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试牛刀
叙述张明海的发展史,不能不追溯至遥远的从前。1982年,亚洲最大的化纤公司在仪征市破土动工,而恰恰此时,正是张明海品尝第一次创业失败苦果的人生之秋。张明海出生于仪征市农村一个贫穷的家庭,家中排行第四。初中毕业以后,为谋生路获得一技之长就跟着师傅学习裁剪,他凭着聪慧和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一身的好手艺。之后凭着娴熟的裁剪手艺,先创办裁缝培训班,做了一段时间后又带着学徒在南京六合区承包服装厂,然而因竞争激烈,再加上经营不善,一下子亏损了30多万元。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连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30万元的债务对一个常人来说是巨大负担,但是张明海没有垮,他拖着残疾的腿一步一步地继续前行。原来贫穷的仪征城在仪征化纤公司建成之后,一下子涌入了3万多拿着优厚工资的产业工人,他们巨大的消费潜力激起张明海强烈的创业欲望。为了偿还巨额债务,更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张明海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凭着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在仪征市做起了水果生意。
张明海先是摆水果摊点,渐渐地逐步扩大规模,搞水果批发。他在日常销售的基础上,又尝试着进军集团消费领域。一次与化纤厂的老总谈集团消费,张明海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化纤厂分管厂长与张明海没说几句话,就离开办公室去开会了。张明海没有放弃,他相信诚心能感动上帝。为了做成这笔生意,没有回家,就在厂长办公室门口足足站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当分管厂长来上班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张明海那略嫌矮小的身影。当他听说张明海一夜没睡觉在公司等他时,他被张明海的毅力感动了,当场拍板与张明海签订了集团消费协议。仪征化纤3万多名职工,每年中秋节、春节都消费张明海供应的鲜甜的水果,而张明海也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人脉资源。
挖了第一桶金的张明海并不满足与此,他用敏锐的目光继续寻觅商机。1992年,张明海又在仪征化纤生活区内,开办了鑫华大排档,进行第二次创业。
为了让大排档取得更好的效益,张明海实施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他特别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高薪聘请了淮扬菜特级厨师,并且在仪征招募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服务员,每星期都对服务员进行集体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在张明海的精心培养下,鑫华大排档扬名仪征内外,连许多外地人都流连忘返成为他的回头客。奋战商场初战告捷,打开了日后张明海遨游商海的智慧之门。
2.再次创业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经营大排档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和管理才能的张明海对客人们经常点的一道菜——风鹅发生了浓厚兴趣。
据《中华美食大典》载:淮扬一带流行风鹅、风鸡、风鱼。扬州食鹅之风,可以上溯汉代枚乘的《七发》;可以上溯唐代姚合之《扬州春词》,句云:“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清人寓居扬州盐商童岳荐所著《调鼎集》中,记当日扬州鹅的制作,即有坛鹅、罐鹅、烧鹅、炙鹅、洋炉鹅、熏鹅、糟鹅、风鹅多种。无论是吟诗作对的才子佳人,还是大宴宾朋的达官巨贾,凡是有扬州生活经历的人,他们对这一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风鹅美食情有独钟,至于扬州的普通百姓,则更是对风鹅美食钟爱不已。然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扬州的风鹅一直以手工作坊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影响了这一特色产品进入全国市场。
1998年,张明海初次尝试风鹅,感觉颇佳,这激起了他强烈的投资兴趣。风鹅被引进大排档后,深受消费者喜爱,食客们反映很好,有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些流连忘返的顾客说:“要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这些美味就好了”。这让张明海产生了无限遐想。他认为味道好就有人吃,有人吃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有商机就有利润。但也有朋友规劝说:“明海,这行当搞不大,你每年在化纤批发水果,开着大排档,轻轻松松就挣几十万元,干吗冒这个险?”此时,家人也极力反对:“这辈子钱也用不完,千万不要搞风鹅”。然而,张明海的心志远不在于此,他考虑的是长远的发展,不能一辈子靠化纤做生意,不发展总有一天会穷途末路,要有自己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实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时的风鹅均是小作坊生产,完全靠自然的力量制作,受到季节和制作时间的限制,每年生产的量很少。要想真正在风鹅上大做文章,就只有走产业化、规模化道路,缩短制作时间,这也是决定再次创业成败与否的最关键问题。
