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能离家出走。有的夫妻一争吵,女方即会离家出走,回娘家,一住多日不归。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夫妻间不可能没有矛盾的。有了矛盾就回娘家,无疑是扩大了“家丑”,有伤对方的自尊。再说,离家出走回娘家,丈夫不“请”不回家,这本身是一种“示威”的行为。在丈夫看来,若到岳母家去“请”,就等于自己“熊”了,有伤自己的自尊。因此,丈夫宁愿在家死拧,也不愿意屈驾去“请”。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女方也不好意思回归。回归意味着自己“熊”了。于是,事情往往发展为僵局。有一对年轻夫妻就是这样。夫妻吵架后,妻子跑回娘家,丈夫就是不去叫。结果女方一住就半年。眼看到了法定的离婚时限,这才怏怏而归。这岂不是“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女方的父母一定要开通。要耐心说服女儿回去。千万不要宠着女儿,非等女婿来“请”不可。这样往往弄得全家下不来台。再说,“夫妻没有隔夜仇”,夫妻吵几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相互一礼让就过去了。离家出走,回娘家,反而会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六)不要“翻箱倒柜”。“翻箱倒柜”,这是夫妻争吵时的通病。本来双方是因为某一具体问题意见不一致,发生了口角,不料越吵越多。双方的争吵不再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而是把过去所有“老帐”都翻出来,可谓“出口千言,离题万里”。结果越翻越多,越多越气,越气越伤感情。正如苏联学者列维说的那样:争吵也有其自身的逻辑。争吵一旦爆发,就会立即把起因烧成灰烬,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一堆干柴,在争吵中一瞬间就烧成了早先的种种激情,立即变成了独断专横的东西,把人变成了争吵的奴隶,听任支配而无力摆脱。这些争吵的奴隶们注定要受到折磨,再无其它出路。人是有理性的,本该讲究涵养。自己的心情不管多么烦躁,都不要因此而影响大局。在单位和公共场所如此,家庭中更需注意。夫妻间发生争吵,说话更应注意分寸,要尊重配偶,宽宏大量,不翻旧帐,用自己的同情去分担配偶的忧虑和痛苦。“翻箱倒柜”,像滚雪球似地翻老帐,只能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导致夫妻关系破裂。
(七)不能过早撤离。有时候,夫妻间争吵起来,达到高潮时突然“撤离”,这意味着有意控制对方,或延迟“解决”,或酝酿更大的冲突。夫妻间的争吵不能用过早的撤离加以解决,因为这不等于真正解决双方的矛盾。例如,丈夫在冲突的高潮中对妻子说:“我不和你谈了!”说完便匆匆出门。其实,他是在加深两人的冲突。请记住,即使这位丈夫回来后向妻子说声“道歉”,也不会轻易得到谅解。不少女人喜欢被讨好,但也喜欢提旧账。到她“清理旧帐”的时候,并不意味她已放弃旧帐。因此,最明智的办法是及时把冲突加以解决,而不要回避矛盾——分清曲直是解决冲突的前提。
(八)勿说“过头言辞”。有的夫妻吵架,妻子总爱恶狠狠地说:“我嫁给你真瞎眼了!倒了八辈霉了!不行,离婚!”没有比这样的“过头话”再伤感情的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些“过头话”,只能刺伤对方的心!即使夫妻的感情重归于好,每当丈夫想起此话,也会感到心寒。丈夫说“过头话”,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夫妻之间的争吵,一定要就事论事,既不要出口伤人、“翻箱倒柜”,也不要离家出走,更不要说“过头话”。这是夫妻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九)预留时间回味。家庭争吵过后,应预留时间,供双方各自回味。冲突过后的温安会更甜蜜,这种稍纵即逝的时机千万不能放过。例如,争吵之后,妻子对丈夫说:“现在我们可以一起上床睡觉了。”一场有结果的争辩,可能比一粒安眠药更有效。
总之,只有当负面感受表达过后,正面感受才有可能进入意识。未表达的负面感受,永远是一种压力,它使当事者活在阴影中。因此,一对关系正常的夫妻,便是那种永远容许负面感受互相表达,同时促成正面感受的夫妻。当夫妻一方的某种感受透过敌意传到对方身上时,这经常意味着他(她)在主动要求对方了解他的某些需要——他被忽略的需要。这种表达是真正的关怀,因为表达者希望造成沟通,最终造成更亲密的接触。
金钱是婚姻的全部吗?
