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希(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花朵,多少文人墨客为事而唱,为情而歌,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华章代代相传。即便经历了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洗礼,形式整齐简单,音韵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歌,今天依然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作者青少年时代就喜欢文史;尤其热爱古典诗词。参加工作后兴之所至,常有吟山咏水之好,尝试以古典诗歌抒怀言志,可惜早期的东西未能保留下来。这个集子的作品,从创作的时间看,皆是近两年所作。
弘扬传统文化的热切态度是这个作品集的价值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当许多发达国家努力发展推介本土文化,甚至文化侵略别国的时候,我们却在非理性地指责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观念的淡漠,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诗歌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对培养国民良好的精神状态、道德素质、意志品格、审美意识都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作者在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尝试创作,常常以某一具体的诗点,放眼历史长河,用心灵、道德抒写对历史、现实、人生、亲情、自然的理解与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和发现。这种尝试的价值不仅仅在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功效,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切态度及责任感。作者曾就读兰州大学历史系,在职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并获硕士学位,因此他对先贤名哲和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依恋之情,潜在的传统文人气质由此进一步得到升华。虽然一直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但他总以知识分子的人文修养和所应承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要求自己,并为此不遗余力。在他看来,振兴中华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复兴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气神。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歌总能感知时代精神,唱出时代新声,反映时代风貌,展示作者心系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作者的许多作品,用精巧的语言和真摯的情感艺术地再现了时代风貌。如《读史杂咏理财二首》、《读史杂咏刘晏》等,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儒家民本思想的推崇和对当前建设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赞颂。《偶感》“纵然平凡一小卒,尽责履职自向前”,抒发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力向前的事业追求。《取消农业税欣然感赋》歌颂了政府“田粮从此不复征”的惠农政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如《新老同仁欢聚即席口占》“理财为民担高义,构建和谐立新功”,反映了作者对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认知和强烈憧憬。《神舟五号回收成功喜赋》,抒发了“华夏龙子今飞天”的民族自豪感。《乡游》一诗描写作者在秋天热溽时期,驱车乡间看到农民“垛下挥汗弄收成”的忙碌景象时“不复躬耕犹牵肠”的热切情感,真实地刻画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农民的殷殷牵挂之情。《龙昌公路通车抒怀》一诗,热情歌颂了“新政勤施乐为民”、“群山踏破成大道”的民生政策。《闻胡主席赴南方视察抗雪救灾感而赋怀》、《赞温总理四川救震灾》、《悲感汶川地震灾情而作》等,在高度赞扬军民团结一心、共同面对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时,对胡主席、温总理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指挥救灾的感人场面予以了热情歌颂,反映了作者积极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公仆意识。
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作者对社会的不谐之声也进行了讽刺枰击。如《有感于各地盲目追求GDP而作》,批判各地不顾自然环境遭受污染破坏盲目追求GDP,我们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激荡污浊的凛冽正气。还有《应试教育偶感》、《赠儿剥皮诗》、《怜儿》等,在鼓励孩子刻苦勤奋好学的前提下,对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盛行题海战术,忽视品格、能力培养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深切地感叹即使“寒窗苦读十数载”,不懂得感恩、“世事人情”,“级然前茅能名列”,将来也未必会成有用之材。体现了作者对关系普通民众生活问题的热切关注。
咏自然之物,传乡土深情。这个集子中有许多作品是热情讴歌甘肃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风情。如《深秋与友人登兴隆山抒怀》、《登崆峒山咏怀二首》、《天水小陇山植物园抒怀二首》、《嘉峪关》:《咏敦煌壁画》、《游刘家峡水库感怀二章》、《冶力关联章五咏》、《甘南州黄河第一湾抒怀》、《咏兰州徐家山公园二首》、《再到永靖太极岛感赋》等等,从诗人的审美视角,通过美妙的意境;描绘了陇原大地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对宣传甘肃,促进甘肃旅游文化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写山写水有一个显著特点,他的审美视野不仅仅着笔于景物本身,而是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怀古咏物,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宣扬潜藏在景物深处的人文底蕴,向世人展现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当他徜徉于山水自然之中时,总是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的精神,聆听“道”的天籁,细心观察自然景物的独异情致,然后再塑造心物交融的意象,超越自我、回归自然,抒写内心的感悟升华和情调意趣,达到天人合一在艺术审美层面的统一。如“云淡风轻碧天远,林深亭老夕阳斜。最爱山溪对我语,细洗尘襟相与答”。还有“江城雪色一望来,雾凇花绽树几排。枯荣淡显皆不见,心随冰雪共皑皑”等等。
尤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甘肃独有的美食文化的吟咏,更见故园真情。“遍尝天下珍,独钟陇右芋”,“设宴但有此,鱼虾懒回顾”,“悠悠五千年,源自印第安,哥君探险来,此物成美餐”。土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背景。经过作者《陇右土豆联吟二章》的艺术描绘,我们对土豆的情感更为浓烈,外界人读到这首诗自然会对甘肃丰富的马钤薯资源和甘肃发展马铃薯产业有更深层的了解。同类题材的作品还有《咏兰州牛肉面》,作者通过极其普通的牛肉面,形象地描绘了兰州人的饮食习俗,生动地展现了兰州拉面色、香、味、形的特性以及它的文化特质。
