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工业化历程的整体评价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从宏观产业角度整体评价,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不断演化渐进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是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过程,而改革开放后,则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伴随着这一历史过程,发生了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到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以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体制转型;和国有经济份额不断降低,非国有经济份额不断上升的所有制结构转型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扩大,可以从区域位置、制度变迁、国家投资政策等多种角度寻求解释;但无疑也可以从工业化演进过程中寻求解答。从目前研究结果看,2001年甘肃的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702,相当于全国1991年的水平,比全国滞后10年左右,整体上处于由工业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时期;而1997年,全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
从不同时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份额来分析,1978—1984,年甘肃达到历史最高,为46.74%;随后不断持续下降,1984~1990年、1990—1996年、1996—2001年三个时期分别为37.86%、37.16%、35.52%。而相应这四个时期,全国工业的份额分别为42.04%、38.37%、40.05%、43-31%,存在着明显的先降后升,再创新高的历史过程。甘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由原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1957—1978年),于1984—1990年历史性低于全国之后,就走向了一条工业份额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不归之路。
上述四个时期,工业发展对全省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累计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32%、26.65%、44.37%、21.66%;而全国相应分别为34.51%、36.25%、48.19%、45.52%。其中三个时期,甘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累计平均贡献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随着“三线”建设逐步完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投资重心的东移,甘肃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下降,直接导致重大项目严重缺乏;加之轻重工业比例失衡,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受阻,甘肃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不足,从而导致甘肃经济发展的滞后。或者反过来说,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过程的失衡,是甘肃国民经济位次持续后移,以至于目前降至全国尾位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新世纪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战略以及“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新举措,可以说切中甘肃经济发展滞后的要害之所在。但甘肃工业现状究竟怎样,能否担当这一历史性的重任呢?
二、甘肃工业后继保障力的比较分析
如果说现在的工业化进程是过去区域工业的基础。资源禀赋、政策、投资、制度等各因素交互作用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目前甘肃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无疑是甘肃未来发展的基石。全面、准确地把握甘肃工业化的现状,找出工业发展中的主要不足,考察甘肃工业后继保障能力,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最重要基础。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甘肃工业后继保障力,我们从工业经济效益、工业规模能力、财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工业经济效益情况
2002年,甘肃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后同)的资产贡献率为6.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5个百分点,居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后同)第27位。
资本保值率为112.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是甘肃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中,位次最靠前,效益最好的指标之一。
资产负债率为63.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是全国资产负债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24次/年,远低于全国1.8次,年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6位。
成本费用利用率为2.42%,远低于全国5.6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3位,是全国成本费用最高的省份之一。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1623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143元/人,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9.64%,居全国第28位。
产品销售率为97.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7位。
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了真实反映各省工业经济效益与差距情况,我们重新构造的新指数不同于现行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9.49,高于宁夏、贵州、西藏、广西4省,居全国第27位。说明甘肃工业整体运行的效益非常差,应引起省上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二)工业规模能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工业结构的空间布局越来越表现出向沿海集中的趋势。全国工业生产能力的近一半(48-31%)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6省市。甘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份额(此处实际是指占31省市工业增加值的合计)持续下降,居全国第26位。
为了准确反映各省工业产品的市场综合占有率,我们用各省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来定量分析。2002年,甘肃的工业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为0.83%,居全国第24位。工业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与甘肃GDF占全国的1%份额、人口2%的份额、国土面积4.53%的份额都不相适应,说明甘肃工业市场规模明显偏小,工业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
甘肃工业的规模能力指数为6.56分,高于西藏、青海、海南、宁夏4省,居全国第27位。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甘肃工业生产能力总体提高,但横向比较,甘肃生产能力占全国的相对份额、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都持续下降;甘肃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下降。
(三)财富创造能力
2002年,甘肃工业利税总额为96.17亿元,高于西藏、宁夏、青海、海南4省,居全国第27位。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利税额为1.18万元,略高于宁夏、内蒙、江西3省,居全国第28位;人均财富创造能力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比全国人均低1万元。财富创造能力指数为4.89,高于宁夏、西藏,居全国第29位。说明甘肃工业创造的财富不仅总量明显不足,而且人均创造财富的能力十分低下。
(四)甘肃工业后继保障力评价
为了从整体上反映各省的工业后继保障能力,我们根据各省工业的经济效益、规模能力、财富创造能力三大类指标,设计构造出各省工业后继保障力综合指数,以定量分析与评价各省特别是甘肃工业后继保障力(见图1)。
我们按照工业后继保障力指数得分,将全国各省的工业后继保障力划归为以下四类:
极强(≥55):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浙江5省市;
较强(≥34):黑龙江、云南、福建、北京、河北、新疆、天津7省市;
中等(≥20):湖北、辽宁、河南、海南、四川、安徽、湖南、吉林、陕西9省;
弱(<20):重庆、山西、内蒙、青海、广西、江西、甘肃、贵州、西藏、
甘肃工业后继保障力综合指数为15.23,居全国第28位,属于工业后继保障力弱的省份。
