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世,需要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是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在大事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头脑清醒;在小事上则不过多计较,不小题大做,宽容大度,顺其自然。这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在生活中,难得糊涂不是无原则地放纵,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一种暗示和警戒,一种气度和修养,是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难得糊涂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的豁达大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拿得起,放得下”。要做到难得糊涂,必须要做到“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那么,四十不惑,男人更要掌握难得糊涂,它会使你恍然大悟,更会做事,也更会做人,同时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不惑之年,男人要懂什么是“难得糊涂”
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当年,郑板桥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 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主人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来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难得糊涂”,不仅高雅,哲理也很深。“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嘴里说的是“糊涂话”,脸上反映的是“糊涂的表情”,做的却是“明白事”。因此,这种“糊涂”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应对复杂社会和复杂情景的一种高级的、巧妙的方式。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糊涂”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不糊涂”的男人,非得“糊涂”不可。郑板桥为人磊落正直,不容邪恶,廉洁奉公,关心民众,这与当时污浊腐败的官场之风格格不入。郑板桥工诗善画,论诗提倡“真气、真意、真趣”,就这一个“真”字,便使他忍受不了现实中的浊气、腐气和邪气。郑板桥无力改变,他想办法让清醒的自己糊涂一些,免得遭受更大的精神痛苦。
然而,郑板桥对什么事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无法糊涂。求糊涂,反而“难得糊涂”,可见这四个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叹息、多少沉重在其中!“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也包含了许多哀痛与沉重。
“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做给他人看的一种“假糊涂”,还装得“像煞有介事”,嘴里说的虽是“糊涂话”,脸上反映的也是“糊涂的表情”,做的却是“明白事”。因此,“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反映的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是人类精明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适应社会的一种高级的、巧妙的方式。
“糊涂”之所以“难得”,还在于它是一种超越。这里的“糊涂”已不再是词语本义上的糊涂了。它是超越了无奈、痛苦、世俗、功利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虚静、淡泊的心灵状态。它是一种难得的朴拙和真纯,也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糊涂”就是“拙”,“难得糊涂”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越境界。
聪明装糊涂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示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展现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糊涂”不是要人们摒弃聪明,崇尚愚笨,而是主张善用聪明。善不善于运用聪明也是人生的大学问。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的深邃观察,在他的《呻吟语》一书中说道:“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他的意思是说,对一个人来说,聪明很重要,但关键是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自恃聪明、卖弄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不仅仅有智慧、有见地、有主张,而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那些能够深藏不露,在刀刃最锋锐的地方、火候已到的时机才适时适度表露的人才是真聪明。
平常生活中,人们借助“难得糊涂”,可以巧妙地保护自己,恰当地表现自身的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心胸之宽广、气宇之不凡,而成大事。同时,“难得糊涂”又是一种比较深奥的人生哲学,能不能实践并不是靠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它所需要的是一个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熟练的人际技巧,这就有一个怎样“糊涂”的问题。那么,生活当中,作为四十岁的男人,我们该如何应用“难得糊涂”呢?
第一,经常性的“糊涂”。“难得糊涂”的“糊涂”贵在“难得”二字,指的是一个男人原本在说话、办事、处理关系上是异常精明的,难得的、偶尔发生的“糊涂”,是做给他人看的,只是应急之需。此时的“经常性”指的就是他们在一些小事情上或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犯的“糊涂”无关重大,这是较为明智的。
第二,忌对象颠倒的“糊涂”。“难得糊涂”的另一个含义是:人在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而在不该“糊涂”的时候是决不能“糊涂”的。一些缺乏社会经验的人往往在不该糊涂的时候糊涂起来,而在该糊涂的时候却又不糊涂了。因此,男人要谨慎勿将“糊涂”的对象搞颠倒了,而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在一些重大的、关键的、原则的问题上是丝毫不能糊涂的,只是在一些细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糊涂。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精明”得要死,大事上却“糊涂”得要命。
第三,要理智的“糊涂”。“难得糊涂”中的“糊涂”,指的是人们在处理“糊涂”和“理智”之间关系上的“难得”。这种“糊涂”是以“清醒的、健全的理智”为基础的,是属于“大智惹愚”性的“糊涂”。这种“糊涂”是“糊涂中的明白”,也是“明白中的糊涂”,现在的“糊涂”就是为了以后的“明白”。
第四,“假装”的“糊涂”。“难得糊涂”中的“糊涂”,是一种“假装”,然而这种“假装”却需要一种高度的技巧,装得合情合理,自然,得体,掌握火候,不做作,有的男人可以做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难得糊涂”是一门学问,不是附庸风雅,其中门道、奥妙无穷。“难得糊涂”也绝不是一件“装饰品”。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转入糊涂就更难了。这聪明与糊涂之间的巧妙转换,就要靠你“假装”的智慧了,不能手法拙劣、愚笨,漏洞百出,要修炼“假装”糊涂的本领。
总之,难得糊涂是一种处世哲学,四十不惑,男人要难得糊涂,生活中,不要偏执,要想得开,看得开,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不自作聪明,要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你才能在工作中左右逢源,生活中逍遥自在。
难得糊涂是修养智慧,也是人生哲学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难以决断,而你又非得立即表态的“两难选择”,人们可以借助于“难得糊涂”,佯作不知,拒不表态,或者做一些模棱两可的、使人感到糊里糊涂的姿态,而逃避复杂的、困难的选择。这种“糊涂”的确是人的一种“老练”、“狡猾”的表示。
