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相当好。老舅说,虽然蜂农不是种植庄稼的农民,但也算得上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每年啥时候去哪,都得看天气。天气好坏不但决定了花期的早迟,也决定了蜜蜂的繁殖情况,冬天天冷蜜蜂的繁殖也会受影响,如果春天来得早,气温升温快,蜜蜂家族就能很快“人丁兴旺”起来,只有当蜜蜂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舅舅他们才会布点采蜜。
勤妹子根据舅舅所说的这种经验,就去知乎上回复了一个类似的问题,问题问的是蜂农们是如何确定赶花路线的?他们怎么知道哪里的花开得正盛?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还不是一句两句都能说清楚的,勤妹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了一段。
按照勤妹子自己的理解就是,蜂农们在常年的赶花过程中,算得上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信息链条。第一条就是经验,多年的赶花经历,他们总体上对全国从南到北各个地方的花期都了然于胸。其次是多年的赶花过程中,他们和一路上的当地农民都会建立并保持联系,可以说是在各地都安排好了观察哨。还有一点就是,蜂农们相互之间都会互通消息,蜂农间的协作无处不在,在考察采蜜点这个问题上,如有需要,他们会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蜂农先前往,确定好地点后安营扎寨准备迎接“大部队”,其他蜂农则会帮着带上他的蜂箱一起前往。
老李说,各行各业都进入团队作战时代了啊!这样的团队作风,蜂农们可不是从蜜蜂行业什么教科书那里学来的。
勤妹子还听表哥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话。舅舅他们称找采蜜点和营地为“找窝子”。勤妹子能体谅,其实风餐露宿是辛苦的,但从跟舅舅交流的语气中,感觉其中充满着期待。舅舅们就是这样一群心中充满向往和希望“蜂子”。
晚上,勤妹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表哥发了一条放蜂窝子的照片,说明文字是“天气很好,晴朗朗吹着暖暖的微风,点个赞!”勤妹子也在下边跟了一个赞。
勤妹子几分好奇几分关心的问表哥,像你们这样长时间居无定所,逐花而行,在路上一般都吃些什么呢?
表哥说,你猜呢?
勤妹子说应该跟我们出去露营、烧烤不一样吧,我们出去露营一般都会带上一大堆零食,薯片、水果、各种肉片、烧烤架,都是方便美食。
表哥说,他们在赶花路上,一样也会为吃啥做大量准备,柴米油盐样样都要带齐,甚至他们还会从家乡带上几块腊肉和几包香肠。但他们养蜂人逐花而居,带的东西再多也不够吃几个月,也需要买菜,买菜对养蜂人来说,是件充满了惊喜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勤妹子问。
表哥接着说,因为牧蜂营地离农家不远的时候还好说,带上一罐蜂蜜,就能换到一堆新鲜天然的蔬菜,遇上慷慨的人家,还会摘一篮子现季的水果。甚至有些好客的主人,还会邀请舅舅他们到家里吃一顿。不过,一般不会随便去吃的,虽然风餐露宿,但也算是有自己的家一样,哪能随随便便就到别人家去吃呢,除非是遇上以前赶花路上就认识的老朋友。但如果营地太偏远,买菜就变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比如去年到陕西凤翔的秦岭山区采百花蜜和槐花蜜,附近都没有什么人家,只能骑摩托车去最近的集镇,早上出去买菜,下午才能返回,既耗费时间又辛苦。不过老天总是公平的,有一次买菜路上,遇上了一个当地的老人家,老人家的苞米地老是被野猪骚扰,一怒之下就下了几个“套”,没想到套住了七八只野猪。那顿野猪肉成了舅舅们赶花路上难以忘怀的美味。
表哥很少打字,一般都是语音,一段一段的说,勤妹子都插不上嘴,一般是简单的打些文字发过去,保持着互动的节奏。
表哥说,除了买菜,他们也会就地取材,山区盆地的折耳根、蕨菜,山区林子里的野生木耳、蘑菇,陕北的野苦菜、荠菜,甘南的野蒜、灰菜,赶花路上都随地可见,各地的水果,特色食品也都可以尝个遍。不过对于赶花人来说,最美的一餐,还是在早春的午后,能在花海中的养蜂营地里,吃上几块家乡的腊肉,喝点驱寒的小酒,伴随着蜜蜂嗡嗡嗡的劳作声,在阳光底下再打个小盹。
表哥说的这些,让勤妹子觉得简直太幸福了,表哥也许不能理解,这些原生态的美食,相对于吃货们来说,那是多大的口福啊!
一天又一天的,沟通着不一样的蜂情,重复着一样交流互动。
勤妹子除了代表蜜友们关注着期待的新鲜蜂蜜和花粉,追寻着舅舅们的足迹,继续刷着微信微博,还一边祈祷着,非常希望舅舅们一路平安,每天都有快乐幸福的消息。等舅舅们赶花回家的那天,将带回那远方花海的甜蜜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