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底各段脊就是通过转换断层来连接的;不仅中脊和中脊之间可以通过转换断层连接,洋中脊与海沟-岛弧系,海沟-岛弧系之间也通过转换断层连接起来。大洋中脊,转换断层,海沟-岛孤系这3个构造活动带,在不停运动,从一种活动带,“转换”成另一种活动带。也就是说,从扩张的洋中脊上,完全可以转换成水平剪切的断层形成,而从断层形式,又可转换成受到强大挤压力而形成的海沟-岛弧。
洋底热泉
人们在洋底热泉区的周围,发现大量的特殊生物区系,以及高温缺氧条件下,海水中有极高浓度的有机物,也就是类似原生生命体的细菌。科学家们称,洋底热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绿洲。地质学家们为此设想,洋底热泉的环境,酷似前寒武纪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如果这一命题能够成立,那么,它将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课题。
洋底热泉中还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例如,硅和钙等。这就提出一个课题,如果热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测量值有代表性的话,那么,硅可能是由热液过程以与大陆侵蚀过程相同的速率进入大洋的。假如这个推断能够成立,这对于估算在过去2亿年中,大洋化学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应当与海底扩张的速率有某种关系。
万米海底探险记
1960年1月23日,贾奎斯·比沙尔和多那德·渥尔胥进入安装于美国海军深海潜水艇特利艾斯号腹部的钢制球内,他们将潜入最深的海底——水面下35800尺(约10912米)。人们都无法预测他们是否能从未知的神秘世界平安归来。
特利艾斯号左右摇晃的漂荡在狂风肆虐的海面上,护卫舰上的人员们担心地凝视着水面,西太平洋底深邃的弧形峡谷——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就在自己脚下的船底下。而比达尔和渥尔胥此时正在宽091米,高1083米的球体内,等待被送入远离人类的世界。
早上8点23分,在信号指示下,特利艾斯号开始向深渊下降,40分钟以后就到达水深800尺的地方,9点后,比迦尔增加下降速度,穿过了薄明带,然后进入黑暗带。此时,比迹尔打开外侧探照灯,像雪花般飘荡的浮游生物出现在眼前。
“9点20分,到了深度2400尺的地方”,比迪尔形容那是一片黑暗的,没有时间观念的世界。水温也在随着深度下降而下降急骤,寒意浸入球体内部,球体也正在受到外部几千吨海水所施的压力。在降至水深4200尺时,他们吃惊地发现,细细的水流正渗入球体内部。
特利艾斯号继续以每分钟180尺的速度降落,漆黑的海水则随着球体急速地往上涌,渗透的情形也消失了,此时他们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气。然后特利艾斯号终于突破了两万尺的深度。
在降到29150尺处,比迦尔报告:“现在开始进入一个超越我们所能理解辽阔、空虚的地区。”他们又继续降下5280尺,这时他们有些紧张,因为宽约1600米的裂缝就在他们下面,所以特利艾斯号必须小心谨慎的下降避免撞到海渊中的岩壁,而且为了海底登陆的安全,必须走出非常精确的地点,否则将粉身碎骨。
在32400尺处,特利艾斯号突然像遭到地震般似的震动,他们怀疑是否球体降得太快,以致猛烈地撞到海底。他俩在此停留了一会儿,仔细聆听了外面的动静,然后又检验了所有机械仪器。最后决定继续下潜。为了不引起碰撞,他们减慢了速度,缓缓地往海底潜下去。
下午1点零6分,特利艾斯号着陆在海底的软泥上。比迦尔和渥尔胥向海上的船只报告:“我们到达了全世界大洋最底部了。”事实上,特利文斯号只停留在海面下35790尺左右的大洋底,与海洋最深处的36198尺还有400尺左右的距离。
比迦尔和渥尔胥二人平安地从海底回到海面上。但是曾经有很多人为了探寻海底秘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海洋深处到底有什么秘密让人们如此着迷,而不顾一切的去探寻它们?
