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各种新闻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报道重要手段之一的新闻评论,从概念上分析,其含义主要包括新闻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各种新闻媒介所传播的言论、意见和看法都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这是从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对新闻评论的认识,它指的是各种新闻报道中以新闻评论作为手段进行报道,来表达各种媒体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从新闻报道的形式来看,所谓新闻评论指的是一种以评论、言论为主体构成的独立的新闻体裁和样式。这两方面的统一构成了新闻评论的整体。根据对新闻评论最基本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在对新闻评论的理解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评论是从内容和体裁形式两方面来理解的,狭义上的新闻评论就是指以评论、言论为主体构成独立新闻文本的一种新闻体裁和样式。对于社会新闻评论的理解,同样应该从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进行。
一、社会新闻评论的概念、内涵
作为新闻评论,在对它的概念理解上,同样具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一方面,从内容上看,社会新闻评论是指各种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所发布的以反映社会上人的品德、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变易的那部分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及社会上奇闻、异事等的各种言论、看法、意见或者评论。另一方面,所谓的社会新闻评论是指以社会新闻报道所反映的内容为对象、发表意见评论看法的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体裁和样式。
社会新闻评论与时政新闻评论的差别在于它的社会性、贴近性,和其他各种专业化的新闻评论(如体育、经济、军事等)相比,就是它的非专业性。
然而,社会新闻评论与时政、专业新闻评论在具体的内容上又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从社会新闻评论的对象来看,主要有两个层面:
第一,关于社会的(这里的社会是特指具有社会新闻特点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风潮等)新闻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对象是各种社会现实,而不是以已经发布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的社会新闻文本为对象。
第二,关于社会新闻的评论。这里的评论对象指的是那些以社会新闻文本为对象,通过对发布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的社会新闻报道(包括社会新闻评论)中的内容和观点所进行的评论。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社会新闻评论指的是对社会上发生的或者媒体所报道反映的具有社会新闻特点的各种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风潮等的看法、意见和评论。
二、社会新闻评论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1.强烈的思想性。社会新闻评论作为最常见、重要的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的基本手段之一。它的对象或者来源是现实生活本身或者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事实或论点,是客观变化着的社会现实或者新闻报道中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以及论点引起评论者的感触、联想的基础上,评论者所发表的相关的看法、言论或者评论。它既与事实相关联,又包含有评论者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切身感悟、体验和思考,它是对新闻事实的延伸,也是评论者在社会新闻事实基础上的新的概括,体现了评论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理解,结合着评论者对现实的感悟和体验,代表着评论者的看法和态度。它和其他新闻评论一样,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思想性是它的最根本的特点。不仅如此,由于社会新闻评论可能是代表着新闻媒体对某一事件或者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观点,它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社会新闻评论成了社会新闻文本的眼睛,成为社会新闻报道的旗帜和灵魂。
2.强烈的社会针对性。社会新闻评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评论者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思考。无论是评论者个体对新闻事实的看法、感触,还是新闻事实报道所引发的新闻媒体发出的声音,它所涉及的内容对象,它所发表的意见看法,往往都是对一种或者一类社会现象而言的。或者是由衷的劝告,或者是真诚的褒扬,或者是强烈的抨击,或者是透彻的说理,或者是积极的建议,它们都具有针对性,而不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正因为如此,这种评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新闻评论对于受众来说,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
3.广泛的依附性。社会新闻评论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它体现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新闻版块、节目中。由此,带来了社会新闻评论的依附性的特征。
