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峰之一。在陕西省西安市南50公里处,又称南山、太乙山。它是秦岭西自武功县境,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如锦绣画屏,屹立在长安之南。古代终南山通往南方有两条路,一是子午谷,通往汉中;另一条叫武关路,是通往楚、豫的孔道。
《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唐王维《终南山》:“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之地。王维隐居蓝田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30年。
唐储光曦,隐居终南自己的庄园,有终南幽居诗。与王维经历颇相似,受安禄山伪官,西京收复后,被系入狱,又遭贬,死于岭南。着《正论》15卷,《储光曦集》70卷。
唐孟浩然,隐居终南,有“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之句。
唐裴迪,关中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崔兴宗友善,互相唱和。诗多五绝,其思想倾向与王维山水诗相近。天宝后,为蜀州刺史,又与杜甫交善。
宋种放,奉母隐于终南山豹林谷之东明峰。
宋高怿,从种放受业,隐于终南豹林谷,与张荛、许渤同为“南山三友”。寇准闻其名,荐之,不就。
宋范宽,山水画大家,陕西耀县人,隐居终南。性醇厚,嗜酒落魄,有大度,人故以“宽”名之。画山水始师李成,又师荆浩。
(十二)庐山
在江西九江市南,北靠长江,东南傍鄱阳湖,古称南障山。
相传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庐居此山,因而得名。也称匡山、庐阜,总名匡庐。
庐山不是一山独出,而是群山聚首,峰峦起伏,形态万千。其山90余峰,蜿蜒连接,以大汉、阳峰最高,其他如五老峰、香炉峰、含鄱口、仙人洞、白鹿洞、三叠泉、花径为着名胜迹。396个弯道,令人眼花缭乱。人在山中,不易见其真面目,因之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之名句。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六“释慧远”“自远卜屋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东晋白莲社的隐士18人中,以慧远为领袖,陶渊明、刘程之、雷次宗、周续之、宗炳等都是这里的隐士。刘程之曾任柴桑县令。雷次宗此前曾在南京鸡鸣山,南朝宋文帝开馆于此,使雷次宗聚徒教授。谢灵运也是慧远弟子。白莲社,僧俗凡百二十三人之多。慧远倡《形尽神不灭论》。有《慧远集》15卷。
唐李渤与兄涉隐居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读书于此,常畜白鹿以自娱,故名。
(十三)武当山
在湖北十堰市南,为大巴山脉分支。山有72峰,36岩,24涧,分五台、五井、三泉、三潭。最高峰为天柱(1612米),最大岩为紫霄。明永乐中,建太和、紫霄、玉虚等观,又于天柱峰顶建真武殿。
道教奉为名山,也是武当派武术起源之所。
先秦关尹喜得老子《道德经》后,托疾不仕,隐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
宋陈抟栖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20年,但日饮酒数杯。
明张三丰隐于武当山,创武当派。着《金丹直指》一卷,《金丹密旨》一卷。
(十四)林虑山,即隆虑山
东汉延平元年(106),避殇帝刘隆讳,改为林虑山。在河南北部林县西北。山多产铁。
隋大业十年(614),王德仁领导的起义军曾以此为根据地。
汉夏馥,为避祸,乃自剪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匿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后汉书》)
晋庾衮,携妻子于林虑山耕作自给。(《晋书》)
隋卢太翼,曾隐居于林虑山茱萸涧。(《隋书》)
(十五)苏门山,太行山支脉
在河南省辉县县城西北3公里。又名苏岭山、百门山。在苏门山下,卫河上源,因泉出无数,故又名百泉。泉水汇聚为巨池。清乾隆时将百泉绕岸砌石,修成长方形湖面。有啸台等古迹及唐宋石刻碑铭和清辉阁、湖心亭、金梭桥等胜景,为豫北名胜地。
啸台,即晋阮籍与隐士孙登相会于苏门山,互相长啸,遂产生“苏门啸”这个典故。见《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世说新语·栖逸》,借以比喻隐士的情趣。
对于此说,本书作者表示质疑。实际上,阮籍与孙登见面时,二人虽同病相怜,但慑于司马氏的淫威,什么心里话也不敢说,只能以“互相长啸”,以发泄心中的郁闷,心照不宣而已。
唐孟浩然《宿终南翠微寺》诗:“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宋林逋《中峰》诗:“自爱苏门啸,怀贤思不群”。
宋邵雍,前半生隐居苏门百源之上,从县令李之才学《易》,潜心学问,其学派后世称为“百源学派”。(《宋史·李之才传》)着《邵雍集》20卷。
元姚枢、许衡、窦默、王磐皆曾栖隐于此。
