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他找到的突破口叫侯方域。四公子中,侯方域的爹,官算比较大的,侯公子曾经一定是锦衣玉食,起码比李刚的儿子牛×。但俱往矣,两三年前,他爹前因为“靡饷”下狱,刘姥姥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过惯了骆驼的日子,怎能受得了马的生活,侯公子手头不太宽裕,是可想而知的。
阮大铖算是侯方域的父执辈,这会儿要去走这个小年轻的路子,已是悲催,更悲催的是,他没有勇气去直接讨好侯方域,还要托他朋友,侯方域在《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里称之为“王将军”,实际就是《桃花扇》里的那位杨龙友,代为打理。
《桃花扇》里说,杨龙友帮侯方域梳拢了李香君,实为剧作家的移花接木。侯方域的《致田中丞景》说得很清楚:“仆之来金陵也,太仓张西铭(即张溥)语仆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
“落落有风调”五个字,何其令人神往,而另一位对李香很熟悉的文人余怀,更加具体地写出了这风调所在。
他说李香“身躯短小,肌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余怀先生啊,您也是在风月场上长期厮混的人,怎么能用“短小”来形容一个女子呢?李香应该是个身段玲珑皮肤白皙的姑娘,加之“慧俊宛转,调笑无双”八个字,那明眸皓齿,便如同在眼前了,欢场上最不缺的就是美女,却难得这份生动。
李香姑娘不但慧,还“慧而侠”,这应该跟她的鸨母李贞丽的调教有关。一说起鸨母,我们脑海中由不得浮现出一个贪财势利庸俗不堪的形象,可是所有的文人一说起这位李贞丽,都不约而同给她加个标签叫“豪爽”。她与陈贞慧相好多年,可以说,陈贞慧是看着李香长大的,是影响了她世界观的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李香自然与寻常女子不同。
侯方域有一首诗,写他与李香的初相识: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境院留香客,春宵月伴眠;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那时,她不过十六岁,碧玉之年,娉娉袅袅。春宵一度之后,他要离去,她无法跟他说点什么,因为她的鸨母就在旁边。
从这段来看,他也不过是她的一个过客,若是有梳拢这档子事,也算是半真半假的夫妻,鸨母用不着做电灯泡。侯方域也说了,阮大铖讨好他,是在别的事上。
话说那几天,侯方域突然遇到了一个阔绰的知己,三天两头地找他求诗,求到就欢天喜地,请他喝花酒,陪他乘画舫,帮他置办户外用品,带他去登山,这样的殷勤,居然持续多天而毫无倦意。
侯方域没太当回事,他可能以为自己的诗,就是这么值钱。但李香没这么天真,她在一边看出了点什么,对侯方域说:这位杨龙友先生,也不像是很有钱的样子,更不像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你为什么不问清楚呢?
侯方域觉得有道理,就去问,而那位成天持酒食巴结他的杨老爷,也正等着他这一问,他屏退左右,将背后施主的意图一一道来。
虽然后来侯方域在别的文章里说,他听到后就回绝了杨龙友,但在《李姬传》一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决心,是李香帮他下的。
李香说,妾自小跟着养母认识陈贞慧先生,其人有高义,我听说吴次尾更是有铮铮铁骨之人,现在他们跟公子您关系都不错,你怎么可以为了阮大铖辜负这些至交呢?再说以您的世望,怎么能为姓阮的服务?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能落后于贱妾?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不能说侯方域就比李香政治觉悟差,他一开始只是没当回事而已,换句话说,没那么敏感。而李香的敏感,却非一朝一夕形成,是溶入她血液中第一反应。
希望获得尊重与爱慕,是人的本能,但作为在编的“贱民”,屈辱是她们必然的宿命。一颗向上的心,如轻易折断的羽翼,可是仍有向上飞翔的愿望。这时,她们需要去够一个伟大的东西,好像够到了,就能把自己从污浊中拯救出来。
让我们想象,当她和养母围坐在陈贞慧身边,听他讲起那些闪闪发光的词语:正义、道德、气节、情操……欢场风月、迎来送往是否会暂且遁去?让她们暂时忘掉了自己的卑微耻辱,与那庄严肃穆的气氛融为一体。这样美妙的感受,让她们如何不对那些崇高的词汇心存向往,并激烈地捍卫?
