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表现得相当突出,在其报道选题中,非事件新闻系列报道超过三分之一。2004年上半年其选择的题材包括:农民工问题、孤儿问题、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乃至非法占地、乱收费等。这些问题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普遍存在,二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三是政府高度重视。这样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上下两头均高度关注的热点,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我们在选择热点现象进行系列报道时应把握的原则。
(二)报道的展开与组织
系列报道的展开与组织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纵深式系列氇报道,二是并列式系列报道。
纵深式系列报道:即抓住一个问题,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逐步呈现事物全貌,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
如《共同关注》栏目2004年4月23日至25日播出的《十年治污看淮河》,就是一则典型的纵深式系列报道。报道共分三集,第鸢一集《被污水围困的家园》,记者走访安徽宿州的杨庄乡、河南项城的王沟村,通过这两个点的情况展示了淮河两岸人民正在遭受的污染之苦,反映淮河沿线的水污染,已严重地威胁到该流域人民的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第二集《谁在污染淮河》,在前一天节目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追究谁是污染淮河的罪魁祸首。通过调查发现,淮河沿线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排出未经处理的污水是最主要的污染第三集《治污工程怎么成面子工程?》则再深挖一层,反映了一边是污水肆意流淌,一边是污水处理设备躺在那里睡大觉的怪现象。作为淮河治污根本性措施的污水处理厂,却在许多地方成了蒙骗上级,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整组报道层层推进,对问题的反映不断深入,充分体现了深度报道的力量。并列式系列报道:即对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使有关问题的多方面联系充分暴露,以便于读者判断和决定取舍。
如上文所提及的《中国青年报》的经典之作“三色”系列报道,就是典型的并列式系列报道。三篇报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透视这场特大的灾难,《红色的警告》直逼体制弊端和官僚主义;《黑色的咏叹》将镜头对准人们在大火来临时的种种不同表现,直指人性;《绿色的悲哀》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角度去对火灾进行反思。三篇报道各有侧重,却服务于同一个主题:火灾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三、组合式报道
组合式报道,是一种通过稿件集合的方式来组织报道、编排新闻,以获得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的报道方式。组合式报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同一个新闻事件的不同稿件的集中,另一类是对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内容的集中。组合式报道综合采用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的新闻体裁,将不同来源、不同角度的相关稿件整合在一起,集中刊登或者播出。这种报道方式是一种重型武器,多用于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或内容复杂、牵涉面广的社会现象。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报纸不断扩版,广播电视频道(率)专业化和网络媒体的出现,组合式报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在报纸上已由开始的数篇稿件的组合,发展到多个版面的集合,在广播电视上也由数条动态新闻的集合,发展到长达数小时甚至数日的特别报道,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更是衍生出一种新的报道方式:网络新闻专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的实例,分别探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组合式报道的操作手法。
(一)报纸社会新闻组合式报道
在报纸上,对社会新闻的组合式报道,小到数条稿件在一个版面局部的集中,大到一个整版的集中,乃至几个、十几个版面的集中。在内容上,动态新闻、背景材料与新闻分析和评论相结合。在新闻体裁上,综合采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种体裁。在编辑手段上,通过标题、图片、图表、色彩、线条等各种手段来对报道进行强化处理。其中,图片和背景材料的运用尤其重要。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次日早上6点安全返回。对于这条特大新闻,16日的《南方都市报》拿出11个版面对此事进行报道。头版有一大两小三幅图片和通栏大标题,配以小标题对内页整组报道的内容进行导读。二版社评版,发表记者和专家撰写的三篇评论,四版来信版发表普通读者的评论两篇;内页9个版,分成7个板块,依次为:“神舟升空、太空一日、返回之路、发射现场、首飞勇士、指挥若定、细数神舟”。整组报道共发表文字报道15条,新闻评论5篇,新闻照片25张,电脑绘图2幅。从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评论各种体裁都有;从稿件来源看,既有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又有大量的新华社和其他媒体的稿件。从报道内容来看,既有事件的最新动态,又有大量的新闻背景,还有来自不同人群的评论。从编辑手段来看,采用了统一的版式和标志。大图片、通栏大标题成为通用的处理手段,其中,第8版和第9版,第10版和第11版分别被打通成为两个整版。
(二)电视社会新闻组合式报道
在平面媒体上,组合式报道主要体现为版面的集中,在电视中则体现为时间上的延伸。
电视社会新闻组合式报道小到一个综合性新闻栏目中数条新闻的集中播出,大到对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数小时乃至数十小时的特别报道。电视新闻的组合报道,综合采用各种新闻体裁,包括口播新闻、图片新闻、短消息、字幕新闻、现场报道、新闻背景、有关人士的评述、记者现场短评、编前编后语、本报(台)评论等,对一个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集中报道。如成都电视台《早安成都》刚刚开播之初,就曾在新闻《天天早报》中播出一组有关撞人逃逸事件的报道。报道围绕这样一件事情展开:1996年6月20日凌晨,该台记者在成都市牛市口至海椒寺街附近拍到了一条“撞人逃逸”的新闻。由于被撞人是一家三口,且父母两人当即重伤、生命垂危,肇事后逃离现场的司机情节特别恶劣,所以《天天早报》在播出这条新闻的当天,立即抽调人马,分多路对此事进行了跟踪采访,并于第二天及时进行了报道。整组报道中有伤重的父母相继离开人世,18岁的儿子瞬间变成孤儿的消息;有警方根据目击者提供的线索以及肇事汽车的遗留物,初步断定肇事车是一辆白色尼桑工具车,并很快掌握了重大嫌疑人的情况……
与平面媒体的组合式报道相比,电视新闻组合式报道有更强的时效性,对图像和现场的依赖更强。
(三)网络社会新闻专题
网络新闻专题是组合式报道的集大成者,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组合式报道的所有手段,而且借助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有了新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手段,摆脱了传统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局限,体现出超容量、多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已经突破了组合式报道的原有的含义,它不仅是组合式报道,同时也是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从文本上来看,网络新闻专题可以是文字文本、图片、声音文本,也可以是声像文本。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网络媒体由于受到采访权和权威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原创新闻较少,网络新闻专题更多地依赖平面媒体的报道,以文字和图片报道为主,因而网络新闻专题在现阶段还主要是一种编辑型的新闻报道方式,编辑整合新闻的能力是其关键性因素。
网络社会新闻专题一般选择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为报道对象,如“9?11”事件、“别斯兰人质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事件的最新动态、新闻评论、新闻背景。在一个网络新闻专题中,往往汇集来自不同媒体有关此事的所有的主要报道,并链接数十幅甚至数百幅新闻图片和详尽的背景资料,还设置互动区让网民发表意见。一个网络新闻专题就像一本相关的百科全书,各种相火信息应有尽有。而且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新闻专题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报道,而是跟踪式报道,在网七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事态的发展,专题的内容不断更新。
如搜狐网针对“宝马彩票案”进行的专题报道。专题报道题目为“陕西‘假宝马彩票’
风波”,页面中间从上至下依次是:“重要进展、更多新闻和各方评论”三个板块,分别是事件的最新进展、前期的新闻报道汇集和各媒体的新闻评论。
其中,“重要进展”板块的左侧和下方被新闻图片所包围。该部分为点击后出现在网民眼前的第一屏,放置了最重要的最新信息,并通过标题、图片以及色彩等手段进行了强化处理。
网络新闻专题是伴随新媒体出现的一种新的组合式报道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需要在发挥其整合优势的基础上,增加原创信息,在栏目和页面的设置。卜更多地考虑网民的需要,方便网民对信息的浏览和查找。
(编写:田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