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成功路上的障碍
人生何以不得志,只缘误解成功意。成功,其实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人生的快乐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而不在享受成功后的硕果。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外力的阻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对成功意义的误解也不容忽视。有些人之所以一事无成,皆因太过于看重成功与金钱、运气等因素的关系,这等于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捆住。因此,每一个渴望成功者,一定要先转变对成功意义的误解,轻装上阵,这样才能跨越成功路上的障碍,摘得香艳诱人的成功之花。
钱是唯一的财富吗?
布洛克原是家族大公司的总经理,在他执掌公司几年后,意识到失去了太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于是他决定放弃年薪60万美元的职位,回到亲人中间。他说:“我不想等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自己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他在一所中学谋得了一个年薪只有2万美元的数学教师职位。在一年结束之际,他收到了来自学生的贺卡,贺卡上写着一句令他骄傲的赞美:“给天下最棒的老师。”布洛克认为他终于拥有了梦想的财富。这个真实的故事看上去似曾相识,很像我们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正统教育的范例。但这不同。因为我们并不把这认为是拥有财富,而是把其视为“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应该回报社会”。他的选择,使其拥有了另一种财富。而什么是真正的财富,这才是布洛克与众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一种内心的认同,而不是一种鼓动。
在这个故事中,我还读出另一方面的财富:认识亲情。众所周知,美国是个金钱万能的社会,“天堂和地狱”集于一身。在我们读到的美国社会中,亲情的失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人际社会需不需要亲情,亲情会不会被金钱取代,或许这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来思考的问题。布洛克的选择是否就是这种思考的一种方式和答案,现在还不能肯定,但有一点,我想应该很明确,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有亲情。拥有亲情也是某种意义上最大的财富。
记得前几年我的一位朋友在文化娱乐单位工作,“头儿”要求每位专职干部晚间在各岗位上顶班,几月下来,大家普遍感到很累,提出不想干了。而那位头儿却以金钱相要挟,最后弄得大家离心离德,不少人就此各奔前程。那时,我造访朋友家,孩子出生不久,妻子怨声不断,家庭危机显露端倪。幸而朋友仍是重亲情的人,不惜与头儿翻脸。现在,朋友在事业上别有一番天地,生活虽然不甚富裕,但家庭气氛却极融洽。那天我向他说起布洛克的故事,他听后眼睛里竟闪出一丝泪花。我知道,我的这位朋友与布洛克完全不同,感动的契机就在于他们的内心选择的方向,珍惜亲情、不向金钱低头。说起来容易,但若必须在亲情与金钱、亲情与地位之间做出选择时,这实实在在是一种困难的内心的斗争。
布洛克找到了一份既能体现价值又能得到亲情的工作,并且又博得了学生的认同。如果撇开金钱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美国人的生活观,这无疑是十分令人羡慕的成功生活。但有谁能透过这表面的形式理解布洛克的内心历程呢?在我的朋友以前的那个头儿的眼里,钱就是一切。布洛克在他的眼里无疑是一个笨蛋,60万美元是一大笔财富,有了钱什么不能得到呢?如今在很多场合,还有些人在嘲笑我的朋友,但他们永远也不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钱与成功不分家吗
作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从不关心钱的问题,也不在意股票的涨跌。他有一句名言是:“等你也有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他曾向父母的母校华盛顿州立大学捐赠了1200万美元,向慈善机构捐赠了33亿美元,超过当年的洛克菲勒,成为世界上捐资最多的企业家。
可是,盖茨在生活中花钱又是保守的,有一则趣闻,有一次他舍不得花上12美元将车停在一个贵宾车位,“太多了,他们超值收费!”他说。
盖茨讨厌那些一有钱就摆阔气、招摇过市的人。他针对《花花公子》杂志说:“我认为你如果习惯了这些享受,你将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而我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害怕享受。”除非在庄重或特别的场合,盖茨穿的仍然是便裤、开领衫或运动装,甚至这些也均非名牌。如此随便的穿戴,常常让不熟悉他的人把他当作一般员工看待。
真的,在他的创业早期,无人不认为他是个孩子。微软公司早期有位秘书是42岁的露宝女士。一天早上,露宝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到一个男孩子直闯董事长盖茨的办公室,经过她面前时只是“嗨!”地打了一声招呼,便摆弄起办公室的计算机来。露宝尚未见过盖茨,而公司总经理伍德曾特别提醒她,严禁任何闲人进入盖茨的办公室操作电脑,她便立即告知伍德,说有小孩子闯进了董事长办公室。听露宝形容过“小孩”的模样,伍德淡淡地说:“他就是我们的董事长。”露宝惊讶:“什么,他就是比尔·盖茨?”“没错。”请问比尔多大了?”“21岁。”
之后,每当盖茨与客户谈判,有的客户把电话打到微软公司征询董事长是何种“形象”时,露宝总是这样回答:“他是一个年纪看上去十六七岁,一头金发,戴眼镜的男孩,如果见到他,准没错。”
同时,盖茨也不缺乏人情味。微软公司由阿尔伯克基迁往西雅图时,44岁的露宝因在阿尔伯克基有丈夫孩子不能同往,她觉得走了盖茨这帮“孩子”很可惜。临别时盖茨对她说:“欢迎您到西雅图去,公司随时都给您留着位置。”过了几年,露宝一家都去了西雅图,盖茨很亲热,立即就给她安排了工作。