(十六)峨眉山
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势雄伟,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
岷山自北而来,绵延300多里,至此突起三峰,为大峨、中峨、小峨。大峨山有石龛百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又有雷洞七十三;中峨山在县南20里,一名覄蓬山、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见《读史方舆纪要》)
晋谯秀,李雄在成都称帝,征之不应,隐入峨眉山中。
宋陈抟,宋太祖即位,召对后,远遁峨眉山张超谷,凿石为室,公元989年卒。
明范文光,避乱山中,修净土业。
(十七)青城山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7公里,道教名山之一。因此山在成都以西,亦别称西山。山形如城,故名。一名赤诚山。道教以此为第五洞天,上有清泉,谓之潮泉。岷山连岫千里,青城山为第一峰。山中有8大洞,72小洞,风景秀丽。
相传东汉张道陵修道于此。
唐杜光庭,举进士不第,入天台山为道士。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有着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广成集》100卷等。
宋张愈,隽伟有大志,屡举不第。隐青城山杜光庭故居。
宋谯定,爱青城大面山之胜,栖遁其中,蜀人称其地曰谯岩。
宋安世通,道人,隐居青城山。
宋孙知微,隐居青城山不仕。
(十八)武夷山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以丹霞地貌而闻名。相传有汉武夷君居此,故名。1999年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夷山绵亘百二十里,碧水丹山,一溪九曲,曲曲景异。九曲溪,即升真洞、玉女峰、仙机岩、金鸡岩、铁笛亭、仙掌峰、石唐寺、曲鼓楼岩、新村市,都是武夷名胜。《宋史·辛弃疾传》:“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道书称为第十六洞天,所产茶品为武夷茶,其中佳品为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还盛产多种山珍菇类。
2007年,本书作者在武夷山乘竹筏漂流九曲溪,如在画中游,两岸风景,优于阳朔。船工调侃说:“郭沫若曾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此说无从查证,姑一笑置之。他又说:“有人加以调和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风景也不差。都是祖国好河山,何必一定争高下。”众人击节称赞。
宋刘夔,生平好道家言,筑室武夷,号北山居士。
宋游酢,筑水云寮于武夷之五曲,为讲习之所。
宋胡安国,以宝文阁直学士致仕,退居山中,自号武夷翁。着《武夷集》二十二卷。
宋胡宪,归武夷后,力田卖药,以奉其亲。
宋刘子翚,自号病翁,后退居武夷山。着《屏山集》二十卷,着《十论》一卷。
宋刘勉之,结草为庐,读书其中,力耕自给。
元杜本,隐居武夷,文宗诏之,不赴。
(十九)大涤山
原名大辟山。唐末称大涤山。在浙江省余杭区西南。
晋郭文,少爱山水,曾居此山,于穷谷无人之地,伐木倚林,苫覄为舍,鹿裘葛巾,独居十余年,王导及温峤欲其出皆未果。
唐罗隐《题玄同先生草堂》诗曰:“酒向余杭尽,云从大涤昏”。着《两同书》二卷。
宋王林,弃家结茅大涤山,修真炼养。
(二十)四明山
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
自天台山发脉而绵亘于奉化、慈溪、余姚、上虞、嵊县诸县境。相传群峰之间,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因名四明山。
唐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证圣(武则天年号,公元695年)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返乡为道士。
元戴良,元亡,隐居四明山。明太祖召之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后暴亡。着《九灵山房集》30卷。
(二十一)天台山
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仙霞岭山脉东支。隋代敕建的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还有万年寺、高明寺等着名古刹。
古神话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故事。
南北朝庾肩吾,隐天台,故其子庾信所着《哀江南赋》曰“少微真人,天台逸民”。
隋徐则,入天台,绝谷养性,所资唯松水而已,隆冬不服棉絮。
唐司马承祯,睿宗召对,后归天台山。着《坐忘论》一卷,《修身养气诀》一卷。
唐寒山,诗僧,居天台山寒岩,容貌枯悴,布襦零落,时来国清寺拾残羹。
唐拾得,诗僧,天台国清寺僧丰干拾而养之,故名“拾得”。在国清寺厨房涤器。
唐杜光庭,曾入天台山为道士。