社会新闻评论依赖于社会现实和社会新闻报道的文本,失去了这一方面的联系,社会新闻评论就是无源之水。这是其具有依附性的根本。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所发表的社会新闻评论的配置条件和位置来看,往往是在社会新闻稿件播发的同时,常常配置有各种言论,包括评论员文章、短评、主持人语等。社会新闻评论常常是依托于社会新闻报道本身,是在社会新闻报道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从社会新闻稿件的构成来看,社会新闻评论往往作为报道的一个因素糅合在新闻报道中,在新闻报道结构中发挥一种推进和带动社会新闻稿件向纵深发展的作用,评论的因素与新闻事实或信息有机融为一体(相关的内容见本节的“电视社会新闻评论”)。前面已经说过,社会新闻评论既散见于各种新闻媒体,也是体现在各种社会新闻文本中评论者的看法、意见、言论和观点。社会新闻评论这种内涵上的宽泛性,事实上带来的是这样一种情形:社会新闻评论可以是各新闻媒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文本,例如《焦点访谈》中的社会新闻评论类新闻稿件、报刊中独自成篇的社会新闻评论文章;社会新闻评论也可以是体现在各种社会新闻文本中的非独立的要素,例如报刊、广播、电视中的编前、编后语,新闻稿件中记者“旁白”和记者稿件中的相关评述的部分;社会新闻评论甚至可以是大众参与新闻节目中的众多个体的只言片语式的意见、新闻报道访谈中的专家视点。正是社会新闻评论这一内涵上的宽泛性,带来了社会新闻评论广泛的依附性。
三、社会新闻评论的价值与功能
社会新闻评论的特点带来了其功能价值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从社会新闻评论的思想内容上来看,社会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针对性,赋予了社会新闻评论特别的价值与功能。
从新闻媒体播发的社会新闻评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新闻评论所评论的内容往往针对播发的新闻事实,是在新闻报道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和思考,是对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在价值上的一种深度挖掘。通过这种挖掘,就会使广大的受众对新闻报道具有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可以启发受众进行新的思考,有利于形成社会新闻舆论。这样的社会新闻评论的播发往往会直接推进或者加快新闻报道中所反映的问题得到现实的解决。例如,最近几年的《焦点访谈》、《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各种新闻媒介上所发表的评论,就直接推进了房屋拆迁、民工工资、收容制度的改变等。社会新闻评论通过针砭时弊,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不仅对评论中所具体牵涉的人物的命运、事态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而且直接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新闻评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评论,也充分体现出新闻媒体的观点和声音,表明了自身的立场和态度。这种声音和观点的表达,事实上是各种新闻媒介充当社会问题代言人角色的一种体现。正是由于社会新闻评论的存在,使得新闻媒介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能够树立形象与品牌。
2.从社会新闻评论的表现形态和发展的态势来看,其广泛的依附性特征,带来了社会新闻评论的价值功能向更深、更广的层次递进。
社会新闻评论具有广泛的依附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带来了社会新闻评论除了以独立的新闻文本样式展现在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之外,更多的是以灵活、自由的非独立的形态样式散见在各种新闻报道中。
例如,报刊中的编者按、编后、电视中的专家、采访对象的声音与观点、主持人的言论、互动节目中的大众百姓传递的感受等等。这些社会新闻评论范畴内的各种声音、观点,让我们明白:社会新闻评论更有它特有而深远的功能与价值,那就是它能够直接真实地承载和反映百姓个体的声音、观点、思想意识和人性情感;随着这种承载和反映的逐步深入,社会新闻评论将对提高人的素质与境界,推进社会文明和发展民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放宽视野,综观社会新闻评论的形态表现上的多样性,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整体言论环境逐渐放开、社会新闻变革深人进行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社会新闻评论对社会对人生、对文明具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社会新闻评论的广泛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思想表达和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大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推动了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新闻媒介正在逐步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事实上带来了中国社会新闻评论形态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很多报纸、广播和电视就开辟了以言论交流为中心的许多版块和节目,例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可以刊登一个农民的一封几百字的来信、专家学者的几千字的分析文章。特别是设立“不同观点”这样一些栏目,重视观点的冲突,让社会上不同利益的人,让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在一起说话。比如《南方周末》的“视点”、“百姓茶坊”;《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北京青年报》的“每周评论”;《检察日报》的“法治评论”周刊;《北京晚报》的“新闻快说”;《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中国妇女报》的“每周评论”。电视上出现的《实话实说》、《有话好好说》等等节目。这些带有社会新闻评论内容色彩的节目的出现,事实上是提供给大众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结果是刺激了普通人的活跃的思维,扩展了百姓的言论空间,培养了百姓的“