钱在婚姻维系上扮演什么角色?答案是:钱对婚姻来说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全部。
在大部分婚姻中,钱具有举足轻重之力,而且常常成为争吵的导火线。原本独立的两个人,各有各的金钱风格、用钱经历,以及对钱有不同的观点,把他们放在同一屋檐下,太容易变成像两只关在一个笼子里相斗的鸡。钱常沦为冲突的火药库,有些冲突真的是因钱而起,但也有的其实是性与安全感等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72%的已婚受访者表示,他们曾为钱起冲突、争吵。
史瓦兹博士和布鲁史坦博士俩合著的《美国妻子》一书中,总结钱与婚姻的历史:“追溯好几十年来的研究,总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夫妻把钱列为他们主要的问题。”
90年代,由于双薪家庭的普及,金钱与婚姻的关系比以前更密切。密西根大学家庭社会学教授欧乐森博士调查了5285对夫妇,发现婚姻中最主要的冲突之一是“因钱而爆发的权力斗争”。
人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有几个因素会使冲突加剧或降低。教育便是其中一项,夫妻的教育程度跟为钱争吵的频率成反比。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者,倾向于“常常”为钱争吵、而有大学文凭者这种争吵就大为减少。这很可能是因为较高的教育程度,通向较理想的工作和较优厚的待遇,降低了为钱摩擦的机会。我们也可以推测,教育使人较懂得有效运用金钱,因此也比较没有必要吵架。还有,一般来说,拥有较高学历者社会适应较佳,也比较少遭受打击。不像贫困的低学历者,每天要为生存奋斗,钱只是为其他很多冲突提供了战场。
低学历的夫妻较常为钱吵架,并不令人惊讶;让人惊讶的,是年龄与金钱战争也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四十几岁的年龄层,表示“从不”为钱争吵的夫妻较少,而表示“不断”为钱与配偶吵架的人很多。似乎一进入40岁,金钱方面的和谐气氛就突变。而在五十几岁的年龄层,说他们“从不”因钱跟配偶冲突的人又增多。很可能他们能熬到这个时候还在一起,就是已经把钱的问题解决了。
女人有时到40岁正逢中年危机。那个阶段,很多夫妻面临各种问题,钱正好成为引爆点。40岁,跟如潮水般涌来的年轻人竞争,愈来愈力不从心;40岁,孩子正要上大学,经济负担加重;40岁,因现代科技之赐,人的寿命延长,年迈双亲正待你照顾。40多岁处于“夹心饼干”的一代,经济上和情绪上都感受到强烈的压迫。这个过渡期婚姻渐趋沉闷、想要追求改变的欲望会增强,离婚率上升。想要吵架的人,可以找到许多跟钱有关的名目。
捱过40岁的风浪,前方又见柳暗花明;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到了50岁以上,大多数人都准备退休,用少壮努力累积的经济安度晚年。
真的是贫贱夫妻百日哀吗?
“贫贱夫妻百日哀。”说的是贫穷的夫妻很少有快乐的,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宫殿里有叹惜,茅屋里有歌声。富人同样有愁苦,穷人照样有欢乐。怎样在经济状况不佳的成况下,使夫妻间仍拥有兴奋与快乐的时光?
