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艰苦的求学生涯
9岁时,艾森豪威尔告别了农杂生活,开始到他家对面的林肯小学读书。那时候小学里的课程无非是一些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东西,一般孩子对这些东西非常厌倦,把坐板凳看作是一件苦差事,叫苦不迭。
渴望知识的小艾森豪威尔,却非常专注地聆听老先生入神的琅琅诵读。他把自己融入知识的海洋中,恨不得把教师传授的一切东西都装进他小小的脑袋瓜里去。
1904年,艾森豪威尔14岁了。求学若渴的艾森豪威尔需步行很远的路程到城镇北部新建的一所中学读书。那时他每天四五点钟就爬起来,揣上两块头一天剩下的硬干粮,背上书包,蹑手蹑脚地打开门,沿着小路往中学走去。
天还是如墨一般漆黑,黯淡无光的月亮孤独地挂在天边,这是他惟一的旅伴。小路蜿蜒崎岖,多有尖锐的石块和盘杂的树根,一不留神,就可能陪伴着石头一起滚下坡去,摔得鼻青脸肿。有时阴冷的晨风呼呼地吹过,寂静的山林里充满了一种如鬼魅般的声音,小艾森豪威尔便紧紧捏了一块石头在手中,准备随时用尽全身的力气扔出去。他牢牢地记得父亲告诫他的一句话:
“若是在黑夜中看见两点绿荧荧的光,那八成是狼的眼睛正盯着你。这时你便握一枚石头在手中,狼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新任的历史教师叫苏珊,受过新式学校的正规教育,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给艾森豪威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优雅的谈吐,对世事的一些看法,都给少年的艾森豪威尔以较大的影响。苏珊认为,学生们应该掌握所有的基本学科——英语、历史、数学、拉丁文和自然常识。
艾森豪威尔喜欢他的教师,每天的上课时间是他所企盼的最幸福的时刻。
一年冬天,寒流来得特别早,穿着单鞋的艾森豪威尔把双脚冻伤了。母亲噙着泪给他搓着肿胀得无法再塞进鞋里的双脚。她每揉搓一下,艾森豪威尔的脸上便闪过一阵痛苦的抽搐。这天晚上,母亲几乎有些哀求地说:
“小艾克,明儿别去上学了,我让你爸爸给老师捎个口信,请个假。”
“不!我不!”艾森豪威尔睁大双眼,非常着急而坚决地说。
母亲被他的这种口气吓了一跳,手中的动作也停住了。艾森豪威尔从未对母亲粗声大气过。
“你若是继续走路的话,脚会冻掉的。”
“我不怕!”艾森豪威尔的眸子里闪出执著的火花。
次日清晨,天气依然冷得出奇。艾森豪威尔早起了一个小时,借着微弱的灯光,用厚布把疼痛难忍的双脚一层层地裹起来,然后塞进哥哥那双肥大的鞋内,背上书包,咬紧牙关,一步一挪顶着寒风上了路。
当他拉动门栓的时候,母亲醒了。她知道没有什么能够改变这个孩子的意愿。
灯光摇曳中,她偷偷地落泪了。
由于艾森豪威尔的努力,他的成绩扶摇直上,到了三四年级,他几乎所有的课程都达到“A”或“A+”。
整个中学求学期间,他都是边学习、边工作。有时在乳品厂帮忙打工,有时在附近农场干活,有时帮助商店运送体育器材。他用赚来的钱添置衣物,购买喜爱的西部小说,以及各种体育用品。
他发现,他疯狂地迷上了体育运动。那个时候,橄榄球和垒球成为他生活的中心。他喜欢同年纪比他大、个子比他高的人争夺高低,当他一垒便得分或者对方主力队员被半途截杀而失分时,他便会高兴得哈哈大笑。
他球打得越多,就越懂得整体配合的重要性。正是在体育运动中,他发现自己具有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天赋。那时,他出色的领导才能集中体现在组织星期六下午的橄榄球或篮球比赛方面。他把比赛组织得有声有色,后来成为阿比伦中学体育联合会组织者之一,并在最后一年半中被推选为阿比伦中学体育联合会的主席。
他超凡的组织能力在家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那时,艾森豪威尔经常把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表演体育比赛之类的小节目,以筹集资金,帮助那些农忙季节的人。后来,他曾在邻里间成功地组织过一次奥林匹克式的体育比赛,获得不小的反响。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场体育比赛居然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的杰作。出于对公益的热心,他甚至还精心设计过一份选民登记方案,这份方案眉目清楚,有根有据,让大人们惊诧不已。
正是通过参与这些比赛,他不仅在体质上,而且在意志上得到了比一味埋头苦读的男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这些时赢时输的比赛中,他发现了一条人生的真理。他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你赢了,明天你可能会输。你不必为此耿耿于怀,但你要爬起来,再接再厉,继续下去。”
2徘徊于死亡边缘
除了学习,运动、狩猎和钓鱼,几乎是少年艾森豪威尔生活的全部。他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活动,生活将如何持续下去。
然而命运向他发出了严厉的挑战——一场极富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
一次,他在打橄榄球的时候,一个对手猛地斜穿过来。他躲闪不及,被撞倒在地,膝盖也被摔破了。他忍痛爬了起来,看见鲜血透过破了口的裤子流了出来。摔破膝盖是常有的事,他心疼的是用打工的钱买的那条新裤子。
由于没有流太多的血,艾森豪威尔只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第二天照常上课去了。回家时,他偶尔扯动了一下伤口,一阵钻心的疼痛排山倒海般袭来,他颓然倒于沙发上,晕了过去。
闻声赶来的母亲见状大吃一惊,赶忙把艾森豪威尔扶到床上。她惊异地发现,伤口已经感染了!