我也想说”的兴趣和意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社会新闻评论的发展,带来了自由言说的空间和思想的自由,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加速了社会民主的进程,这才是社会新闻评论对社会对人本身最重要的影响。
第二,在这种发表意见和看法的交流中,个人的情感得到了宣泄、释放和表达。
大量新闻媒介所开设的互动节目、谈话类节目,均含有社会新闻评论色彩的言论和声音,这些声音、言论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上,事实上让受众得到了某种思维上的启发和参考,情感得到了宣泄、释放和表达。
事实上,社会新闻评论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情感心灵深处,这无疑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网络的快速发展,真实、快捷的网络论坛的出现,各种网络所发表的意见、感受、观点,充分表明,社会新闻评论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心理空间和情感世界。社会新闻评论,不仅是对社会万象进行评论,在网络的评论中,甚至人的心理、转瞬之间的一些念头都得以表现,这种状态下的社会新闻评论,是进入到个体心理空间深处的一种交流。
从社会新闻评论的发展和其所包括反映的内涵来看,中国的社会新闻评论正在走向两极。一极是面对社会,是对社会现实以及宏观变化发展的思考和反映,这一类型的社会新闻评论的力度日见加大增强;另一极是面向个体的心灵心理,思接千里,心游万仞,直指内心,直抒性灵,具有强烈的渗透性。
社会新闻评论,正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第二节社会新闻评论的配置条件社会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可以说不管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每天都很多,对于如此众多的社会新闻信息和报道,无论是媒体专业的评论员还是普通的社会大众,都不可能对所有的社会新闻进行分析、评点、论证和解释。固然,社会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舆论的风向标,是各大新闻媒介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其存在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但是,各种媒体并不可能针对每一社会新闻报道或者每一社会新闻现象都进行评论。
面对这样的情形,如何恰当地为新闻媒体或者是新闻报道配置新闻评论,让社会新闻文本对社会现象有更深、更新的解读、分析,从而达到媒体表明立场、引导舆论的效果呢?
从现今各大媒体选择刊发和播发的社会新闻评论来看,虽然各媒体之间写作、播报社会新闻评论的动机、原因、目的、方式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在社会新闻评论的配置上却有着一些基本的规律。综合各类媒体配置社会新闻评论的特点来看,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媒体或者社会新闻文本一般会配置评论。
一、配置社会新闻评论。为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鸣锣开道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新的思潮和新的社会现象,这些新的东西一般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注意点,它是散落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星光,偶尔就会点亮社会生活中最富激情的火花,它可能算不上历史车轮前进的驿站,但它应该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个体代表。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思潮总是会突破旧的陈规,改变旧的方式,打破旧的观念,它们总在人们习惯的思想意识之外,所以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在出现之初,可能会让人看不清道不明,甚至难以接受、难以理解。如果不能及时地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对新的现象、活动、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析,社会大众就可能对它们产生误解。正因为如此,需要配发社会新闻评论,来对它们进行必要的阐释、解读,激励社会接受它们、承认它们,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这些新的事物、现象、思潮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结果,通过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前因后果,使人们能更加清晰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
例如:《北京青年报》2004年9月30日对一起“奥拓”撞人案的报道《“奥拓”撞人被判赔偿15万》配发了评论。其背景是,这起交通事故是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新交通法规以来的第一起典型的案件,是一起新法规下的新现象。事情发生在5月3日,行人违章横穿二环主马路,被“奥拓”车撞死了,法院对事故责任认定的判决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所以同时配发了一篇评论:《事故责任认定成争议焦点》。同样是这件事,《新京报》配置了评论:《违章事故永远没有赢家》、《专家肯定法院判决》等。为什么都会不约而同地发表评论和看法呢?是因为事故意义非常,是一个新鲜事物,“撞了白撞”的提法向传统的思维习惯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所以,新现象、新事物的出现或者存在有争议的不能简单解决的问题,往往会配上社会新闻评论,来进行必要的解释、解读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