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平,扬州和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江苏省青年创业先锋”、“扬州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一位遇事冷静、十分直爽的人。
1985年3月,杨卫平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历经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中考,而他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了。那年的9月,他走出了中考失败的阴影,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孤身一人,来到了湖西菱塘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求学,学习机电一体化。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杨卫平一直在工业企业中跌打滚爬,曾经在金飞达公司担任过车间主任、计划员、总经理助理、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成为金飞达的第二大股东,就是这段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业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及国内外广泛的人际关系。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杨卫平事业有成,完全可以依靠多年的积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他凭着对自主创业的执著和热情,凭着创办私营企业特有的胆识和坚毅,凭着对国际市场的情有独钟和深刻的洞察力,放弃了安逸,放弃了在金飞达每年50多万元的收入,选择了创业。
2002年,他不顾亲人的反对,离开金飞达公司,带上从金飞达退股的资金和平时的积蓄共100万元人民币,与几位一起工作多年的好友,在对产品、资金、市场等各方面创业条件仔细考虑后,开始自主创业。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杨卫平等在化肥厂附近租了一间不到2000平方米的厂房,仅有500平方米左右的生产场地,只做一些最普通的电动工具产品。当时他们几乎从没有坐下来好好吃过一顿饭,都是捧着碗站在厂房的走廊上狼吞虎咽一番;晚上没地方睡觉,就花10元钱到浴室里面打个盹,大家也都只谈工作,从未谈过工资、计较过个人利益,甚至表示三年不拿工资也没问题。租来的厂房排水系统差,往往一下大雨,厂区就全部进水。杨卫平还清晰地记得,2003年7月份,公司接到一个400多万元的订单。就在大家抓紧生产,将产品装进集装箱,搬上大卡车运走的几个小时后,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租来的仓库受暴雨袭击突然倒塌。“如果仓库早几个小时倒塌的话,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和益!”为能尽快产生投资效益,形成规模,他们没有场所,就边征地边建设;没有厂房,就边租用边加工;没有设备,就边购置边生产;没有员工,就边招募边培训。最终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获益,完成销售收入4500万元。
即使是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创业初期,杨卫平也特别注重新产品开发,当时一起创业的好友现在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还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在新产品开发上下了很大工夫,花了很多钱,很多很多钱!”与此同时,他们在人员配备上也都有分工,分别负责市场、质量、行政事务等方面,而且颇有远见的杨卫平要求公司所有副总级干部的直系亲属均不允许到公司上班,以杜绝企业家族化的现象,为以后企业的做大做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扬州和益加快建设速度,订单量也逐步增加,但因为新产品开发、建造厂房、购置设备等方面投资很大,也带来了资金短缺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甚至只有2元钱。杨卫平深切地体会到了“一把手”的艰辛,每天愁得彻夜难眠,身体状况因此下降,每隔两天就要因感冒发烧去医院输液。当他的一位多年好友无意间了解到公司的困难时,就主动和他联系。第二天,就从其香港公司打了50万美元到扬州和益账上,与和益成立了合资公司,并先后从其香港公司调拨1000万元左右,帮助和益渡过了难关。这就是人脉,这就是信任。
成为合资公司后,扬州和益更是如鱼得水,一方面资金有了保障,扬州和益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研制;另一方面有高邮市市委市政府文件对合资企业的支持,公司可以在税收、产品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如所得税可以三年免缴、两年减半等。
“干事业起初凭的是冲动,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靠体制和人员素质取胜。”杨卫平说。2005年起,扬州和益更加注重产品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公司现拥有扬州市级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有3个开发小组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每月都至少有一个新产品问世。每逢周末,公司将质检员、生产班长集中起来,学习最新产品知识及国际、国内对电动产品需求等,从而使公司从生产线到部门都能清楚地知道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为客户提供立体式服务。在管理方面,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工作内容清晰,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三级质量管理”、“三级财务管理”等管理方法。
2006年扬州和益通过市场调研,研制开发了劈木机、锯木机、吸尘器等系列新产品,其先进性为国内首创,产品的外形、激光定位装置、可调控液压装置、升降式支架等技术分别申报多项国家专利并获得批准,该系列新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式样新颖、使用方便等特点,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备受国内外客户青睐,在国外市场销售火暴,市场前景看好,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
2007年,公司在基础设施、设备及产品开发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投入1000万元在新厂区再新建标准化厂房8000平方米,职工宿舍2600平方米,职工食堂1600平方米;投入400万元购置生产加工、检测设备及全自动排绕线流水线各一条;投入500万元开发新产品10种,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生产规模,增强自主加工能力,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