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说,爱情是盲目的,婚姻是现实的。现在爱情也是现实的。试问:这年代的爱情是更盲目了还是更醒目了?当然是更醒目了。
《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制,规定性资源的平均主义,家庭财产的平均主义。但规定永远会被潜规定解构掉。小三儿与包二奶,性的不平等重新出现,其背后是资源与机会的不平等。中国是一个机会不平等的市场经济。
动物界通常只争夺两种东西:食物与交配权。权力只是获得这两样东西的工具。延伸到人类,权力除获得食物与交配权之外(贪官包二奶实属动物本性),还有虚荣或美其名曰荣誉(将情爱公之于众)。我们还是50万年前那只裸猿,却已升级为会矫情的裸猿。
因为生殖是动物行为,情场游戏和哺育后代则是高级动物的行为。高级动物都爱讲政治。
玩爱情与浅交往
爱情形而上,婚姻形而中,性则形而下。形而上是稀缺品,形而中是商品,形而下是甩卖品,图个痛快。
爱情是游戏,是情感最高级的游戏,却追求单纯的浪漫。《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恋人有句名言:“你的血是我至爱的毒品。”另一部西片中,一对恋人乘帆船去环游世界,女的一声令下,男的应道:“是!船长!”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死亡诗社》)这就是爱情,有点像出疹子,一生一次就够了,今世永不再犯。
因为一生只一次,所以要上升到宗教的高度。我们过去都错怪了宗教。其实,宗教造就了科学,造就了艺术,还造就了爱情。是那种神圣感、仪式感,那种一生一世的承诺,给了爱情神圣的光环。老外说,中国人热衷于过圣诞节,却不识耶稣。而新生代中国人更喜欢把圣诞节当泡妞节。他们说,关心“剩蛋”不如关心剩女。
但宗教正被世俗化。中国人至多是只有宗教感,没有宗教。于是,俗人们只有按理财投资原理—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是自杀行为,这种人的智商财商情商均低。现在是海量选择的时代,海量诱惑的时代,机会大,风险也空前大。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Facebook上有几十万人把个人状态改为“单身”,也有几十万人改成“结婚”,几十万改成“恋爱”。我们因此知道:节日在考验人心的脆弱。那些状态调整就是一夜狂欢的最终结果或者心态变化。
英国的调查发现,11%的Facebook 用户都会在该网站寻找sex (性)对象。其中,46%会在Facebook 上发送调情的文字,甚至多过发送给自己的男/女友,35%会在上面发布自己的裸体的照片,30%在网上看porn(情色片),17%在网上和男/女友一起看,10%的人会与同事发生ooxx行为(其中50%是在上班时)。
女人只跟自己谈恋爱,男人偶尔跟手谈恋爱。恋爱是女人的专业,偷情是男人的副业(男人的专业是工作)。不知道是谁更不幸。
其实男男女女都不愿承担爱情风险,回归裸猿杂食类动物的本性。我们都是B型双子座的机会主义。资讯太滥我们发明了浅阅读,感情太滥我们发明了浅交往。
在原始社会,一个苹果或一条羊腿就能换来“爱情”。人类历史是由优胜者述说的。那些失败者还没来得及说就呜呼哀哉了。你今天站在这儿,是你祖先们一系列优胜的结果。我相信,包二奶者或《非诚勿扰》中的物质女都是那只想安全复制自己DNA的祼猿。
可是爱情呢,爱情永远是平等的,赤条条面对上帝,那般脆弱。上帝保证不了你的DNA能复制下去。
这个世界还有比谈恋爱更重要的事情。我们都这么认为。
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能谈爱情。爱情没了。可这事儿赖谁?谁对这事负责?相书上说,命是不可改变的,是基因与性向,古人叫八字,西方叫星座;而运是可以改变的,大时代、大环境,运交华盖挡都挡不住。如果时代交给你一手烂牌,你还得打好这手烂牌。
我们没有追求,是因为我们吃得太饱,过早发福,直接从少年进入中年,进入一种世俗的、算计的、攀比的交易。“我在春天就消费掉了夏季。”(拜伦)要找回本该有的纯真,本该有的傻傻的青涩时光,保持单纯、保持饥饿吧。
一个男人一生,注定遇见若干女人,与其中一个结成命运共同体,把婚姻公司开下去。人生无常,要珍惜这段故事。
网上众多人向往“斑马族”:追求自由,喜欢游走,勇敢追求梦想,在游走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喜欢与朋友分享生活感悟;他们有点特立独行,但却总能吸引别人。“斑马族”是我们的解放版。那就当一只重感情的斑马吧。爱情从亲密到情欲,再到承诺。如果把伴侣变成哥们,那是上选。
古代中国人不讲爱情,他们讲情义。讲情与义的中国人,家庭的稳定性可比大讲特讲爱情的西方坚固多了。在这个世界上,多数人只会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极少数人会关心你飞得累不累,他们就是你的亲友。那个世界上最关心你的人走了。先是你妈,然后可能就是你老婆。
《新周刊》前几年就揭示了一种病毒,叫“爱无能”。这本杂志在十几年前喊出“我爱你”,到近年又叹息“爱谁谁”,展现了一个爱的去心化过程。爱的红心里装着存折、房本和证书,或者始乱终弃的妄想。今天,这本杂志提出“学会爱”,你会觉得矫情吗?
