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逼微商要懂得爱惜自己,偶尔任性一下,比如,去看场电影,体验一把流行文化。勤妹子鼓动着老李一起看《小时代4》了,重点是看过之后各自的体验大不一样。
勤妹子觉得《小时代4》甚至可以算是一部神片了,这部万人景仰的电影叙事结构极其出色,完爆《低俗小说》;色彩运用到极致,掀翻《红色沙漠》;长镜头美轮美奂,远甩《我是古巴》;氛围诗意盎然,让《乡愁》显得一文不值;剪辑出色到让《筋疲力尽》显得幼稚可笑;现实部分的表现力让《偷自行车的人》黯然失色;超现实部分的构造让《泯灭天使》成为无可争议的渣渣;声画运用让《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狠狠地低下了头;主题立意深刻到让《2001太空漫游》显得肤浅造作;剧情感染力让《风云人物》悔恨不应该存在.勤妹子显然有些夸张,说某些人居然连小时代都黑?断言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会被《小时代》所感动,或许是第一次看没什么,但是多看几回一定会体会到其中所富含的人生真谛。
老李感叹的是,小时代是多么感人肺腑,真是针砭时弊,现实主义,整个过程中两个来小时一直都处于感情的临界点上,想说些什么却欲语泪先流,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小时代》系列都属于那种由不懂行的业外人士所拍出来的不成章法的电影。而在这部所谓的完结篇中,郭敬明在拍摄前三部作品时所留下来的弊病依旧没有任何改善。
比如,混乱的剪辑,生硬的剧情承接。作为一个看过原著小说的人(没错,我看完了三本),在理解剧情上并没有太大困难,因为我非常清楚导演接下来所要介绍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段内容。但是对于非原著观众来说呢?导演在此片中的充其量不过是将文字转化为影像,再通过一些无力的画外音和非必要空镜头的衔接,将片子看似牢固实际松散地强行推进下去,而这点让通过撕逼戏以达到剧情高潮效果的本片十分尴尬。几乎是没有任何铺垫地,突然地,几个人物就开始互骂,互揭伤疤黑历史,而过了不久,主人公又开始回忆起他们美好的往昔岁月,那些goodolddays,莫名其妙地又和好了。小说的内容确实一波三折,但这部小说不应该由郭敬明改编成电影,只因过多的撕逼戏会使观众疲劳,且他根本没有能够把握好这么多条线索并行的能力。
再比如,主角选角,人物性格刻画的无力。片中的主角大多徒有皮囊,却没有演戏的天赋。就拿唐宛如脸被划伤的那一场戏来讲吧,郭碧婷的声音(抑或是配音)中没有丝毫的情感波动,刻板又无趣地喊出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台词,我就是想融入到剧情中也会马上跳戏。人物刻画为什么失败?因为这就跟剧情一样,尝试着用无限的撕逼戏在观众心中构筑主人公的形象——虽然无时无刻撕逼却对未来怀有信心,真诚勇敢善良团结友爱的时代姐妹花四人组。
还要继续说吗?老李问。
勤妹子不服气,你说呀!
老李不屑说似的,心想再往深处说了你未必懂。
在老李看来,文学及消费主义的不当强调,现代流行文化的过度渲染,都是不够完美的问题。其中衔接不当的有一部分就是由原著作品中的画外音组成的,在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适当地引用部分原著语言是有好处的,如《盖茨比·》名句“他所不知道的是,梦想早已落在他身后,落在纽约以西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连绵不绝的美国原野上”,可肆意大量引用原著中的内容,只会引起反效果——观众的脱戏感。
虽然“对消费主义的不当强调”这点在第四部中有所删减,可前作大量的炫耀名牌服饰也是有目共睹了,追求体面、有身份的消费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态度,但不可过度重视以致病态。且郭敬明似乎已经将电影当做了一种很随意的东西,三部曲中都存在的主角秀肉卖腐,一些笑点很足但明显不适合放到大荧幕上的玩笑,包括林萧的“很大受不了”以及顾源的“不举”。
除了这些不同体验,勤妹子和老李毫无争议的是,在观影时很惊讶地发现,上座率达到了100%,座无虚席,且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美女,屏射现象挺严重,有人拿着手机从头拍到尾,也许这种现象级电影更能看出观众素质吧。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尾所谓超神的八分钟长镜头.的确是八分钟没错,但不是长镜头,效仿了《鸟人》的剪辑方法,期间大概剪了12~14次?谁不喜欢鲜衣怒马、夜夜笙歌的生活啊,只是盖茨比和小时代,怎么能是一回事呢?
拉倒吧,休闲一下罢了,别太较真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