这感觉,在他们的交往中,甚至比爱情的分量更重。
侯方域听从了她的劝解。
《桃花扇》里,颇用了一些笔墨铺排侯李二人的爱情,海誓山盟,相许今生,后来分开,也是被阮大铖追捕,侯方域不得不离去,李香誓死为他守节。
若是这样,当然够激烈,够戏剧化,然而,戏剧化的东西,往往都是俗套,相形之下,我更喜欢生活那种淡然的残酷。
在侯方域和李香好上时,他已经娶妻,他的妻子可能与他一道来了南京,后来他去陈贞慧家避难,妻子一道前往,不大可能是后来从商丘赶来的。
他和李香的分手,也不是因为形势所迫,《李姬传》里说得很清楚:“未几,去下第,不复更与相见。”他来南京是参加考试的,现在他落榜了,只有回去了。李香置酒桃叶渡,为他演唱《琵琶记》,对他说,公子才名文藻,赶得上蔡邕。但蔡邕追随董卓,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几年前,我看到这段话就很感动,那时候,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感动。几年之后,又敲下这段话,我终于明白,与其说,我感动于李香的爱情,不如说,我感动于她的那份伟大友谊。
爱情执著、缠绵、哀怨、绝望,但又有隐隐的希望,爱情的落脚点,往往是两个人的关系。友谊要寥廓得多,如李香不挽留,也不期望再见面,只是祝愿侯方域爱惜自己的名节,一句“妾亦不复歌矣”,更有一种知己的仗义,像钟子期为俞伯牙摔琴绝弦,终生不再奏高山流水。
这种仗义,容易被人误解,比如她后来拒绝原淮阳知府田仰,就被当成她忠实于侯方域爱情的案例。这位田大人,不知从哪里听说了她的名头,花了三百两银子求见,李香君竟断然拒绝。《桃花扇》里处理成李香君为侯方域守节,可李香分别时说得很清楚,“相见未可期”,怎么可能去为侯方域做那痴心不改的望夫石?
李香君不买巡抚大人的账,乃因这田仰是马士英的亲戚,而马士英,是阮大铖的好朋友,那么,“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她是为了侯方域拒绝田大人,但不是为了情,而是为了义。她一直以为,她与侯方域,有一种道义上的默契,当初他能听她的劝告拒绝阮大铖,现在,她就必须为了他,拒绝阮大铖的朋友的亲戚田仰。在这种道义的默契中,她找到了远超越风月生涯之上的人生意义。
许多名妓与名士的交往背后,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结吧。
但是,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复社士子不遗余力地打击阮大铖,真的那么必要吗?清军虎视眈眈,李自成正在与张献忠合兵,崇祯皇帝心有余而智力不足,这样一个危急存亡的关口,那些公子们拿不出任何建设性意见,而是这样快乐地痛打落水狗,除了给这悲剧的世界增加点喜感外,并没有其他价值。
史学家顾诚先生更有高见,他说,正是因为东林党人过于囿于门户之见,史可法才不愿意拥立更具有继承合法性的福王,因为他们曾长期与该福王的父亲心有芥蒂,致使福王不得不依靠武将,而最后正是那些武将的内讧,毁掉了南明的半壁江山。至于阮大铖得势或失势,都与大局无碍。
又过了几年,年号变成顺治,朝廷上坐着异族的皇帝,百废待兴,要揽天下英才入囊中。河南商丘通向开封府的官道上,施施然走来一位赶考的士子,他眼神沉着,步履稳健,中年气象已压到眉间鬓角,不似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
三十三岁的侯方域终于没能忍住。不错,眼看着天崩地裂、山河破碎,痛感是有的,也许还动过采薇首阳的念头。久之,见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鸡栖于埘,羊牛下来,老百姓的日子如流水,重重地颠簸了一下之后,依旧晃晃悠悠地朝前淌去了,似乎,不用那么泾渭分明;经国济世的抱负,重振家业的念想,拧成一种冲动,细细地,却是坚定地敲打着他:要不,就出去试一把?
陈寅恪先生说起此事,替他解释,说当时他要是不参加考试,会被清廷认为在抗拒新政府,必难免于罪戾也。但侯方域应乡试的大作,收入他的文集中,共五篇皇皇大文,替清廷出谋划策,十足下了一番工夫,高阳先生评价:“既非一味颂圣,虚与委蛇,更未故违功令,意在被摈。如说并无用世之志,或者对满清仍持反感,实在用不着这样大卖气力。”
尽管这样,他还是仅中副车。就像一个清高的女人,咬咬牙狠狠心把自己给卖了,却只卖了个白菜价,再回头也来不及了,价码一经定下,就要携带终身,捶胸顿足也没用。
他很后悔,非常非常后悔,第二年出了一本文集,叫《壮悔堂文集》,没过两年,他去世了,高阳先生认为,他是抑郁而终。到底是不是,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只是,假如他皇榜高中,一帆风顺,他还会这么后悔吗?
看来,悔与不悔,由失败与否决定,和失节与否无关,更与李香无关。
李香下落不明,有人说她做了尼姑,有人说依玉京道人卞玉京为生,总之语焉不详,无论哪种结果,想来都不过是活着罢了。在为生计苦苦挣扎的日子里,在某个早早醒来的清晨,她会不会记起秦淮河畔的旧时光,那个清坚决绝不肯苟且的自己,想起年轻的时候,那些浮动在岁月尘埃之上的生动的热情的面孔?年轻的时候,谁不曾为虚无守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种飞扬之感,或许,就是,那些金陵往事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