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突破“围城”
引子
读书是让渺小的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与无限的时空交融的通途。
著名学者钱钟书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钱钟书出生时,其伯父钱基成尚无孩子,面临无后的危险,于是,祖父按照封建家族传统,做主把钱钟书“出嗣”给了长房,由大伯父抱养。
钱基成领养了钱钟书后,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伯父像慈母一般,十分溺爱钱钟书,不想让他过早读书受苦,于是整天带着他四处去玩,进茶馆、听说书、看小说等等。当时,即使钱钟书犯了错,伯父也不管他,训斥也几乎没有,若是有谁招惹了钱钟书,伯父可不会客气,非训斥一顿不可。一次生父发现钱钟书看书不开窍就说教了几句,结果却挨了伯父一顿训斥。钱钟书又是家中长孙,地位很高,深得祖父疼爱,在兄弟中不管与谁发生争执,有理的总是钱钟书。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钱钟书养成了个性强、狂妄不羁的性格,他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敢批评、嘲弄。他这种性格常常不被传统的中国家庭所接受,但客观上对钱钟书的成长却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常能想到常人想不到的东西,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人因为自己的兴趣被压抑或得不到满足而一事无成,而钱钟书却对自己的兴趣无比执着,并以之为动力,不断向前冲刺。
小时候,伯父带钱钟书上街玩,每次总会给他买个大酥饼。而钱钟书更喜欢看小说,在读完家里的古典名著后,他还不满足,看到书摊上有小说,就会驻足翻看,不肯离去。于是,伯父不得不再花两个铜板,租小说给他看。
钱钟书吃完酥饼就钻进书堆,书中的故事像磁石般吸引了他,读起书来,他往往把一切都忘了。
钱钟书记忆力很好,一回到家,他总会把书中的内容讲给弟弟听,讲起来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有时甚至手舞足蹈。他还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联想、比较,发掘出更深刻的东西来。
钱钟书对外国文学、尤其是外文原著特别感兴趣。早在十一二岁时,钱钟书便开始阅读外文译著。后来他在一所教会学校上中学,得到良好的外语教育,这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使他对外文的兴趣更加浓厚。当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时,他没按父亲的意愿报中文系,而报的是英文系,决心要把外文原著读个够。
钱钟书从小受到了养父和生父的两种不同的教育。可以说,钱钟书的个性是在伯父的溺爱下形成的,而他性格中的许多弱点又得到了生父的纠正,生父是钱钟书成长过程中一位不可缺少的向导。
当别家的孩子已读书时,钱钟书还跟着伯父四处游逛,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委婉地向哥哥建议送钱钟书上学。在父亲的努力下,钱钟书才开始上学接受正规教育。
钱钟书幼时个性自由,不爱学习,常晚睡晚起,贪吃贪玩。父亲十分气愤,但又不敢当着哥哥的面教训他,只好瞅准机会,等哥哥一不注意就把钱钟书叫去,逼他学习,有时还狠狠地罚他,这使一贯自大的钱钟书做事时有顾忌,不敢再为所欲为。
1924年,生父钱基博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寒假时因路途遥远没有回家。父亲不在家,别人也不来过问钱钟书的功课,他少了约束,在假期里痛痛快快地读了不少杂志,临到开学时,才想起课本还未翻过。
放暑假了生父仍未回家,钱钟书仍像寒假时一样看杂志小说。不料暑假过了一半后,生父突然回来了,钱钟书被弄得措手不及,非常狼狈。生父让钱钟书和弟弟钱钟韩各作一篇文章,钱钟韩的文章条理清楚,议论平正,措词文雅,而钱钟书的文章却不文不白,词意怪诞,用字庸俗,字又潦草。生父十分生气,痛打了钱钟书一顿,钱钟书羞愧不已,独自痛哭了一场。自从这次挨打后,钱钟书似乎懂得了许多,开始发愤用功,在生父督促下他认真读了《左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书,读书、作文大有进步。
点评
作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大师,钱钟书是一座“文化昆仑”,他像谜一般吸引着我们去探索他成功的秘诀。是无锡的灵山秀水,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气息,是两个父亲的抚育,是无垠的书海共同造就了一代英才钱钟书。透过钱钟书的家教,或许我们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一、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孩子养成一种自由开放的个性,使他能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发展。在钱钟书的性情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他那种自由开放的个性。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宽松开放的家庭环境,就可能没有一位个性张扬、敢想敢做、充满创新意识、独具魅力的钱钟书。即使一位天才,若天天受作业的重压、家长的责骂,最终也会变成一个书呆子或平庸的人。
第二、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兴趣与玩是紧密相连的,兴趣常常在玩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就要求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玩,时时注意孩子在玩什么,玩到什么程度,根据情况给以支持、引导或限制。
第三,培养孩子自由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并不是使他们成为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父母手中应该有一条不松不紧的绳子牵住他们,使他们保持正确的方向,以免误入歧途。钱钟书身上的这根绳子正是被其生父牵着,随时校正方向,保证了钱钟书的健康发展。
结合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做父母的还应注意:首先,自己要有阅读习惯。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孩子会不断地询问:“书里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如果父母不读书,却想让孩子去读,他们会说:“你们都不看书,凭什么要让我看?”其次,让孩子带着问题读书。对于孩子读的书,父母应不时抽看,并不时提些问题与孩子共同探讨,避免孩子读书时囫囵吞枣。然后,配合看一些名作欣赏作品。在读一定量的名著后,引导孩子看一些名著评论文章,这样孩子就会从读过的书中慢慢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