父母知道事情不妙,赶紧请来了医生。然而医生的药物并无回春之效,艾森豪威尔膝盖上的创口不断扩大。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内,他数度晕厥,昏迷不醒。
医生每天都要跑来两到三次。母亲静静地守候在儿子身边,含着眼泪在腿上狭长的创口处一遍遍地涂消炎的药物。伤势还是没有一点儿好转的迹象,病毒洪水猛兽般地在艾森豪威尔体内肆虐着,炎症继续从腿部向腹部可怕地蔓延着。
医生特意从托贝卡请来一名医学专家,请他研究一下诊治的办法。
医学专家戴上眼镜,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伤口,艾达和戴维则忐忑不安地在旁边站着。
末了,医学专家抬起头来,用低沉的语调说:“挽救这个孩子的路只有一条——截肢。”
艾达心一沉,眼泪哗地一下子流出来了。她急急地问道:“难道除了截肢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医学专家问一旁的医生:“你认为呢?”
医生也是一脸严肃地说:“我也认为事到如此只有截肢了。”
这时艾森豪威尔渐渐苏醒过来,隐隐听到大人们在谈论截肢的问题,他用虚弱的声音喊道:“你们决不能把那条腿截去!”
医生苦着脸摇摇头,“要知道,如果胃部也感染上病毒,你就没命了。”
病情继续恶化着,病毒已蔓延至艾森豪威尔的外阴部,而他醒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一次,他把哥哥埃德加叫到病榻前,拉着他的手,焦灼无比地说:“听着,埃德加,他们想把我的腿锯掉。我要你阻止这一切。我宁愿死掉也不愿失去我的腿!”
“我知道。你放心,我会守着你的!”埃德加许诺道。
听到这句话,艾森豪威尔头一偏,又沉沉地睡过去了。
从那时起,埃德加昼夜不离弟弟的床榻。医生提出要施行截肢手术,埃德加百般阻挠,决意不让医生动手。
他恶狠狠地说:“你们不能动手!不能让我弟弟变成残废!”
医生也一时怒起,大声嚷道:“你还算是他兄弟吗?你知道吗,你这样是害他!是谋杀!”
“不,不!我们没有权利使小艾克成为残废人!”埃德加的眼泪哗地涌了出来,“如果我违背诺言,他将永远不能原谅我”。埃德加寸步不离地看护着弟弟,晚上甚至睡在门槛上,这样医生就不能在埃德加熟睡时进入房间了。
看到这种情形,母亲心软了,她含着热泪,饱含深情地对医生说:“我们不能代替儿子作出决定。让我们共同祈祷上帝,祈祷奇迹的发生吧!”
奇迹果然发生了。
一个星期后,小艾森豪威尔结实、健壮的肌体战胜了病魔,炎症到了第二个星期末开始消失,热度也完全退了,艾森豪威尔的神志又清醒过来。
他笑着对母亲说:“我看到了上帝。”
“是吗?”艾达一把搂过儿子,泪如雨下。
1909年,艾森豪威尔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然而,展现在他面前的并非一条坦途。
1910年8月,艾森豪威尔以他特有的直率,写了一封信给参议员约瑟夫·布里斯托。他在信中写道:
“我很希望能进入安纳波利斯或西点军校。”
“我是中学毕业生,今秋年满19岁。”
“若阁下能提名我进上述两校之一,将不胜感激之至。”
艾森豪威尔得到了答复——不过这一答复是报纸上刊登的军官学校的选拔考试。艾森豪威尔有权参加这次考试。
艾森豪威尔运用他的聪明脑瓜,迅速开始备考。
10月,他怀着自信走进考场。考试结果最后出来了:他以优秀的成绩稳居第二。不过,艾森豪威尔还是开始担心他的前程:考试成绩是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会不会被别人挤掉?
接着,他收到了通知书,通知让他于1911年1月参加西点军校的考试。考试又顺利地通过了。艾森豪威尔高兴极了。
1911年6月,艾森豪威尔动身去西点军校。尽管他的父母都是和平主义者,不喜欢儿子当兵,但他们并不打算阻止儿子的选择,看着他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今日要远走高飞了,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酸楚。
整个告别过程是平静而又隆重的。父亲特意请了假,给他饯行。他与兄弟们一一握手告别。他把心爱的猎枪和小狗一起交付给他们,一本正经地嘱咐他们要好好地保管照料。母亲提着衣箱,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眼睛充盈着泪水。
火车轰鸣着进站了。艾森豪威尔兴高采烈地踏上火车,使劲地与大家招手。此时他的脑海里,已装满了各种各样新奇的梦幻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哪能体会到离情别绪?母亲已哭出声来。
挥手之间,火车慢慢地启动了,慢慢地驶出了阿比伦站。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照在艾森豪威尔英俊帅气的脸上。他蓦然惊觉,自己已孑然一身,在通往西点的路上了。看着曾经是那么熟悉的山坡、草地、树林都一点点地被火车抛在后面,艾森豪威尔第一次感到了孤独的滋味。
一丝迷惘笼罩了他:
我将奔往何方?
我将展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