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理利用零碎时间
要合理利用好琐碎时间,我们需要做好下面几点:
A.提高执行速度
动作的快慢决定着需耗用时间的长短。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闲着无事的老大爷,为了给远方的孙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花上一天的时间。
老大爷买明信片时用—了两个小时,找老花镜用了两个小时,找地址用了一个小时,写明信片用了两个小时,投寄明信片用了一个小时。
可笑吗?换了一个动作迅捷的人,几分钟的时间便有能力做好这位老大爷所做的全部事。幸亏这个老大爷闲着无事,有的时间来拿去浪费。如果是一个职场中的年轻人,不被开除才怪呢!
B.利用“边角料”时间
我们所强调的时间观念和节奏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
如果一个小时就把需要两个小时办的事情办完了,其效率就提高了一倍。将更多的事情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多么有意义!
时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比做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便会有。
做事情只有快,却不懂得“挤”时间,也是不完美的。—名高效能工作者要养成—种敢于挤、善于挤的精神。
C.善于利用假日
按照中国的有关规定,每个人每年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为10~11天,再加上周末的时间,一年就会有130天左右的假期。
如果你把这段时间巧妙地加以利用,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著名数学家科尔用了三年的全部星期天解开了“2的62次方减1”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数学难题。
这三年的星期天多么有意义啊!
其实,时间就在我们手中,就看你怎样去利用它。
三.懂得适当作息
科学研究表明:为了能够得到休息,我们的心脏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也有不跳动的时候。因此一个善于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人应当知道忙里偷闲。
如果我们希望有用之不竭的活力,希望过一种容光焕发的、充实的生活,那么学会“忙里偷闲”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忙里偷闲不是一个贬义词。
当你需要在繁忙的事务间歇安排一些额外的时间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你才拥有充实自己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你不使自己重新焕发活力,你就不可能努力工作下去。
其实,很多人应该能够发觉到,如果你在工作中不注意休息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效率的低下。中国古人讲,“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身处激烈的竞争之中,每—个人如上紧发条的钟表。因此,一名高效工作者应当注意工作中的调节与休息,不但对自己的健康有益,对事业也是大有好处的。
1.积极休息,反而能够发挥效力
最能够发挥效力的休息是积极休息。
一名高效能的工作者应当学会积极的休息,因为这是维持高效率工作的重要条件。
之所以称之为“积极的休息”是因为这种休息有别于单纯的歇息,是为了保持工作效率而主动去做的休息。
既然称为“积极的”,就是希望这种休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般而言,办公室的工作会使人感到疲劳,大都是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得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身体疲惫。
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工作,那么在休息的时候,建议多做一些反方向的动作,使原本受压迫部位的血液得以畅通,使筋骨得以舒展。
这些动作确实很有效。
心理学家们认为,疲倦的感觉是生理自然发出的警告,提醒我们身体某部位超负荷工作了。如果置之不理,将增加身体的负担。
所以,—旦出现了警告信息,让负担过重的部位恢复正常,才是明智之举。
在职场中,有经验的老员工一般把休息时间定为3分钟,虽然没有科学上的依据,但3分钟正好是很多事情最小的段落。一通电话、一回合拳赛,都是以3分钟为一单位。
如果超过3分钟,可能会因为中断太久,无法保持原来的状态立即继续先前的工作。这一来,休息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至于这3分钟的使用方法,可以因人而异。
为了使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息,你可以放下手边的工作,或走到窗边活动一下身体,或稍作走动,听听手机里自己喜欢的音乐。当然,3分钟只是大略估计而已。只要能达到效果,两分半钟或是两分钟也是可以的。
只要觉得身心能保持最佳状况,一点儿也不疲劳的话,继续工作也未尝不可。如果硬性规定每工作一小时就得休息,说不定会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不但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
更何况,干一会儿就休息一会儿,只能算是浑水摸鱼,而不是“积极的休息”了。
午休也是一样。
如果无视工作进行情况,只因为时间到了就休息,往往会打断正进入状态的工作。
所以,如果手边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就不妨在告一段落后再休息。
2.懂得适可而止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中许多人“硬熬”着不肯休息,非要工作有眉目或完成差不多时才会丢掉工作而休息,这时恐怕已为时过晚。
每个人的体力与耐力都是有限的,到了该休息的时候,就应该毫不迟疑地放下工作,否则就会和下面这个故事的女主角一样。
数年前,美国IMG 公司聘用了一位精力充沛的女业务员,负责在高尔夫球场及网球场上的新人当中,发掘明日之星。
美国西岸有位网球选手,特别受她赏识,她决定招揽对方加盟IMG 公司。
从此,纵使每天在纽约的办公室忙上12 小时,她依然不忘时时打电话到加州,关心这个选手受训的情形。
他到欧洲比赛时,她也会趁着出差之际,抽空去探望探望,为他打理打理。
有好几次,她居然连续一周都未合眼,忙着飞来飞去,追踪这个选手的进步状况,偏偏手边还有一大堆积压已久的报告。
可悲的事终于在法国公开赛上发生了。
照原订日程,这位女业务代表不必出席这项比赛,但是她说服主管,为了维持与那位年轻选手的关系,她要求到场。
主管勉强应允,但条件是,她得在出发前把一些紧急公务处理完毕,结果她又几个晚上没合眼。
最后,她终于乘上了飞往巴黎的飞机,但时差及重大赛事产生的压力感随之而来,这位非常积极能干的女士,到最后已是大脑空空,她尚未觉悟到“事倍功半”的道理。
抵达巴黎当天,在一个为选手、新闻界与特别来宾举行的宴会上,她依旧盯着那位美国选手,并且时时为他引见一些要人。
当时是瑞典名将柏格独领风骚的年代,他刚好又是IMG 公司的客户,也是那位年轻选手的偶像,自然她就介绍了他俩认识。
然而,令人难堪的事却发生了。
柏格正在房间与一些欧洲体育记者闲聊,她与年轻选手迎上前去。
对方望向这边时,她说:“柏格,容我介绍这位..”天哪!她居然忘了自己最得意的这位球员的姓名!
