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发生在1975年。有一天一位名叫奥里夫耶·杰温捷尔的法国人正在波斯湾的一处海滨浴场散步。突然,被海水卷到岸上来的一个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走过去,俯身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颅骨。
杰温捷尔无法弄清这是什么动物的颅骨,便把它带回了法国。为了解开这个谜,他买了一本让·扎克·巴尔鲁阿着的名为《海蛇和水中怪物》的书,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他就写信给巴尔鲁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他。同时,他还把这个颅骨的照片分别寄给一些着名的科学家,请他们进行鉴定。后来,他又把这个颅骨拿给科学家们看,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个小小的头颅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谁也不曾见过这种颅骨。看起来它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骨头,长105厘米,呈鸟喙状,上面没有牙齿。
它究竟是什么动物的颅骨呢?学者们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可说是意见纷纭。有人说它是已经绝迹的古代大鱼,有人说是某种鲸鱼的颅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不为人们所知的乌龟的颅骨,还有人说它是传说中的海怪的颅骨。
不过,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硬骨鱼的颅骨,很可能它是三亿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种由鱼类向两栖类动物过渡的一个种属。
“这种谜永远也解不完”,当巴尔鲁阿收到另一位爱尔兰人寄来的又一张颅骨照片时感叹地说。是的,由于地球很大,历史悠久,许多物种产生以后又绝灭了,会有许多东西还没有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至今,人们也还不知道这个奇怪的颅骨究竟是什么动物留下的。
东非大裂谷之谜
东非大裂谷北抵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伦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向南一直延伸到非洲东南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总长超过6500千米,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裂谷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见底,积水形成40多个与众不同的条带状或串珠状湖泊群。其中就有全球最深的湖泊——东非坦噶尼喀湖,水深超过1400米。而在未被湖水占据的裂谷带,则是一条巨大而狭长的凹槽沟谷,两边都是陡峻的悬崖峭壁。同时裂谷带也是大陆上最活跃的火山带和地震带。在那里,人们不断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例如在裂谷带的基伍湖下层,发现了无机成因的甲烷,储量高达500多亿立方米。大多数人认为这些甲烷来自地球深部,溢出地壳溶解于水体中聚集成天然气藏。尽管它的形成机制人们还不清楚,但对于有机成因论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东非大裂谷也是已知的古人类的最早发源地。1959年,英国人类学家李基夫妇在********奥杜韦峡谷,发掘到175万年前的东非人头盖骨,打破了人类历史不超过100万年的传统观点。以后,人们又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境内的裂谷带中,接二连三找到更多、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东非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在裂谷带生活,一直是人类学家潜心探索、孜孜求解的课题。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同样吸引着人类的视线。
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浩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平地突起,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科学家们认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一条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但是,反对板块理论的人却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做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目前的沉降区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大洋。东非大裂谷究竟会怎样,看来人类也只有拭目以待了。
南极超级地下湖里隐藏着多少秘密
在南极4000米厚的冰层下,静静地躺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厚厚的冰盖将它与外面的世界隔绝长达数千万年。因此,这里可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很多种生物的家。我们能否不进行任何的破坏而揭开它们隐藏的秘密呢?
南极最大的淡水湖南极大陆坐落在一处冰冻地带,它被好几千米厚的冰层覆盖,这层冰雪已经将其他生动鲜活的生物圈与它隔绝了千百万年。在2007年国际极地年期间,科学家希望从这座神秘的不为人知的世界里发现一些亮点。他们面临的其中一个大疑团是,在南极这座被冰雪封冻的大陆下,被封冻在一处大约是约克郡面积的两倍的地面下的南极巨湖里是否有生命存在?
