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立身,创新立业
尚德作为一家致力于高科技、高效率、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创建之初就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尚德——崇尚科技,创新尚德”,这样的企业文化一直贯穿在企业发展的始终。“尚德的成功,技术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公司的灵魂”,公司之所以能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就是能够牢牢把握光伏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制高点,确保持续的国际领先优势。
公司成立之初,在设备的引进上就是以技术为先导,所引进的生产线都要经过技术评估选型,从世界各地采购最合适的设备,通过自主优化组合,以适应复杂的生产变化和要求,形成独特的世界一流的生产线。公司负责人在介绍尚德成功的经验时无不自豪地说:“我们的生产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各种复杂的工艺要求,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企业投产后,公司并不是急于开拓市场,而是把产品技术认证放在首位,在一年之内,先后获得IEC、CE和UL等几乎全部国际质量认证证书,这就为尚德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尚德并没有就此停步。作为技术专家出身的董事长施正荣深刻了解技术对高科技企业的重要性。他十分明确地指出:“必须不断创新,把握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时刻站在世界技术前沿,才能确保持续的领先优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尚德已经把企业每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心的科研工作中。对于公司的研发中心,其第一期就投入300万美元,以吸引国际高水平的专家到这里工作。尚德还将公司的研发中心建成一个开放式的平台。研发中心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强调科技和产业一体化。世界各地太阳能行业的顶级专家都可以到这里来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科研工作。
在光电转换效率这个核心技术方面,公司进行新型结构的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研究,其中试转换效率达到18%,这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将成本降低10%。公司还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将生产的硅电池片厚度降为240微米,比国际上通行的要少40微米,不仅使单位成本又下降了10%,还使得光伏发电的单位千瓦的投资成本降低40%,同时发电量增加20%,这是我国在光伏发电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这套系统被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称为“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以人为本,“借才”腾飞
说到底,技术和人才是分不开的。尚德一直把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战略资源,在成立伊始,就建立了具有世界一流研发水平的光伏技术研发中心,高薪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顶级华人光伏科学家及海内外的其他顶尖专家,形成了一支研发能力世界领先的科学家团队。目前尚德研发团队已经超过6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来自海内外的光伏专家。
尚德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公司经常邀请国际上知名的业内专家来企业授课,每年都会有10多次这样的培训。这些专家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专业领域涉及物理、材料、太阳能、企业管理等方面。公司内部也经常举办技术讲座,施正荣本人就曾讲授过光伏和半导体物理两个课程。此外,公司每年会选择一些骨干员工到澳大利亚培训,同时,每年接受澳大利亚大学选派的大学生到公司实习。施正荣认为:尚德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企业文化的选择和培训,尚德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平等、奉献、服务、效率,要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个员工自觉地把这些落实在每天的工作中,贯穿到公司的各个角落,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真正的尚德人。
尚德还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首先是高层互访。施正荣的导师马丁·格林教授每年要来中国一到两次,施正荣的大师兄威廉姆士教授来得更频繁,主要是进行技术上的交流,尚德也派人员到澳大利亚进修,澳大利亚也有太阳能光伏专业的本科生,每年要派10名左右的大学生到尚德实习。这是作为一名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的先天优势,别人无法复制。可以复制的是,在职场上和同行间,尤其是同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任何时候任何人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技术型创业者更是如此。施正荣正是这样借助优秀的光伏产业人才,为自己企业的科技进步铺平了道路。
3.“有形之手”,背后力推
尚德的成就与无锡当地政府支持和推动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是分不开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犹如一颗“金种子”,有了政府提供的创业舞台、创业环境和发展土壤,才会应运而生,发展壮大。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尚德起不来;没有先进的技术,尚德也做不大。这是尚德成功的重要经验。
2001年1月,施正荣回国创业,在无锡市领导的多次协调下,江苏小天鹅集团、无锡国联信托投资公司、无锡高新技术投资公司、无锡水星集团、无锡市创业投资公司、无锡山禾集团等企业共出资600万美元,与施正荣共同组建了中澳合资的“无锡尚德”,并占75%的股权,给尚德注入了“第一桶金”。
企业从成立到投产运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对于一个留学归国创业的技术专家,困难可想而知。为此,无锡新区专门委派两名工作人员,帮助从事公司组建方案、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信息发布、人员招聘等相关工作,为企业提供厂房用地,并减免房租,大大减轻了尚德的运营成本。同时,还为企业物色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组成一个良好的团队,使尚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公司的组建,投入正常运行。在企业大量投入的前2年,政府协助尚德积极申请各类科技扶持资金,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并帮助开拓产品市场。当企业规模快速扩张,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时,政府又在土地供应等方面及时提供支持。
政府和国有股东的人脉和资金,等于给施正荣的尚德打开了发展的方便之门。2001年5月尚德开始建厂,2002年公司销售1000多万元,亏损了700多万元。2003年初更加困难。施正荣开始寻求外部贷款,最终,小天鹅、山禾集团、华光集团、路灯管理处等国有股东提供担保,获取担保资金5000万元左右,还通过无锡市劳动局拿到低息贷款资金5000多万元。从2003~2004年无锡市政府给了尚德9个项目,累计支持资金在3700万元左右,其中仅省科技厅支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就有近2000万元。
2005年初,无锡尚德扩张速度太快,依靠银行融资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打通资本市场。如果那些国有股东不愿退出,很可能影响公司上市计划。企业要发展,国有股必须退出。于是,施正荣把情况汇报给无锡市主要领导后,市领导动员当初出资的国有企业退出。2005年5月,正是国有资本的配合退出,使高盛、英联、法国Natexis、尤科、西班牙普凯等多家海外机构得以顺利入股尚德控股,这使得尚德变身为外商独资企业。所有的这些工作,为尚德的上市扫清了路障。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一个财富神话由此诞生。可以这样说,是无锡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让尚德得以“再生”。
4.未雨绸缪,强化产品供应链
硅料供应紧张是太阳能行业最主要的风险,如果其中某些公司无法获取足够的原料供应,将会造成盈利增长波动的风险。施正荣从事的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项目,就是把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这个项目的上游是晶体硅制造业,下游则是太阳能设备商。卖给下游产品不是问题,对于太阳能电池公司来说,目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关键不是生产能力与销售问题,而是是否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高纯度硅材料。施正荣的团队对于产业发展的“瓶颈”有着很清醒的认知:原材料对太阳能公司的重要性犹如“粮食”一样。如果不在产业链上寻求突破,很可能就会处于受制于人的状况。
尚德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进入原材料生产领域,控制上游;另一种是支持上游厂商的发展,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尚德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扮演一个产业链上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于事业的成功事半功倍,施正荣的做事原则是帮到别人才能帮到自己。据了解,尚德分别资助了四川峨嵋和河南洛阳两家硅材料公司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国内以前没有硅棒切片技术,尚德向镇江和江阴的相关公司提供技术援助,以促进他们形成、扩大硅切片的生产规模。如今这两家工厂生产的硅片全部供应给尚德。
在业务做大后,施正荣又利用手头的资源积极寻找海外上游合作者。2005年10月,施正荣与德国一家太阳能原材料供应商达成一个10年期的长期供货协议。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立即把发展的眼光投向洛阳,在洛阳建立了第二个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根据洛阳发展硅产业基地的规划,在今后3~5年里,洛阳将建成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工程,形成从多晶硅、单晶硅到硅片加工、硅光电池加工的产品链,使洛阳硅半导体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20多亿元。如此良好的上游供应商,为尚德又一次解决了硅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