为什么广东等5省的工业后继保障力极强?而地处东北的黑龙江,特别是和甘肃一样地处西部的云南、新疆,为什么它们的工业后继保障力较强?其产业结构有什么特征?其产业结构对甘肃的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借鉴作用?甘肃工业后继保障力弱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省上战略决策者高度关注的,也是下面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甘肃支柱产业的后继保障力比较分析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把目光对准各省规模最大的工业行业,本课题称作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对各省的工业后继保障力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各省支柱产业的确定
虽然各省都制定了其产业政策,希望将一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基础条件、环境政策、投资与技术储备、人力资本积累以及需要刺激,真可谓“有心插花花难发,无心栽柳柳成荫”。为了准确比较分析甘肃与各省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定量,相对简单、可行地界定各省的支柱产业,从而作为对比分析的基础。
我们按照各行业工业增加值从大到小前8位,依次确定了全国、各省的支柱产业。甘肃的支柱产业依次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烟草加工业8个行业。
1.各省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利税总额合计占各省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的比重都超过了50%以上。
2.有13个省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利税总额合计占各省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的比重都超过了60%。
3.有11个省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利税总额合计占各省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的比重都超过了70%。
4.一般来说,沿海发达省份的支柱产业二者所占的比重较低;而欠发达省份支柱产业二者所占的比重较高。说明沿海发达省份产业集中度、产业盈利集中度都相对较低;而欠发达省份的产业集中度、产业盈利集中度都较高,甚至有些省份(如西藏、青海)极高。
5.由于欠发达省份的产业集中度、产业盈利水平的集中度都非常高,所以采用支柱产业的数据,分析评价各省的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对欠发达省份特别是甘肃越有代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越强。
(二)甘肃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的评价
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资料,不可能按照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的方法计算出各省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指数,因此,我们选择总资产贡献率、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来代替经济效益指数,再按照计算工业后继保障力的方法,类似地计算出各省市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
1.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
甘肃支柱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7.26%,高于西藏、宁夏、青海、内蒙古、辽宁5省,居全国第26位。甘肃支柱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高于工业总资产贡献率1.21个百分点。
甘肃支柱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5.88万元/人,高于山西、宁夏、河南、广西、安徽、西藏、内蒙、浙江8省,居全国第23位。甘肃支柱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工业劳动生产率1.72万元/人。
甘肃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指数为17.22,高于江西、广西、内蒙古、山西、西藏、宁夏6省,居全国第25位。说明从全国来看,甘肃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整体不佳。 2.支柱产业的规模能力 甘肃支柱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为2.03%,居全国第26位。甘肃支柱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比工业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高出1.2个百分点。
甘肃支柱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行业的比重(简单算术平均)为2.45%,居全国第22位。
甘肃支柱产业的规模能力指数为9.69,高于西藏、海南、宁夏、青海、重庆、贵州、江西、广西、内蒙古9省,居全国第22位。比甘肃工业规模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提升了4位。
3.财富创造能力
甘肃支柱产业的利税总额为76.33亿元,占全国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为0.63%,居全国第27位。
甘肃支柱产业的人均利税额为1.9万/人,居全国24位。比甘肃工业人均税额高出0.72万元。
财富创造指数为8.68,高于西藏、宁夏、内蒙古、青海、海南、广西6省,居全国第25位。说明从全国来看,甘肃支柱产业的财富创造能力不强。
4、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
我们应用支柱产业的效益指数、规模能力指数、财富创造能力指数,综合评价各省支柱工业后继保障力指数。
我们也按照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指数得分,将全国各省的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划归为以下四类:
极强(≥50):广东、黑龙江、上海、云南、山东、江苏6省市;
较强(≥25):浙江、辽宁、福建、北京、吉林、天津、河北、山西、新疆9省市;
中等(≥15):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四川、海南、安徽、山西8省;
弱(<15):重庆、贵州、甘肃、广西、江西、青海、内蒙、宁夏、西藏9省市。
甘肃的支柱产业后续发展产业指数为10.25,高于西藏、宁夏、内蒙、青海、江西、广西,居全国第25位,甘肃支柱产业的后继保障力弱,这与甘肃工业后继保障力弱相吻合。
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从总体上来说,各省工业后继保障力的强弱与支柱产业的后继保障力强弱的排序基本相一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支柱产业的后继保障力决定了各省未来工业后继保障力,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更是如此。
沿海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强;而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后继保障力弱,需要对其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甘肃支柱产业的比较分析
把甘肃与全国、各省支柱产业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之处,有利进一步深入分析甘肃工业、支柱产业发展能力弱的深层次原因,并为制定甘肃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奠定基础。
(一)甘肃支柱产业的差异性强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其支柱产业与全国支柱产业趋同性越大;而经济越不发达,其支柱产业与全国支柱产业的差异性越强。
在已确定的全国8个支柱产业中,江苏有7个支柱产业与全国相一致;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浙江、湖北7省市有6个支柱产业与全国相一致;
广东、吉林、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四川7省有5个支柱产业与全国相一致;
山西、内蒙古、江西、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9省市有4个支柱产业与全国相一致;
黑龙江、河南、广西、海南、云南5省只有3个支柱产业与全国相一致;
而宁夏、西藏分别仅有2个、1个支柱产业与全国相一致。
这至少可以说明,沿海发达地区更善于学习和把握国家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更善于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更适时更有效地发展壮大自己。
甘肃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差异程度大,而经济运行效益差的现状,决定了甘肃必须从战略上重新谋划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支柱产业的战略布局!
(二)甘肃支柱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与产业盈利集中度高
甘肃支柱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0.33%、80.52%,都远高于全国50.45%、51.90%的平均份额。说明甘肃支柱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与盈利集中度都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甘肃的8个支柱产业,堪称甘肃工业的中流砥柱,为全省工业持续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