然而,中国的老祖先们有句俗话“万事开头难”,当时除了头脑中有这么一座想象的现代化风鹅厂的景象以外,现实中困难重重,即使是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相应的设备,何况国内也没有技术及参数。但张明海拿出勇气,几经周折,租下原省军区的汽车修理厂。场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设备怎么办?张明海就到上海、南京向畜禽专家咨询,寻求规模化之路的各项要求,回来后自己钻研,自行设计。设计出来后谁来生产?为此,他跑遍了江苏的各个冷冻仪器生产厂家,苦口婆心的希望他们能合作制作出想象中的仪器,由于技术及参数的缺乏,绝大多数厂家不敢接受这一挑战。最后常州一家冷冻厂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答应给他试着制造风干器。根据要求,工厂专家现场制作,做了改、改了做,反反复复,最终把仪器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所设计的风干器能保持恒温18℃,3天时间即可制作出风鹅。厂房、设备都有了,没有配方怎么办?他找到上海市食品协会的专家,请他们分析研究传统的风鹅配方,制定出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新型工艺配方。1999年10月8日,蓝天风鹅厂正式投产,当年生产风鹅10万只,产品一炮打响。年底竟出现有人凌晨4点钟到厂区门口排队等货的意想不到的喜人局面。
3.保持信心,艰苦创业
在2000年上半年,蓝天风鹅厂又遇到了加工技术上的难题。气温20℃以上生产的风鹅全是变质产品,张明海忍痛带领职工将所有变质产品处理掉,许多工人都流下了眼泪。当时,流动资金也用完了,跑了多家银行,都不愿贷款,风鹅厂顿时陷入了“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又有朋友劝他说:“现在关闭企业还来得及,生产风鹅这东西不可能成功”。但张明海依旧没有动摇信心,最后,市建设银行伸出了援助之手,贷款200万元,使他更新了设备并扩大了生产能力,每天生产1500只风鹅。接着难题又来了,产量扩大了,需要新的市场,新的销售渠道,然而市场在哪?外地的食客们能否认同这一风味?下一步拓展市场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厂子未来发展的命运。经过再三考虑,顶着重重的压力,张明海决定派销售员进驻大都市上海,作为向外发展的第一步。多年后,厂里的人回忆起来就说,当时多亏了勇敢地走出去。然而,销售员们刚进入上海后反馈来的信息是上海人根本不了解风鹅,“这是什么东西?腌老鹅啊,拿走拿走”,许多销售员为此打了退堂鼓。张明海绝不允许自己迈出的这一步就这样夭折,随即亲自赶到上海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对留下的人进行整编,鼓励他们要有自信心,发扬“走遍千家万户,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阻”的精神。张明海和销售员们同甘共苦,仅靠在上海租赁的二居室套房和每人一辆单车,通过多方努力,销售量迅速攀升,终于敲开了上海市场的大门,最后做到了只要想进的宾馆都能进去,企业在山穷水尽后迎来了产销两旺的局面。随后蓝天风鹅又用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设立了51家分公司、办事处和80多家代理商,彻底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使得一大批营销经理更加坚定了信心,积极进取,因销售风鹅而拥有了家庭、套房、轿车,走上了致富之路。
4.坚定信心,勇创大业
2001年初,扬州市市长陪同省领导来企业视察时说:“明海,你的企业要走向高标准,如果今年你能通过ISO9000认证,政府奖励你5万元”。第二天张明海就召开经理办公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然而不少高层领导却有畏难情绪。甚至一位副总说1年内能通过ISO9000认证,他一年的工资不拿。当时,张明海一拍桌子:“为什么不能,硬件条件我们具备了,软件除我以外,在座各位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就这样定,谁出问题谁负责”。经过一年的奋斗,2001年年底,终于通过了ISO9000认证。
同年初夏,张明海在北京遇到了香港富商、中国景泰蓝大王陈玉书的夫人黄柏龄女士,他热情地邀请她到公司参观,寻求合作。通过一个月的短暂交往,黄女士深深认同了这个本土创业的企业家,并邀请张明海去香港商谈合作事宜。2001年9月18日,张明海独自去香港谈判。临行前,原陈集镇党委书记王庆山说:“明海,能行吗?”张明海自信地答道:“王书记,你放心,我肯定能谈成功。”4天后,他不但带回了合资合同,同时还带回了1000万港币。回忆在香港谈判期间,十几个经理提出了近百条问题,其中做过30年美国某公司香港分公司经理的王老问道:“张董事长,台湾人、日本人很精明,假如进入大陆做风鹅行业,以他们的实力抢占市场,你的‘馋神’怎么办?”张明海自信且很有力地回答:“王老,您应知道世界500强企业中,从事管理的人相当一部分是中国人,我会有办法的”。