在人类征服过高峰及跨越过冰荒的极地后,地球上只剩下深海是人们心里的神秘地带等着人们去拓荒。再大的困难和危险都无法阻止人类对海洋的向往,更不能抑制潜水者下海探险的决心。
现在为了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探家们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假使世界上的人口仍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地急骤增加,人类总会耗尽陆地上的天然资源。因此,开发海底蕴藏的大量资源,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了公元前500年时所使用的潜水器材,那是玻璃制成的桶,能坐在桶中侦查敌人船只的行动。
据说两个世纪后,亚历山大也曾坐在玻璃桶中,上端系以链子伸入海中观察海中的生物,更有传说桶子的吊链是黄金铸成的。这段故事可能纯属杜撰,但是亚历山大确实于公元前332年,在腓尼基的鸠若斯(大亚)被敌军包围,当时为了探查敌人的防备及行踪,曾使用了此种潜水器材。
希腊人除了在军事上有特殊的技能外,他们还善于潜入海中寻求珊瑚、珍珠等贝类及海绵。收集海绵的希腊潜水夫,潜入海深约75至100尺的地方寻找海绵,他们并不因为肺活量的限制而停止在海中的冒险。公元前300年出生的希腊科学家,也是着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潜水夫所使用的原始钟罩曾作过记录:钟罩四周挂着锤形的物体,以使钟罩在水中趋于平衡,而不至于使钟罩内的空气跑出来,等呼吸发生困难时,再将头伸入钟罩补取空气。发展至后来,他们将动物皮做成皮囊,装满空气,外面再吊一个铁锤沉入海中,当钟罩中的空气稀薄时,随时将皮囊的空气补充进去。
这些潜水夫不但采集海绵,也将有关海中的知识带回陆地。亚里士多德不仅详尽地记录潜水夫观察海中生物的情形,为了更了解海中的生物,他还亲自航行到爱琴海水域。航海期间,他发现了116种鱼类,24种甲壳类,海栖的车轮虫,以及40种的贝类和拉里欧拉利昂——一种外部骨头脆弱的小动物,他还为这些鱼类、贝类等命名,并绘出图形。
以个人的成就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马赛利亚地区的毕迪亚斯不但是希腊的数学家,同时也是大文豪、探险家。在公元前325年左右,他从马赛利亚(即今法国马赛港)出航,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广阔的大西洋。
其航行路线,是沿着葡萄牙西海岸往北行,通过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进入北极圈。毕迪亚斯在航海期间,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海,他是第一位发现潮汐退涨与月亮盈亏有关的希腊人。
公元前100年,出生在叙利亚的希腊哲学家波西第纳斯,也曾前往西班牙地区证实当时人们的说法——当夕阳西落时,最后会西沉至大西洋中,并在海面上会发出“咻”的一声。结果他发现太阳西落入海时,并没有发出“咻”的一声。在航海期间,他记录了萨了尼亚地区海深有1830米,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测定的,但是根据现在的海洋调查船的记载,萨丁尼亚附近海的深度为8500尺,只比波西第纳斯当时所测的深度稍微多出一点而已。
罗马人也和希腊人一样曾在战争中使用潜水夫。但是他们对于海中的事物,却丝毫没有兴趣。几个世纪后,阿拉伯人及东方采珠者模仿此种潜水术,而其他地区的人们,则已放弃了对海洋的挑战,而把兴趣转移到陆上其他事物上。所以从克里特人及希腊人所培养出人类对海洋的兴趣,此时已触礁,研究海洋生物的工作,也因此停顿下来。
大西洋海底的黑潮
法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巴米罗亚”号,几年前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海域考察时发现一股股从洋底冲上来的巨大“黑潮”,这一股股“黑潮”像黑墨汁一样流向千里以外的法国海岸、经科学家们化验,这黑水里面充满着一些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巴米罗亚”号上的科学家们探测到,这一股“黑潮”是从3000米深度的大洋底部冲上来的。有人怀疑这是地球内部的“呕吐物”。
为了揭开这神秘“黑水”的谜团,法国派出“诺蒂尔克”号深水探测器,美国派出了“尔河文”号世界最深海洋探测器,于1998年7月份一起来到亚速尔群岛海域。
“尔河文”号由美国着名海洋科学家斯文蒂尔教授和法国海洋科学研究所负责人伊夫·富凯博士共同驾驶。当他们下潜到1000米时,海水的四周如同起了“大雾”一样,在最强的光线下看不清10米以外的东西。他们认为“这肯定是迄今为止在大西洋海脊发现的最活跃的地方。地质断层从北到南把大西洋从中切为两半,也就是把欧洲和美洲慢慢分开(每年两厘米)的地方。”
当下潜到2500米时,海水的温度上升到100℃,四周的“大雾”逐渐消失,能见度非常清晰,能看到四周游动的虾、贝类、海参。尽管温度很高,但它却不沸腾。因为这里的水压是水面的250倍。
在强烈的光线照耀上,他们突然看到一幅清晰的图景;四周是林立的烟囱,井井有条,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大工厂区。那一股股“黑水”就是从烟囱里冒出来的,像是污染。但这些污染物并不影响洋底生物的生存。在这里超过水面250倍的压力下,水温达到400℃的2500米水下,又有谁有能力在此建造出这样大的“烟囱”呢?