这个湖名叫沃斯托克湖,被封冻在4000米的冰层下,它是俄罗斯科考站在30多年前发现的,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通过人造卫星和地震测量法证明它的存在。直到这时,它那广阔的面积才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沃斯托克湖比安大略湖的面积更加广阔,据估计,它大约有500米深,它是如此庞大,打个比方,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伦敦提供5000年全部的淡水!但是沃斯托克湖最最有趣的一方面却是,它似乎已经与外界隔绝至少1500万年(从它被埋入地下的那一天开始算起)。
沃斯托克湖是目前已知的被覆盖在南极洲庞大冰盖下的150个冰下湖中的一个,但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大淡水湖,科学家对它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希望从它身上发现一些南极未知生命的秘密。南极东部这块世界最大的冰层产生的巨大压力使沃斯托克湖免遭冻结。据猜测,仅是巨大冰层底部的湖表面几英尺的地方被冻结,冰盖下这层冰被称为积冰。厚厚的冰盖让日光无法射进湖中,因此湖中的任何生命要想在这个漆黑的世界中生存,必须借助一系列化学能量。
科学家认为,湖底排放的地热可能为湖里的微生物提供了热能。但是没有来自湖中的直接样本,这些都只是一种猜测。说来也巧,这口湖就静静的躺在俄罗斯科考站的所在地沃斯托克。这座科考基地是在冷战期间建立的,在它建立很久后前苏联科学家才意识到这口湖的存在。凑巧的是沃斯托克科考站也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冬天的温度可降至零下80摄氏度。
有望明年钻透积冰很多年以前,俄罗斯科学家就开始利用一种可造成污染的方法钻穿湖上的冰层,这些方法包括向钻孔中填充煤油以防止它再次冻结(煤油的凝结点比水低)。8年前,这些科学家钻到离液态水还差几米的地方,在钻头碰到冰层下的积冰时,他们终止了钻孔活动。
他们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和其他南极科学家都担心钻孔过程中的煤油和和任何来自未经消毒的钻孔设备的细菌都有可能污染这个大湖。对积冰样本的分析显示,它反映出微生物生命存在的迹象。但这些发现还未被证实。在8年的间歇后,去年来自俄罗斯和法国的一支科考队再次利用一种不同的方法——用消过毒的“液体缓冲器”钻孔,这种液体比煤油更重,这种方法的设计目的是使这种液体沉到钻孔底部,防止污染湖水。
科学家希望在明年钻透最后几英尺积冰,从表面取出固态样本,对微生物生命进行测验。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计划,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这项工作感到满意。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科学家柯南·埃利斯·埃文斯说:“在南极工作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这项工作是否会给南极洲的任何事物带来破坏,目前这项工作就会。他们说他们的方法将不会污染这口湖,但这是任何一项工作都妄想实现的目标。”
然而,还有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明有关这个钻探计划为什么不是一个好主意。对沃斯托克湖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它已经与其他生物圈隔离了数百万年。假如这样的话,在以前的一段很长时期内这个湖中的任何生命都在一个比其他已知微生物所处的更孤立的环境中慢慢进化。但英国科学家在去年发现,南极洲的地下湖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江河网络彼此连接,因此可能与其他生物圈有联系。人们除了对是否这口湖中的生命是在孤立环境中进化存在疑问外,他们还不得不对是否会因为一口湖的灾祸而使整个水域网络受到污染问题予以考虑。
湖与湖之间有河流连接由伦敦大学学院的邓肯·温汉姆博士领导的一个科研组发现,在南极的像泰晤士河一般大的地下河可能有好几百英里长,它们在这些冰层下从一个湖流向另一个湖。他说:“以前认为在冰下运动的水的流速非常慢,但是这个最新数据显示,这些冰层下的大湖常常会像香槟酒瓶塞喷出一样快速奔流。喷涌而出的水会流向很远的地方。”
这个英国科研组包括来自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极地观测和模型中心的研究员,他们在观测中发现南极洲地下河地区的冰层表面下沉,其他地方的冰层隆起。这种变化显然是由冰层下面巨大体积的水流在突然和急速的运动时造成的。温汉姆博士解释说:“这些湖就像绳子上的一串珠子,这里的湖都是由一根线连着的珠子。通常,这一串湖间的流动很缓慢。然而,如果其中一口湖所承受的压力超过限度,汹涌的洪水就会突然注入这条线上的另一口湖中。一旦这根‘锁链’开始流动,它上面的冰层就会很快被溶掉,这将是个无法控制的局面。是否紧接着会在这条线上发生连锁反应,或者是否不久后这些湖会从这里消失也是一个我们至今还不知道答案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一新发现也引出了一些新问题,如利用无法保证无菌的设备钻穿沃斯托克湖。像温汉姆博士所说:“这种作法可能会引入新的微生物。我们的数据显示,任何污染都不只局限在一口湖中,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延伸到整个江河网络中。我们曾经只将这些湖看作孤立的生物学实验室,现在我们必须重新考虑一下了。”
地球上有望产生新大洋
英国和埃塞俄比亚科学家近日预测说,人类有望目睹世界上第五大洋在非洲大陆的阿法尔沙漠地区诞生。
2005年9月,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沙漠地区发生了一次里氏52级的地震。地震后两个月,那里出现一条60公里长、8米宽的裂缝。这条裂缝震惊了全世界的地质学家,因为如此大的裂缝通常需要几百万年地质运动才能形成,而这次却仅用几个月的时间。