浓郁真摯的亲情、友情体现了作者的人性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强调唯有“真”才能产生“美”,唯有“美”才能感动人心,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诗集收录了大量描写亲情、友情的作品。这类作品来自于作者经历的生活和情感,生死相依的亲情、济砥相助的友情、追悼逝者的哀情,在他笔下表现得那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尤其是描写亲情的作品,作者以饱蘸赤子感恩的笔触,传达他对亲人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如“休假怀橘酬亲情,三日尽得娘欣幸;年高犹做儿时菜,腿疼依然笑满容”〔《五一节长假探亲二首》〕;“今携子,探双亲,老树雏菊乐天伦。温存故乡皎皎月5白发垂髫两天真”(《鹧鸪天——中秋探亲抒怀》)。其中“年高犹做儿时菜,腿疼依然笑满容”,“白发垂髫两天真”,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伟大的母爱和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的场景。这些作品,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如汩汩泉水流淌心田,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的灵魂在温馨的抚慰中经受人性美和人情美洗礼的过程。
我国正处在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和谐。在传统儒家看来,国家治乱的根本在于国民道德修养的好坏。每个人精神和谐、心理健康、安居乐业、道德修养好、自律能力强,则国家安定、天下太平。个人自身和谐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内在精神修养和外在的名誉、地位、财富的统一和谐,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和谐。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个人真正和谐。诗歌在培养人的性情,调节精神压力,升华人的修养方面具有物质文明无法替代的作用。人们通过阅读优美的诗歌作品,缓解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消解心中的苦闷忧愁;可以通过写作,自由地叙述自我追求,抒写喜怒哀乐,表达思想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诗歌可以净化人的灵魂,达到人自身最佳的和谐境界。作者的诗作,我认为是他追求自身和谐的一种尝试。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困难、认识的疑惑等等,通过诗歌艺术形式,得到适时的宣泄、释解,从而实现自我精神的宁静和谐。这也是他能够沉静思考,平心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诗歌创作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长期在行政部门工作,过多的公务应酬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每当静心反省时,懊悔和忧伤油然袭上心头。所以,一些作品,如偶感和自嘲诗,集中反映了作者羁绊于职场的复杂心情,但未失之消沉。如“革故未鼎新,经济失人文。揆秀即文章,浮猾成学问。清山无觅处,茅庐不可寻。梦中告老庄,但使风俗淳”,用诙谐风趣的语言,严肃的人生态度,表现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感受,抒写他力求挣脱世俗束縛、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历练,以及能够在宁静简单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精神解放并保全独立人格的愿望。
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饱含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作者善于点化历史文化和古典诗词为己所用,而且自然天成、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良好的学识修养。如《五一节长假探亲二首》“春晖滚滚心潮荡,寸草心催四轮急”;点化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绘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有感》“物竞复天择”;点化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揭示自然界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又如《初雪》“黄花轻暖听希声”,化用《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如《谒兴隆山刘一明墓》,几乎句句用典。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把这些历史故事展现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在欣赏诗歌、愉悦精神的同时,又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提升学养,真可谓相得益彰。就这一点而言,作者的诗歌具有宋诗以理取胜、以意取胜,深折透辟,贵在气骨的属性。
从知识学养的视角来看,诗集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对历史上从提倡先富民后强国的名相管仲到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等人理财思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标榜以民为本、为民理财的财政思想,反映了作者良好的财政理论修养和“史读财政倍留心”的研究财政历史以期学以致用的专业精神,也反映了作者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如《读史杂咏理财二首》、《读史杂咏管仲》、《读史杂咏刘晏》等,对“生财富民”的春秋齐相管仲、“民不益赋天下饶”的西汉著名经济学家桑弘羊、提倡“量出为入”的唐代财政改革家杨炎、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变法雄才王安石”、“中兴宰相张居正”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财政学家进行了热情赞扬,弘扬“理财民为重”的思想,赞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勇于改革的政治品格。又如《咏古币三首》、《咏货布》、《咏王莽金错刀》、《淀溪沙——咏三官五铢》等一组诗,则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研究的深厚学养。
当然,从诗歌专业的角度看,这个诗集还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在音律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完善。但作者并非是专力写作的作家,对此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苛求。我们在欣赏他优美的语言及千姿百态的诗歌意境的同时,更要为他勤奋好学的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胸怀和不断陶冶情操的品格加油。尤其是他冷静面对社会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静心读书写作、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最后,衷心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只要坚持不懈,我们相信他能够用勤奋和才学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时代,回馈祖国。在他的集子即将出版之际,我应邀写下以上的话,也算是对一个财政干部的勉励吧!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