海底发现的情景令这两位着名的海洋科学家大吃一惊。在此奇景之中,两位科学家想认真、详细地录像,周游、观察一下四周,谁知他们乘坐的深海探测器却不听从操作、指挥,就像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急剧地托起一样,他们迅速上升离开这里,就仿佛有人有礼貌地把他们驱逐出境。
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尔河文”号深海探测器浮到水面。两位科学家面色苍白,他们亲眼目睹的景象,使他们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法国、美国的科学家们联合探索大西洋底冲出来的“黑潮”来源,发现了2500米的大洋底层有巨大的“烟囱”群。“黑潮”是向洋面上排出的污染物。科学家们联想到过去在大西洋底发现的一系列神秘莫测的建筑,飞速前进的潜艇等,他们认为,在大西洋中生存着似人一样的高智慧动物。他们的科学技术,文明水平远远超过地面上生存的人类。深受观众喜爱的科幻电视剧《从大西洋底来的人》,不仅仅是科学幻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美国着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拜伦·巴特尔教授认为:大洋的深处,一定生存着另外一支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智慧的动物。他们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存,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活,他们是人类的另外一支。
俄罗斯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一定是地球上的主宰,海洋的面积远远超过陆地。从这例神秘现象可以证实:如果海洋里生存着高智慧动物,他们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远远超过人类。俄罗斯的海洋生物学家勒伦斯基教授多年观察、分析后认为:人们常常亲眼看到高空中出现的飞碟(UFO)并非是天外来客,而是地球上高级生物的杰作。据多方面的记载:飞碟常常从海洋里飞出、又钻入海洋里。
在这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海洋里,许许多多难解之谜,就像一块块巨大的磁石,将会吸引着我们将目光瞄准海上,深研海底,以揭开那无数的令人难解的谜。
“水下大教堂”探险
1991年9月1日,法国南部海岸卡西斯小海湾。有3名业余潜水员在此潜水时不幸遇难。为寻找这些失踪者,当地潜水学校校长亨利·科斯凯绕过重重礁石,终于在水下37米处一条岩石隧道内发现了死者的尸体。
1985年,科斯凯在潜水时就发现过这条隧道,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条隧道的重要性。没想到一个半月之后,这条水下隧道得到了法国文化部长的高度评价。他说科斯凯所发现的乃是“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丰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科斯凯将在水下发现岩石隧道的秘密透露给了考古学家让·库坦后,引起了让·库坦的浓厚兴趣。他当即决定与科斯凯一起冒险再次潜入水下,探索这一水下隧道的秘密。他们俩先小心翼翼地游过一条37米长仅1米宽的管道。由于淤泥不时泛起,搅得海水像豌豆汤一样又稠又浑。然后,他们又穿过一条150米长、直径2米的隧道,接着挤进一个窄洞,最后才进入一个4米高的石屋。
在这个石屋里,借助自带灯的灯光,他们看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幻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时代的雕刻,有同时期人们所绘的各种马。这些马有的仅能看到露出水面的头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则已被毁坏。
科斯凯和库坦不甘心这些发现,又摸索着从石屋游人另一岩洞。岩洞高约30米,直径为50~60米,呈拱形。借助灯光,科斯凯发现洞内天花板上饰有色彩斑斓的钟乳石。洞内四壁所绘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就连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库坦也承认,他以前从未见过年代如此久远、绘制如此精美的绘画。据他估计,此岩洞内之绘画大约形成于12万到2万年前。科斯凯把这个水下岩洞称之为“水下大教堂”。
据初步考证,岩洞内的这些画是远古时代艺术家以动物脂肪和矿物色为原料,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绘在岩石上的,其中有鹿、马、鸟,也有北山羊和欧洲野牛等。最令库坦惊异的是,这里的欧洲野牛头部画法不同于石器时代的岩石绘画,那时一般只画牛头的侧面,而这里的牛头竟绘出3/4的面部。库坦说,这种画法在旧石器时代也是不常见到的。
库担推测,远古时代画家们在此岩洞内绘画时,岩洞尚位于海拔80米处。在以后的岁月中,地中海海水不断上涨,终于堵塞了通往此洞的人口。因此这个岩洞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洞内之物至今保存得完好无损。
科斯凯和库坦潜入岩洞内后,从岩洞中带回一些绘画的颜色样品。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里昂根据他们所搜集到的2克颜色微粒,用先进仪器确定出这些绘画的年代。
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的水下岩洞是古代祭祖场所,它或许比法国西南部着名的拉斯高岩洞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拉斯高岩洞是偶然被一群孩子发现的:
1940年9月,几个孩子寻找一条逃跑的狗,无意间钻入这个后来被学者誉为冰河时代的凡尔赛宫的岩洞。通过验色,科学家们确定此洞已历时16万年。岩石上的马、鹿、公牛等动物绘画,其色泽之光亮令人难以置信,专家学者们都惊叹不已。
考古学家在拉斯高还发现了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用这种笔可涂抹20多种不同颜料。此外,还发现了一种管状骨头,当时人们便是通过这种管状骨头将粉末状颜色微粒喷吹在岩石底层上的。拉斯高岩洞的发现是20世纪40年代最伟大的发现。
海底闪光“雕像”
百慕大“魔鬼三角”并非是飞机、船只和人员神秘失踪的唯一险地。前不久,科学家们的注意力又转向发生神秘悲剧的红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