微软公司员工的所得的各项收入在美国的企业界是高的。但薪金是按每人对公司贡献的大小来发放的。创业早期,公司雇用的总经理年薪22万美元,而盖茨只有13万美元。原因是总经理比盖茨董事长的贡献大。至今,在微软公司中,已有几千员工成了百万富翁。比尔·盖茨一直认为,钱与成功无关,他所赢得的财富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事业成功的象征而己,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用处。
是因为有好运事业才成功吗?
在创业路上,有人坐等机会,希望好运气从天而降。下面是则好运与成功的小故事,相信你读后定能悟出成功与运气的关系。
一位探险家在森林中看见一位老农正坐在树桩上抽烟斗,于是他上前打招呼说:“您好,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这位老农回答:“有一次我正要砍树,但就在这时风雨大作,刮倒了许多参天大树,这省了我不少力气。”
“您真幸运!”
“您可说对了,还有一次,暴风雨中的闪电把我准备要焚烧的干草给点着了。”
“真是奇迹!现在您准备做什么?”
“我正等恃发生一场地震把土豆从地里翻出来。”
试问,这有可能吗?我看等到地震的时候地里的土豆都烂得化为气体了。对于一个成功者,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好运和他的成功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你失业,不要希望出现好运,差事会自动上门,不要期待政府、工会打电话请你去上班,或期待把你解聘的公司会请你吃回头草,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有位年轻人,想发财想得发疯。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里有位白发老人,若有缘与他相见,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老人,他向老者求赐给他财富。
老人便告诉他说:“每天清晨,太阳未东升时,你到海边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愿的东西就可以实现了!”
于是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滩上检视石头,发觉不温暖又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开始捡石头。当他发觉他所捡的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青年人大哭起来,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刚才他习惯性地扔出去的那块石头是“温暖”的——
当机会到来时,如果你麻木不仁就会和它失之交臂。
一位老教授退休后,拜访偏远山区的学校,将他的教学之道与当地老师分享。由于老教授的爱心及和蔼可亲,使得他到处受到老师及学生的欢迎。
有次当他结束在山区某学校的拜访行程,而欲赶赴他处时,许多学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为之所动。当下答应学生,下次再来时,只要有谁能将自己的课桌椅收拾整洁,老教授将送给该名学生一份神秘礼物。
在老教授离去后,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学生一定将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因为星期三是每个月教授例行前来拜访的日子,只是不确定教授会在哪一个星期三来到。
其中有一个学生想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礼物留作纪念,生怕教授会临时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带着神秘礼物来到,于是他每天都将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齐。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善的桌面,到了下午又是一片凌乱,这个学生又担心教授会在下午来到,于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想想又觉不安,如果教授在一个小时后出现在教室,仍会看到他的桌面凌乱不堪,便决定每个小时收拾一次。
到最后,他想到,若是教授随时会到来,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整洁,终于小学生想清楚了,他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桌面的整洁,随时欢迎教授的光临。
老教授虽然尚未带着神秘礼物出现,但这个小学生已经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礼物。
被动的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费时间、错失良机的举动,而这亦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未可知的外力来决定。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所不在,重要的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准备好了。
如故事中小学生给我们的启示,自己准备妥善,得以迎接机会的到来,是可以循序渐进而学习的。
在过去的岁月中,或许我们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机会,而耗去了过多的时光,却等不到机会的出现,从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时,我们可以开始做好准备,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便机会出现时,你可以紧紧抓住,不让它溜走。
人们往往将一个人的成功归功于他的运气,其实人生充满机会,只是成功者能识别它,牢牢地把握它。
因此,我们要相信人生中充满了机会,关键看我们懂不懂得把握。生活中归功于运气的成就,有许多其实与运气完全无关,应归功于当机立断、敢作敢为,见人之未见,坚持不懈。
只有尽义务才能成功吗?
