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以及省委“两抓两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地震和“5.23”透水事故造成的不利影响,立足实际,紧紧围绕三大战略的实施,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项目建设和工业发展为重点,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促使全市国民经济稳步运行。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增强,社会供需两旺,两大需求、三项收入有效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一、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2%,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七位,比上年前移二位。
(一)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生产总值增长走出低谷,步入快车道。2004年GDP增速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02%,与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和1999年相比,增幅分别提高1.8、2.2、5.0、3.1和6.72个百分点,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全国2.5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27亿元,增长5.3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84%。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4.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92亿元,增长19.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6%,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4.27和1.4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2.32亿元,增长20.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96%,拉动经济增长4.4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11亿元,增长1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20%,拉动经济增长3.51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提高0.25和0.54个百分点。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其他服务业成为2003年经济增长的亮点。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5:33:32调整为34:35:31,第二产业上升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的结构调整为二、一、三的结。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深化产业富民战略,突出四大主导产业和粮食生产,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农业经济总量增长加快。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4.41亿元,较上年可比增长6.21%。农、林、牧结构由上年的72:3:25调整为71:3:26。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54亿元,比上年增加4.96亿元,增长5.33%,第一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84%,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
2.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285.62万亩,比上年增加6.79万亩,增长2.44%,是我市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在总播面积中,粮食种植面积(含制种)171.06万亩,比上年增加8.13万亩,增长4.99%。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58:31:11调整为60:29:11,粮食面积上调2个百分点。
3.粮食生产全面丰收。2004.年我市粮食总产量8.07亿公斤,比上年增产0.44亿公斤,增长5.8%,粮食产量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下降的局面。
4.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畜牧业生产克服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和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和困难,狠抓项目建设、草业开发、良种改良、疫病防治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畜牧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9399万公斤,增长10.4%;禽蛋产量1461.9万公斤,增长7.7%;牛奶产量1883.7万公斤,增长18.4%。
5.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04.年,新建农产品加T企业12家,累计达到760多家,形成农产品加工能力243万吨,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47%;二是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全市建成四大支柱产业基地面积2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其中优质作物面积达147.44.万亩,优质覆盖率为52.3%;三是产业利益机制逐步完善。全市进一步规范合同订单,发展订单面积178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62%;四是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已建成各类合作经济组织743个,运销大户达到2371户,有25个乡镇定期开展赶集活动,有近10万农民参与了农副产品的营销。
(三)工业经济增势强劲,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按照大中小结合、“乔灌草”并茂的工业发展思路,坚持以T业项目建设为带动,不断深化T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对GDP拉动明显增强。
1.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持续加快。2004年全市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7.44%,增速提高8.95个百分点。从T业增加值增速全年走势看,前三季度呈逐步加快态势,第三季度在季节性生产企业的拉动下,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8.25%,为全年最高水平,也是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第四季度增速略有回落,为27.44%。
2.四大支柱行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市T业重点行业支撑作用增强,以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生产和供应为主的四大支柱行业增长较快,共完成增加值9.02亿元,占规模以上T业增加值的67.8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7亿元,增长42.3%;饮料制造业完成2.17亿元,增长25.9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1.02亿元,增长84.76%;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2.06亿元,增长25.86%。
3.新建重点T业项目拉动作用明显。随着全市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2004年,在全市52.02亿元的总投资中,T业项目投资18.15亿元,增长43.4%,占全市同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近年来,张掖市每年都新建一批投资上千万、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重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对张掖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4.骨干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市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2003年的17户增加到29户,其中有4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了亿元。这29户企业仅占规模以上T业企业总数的14.5%,实现T业增加值7.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1%,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74.9%,29户企业平均综合效益指数达到375.47%,同比提高72.9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68.55个百分点。
5.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是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创新高。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6.92%,同比提高9.73个百分点,创近年来历史最高水平。二是产销率提高。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88亿元,同比增长39%,产销率达91.51%。
(四)社会供需两旺,两大需求较快增长
1.投资总量持续较快增长,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全市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200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02亿元,增长23.6%。其中:城市完成投资44.38亿元,增长18.0%;农村完成投资7.64亿元,增长71.8%。从投资渠道和构成看,基本建设和国有项目投资仍是拉动投资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全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7.8亿元,增长24.2%,占总投资的72.67%,更新改造投资3.67亿元,下降17.3%,占总投资的7.05%,房地产开发投资2.31亿元,增长12.4%,占总投资的4.44%,其他投资8.24亿元,增长59.9%,占总投资的15.84%。国有项目投资较快增长。国有项目投资完成31.71亿元,增长18.1%,占总投资的61%。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投资比重为3.7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0.16亿元,增长36.6%,占投资比重为38.7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85亿元,增长16.6%,占投资比重为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