她实在是精疲力竭,过度疲劳使她大脑刹那间一片空白。
好在柏格有风度,尽力设法打圆场,解决了尴尬场面,可是这位年轻选手却面红耳赤、张口结舌,心中更是难过得不得了。
从此他再也不相信IMG 的业务代表是真心对他了。
可悲的是,她一片苦心,却由于疲劳过度这单纯的因素,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失误。她发掘的这位选手后来果真打入世界排名前十名,却从此再也不是IMG 公司的客户了。
也有人每天孜孜不倦地苦干10 余小时,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比如,并不是每一个创作都是缓慢而痛苦的,据说米开朗基罗雕刻大理石的速度比一般的石匠还快。
人应该知道适可而止,只可惜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何其多。
一件工作完成了,就是完成了;可是总是有这么一类人,明明知道即使再做修正和改进也已经无关大局了,却依然要喋喋不休地说长道短。
如果一件事还有很小部分的改进余地,但必须多费上两日、甚至两周的工夫,做好还是放弃为好。因为这部分工作的完美与否已经不会影响到目标的完成了,如果再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边边角角上,是一种明显的浪费。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管做什么工作,当领导给了你某项工作后,就要抓住工作的实质,当机立断,立即行动,毫不延缓,这才是真正的忙出高效!
每一个追求高效的人都是行动家,不是空想家;都应该是实践派,而不是理论派。
马上行动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成功者共有的特质。
什么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总是会拖延,但你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所以,凡事行动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步,行动应该从第一秒开始,而不是第二秒。
一.犹豫不决,是效率的敌人
长久地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在山间丛林中,一只老虎前来觅食。
茂密的松林遮蔽了老虎的视线,它不知道此时猎人布置的陷阱就在附近。
这时,老虎看到前方似有猎物出现,于是奋力追赶,忽然老虎的脚掌被一个铁圈钩住了。老虎想挣脱束缚,但是铁圈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
这时,手拿猎枪的猎人出现了,他一步步向老虎逼近,老虎似乎感觉到了死亡的预兆。眼看着就要端起猎枪的猎人,老虎不再犹豫,它用尽全身的力气,猛地挣脱了铁链。
但是,老虎的脚掌却留在了铁圈上。
老虎忍痛离开了这个危机四伏的危险地带。
老虎断了一只脚自然是很痛苦的,但是因此而保存了性命,就是聪明的选择,所谓“断尾求生”。
当领导者面临艰难的抉择时,也应该像求生的老虎一样,果断地做出取舍,不要犹豫不决,才是高效率的执行者。
先哲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 这是因为这类人对事物、对工作的处理方式,总是缺乏快速、敏捷地分析与判断。
对工作缺乏全局地理解和判断,不能审时度势,不能抓住问题目的要害,因而显得非常没有效率。
所以,英国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得好:“智虑是勇敢的最大要素。”
犹豫不决,是效率的敌人,是成功的障碍。
在患得患失之后你会发现机会已经溜走了,那么,,再埋怨和懊恼又有什么用呢?有勇气、有智慧、有胆略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他们懂得把握机会、速战速决,效率是高效能人士的追求目标,只有牢牢把握住效率的先机,才会与成功越来越接近。
二.发现问题是迅速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许多领导者看来,一个能够将问题快速解决的人首先应当具备的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的关键的能力,因为这是通向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
正如微软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首席软件设计师比尔·盖茨所说:“通向最高管理层的最迅捷的途径,是主动承担别人都不愿意接手的工作,并在其中展示你出众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就像人们常说的那个“钥匙圈”的故事:
任意抽出—把钥匙,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的钥匙?”
“开家门的。”
“它可以用来开你的汽车吗?”
“当然不行。”
“为什么不能用这把钥匙开车门呢?”
答案显而易见,问题不在钥匙本身,而在于你的选择和使用。
解决问题也一样,最为紧要的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吴甘霖博士曾说过:“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界定。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事实上,将一个问题正确地界定,就等于已经解决了问题的—半了。
惠普在最近的再次兴盛证明了随时发现问题,马上解决问题的力量。
1998年6月,惠普公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当年增长率只有3%,而在两年前还达到30%。
公司同时还宣布,2000多名中高级经理暂时减薪5%。
这是惠普历史上最伤心的一页。
为什么会这样?从宏观环境看,基本的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与PC行业的价格战。但华尔街分析师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质疑,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下,戴尔、IBM等公司却没有下滑到如此低谷,为什么惠普的适应力比其他竞争者迟缓?
当时新上任的CEO卡莉对此的回答是:惠普的问题出在惠普自己身上。
在过去60年历史中,惠普是通过强调品质卓越、强调尊重员工获得成功的,但在信息经济时代,惠普却因为过分追求品质与员工共识,牺牲了决策与行动的速度,在网络经济中失了先机,显得处处被动。
为此,卡莉发现问题后,马上在惠普提出了著名的速度逻辑:先开枪,后瞄准!
过去我们的新产品,是要在各方面都要达到95分以上才推出,现在我们应当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了,产品做到80分就该推出,然后再求慢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