众古到今尚没有任何证据足以显示,一个有钱人的婚姻生活要比一个穷人来的幸福。换句话说:“浪漫的爱”绝非建筑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上面。此外,硬以经济环境与收入来衡量伴侣的价值,亦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曾有许多妻子向我抱怨,在他们夫妻过去吃苦奋斗的历史中,虽然他们经常手中抱着小的,后面背着大的,一起外出工作;日子却过得充实而美满。而当丈夫事业成功,经济好转以后,她可以每天上美容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成天在牌桌上消磨时间,不需再象过去一样劳苦奔波的时候,却发现伴侣有了外遇;而彼此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了。因此,物质生活的本身,并不是决定婚姻美满的条件。
夫妻双方必须对金钱的使用有共同的认识及了解。列出家庭经济状况,将金钱作一个妥善的安排,依重要次序使用它。譬如摩托车与彩色电视机,同样是现代家庭中很重要的设备。前者可作为上班的工具,后者则可提供许多欢愉、消遣。在这样的情况底下,两人须有共同的认识。可能摩托车比彩电电视机更为重要。当然,也许丈夫因为喜欢兜风,想买一辆摩托车,妻子对于兜风是一点兴趣也没有;而彩色电视机正可帮助她打发孤单的时间。这个时候,丈夫应该衡量妻子的辛苦,而买一架电视机。
在此,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千万切记不要与他人相比。勿拿别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这样的比较,不但伤害了夫妻的关系,也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虽然你没有别人家所拥有的东西;但是,你所有的东西也许正是他们所没有的。别人有漂亮的洋房,豪华的汽车,高级的音响;你们却有着其所缺乏的“浪漫的爱”。
当然,每天为了金钱伤脑筋,也会破坏夫妻间沟通及浪漫的爱。这时,你们要检查彼此对于金钱的使用,是否有些不得当的地方。当双方在平等的情况之下,两人可以同甘共苦,用很少收入维持一个最低的生活。有些夫妻表示,如果自己有干饭,绝不会让对方吃稀饭;如果有肉,则不会让伴侣喝汤。同样的,在一个穷困的生活底下,只要对金钱处理的得当,日子的艰苦不但不会伤害浪漫的爱,反而会增加彼此的情感与生活情趣。最怕夫妻一直为钱烦恼的时候,彼此对金钱的使用又不恰当。妻子或丈夫用了一笔不该用的钱;也许丈夫在外借了一笔钱,买了一套音响,或妻子毫不吝惜地买了一件昂贵的大衣。这时候,彼此的摩擦与所受的伤害是相当大的。因此,当两人经常为了金钱起冲突的时候,我们要检查一下它的由来。究竟是因为来源不够?抑或使用的不恰当?而努力针对问题解决。经济的协调就好象彼此间性格、兴趣的协调一般,需要两人一同配合。
中国人一向有所谓“存私房钱”的习惯,妻子害怕有一天被丈夫休了,所以预先准备一笔钱。但是,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今日家庭中的经济大权大多掌握在妻子手中,因此,许多妻子开始存“私房钱”。无论是哪一方存私房钱,都是彼此不能信任;不能了解,不能沟通的一种表现。当然,用钱正如其他行为,都有点自私性。我想买我的彩色电视机,他想买他的机车;但是,为了“爱”的缘故,我们愿意彼此协调一个先后的次序,而非牺牲一方的需要。当丈夫买了机车之后,不要忘了在下次买台彩色电视机,帮助妻子排遣孤单的日子。
老年人就不能再婚吗?
社会的进步给老年人的婚姻带来了春天。一些失去伴侣的老人,不以再婚为耻,敢于排除世俗偏见,重新结婚,追求晚年丰富的生活。
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的老校长肖坚,在几年前癌症夺去了他老伴的生命之后,他精神状态一蹶不振,终日沉默寡言,目光呆滞,脸上从未露过笑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后来,朋友介绍了一位失去丈夫的退休女教师李君与其相识,接触不久,志同道合,双方结为白发夫妻,组成新的家庭。肖老校长新生活的开始,也是他精神面貌转变的开始,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爱情把他拉回到青壮年时代。现在,他谈笑风声,嘴角总是挂着一丝微笑,走路也比过去轻快了,穿着也很讲究,有点“现代化”味道。大家谈论起来,都说再婚使他重返青春。
赵刚,离休前是市级领导干部。在青年时代,曾有个恋爱对象,两人同窗数载,感情很深。但由于父母的反对,中断了两人的关系,由父母作主与一位农村姑娘结了婚。婚后虽然生有两个女孩但感情一直不好,也曾经提出过离婚,终因考虑到女方和孩子的利益以及社会的舆论不能如愿,几十年夫妻之间就这么疙疙瘩瘩地生活着,谈不上什么恩恩爱爱。岂料1995年初,妻子的心脏病突然发作,离开了人世。对他来说,一方面似乎解除了多年的精神枷锁,另一方面也失去了依靠。女儿都已出嫁,有单独生活的小家庭,哪有多少时间照顾离休的老父。不知是巧合还是缘份,此时曾经与他有过一段罗曼史的秦妍,丈夫因脑溢血去世,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冷冷清清的家使她感到十分孤独,不免自悲自叹流下伤心的眼泪。当她得知赵的老妻过世时,自然会引起青年时期美好的回忆。这时,她怎么也控制不了灼热的情绪,用不着多做工作,这两个过去的恋人就结合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暮年伉俪虽比不上青年夫妻,但却另有一番情趣。
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道理非常明显,即老年人再婚是为了有个伴。老年人结婚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