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引子
学之道无外,全凭认真二字;但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注意教育的和谐性。
“书圣”王羲之共有七子,在他的影响下,七个儿子都善书法,尤以七子王献之的成就最大。他的书法集诸体之精华,改古拙之书风,英俊豪迈,气势磅礴,有“破体”之美称。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与父亲的精心培养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的动人故事,羲之教子依缸习字只是其中之一。
“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明白儿子的心思,他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我全留在这些水缸里面了,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面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
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叹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那!
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法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工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献之毫不泄气,继续认真地练下去。一天,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王羲之想试一下儿子的功夫,也就是看他是不是专心,提笔是不是有力。于是,他悄悄地走到儿子身后,将献之手中的笔猛地一拔,结果,献之手中的笔竟然纹丝不动。王羲之非常高兴,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很有希望,将来能有所成就。”于是,他对献之的要求更加严格,指导也更加精心。他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在献之练字的过程中,母亲也起了不少促进作用,她督促献之执行父亲制定的一套计划,进行具体指导。第一步,献之照着父亲的字,天天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了两年,觉得差不多了,才拿给母亲看,母亲说:“有点像铁划了。”献之开始进入第二步。第二步,献之照着父亲的字,天天练写各种各样的钩,两年后,又拿给母亲看,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再进入第三步,献之开始练写完整的字,又是照着父亲的字天天练,一直练了4年。直到父亲和母亲都比较满意了,才让献之放手去写,任其发挥,任其创造。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王羲之教子学艺的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现在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送他们进各种书法、绘画、钢琴、舞蹈等辅导班学习。一些孩子缺乏毅力和恒心,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也有些父母存在浮躁心态,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急,若孩子学艺不能立竿见影,就见异思迁,让孩子改学别的,浅尝辄止,结果收效甚微。试想,王献之习字十年不见成效,如果他因此就半途而废,又岂能成为一名书法家呢?要精通一门知识,掌握一项精湛的技能,非一时之功,而贵在专注、锲而不舍,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些就是王献之的家教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点评
“书圣”教子学书成功的秘诀,在于抓住了成功教育的两大基本点:
一是讲明成功的艰巨性。王羲之通过各种途径告诫儿子,学书既无捷径可走,也无秘诀可寻,只有勤学苦练,狠下“工夫”,才有成功的可能。也就是首先让儿子知道取得成功的艰巨性。成功尽管艰巨,但也不是没有目标,接着王羲之又为儿子设立了具体方式,那就是写完18缸水。“18缸水”是一种象征,既包含成功的艰巨性,又包含方式的可行性,二者体现了王羲之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是注意教育的协调性。王羲之懂得,学习书法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让儿子一天到晚地只是埋头练字,时间长了,儿子就有可能把练字当成一种负担和苦差使,难以坚持下来。同时,王羲之还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学书的成功不全靠练字。因此,王羲之重视对儿子的多方面教育,教他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带他接触大自然,加强体育锻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