而逃。这个男人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让她想要靠近,不是因为别的,这个男人和她的初恋长的太过于相像。可另一边面对了在她三年前救她性命的“未婚夫”,她该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从这个男人的出现开始,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逐渐的的将她引向了三年前西泽“死亡”的真像,到底是意外还是阴谋?她的心已经乱成一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大泥垢了

    大大泥垢了

    原主名字叫云若烟,是A市大名鼎鼎的大小姐。但有一年,父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回来一个女生。说是原主的妹妹。从此叶玲就在云若烟的家里生活。
  • 此情怎待追忆

    此情怎待追忆

    紫城,傲世,九天,无影共同占据沧澜大陆,”四圣石”分别在四大势力手上。为抢夺”仁者之石“红月派蠢蠢欲动。乱世相争,几人赢,美人笑依稀,转身却已是幻影。
  • 看病就医指南

    看病就医指南

    作者站在普通就医者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怎样选择医院、怎样叙述病情和病史、如何与医生沟通并理解医疗过程及行为、如何正确配合医学检查、怎样留取检验标本,以及正确理解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健康体检、婚前体检的意义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