在人们看来,那种一心一意尽义务的人好象是最可靠的。但有时候义务感太重,反而会成为枷锁,使人们远离成功。古时候,曹操有一句名言,叫做“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自古以来已被政治场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惯用滥熟于心,不仅进到意识深处,甚至牢牢地嵌入潜意识深处,甚至在梦中也要杀人。当然不是曹操口称的那种梦中杀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有人把曹操这句名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他便进入超人的境界了。我们看到,曹操名言的实质不过是要自己彻底放弃义务、责任、良心、道德诸般束缚人思想行为的框框条条。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罢了。
我们考察历史上一切成功人物,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种彻底摒弃了上述义务、责任、良心、道德束缚行为羁绊,清除内疚意识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使他们行为无所拘束,能够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成功。
那么义务感和内疚意识究竟有哪些不能同政坛官场相容的实质呢?
首先,义务感和内疚意识都是非理性的东西,它们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心理,是小圈子范围内的东西。因为,人们利益的代表人物,其代表量与圈子大小是成正比的。小圈子需要的是感情,如三五好友,大圈了则需要理性,如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大公司在市场上良性运作。
其次,义务感和内疚意识往往使人们思有所止,行有所拘,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它们的一大特性是:应该的也应该,不应该的还应该。结果违反了政治与理性孪生的原则,必将无休止地用义务压迫自己,让扭曲了的人性蚕食自己。
第三,义务感和内疚意识的产生根源是保护小圈子或叫小私字,保护小团体或血缘团体的利益;也就是说,它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也不能大公无私,所以也就常使单个人负于自己,自己却负了天下较多的人们。曹操不论是什么样的出发点,“宁我负人,毋我负我”都说得异常高明,它告诉人们,政治家必须抛弃对人事的义务感和内疚意识。如果不这样,义务感会阻碍他的理性发展。内疚意识会使他放弃应该超脱的人性与个性。
因为,义务感保护的是私人和私人所荫及的人和事,比如你对大街上陌生的行人是不会有义务的,而对朋友、亲人以及身边的属下却会产生义务感,当你想到自己如若不好,也将使他们受损,内疚意识因此而生。不抛弃义务感与内疚意识,就只能做自己心理的奴隶,也只能做自己行动的奴隶。也即木匠做枷枷木匠。
成功与快乐相伴吗?
人们以为,成功是与快乐作伴的,特别是在创业时,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快乐的。其实不然,刚好相反。创业是一项与烦恼为伴的事业,几乎每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在长期的烦恼中才找到成功的感觉。所以,一位西方的企业家说过,你烦恼,是因为你需要成功,如果哪天你不再烦恼,那么成功也将离你而去。
那么,创业者应该如何看待事业中的烦恼呢?下面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告诉你答案:
乔走在大街上,从他忧伤、孤寂的容颜举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并没有感受到人生的快乐,他没有朝气,情绪低落。
这引发了朋友的同情,因此朋友问他:“你好吗?乔。”他对朋友大吐苦衷。说了有15分钟之久,倾诉他是多么的不快乐,他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他说得愈多,朋友就觉得愈难过。
最后,他请求朋友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朋友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认为似乎还不太坏的办法。
朋友说:“好,乔,我有了解决办法,但是我想你不一定喜欢。办法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到某个地方去办一件公事,那里的负责人告诉我,那儿一共有10万人,而每一个人都没有任何问题。”于是,朋友第一次看到一种向往出现在乔脸上,他的眼中发射出光彩,他迫切地大声说:“那太好了。怎么,有这种地方?赶快带我去。”
“很好”,朋友回答,“那是个墓园。”
这完全是事实——住在墓园里的人都没有问题了。对他们来说,生活的狂热已经过去,他们不再辛劳,只永恒地在那里休息。他们完全没有问题——一个问题也没有,但是他们已经死了。
那么根据逻辑,问题正是“生命”的现象。甚至应该说,你的问题愈多,你愈充满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