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母亲教儿子做刚强男人
引子
在一个美满的家庭里,妻子通常是道德的指导和主宰,尤其是对孩子的情感影响方面母亲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齐白石是一位真正称得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造诣的深湛和风格的独特,自不待言;而他的崇高品格和铮铮铁骨,也举世闻名。所有这些,最初的源头,都来自他的既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凡响的母亲。
1864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白石铺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全家仅有几间破屋和一亩水田,每年只打五六石谷,不能养活全家,父亲和祖父还要卖零工。
齐白石的母亲是一位精明强干、勤俭持家的劳动妇女。幼年时的齐白石,常看见母亲春天纺棉,夏天绩麻,一人纺纱织布,连裁带缝,操持全家的衣着。家里的油盐钱,是靠母亲养鸡养鸭卖蛋换来的。一家人的破烂衣服,由她浆洗缝补,弄得青是青,白是白。她常说:“笑烂不笑补,穷日子靠自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齐白石从小养成了勤劳吃苦的习惯。
齐白石的父亲齐以德老实厚道,而母亲则刚强豪爽,好为左邻右舍的穷人打抱不平。小时候,齐白石亲眼看到,母亲敢于用嘲笑的口吻和地保讲理。每当父亲受到人家无端欺侮的时候,第一个撑腰和出主意反击的总是母亲。齐白石6岁那年,一个新上任的巡检从黄茅驿来到白石铺,一路上鸣锣开道,威风凛凛,许多大人都带孩子去看热闹。母亲问齐白石:“你去不去看?”齐白石望着母亲那严峻的眼光,知道母亲的脾气,回答说:“我不去!”母亲高兴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崽,穷人见官就背时,我们种田的人就靠自己一双手。黄茅驿没出过一个好官,看他做什么!”
在母亲影响下,齐白石从小就养成了鄙视官僚不慕官禄的倔强性格。齐白石40岁那年外出游历,到陕西时,正做陕西臬司(类似当今的省法院院长)的樊山,想推荐他当“内廷供奉”,这在别人看来是极好的晋身之阶,齐白石却谢绝了;到北京时,北京有位官僚想为他捐一个县官,齐白石也同样没有接受。
齐白石7岁那年,母亲送他进学堂“发蒙”。由于家境贫寒,拿不出学费,齐白石只上了半年学,就不得不停学了。辍学以后,他帮家里干一些杂活,如浇菜、砍柴、放牛、捡粪等。趁着看牛的余暇,齐白石“牛角挂书牛背睡”,勤奋地温习旧书。他常关在屋里练习写字,有时还喜欢照着书上的插图画画,画老牛、画小鸡。有次埋头写字画画,连上山砍柴都忘了。祖母叹口气说:“这孩子好学,只可惜走错了人家。”母亲很体谅儿子,从来不责备他。
齐家原指望齐白石做一个能扶犁撑耙的“好掌舵”,但因孩子身瘦体弱,农活总是干不好,家里不得不改变主意,14岁那年把他送去学木匠。齐白石跟雕花木工周之美学艺,很快学会了师傅的刀法,并借鉴小说上的插图,创造了很多新的人物形象。雕花木工离不开绘画,齐白石萌发了学习绘画的强烈愿望。学绘画要买画笔和颜料,而家里这些年来又新添了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生活比过去更困难。他同母亲商量,母亲说,再穷也要支持他学习绘画。母亲让他抽出一部分工资去买画笔和颜料。从此,年轻的木工在昏暗的桐油灯下,一夜复一夜地临摹画谱。在初步掌握了水墨画的画法后,他又四处拜师学习绘画技巧。25岁那年,齐白石结束了11年的木工生涯,在父母的支持下,走上了专业绘画道路,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书画大家。
母亲是对齐白石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决定齐白石的命运的人。是她,家里再穷,生活再困难,也支持儿子学习绘画,并帮助儿子最终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是她,坚持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儿子再穷也要有骨气,教育儿子鄙视旧社会的官僚;是她,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刚强、正直、富于正义感等等优秀品质都赋予了儿子。齐白石毕生鄙视官僚、不慕官禄和几次辞官不就的举动,以及他那倔强、坚忍不拔而又有几分高傲的鲜明性格,都是母亲教育和影响的结果。这是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可贵品德。齐白石自己曾经说过:“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是他的崇高品德成就了他的事业的辉煌,而赋予他的崇高品德的正是他的母亲。
点评
齐白石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父母教育孩子,应结合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做喜欢的事,并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
诗人纪伯伦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会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良弓无劣箭,用您这张“良弓”把孩子“射”向巅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