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中之镇,因北宋周迪功郎在此设庄,始称周庄,是一个已有900余年的水乡古镇。镇内“井”字形河道流贯全镇,形成八条长街,有河必有桥,因桥成街,因桥成市,便是这里的特点。说起桥,最著名的当数双桥、富安桥、贞丰桥。每穿过一座小桥就出现一种景致;每拐过一座民宅,就别有一种意境,确实是一幅江南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画。
沿着街市,我们首先来到了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桥。它由两座石拱桥相连而成,形似钥匙,又称钥匙桥。说来也奇,1984年,青年画家陈逸飞将双桥画成油画,在美国展出后由美国人购买后赠送给邓小平,便成了连接中美友谊的一座桥梁;1985年,双桥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真正成了一把打开国际友谊交往之门的金钥匙。
周庄古镇近千户住宅,绝大部分临河而居,至今保存了大批明清时代的建筑,我们参观的张厅、沈厅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从“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独特建筑风格的张厅出来,继续向前走,就到了明代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的后裔所建的住宅——沈厅。它坐东朝西,规模宏伟,共有大小房屋100多间,且排列得十分幽深,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群。从沈厅出来便到了富安桥,桥身四角各有一座飞檐垂角、装饰富丽的楼阁,因其桥楼使其声名大噪。据说,该桥为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捐资修建,以富安命名表达了他富而求安的良好心愿。
走过富安桥,我们便开始分散活动。其他人都乘船游,我和老刘、小杨三人漫游街市。看着两旁一步之隔的居民楼,想起“隔门相呼,依楼谈情”的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心中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愫。原因是街道两旁各种经营的门店和叫卖声将一个近千年的古镇装扮成现代商贩。小桥仍在,难堪重负;流水汩汩,难释秽物;而那些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韵味的人家,在川流不息的游人中难以素朴归真。犹存的古风只是一种供人们参观的空壳,真正意义上源自内心深处纯净得一尘不染的水乡风俗民情又有几何?
有两件小事让我有一种嚼青杏的感觉:一件是我从沈厅出来,门旁停着许多可供游人出资乘玩的小船。我对离我最近的一个船家说了句让我站在你的船头照张像,他的一句十分生硬的“不行”噎得我半回儿才反应过来。我便想古镇的商业味太浓了,浓得只剩下固态的,并且硬邦邦的钱了;另一件是我们中的一位女同志在街上行走,看见一个十分漂亮的鼻烟瓶,手刚一触摸,不知怎么了,就将另一个带到地上碎裂了。老板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说什么也要让她赔150元。我们知道后便一起去说情,甚至是讨价还价。磨了差不多半小时,才少到50元,最后她就赔了这个价目。这件事,我刚开始想不通,后来便顿悟了。因为这个事件本身就是一场骗局,你不赔钱她又怎么能赚钱呢?从周庄回来后,上海电视台开始上演《聚宝盆》,是关于沈万三商场、情场的故事。沈万三爱财有道的经商理念和敛财取义的发迹之路,在现在的一部分周庄人的眼里早已茫然无存了。
说起沈万三,我又想起了王世万的故事。在故乡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王世万,还差一个担水担”。说的是北方有一个富甲天下的人叫王世万,他的庄后有一甘泉,他将泉水直接引到灶房里,像现时的自来水,只要打开龙头,水便自动流入锅中。于是便有了前面的俗语,便有了再富的人也会有缺憾的东西的民间事理教育古今人。那么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我想肯定是他和故乡的王世万一样,少了一件貌似平凡但又弥足珍贵的东西。但他少的又是什么呢?思来想去,少的也许就是一件砍树的斧头。由于缺少了这件工具,才使得树大招风,直接今日,风仍旧刮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