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美国敲钟的那些日子,朋友圈似乎都在刷马云。这在勤妹子看来,除了励志也没什么值得反复大刷特刷滴,毕竟马云的圈子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做微商,混圈子很重要。酒肉朋友最后也是酒肉场上散。混圈子首先要看对象,要勇敢地去抓住圈子里的“头儿”、领袖人物;其次要看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抓住机遇勇敢表现,让人欣赏你,看好你。当然,自己的修养也很重要,要多给自己充电,否则话不投机三句多,有机会也抓不住。
经常听大师们告诉小白,混圈子是为了什么?两个字:转化!不要为了混圈子而混圈子,混圈子是为了整合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不会转化,你就白混了。
勤妹子的圈子不大,自然混起来也不难。关于混圈子的那些方法论,在勤妹子手里,略知一二就够用了。要会混圈子,还要会维护圈子。如何维护圈子?必须学会利益捆绑!
像勤妹子这样不讲技巧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家都是好玩,产品好,又好玩,利益共享,没什么风险,大伙都一身轻松笑看朋友圈风起云涌。
老李的交际圈比起勤妹子来,就要丰富得多,三教九流都有。老李有个朋友,是个性格古怪的人,宣称他永远也不会用微信,理由是怕朋友圈里那些莫名其妙的人。老李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决绝者有多少,只知道有些人会时不时清理微信里的好友。有人以“年龄到了,必须要低调”删除朋友圈里的好友,恐怕只是一个说辞,真正的理由是“我有权利选择朋友”。可“选择的权利”真能简单实现吗?
貌似开放的朋友圈,频频上演着限制与反限制的悲喜剧。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微信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按照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你想找的人,那么,通过6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
在朋友圈这个编织细密的关系网里,做微商的勤妹子,跟拥有百十万粉丝的自媒体大咖老李,是绝对平等的,似乎都只是一个可以被忽视却又无法逃脱的小红点,它以不断闪烁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旦创建微信号,就进入了这个令人纠结的圈子。
老李不知道那个性格古怪的朋友是否真的有勇气和毅力拒不接受别人要求加为好友的邀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拒绝你所认识的人,总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很少有人不去主动邀请别人,而当自己的邀请得不到回应时,心里不免猜想:他(她)为什么不理我?当然,也有更为“机灵”的办法,不拒绝别人的邀请,却给对方设置权限。
勤妹子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时聊天,那个曾经的同桌就发现自己被人“黑”了。不是真正的拉黑,只是他看不到对方的朋友圈。当大家聊到当年的班花,说她最近正在西藏旅行,一路晒恩爱照之时,他居然不合时宜地问:你们从哪儿看到的?有人坏笑着看了他一眼,你的朋友圈里居然没有你的前“女神”吗?“有啊,可我没看到啊!”话一出口,他就尴尬了,有些后悔了。
勤妹子并没完全搞懂老李为什么说朋友圈是一个怪圈。其实,朋友圈就是这样朦朦胧胧、若即若离。你是我的“好友”,但你看不到,也进入不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和你聊天,说我想说的话,但我以“设限”的方式屏蔽了更多信息。相比于果断“拉黑”,这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客气拒绝,有些人并不知情,有些人心知肚明;有些人为此恼怒;有些入淡然接受。若说完全没有芥蒂,有些自欺,果真为此大动干戈,倒显得没有心胸。
勤妹子是一个很纯粹的女子,在她的朋友圈里,既没有屏蔽领导,也没有屏蔽父母。而这两种关系是遭屏蔽概率最大的人。谁没个领导呢,哪怕只是小小的部门领导要求加你为好友,你多半不能拒绝。通过认证的同时,难免惴惴不安,除非你在朋友圈里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不然,偶尔的那些小牢骚,小心思,小动作,小谎言,岂不都暴露在上司的眼前?想要保留一点儿隐私,只能将他们“请”出朋友圈。这种屏蔽,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互体谅和心照不宣,如若碰上某位不识趣的上司,问一句“怎么从来不见你在朋友圈里说话”,便足够考验你的应变力和智商。
父母就更不必多说了。上一代人藏日记、藏小纸条、藏情书的游戏,如今演变成朋友圈里的“躲猫猫”。父母被“拉黑”的感受肯定不好,你又很难去跟他们解释清楚,亲情面前,大道理往往不管用。其实,干涉越多,越关注子女朋友圈的父母,往往越容易遭遇屏蔽。万能的朋友圈啊,貌似开放,却频频上演着限制与反限制的欣喜与惆怅。
比较有意思的是,勤妹子有天心情不好就屏蔽了一批鸡汤党。结果很久以后,突然冒出来一个不怎么有印象的人给她微信留言,说美女我怎么看不了你的朋友圈啊?我正要找你买蜂蜜呢。勤妹子赶紧打开设置撤消了对他的屏蔽,并给他发货的时候赠送了小小的礼物。
从此,勤妹子不再轻易使用微信赋予每个人的屏蔽、删除、拉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