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盘古时代,开疆拓土,是八桂开垦良田的基本形式。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土地整理,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周礼?遂人》记载:“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川上有路,以达于畿。”清楚地描述了当时“治野”(土地整理)后,田块、渠系和道路的布置形式。井田即方块田,以建设的灌溉渠道和田间路,将土地按相同的面积进行整齐划分。
当时人们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为平整田块、兴修渠道和建设道路,整理后,一是开荒增加耕地,二是便于耕作,三是重新分配,和现代土地整理相似。只是当时的土地整理活动内容简单,范围狭小,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与此类似,秦汉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到唐代中叶的均田制,都属土地整理的初级阶段。
古代,对GX影响最大的,当属秦汉实行的屯田制。
秦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攻打越族。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
位于GX壮族自治区XA县境内的灵渠,长34千米,其中4。5千米为人工开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灵渠每隔一节水路,都设置一个“陡门”,又叫“斗门”,可以启闭,以便分段拦蓄渠流,使水位逐节抬升或降下,船只节节前进,安然过山。“陡门”实际上就是最初的梯级船闸。
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至今仍在GX的土地整治的农田沟渠建设中广泛使用,为农田的顺畅排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历代帝王强调农业问题,秦帝国的皇帝当然也不例外,以屯田制不断地进行土地开发与整理,使国家新增耕地量不断增加。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继续开疆拓土,同时,也把屯田制加以推广。
公元前214年,秦取得五岭以南今GD、GX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迁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和越人杂处。同时,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将屯田制这种初级的土地开垦开发整治,引入了GX。
屯田制至三国时期最为盛行且完善,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而桂中在三国时期,属吴国的桂林郡。
屯田制对GX这片土地的耕地开垦有深远的影响。GX有很多以“团”为名的村,极有可能与旧时屯垦的武装兵团有渊源。忻城有一个桂中土地重大项目的子项目区就在“范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