元杜本,隐居天台,学者称为清碧先生。脱脱召为国史编修,称疾固辞。
(二十二)衡山
五岳之一的南岳。一名岣嵝山。地处湖南,旧跨长沙、衡阳二郡。山有72峰,以祝融(1290米)、紫盖、云密、石廪、天柱五峰为最高。
晋刘麟之,采药衡山,深入不返。
南北朝宗炳,宋武帝辟为荆州主薄,不就。入庐山,晚年结庐衡山。
唐李泌,至德元年(756)归衡山,筑室山中。
唐李端,少居庐山,辞官归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师诗僧皎然。
宋胡宏,胡安国之子。因避战乱,隐居衡山20余年。着《皇王大纪》80卷。《知言》一卷。
清王夫之,避世于衡山方广寺。
(二十三)茅山
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原名句曲山。传说汉茅盈与弟衷、固,得道于此,世号三茅君,因名山为茅山,也称三茅山。山有大茅峰,并有蓬壶、玉柱、华阳三洞和唐碑元碣等古迹。
南朝梁陶弘景,曾隐居于华阳洞,人称“山中宰相”。《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有《陶弘景集》30卷,《陶弘景内集》15卷。
唐顾况,浙江海盐人,至德一年(唐肃宗李亨年号756)进士,曾官着作部。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善画山水。有《顾况集》20卷。
(二十四)中条山
在山西省西南部,黄河和涑水河、沁河间。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60公里,宽约10-15公里。主峰雪花山(1994米)在永济县东南。
唐司空图,因避战乱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唐亡,朱全忠称帝,绝食而死。着《诗品》24则,对后世论诗很有影响。着《一鸣集》30卷。
宋李渎,往来中条山中,不亲产业,所居木石幽胜。
(二十五)洞庭山
在江苏省太湖中。有东西二山,洞庭东山,古名莫厘山、胥母山。元、明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洞庭西山,即古包山,在江苏省吴县西南,为太湖中最大岛屿。
汉甪里,四皓之一,隐于洞庭湖西南。(甪,音lu禄)甪里,河内轵(今河南济源市东南轵城)人。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
晋葛洪,隐于西洞庭马税城南。
元叶颙,字景南,金华人。隐于东洞庭山麓。其集曰《樵云独唱》。
(二十六)苕溪
今浙江省湖州市的别称,一名苕水。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称为东苕溪河;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溪河。二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入太湖。相传古时此水夹岸多苕花,秋时飘散水上如飞雪,故名。
宋胡仔,绩溪(今安徽绩溪县)人,仕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令,后隐居苕溪,称“苕溪渔隐”。
明“苕溪五隐”(刘麟、龙霓、陆昆、吴珫、孙一元)即隐居此地。
(二十七)王屋山
在山西阳城、垣曲两县间。其山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唐司马承祯(道士),玄宗诏置坛室于王屋山以居之。
唐李商隐,少时学道隐居王屋山。
宋刘易,性介烈,博学好古,隐于王屋。韩琦、赵拚、尹洙、狄青皆厚遇之,不能使其屈志入仕。治平(宋英宗年号,公元1067年)末卒。韩琦作文祭之曰:“刚介之性,天下能合者有几?渊源之学,古人不到者甚多”。
(二十八)罗浮山
在广东省东江北岸,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东北-西南走向,长达100余公里。为花岗岩构成的穹隆状山体。主峰飞云顶(1282米),在博罗县城西北。多瀑布、泉水,风景优美,为粤中游览胜地。
晋葛洪,道教学者、医学家、炼丹术士。隐居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卒。一生着述甚丰,着《抱扑子》内外篇70卷,内篇言导养之理,外篇言炼丹之法。并说:“人能修道,可与天地同寿。”《神仙传》10卷,《金匮药方》100卷,《西京杂记》二卷等多种。
(二十九)徂徕山
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70里,大汶河、小汶河分水岭。山上多松柏,山下有白鹤湾。
唐“竹溪六逸”即隐居于此。
《诗经·鲁讼·閟宫》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之句。
宋石介,早年在徂徕山讲学,曾筑室山下,人称徂徕先生。有《徂徕集》20卷行世。
(三十)石船山
因山形似船而得名,在湖南衡阳西北曲兰。
唐李端,辞官后隐居衡山。其诗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
明清之际着名思想家王夫之于明亡后隐居于此。学者称船山先生。今山下有其故居“湘西草堂”。着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