善于学习的民族才会强大
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尊重别国的人;善待本民族的英雄,才会有人给民族卖命;向一切民族的优点学习,才有强大的可能。否则所谓大国,会像大清王朝那般,从妄自尊大跌入一塌糊涂。
东亚三国的格局是大个子身边两个精小子。历史上,大个子从来不提防,中国从来都是被学习的对象,从文化、文字、礼仪到豆腐这样的食品。但近百年来,精小子日韩赶上并超过了大个子中国,大个子中国反过来学日韩。
学习之余,三国还互相敌视。东亚三国被国际研究组织测量为全球智商最高的区域,却恰恰构成全球最拧巴的国际关系。
日本的小与大
传媒还很少谈论千禧后们,2000年后出生的那帮人,他们完完全全是日本卡通一代,全球化的“杂种”。日本在千禧后们眼中是分裂的形象:小学课本上仍然是“王二小智斗鬼子”,荧屏上的却是中国文化出口转内销的“龙珠”。温家宝也感慨他的孙子动不动就在家看日本卡通咸蛋超人(奥特曼)。中国小学生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千禧后是分裂的一代,生活在两种冲突的价值观之中。岂止千禧后,我们都是分裂的,生活在冲突价值当中的世代。一边口头拒买日货,一边把日本电器和相机搬回家中,嘴里嘟囔:“这‘小日本’的东西还真不错。”对这个“小日本”我们要设问的是:日本国家形象为何位居世界第一?
请看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对全球56 个国家12万民众抽样调查表明,日本国家形象从2007年起连年位居世界第一,高出了中国15个百分点。该调查中的前六名得分分别为:日本77%,德国72%,新加坡71%,美国64%,中国62% 和英国59%。
日本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对外经济援助国,这是“日本第一”的最主要原因。日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最大援助国,中国的外援66.9%来自日本,总额约达2 000 多亿元人民币,建设项目包括北京地铁、首都机场、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大型港口等。中国打国际牌引以为自豪的是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汇是纸,随金融动荡之风飘落。而截至2008 年年底,日本持有的净海外资产总额连续18年居世界第一,资产是实,不是纸。
日本人的耻感教育、诚信教育对树立国际形象功不可没。“以诚立国,明耻教战。”日本国民良好的礼仪和公德,日本游客的守规矩、讲环保给其他国家留下深刻印象。而到处喧哗题字的中国游客在这方面只会排在倒数行列。
在皮尤研究中心对中国民众的调查中,日本国家形象却很低。中国的调查结果与国际认知相违,仇恨妨碍了中国向日本学习。有趣的是,对日本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他们最想了解的是毛泽东、邓小平、张作霖和章子怡,他们对中国的形象包括:1.经济发展大国;2.反日情绪强烈、没有言论自由;3.人口多、大国、亚洲美女章子怡和大熊猫。客观而言,日本对中国的认知较为中性,没有中国对日本的极端。
当理解成为这个世界的主题
2009年是柏林墙推倒20周年庆。理解成为世界性主题。战争片更多放在理解人性而非谴责罪恶上。日本就有一部影片,根据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种子与播种者》(Seed and the Sower)改编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讲述1942 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日军看守由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武士道精神转向正义、自由和博爱的故事。日本主角原上士因同性恋之谊释放了英军战俘劳伦斯和杰克,并说了一声“劳伦斯,圣诞快乐!”多年后,身份互换的两人再次相见,临别时原上士再次向劳伦斯说了一声“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Merry Christmas,Mr.Lawrence!”这句话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日本与西方的和解,可算作是日本人的《海角七号》吧。顺便提一句,“Merry Christmas,Mr.Lawrence!”主题曲一度是迪厅DJ(舞厅司仪)的热门打曲。中国观众看到的却是《人证》中年轻的日本警官向美国同行开枪的镜头,虽然枪头是对着镜中人,但却充满着整个日本民族的仇恨。那个美国警官不会知道,知道后也不会理解日本对美国有这种拧巴心情。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心情很难用“理解”一词。中国人更多的是那位日本警官式的拧巴心情。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第一联想词是什么?新浪网民的排序是:侵略过中国,压抑,严肃,北海道,A片,岛国,出口大国,虚伪,男权,自杀……