有才不露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有时候别人都知道的事情,别人都不言语,即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也不能说破。有的时候,别人都不知道的道理,你知道了,如果想避开,也是不可取的。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这么快又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是有篡位野心的。如果我表现出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肯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他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由此可见,“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它能够让男人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看透事物,看破人性,处事遵循轻重缓急,举重若轻。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就揭示了这种意义上的韬光养晦的处世法。在一些特殊的人生境遇下,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能屈能伸之胸怀。他人难测,而自己却可从容行事。假装糊涂,让人认为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而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谋略。
元朝末年,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南京城后,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借风助威的力量,消灭群雄,最终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所以说,难得糊涂,隐藏实力,待机而动,才能有大的作为。
在政治风云中,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疯卖傻,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降低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睁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号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弄清楚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在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疯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些天,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所以,生活中当遇到一时难于处理、难于解决的矛盾和冲突时,可以借助于“故意的糊涂”,有意识地拖延时间,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以便在最佳时机解决问题。因此,这种“糊涂”实际上就是“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糊涂是精明人的一种修养,了解其精髓的人,深沉、老练,可以经受失败的痛苦煎熬。如果一个人内心清楚,却在表面上装糊涂,这是一种智慧,正所谓“清楚之糊涂”,跟老子所赞赏的“大智若愚”如出一辙。它有助于达到“圆通”的境界,这也是精明人常用的智慧。
唐朝时,德宗下令在帝王陵墓之近处禁止屠宰。郭子仪的仆隶犯了禁令,金吾卫裴晋公奏报皇帝,有人说:“你不为郭公设想吗?”裴晋公说:“这正是为郭公设想啊!郭公德高望重,皇上才刚即位,一定会认为他党羽庞大,所以我举发他的小过失,以表明郭公是不足畏的,不是很好吗?”
裴晋公任职中书省时,有一天,左右的人忽然告诉他印件失踪了。裴公坦然自若,警告他们:“正在宴客,不要声张。”左右不知何故。半夜酒饮得畅快时,左右的人又告诉他印件找到了,裴公也不回答,宴会尽欢而散。有人问其中的缘故,裴公说:“小官员盗印去书写契券,写完就会放回原处,逼急了,他们就恼羞成怒,再也要不回来了。”
郭子仪和裴晋公心里明白,能够常常表现出糊涂之举,这正是一种做人的智慧,“难得糊涂”既是人生高层次精神境界的一种表征,是人的素质涵养的重要内容,是人们体味人生乐趣、实现人生价值的深邃学问,也是人们运势谋事的重要策略。
倘若懂得糊涂的学问,抱定“难得糊涂”的态度,则对于人生旅途中的坎坷、逆境、成败、得失等困厄之境,人们不会偏执和太计较,能够泰然处之。有了“难得糊涂”的智慧,人们则能不为俗情所累,不以荣辱大喜或大悲。概言之,抱定“难得糊涂”的态度,在生活中能焕发出一种生命的韧性,有了这种韧性,则能使人生表现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难得。以及“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的内在光辉,始终把握拼搏进取的主旋律,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奋力前进!
齐国相国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辨,他生活不拘细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搞得人家很不愉快,不受人爱。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打交道,田婴不听,那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了。为这事门客们都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便私下里劝父亲说:“齐貌辨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倒让士尉走了,大家对此都议论纷纷。”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们!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辨。”这一吼,吓得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
齐貌辨到底有什么能耐呢?大家不知道。而田婴对他却更客气了,住、行、吃、用都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侍奉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过了几天,齐威王去世了,齐宣王继位。宣王喜欢事必躬亲,觉得田婴管得太多,权势太重,怕他对自己的王位有威胁,因而不喜欢他。田婴被迫离开国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其他的门客见田婴没有了权势,都离开他,各自寻找自己的新主人去了,只有齐貌辨跟他一起回到了薛地。
回来后没过多久,齐貌辨便要到国都去拜见宣王。田婴劝阻他说:“现在宣王很不喜欢我,你这一去,不是找死吗?”齐貌辨说:“我本来就没想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田婴无可奈何,只好由他去了。宣王听说齐貌辨要见他,他正憋了一肚子怒气等着他呢。一见齐貌辨就说:“你不就是田婴很信任、很喜欢的齐貌辨吗?”“我是齐貌辨。”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田婴)喜欢我,这个倒是真的,说他信从我的话,可没这回事。当大王您还是太子的时候,我曾劝过靖郭君,说:‘太子的长相不好,脸颊那么长,眼睛又没有神采,不是什么尊贵儒雅的面目。像这种脸相的人是不讲情义、不讲道理的,不如废掉太子,另外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靖郭君听了,哭哭啼啼地说:‘这不行,我不忍心这么做。’如果他当时听了我的话,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赶出国都了。还有,靖郭君回到薛地以后,楚国的相国昭阳要求用大几倍的地盘来换薛地这块地方。我劝靖郭君答应,而他却说:‘我接受了先王的封地,虽然现在大王对我不好,可我这样做对不起先王呀!更何况,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能为了多得些地方而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他不肯听从我的劝告而拒绝了昭阳,至今守着那一小块地方。就凭这些,大王您看靖郭君是不是信从我呢?”
宣王听了这番话,很受感动,叹了口气说:“靖郭君待我如此忠诚,我年轻,丝毫不了解这些情况。你愿意替我去把他请来吗?”齐貌辨回到薛地,要田婴穿上齐威王赐给他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他的帽子,佩上齐威王赐给他的宝剑,来到国都。宣王得信,亲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婴,见田婴这身装束,竟忍不住哭了起来,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