就这样,合资后有了资金,2002年“馋神”迈入了快车道,一举收购了山东省枣庄市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的冷藏厂,组建了枣庄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使“馋神”成功走出了“快鱼吃慢鱼”的资本扩张路线。同年,又在陈集镇工业园区投资2000万元,按照产品出口标准建成了现代化的风鹅加工厂。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扬州馋神鹅业研究基地”,使公司从单一的加工型企业壮大成为种鹅养殖、苗鹅孵化、菜鹅养殖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型企业。当年,在首届江苏省农业博览会暨第二届江苏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荣获“市民最满意产品”奖。更让张明海感到自豪的是,他是国内投资风鹅的第一人,并使它形成了一个产业,三年前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5.中国鹅业大王
面对扬州周围一夜之间仿效“馋神”纷涌上马的50多家风鹅加工企业,面对价格日渐上涨的原料资源,张明海没有与他们开展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而是立足高远,从源头做起,实行从控制优质原料入手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放眼全国择优兴建大型原料生产基地,并使既拥有政府激励政策,又拥有百万天然草原的“绿色油化之都——大庆”成为首选。2004年9月18日,在大庆市红岗区通过资产重组,投资5000万元,成立了大庆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与周边屠宰厂签订收购协议,建立价格联盟,形成年生产400万只风鹅、100万瓶鹅肝酱的加工能力,初步形成了对中国天然草鹅资源的战略控制之势。
短短几年时间,“馋神”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下,开创了从标准化牧场到规模化市场的完整的产业链,出色的市场营销业绩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拉升能力,累计带动了10多万养鹅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成功跻身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江苏省3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馋神”先后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2008年又荣获“中国民众满意十佳品牌”等52项大奖,100多家国家、省市新闻媒体访问馋神,探究“馋神”的成功奥秘。
在风鹅产品火暴市场之后,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又成功地将开发生产的酱鹅、风鸭、风鸡、风鸽、风兔、风耳、麻辣兔、风鱼、香干等产品陆续投入市场,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喜爱。为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场合的需求,馋神食品采用简装、彩装、礼品套装、小包装等形式,同时还配有近50种食谱,既美观大方,又方便食用,是居家旅游、馈赠亲友、厂家节日发放的时尚礼品。产品畅销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年销售量达1000万只,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鹅业领军者。
江苏省原省委书记韩培信在参观馋神公司之后,对“馋神”的迅速发展大加赞扬,挥笔写下了六个大字:“中国鹅业大王”。
6.集团化发展
2004~2005年连续两年爆发的禽流感给馋神鹅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改变产品单一的现状,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张明海继续在探索中不断跋涉前行。
2006年6月28日,张明海斥资数千万元,跨区域兴建的大型畜禽原料基地——占地6万平方米、年产能力500万只(头)、完全按照出口标准兴建的三条鹅、牛、羊屠宰生产线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全面建成,为杜尔伯特县及周边数百万只大鹅、数十万头牛羊开辟了加工渠道,该项目在国内机械化程度最高,引进了国际成熟工艺,严格遵循欧盟标准,推进HACCP认证,使畜禽分割制品80%能直接就近出口。为了增强企业的科技含量,张明海还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国际顶级品质的“小公牛”饲养项目。
杜尔伯特馋神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兴建,标志着历经数年努力,张明海苦心经营的馋神集团已形成以风制系列为主体,畜禽生制品、优质牛肉干休闲制品、速冻面食制品和林业生产并举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也标志着馋神集团以江苏为研发中心、以京沪为销售中心、以东北为生产中心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已初步形成。2006年7月28日,张明海又投资5000万元在吉林省磐石市新建吉林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当地丰富的育肥牛和红毛蛋鸡资源,进一步开拓新的营销领域,为馋神的发展壮大,增添了新的利润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