不断增大的裂缝吞噬了来不及逃走的山羊和骆驼,夹杂着硫磺气味的浓烟从漆黑无底的裂缝中冒出来。当地居民一直后撤至山顶。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的地震学家阿塔莱·阿耶莱等人向英国科学家寻求技术帮助,利用卫星观测后认定:阿法尔沙漠这个地球上最热、最干燥的地区可能会诞生新的大洋。
阿耶莱说,阿法尔断层继续开裂以及岩浆的涌出,连在一起的努比亚构造板块和阿拉伯板块将被推开,并渐行渐远。这样,一个新的大洋盆地将在两板块中间产生。不过,这一过程需要数百万年。如果这里真的形成海洋,那么属于努比亚却地处阿拉伯板块的厄立特里亚、吉布提以及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将被分隔出去,成为新大洋中间的孤岛。
新大洋产生和非洲大陆被分割,将大大改变地表形态。到那时,人们看到的将会是五大洋和八大洲。
极地的磁效应
近些天来,有关极地的各类消息不断,首先是国际科联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极地年研究计划,在全球正式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全球极地研究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在“极地居民、地球、陆地、海洋、极地冰、大气和太空”等领域的研究来了解和探索极地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的重大影响方面。据说,此项计划将于2007年开展,一直持续到2008年底甚至2009年初,耗资10亿美元左右,此项全球计划涉及了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科学家。10月26日,中英两国宣布将在极地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战略合作。11月中旬,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
号将从上海出发进行第22次中国南极考察。另有消息,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南极冰穹点建第三座南极科考站。这些消息都使国人对南极的关注度再次升温。
此外,着名的南极勇士、被誉为“中国冰人”的王刚义博士近日宣布,他将挑战北极冰海,欲成为征服南北极冰海的世界第一人。还有媒体报道,在遥远的北极,一场国际“冷战”已拉开帷幕。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对北极地区进行经济开发成为可能。于是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以及俄罗斯五国,纷纷采取科学考察乃至军事演习的手段,宣布自己对北极拥有主权。现在,对北极点的主权争夺已不是争土地(岛屿),而是争海域。五国间争夺北极主权的斗争正趋于白热化。
一系列的消息使南北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想知道各国及各类组织及科学家们对南北极的关注与兴趣为何与日俱增?其实说白了,一是科学的需要。南北两极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20世纪中,已有50多个国家在南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两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以,南北极地区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而且随着各国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想进一步研究南北极对世界气候、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作用,则必须要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的、甚至是跨学科和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二是资源的需要。两极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蕴藏量极大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及在未来航运中的重要地位,是缓解当前各国面临的资源及生存压力的出路之一。特别是南极,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是地球上至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
再者,目前极地科学考察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备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也是全球科学家的向往。
于是,两极就像巨大的磁铁,就像神话中的宝库,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成为人类希望、追求所在,成为人类不可抑制的欲望。可以想像,随着这些欲望的实现,必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然,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和协调,也有可能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进而导致人类自身的灾难。
太平洋海底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