传播学标签理论认为,你贴上什么标签会影响被贴者的行为,最终导致他变成标签所指向的那类人。说白了,你视他为敌人,终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敌人。反之亦然。在日本传媒的民调中,中国是第二大威胁国(朝鲜荣列第一),国民印象最坏的游客和留学生是中国人。须知,现代日本人可不再是当年的日本鬼子,他们不再是蒙昧种群,而是有国际比较的。在几年前的一次全国性的“抗日”学生运动之后,日本领馆的参事带着一位日本作家来到《新周刊》,她问,日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提供了这么多帮助(比如经援),中国人为何还这么恨日本?她和她代表的现代日本人很难理解,她可能认为,中国人是一个拧巴的种群。
中国还有多少被学习的价值
精明的日本人最早学习的对象是中国。日本曾派过19次遣唐使,运回去书籍16 000多册,达唐朝官方藏书的1/4。日本学中国下过狠功夫,直至近代中国没有了价值。甲午战争是对着中国人胸口的一记重拳,中国不得不重新认识日本。中日师生关系倒转,中国人最早的留学目的地是东瀛,在革命失败后的逃亡方向是东渡,现在我们使用的词汇,像“干部”、“群众”、“领导”、“革命”甚至“社会”,均来自日文。30年来,百姓以《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来激励自己奋勇拼搏、团结向上;企业家将“National”的松下幸之助引为榜样;小资们则钟情于动画奇才宫崎骏、游学苦读的安藤忠雄和忧伤的村上春树。
新一代日本创意阶层正在崛起,他们发出“发现日本”的口号,重新焕发传统的现代价值。老就是新酷。中国网民认为,中国动画片普遍存在“枯燥、弱智、活脱脱的说教课程”等问题,奥特曼打遍神州在所难免。可奥特曼不能代表日本,更不能代表当下的日本,那只是日本弱智的一面。你引进奥特曼,只能说明你更弱智。在创意经济方面,中国尚有许多要学,岂止一个动漫呢。创意的基础是教育。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居世界第一。早在1911年,日本六年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便达到98%,而中国至今尚在为义务教育的年限和普及面争论不休。扎实的基础教育造就平均文化素质高的国民,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宝贵资源。日本的大学教育在亚洲名列前茅。在2008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亚洲第一的是日本东京大学;该校的全球排名为第17位,北京大学排第36 位,清华大学则排第40 位。
大学时期,我曾认识一位叫青木胜的日本学生,他是我相识的留学生中最为愚讷的一个。但此君有一个优点,就是学习持之以恒,这或许与他每早6点拜佛的宗教精神有关。后来发现日本人都有点青木的味道,愚讷但持之以恒。
日本人是一个善于长跑的民族,他们知道只要跑下去,总有一天会领先。中国人是一个个体精明、群体愚蠢的民族。比如中国留学生海外适应能力最强,其国际形象却难恭维。中国人聪明有余、智慧不足。跑完了五千年,中国还有多少被学习的价值?
缅怀历史,在于善待生者
抗战胜利60周年,凤凰卫视采访过血战台儿庄的一位师长,老人90高龄仍能高唱军歌,他在陕西乡村与儿子相依为命。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老人一边接受采访一边搓草绳。英雄落寞,谁还会为本民族卖命?
撇开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不谈,撇开日本人的宗教观念不谈,单看他们如何对待本民族的老兵。侵华日军老兵都有“年金”(退休金),还有来自日本天皇的“恩给”,相当于日本年轻人工资的1/3,每月领取。台湾抗日老兵每月有“终生俸”,“终生俸”相当于15 000元人民币。中国内地的抗战老兵分成两部分,曾经是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老兵一般都受到良好待遇,而国民党的抗战老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般都自食其力,聊度余生。采访中曾有老兵一个月一斤食用油都买不起的事例。而事实是,在整个中国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日最重要的主力军。
这些老兵已经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唯有唏嘘。再不善待抗日老兵,我们将永远失去机会。“他们还是一群被人们遗忘的远征军,安逸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对生命真正的反思,这是这代人的亏欠。”热播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背后是某种负疚感,它提醒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还是先善待自己人再批评别人为好。外部压力能导致群体内部团结。这是一条社会学定律。每每有关南京的历史教育片都期望起到这种社会功能。《南京!南京!》是又一部民族的励志片吗?其实真正对整个民族励志的,不是渲染别人如何的坏,而恰恰在于你对待自己同胞如何的好。
真正打不垮的是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