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有据地悲观不如无根无据地行动
“校方来做的话,需要两三年;我来做的话,不仅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做事用的时间短。
马克·扎克伯格就是如此。
据报道,扎克伯格创建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亿人,成为一个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社区。从他2004年与哈佛大学柯克兰宿舍的舍友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克里斯·休斯以及学长埃杜阿多·萨维林联合创建Facebook算起,至今还不到10年。
Facebook起初是供美国哈佛大学校内使用的,并没有想征服世界。
“Facebook”原本是为了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把照片和姓名汇总在一起的照片花名册。哈佛大学每年都把新生的登记照印刷成册,这种小册子既便于扩大交际圈,又便于男女学生寻找约会的对象,所以非常受欢迎。
针对很多学生希望尽快推出在线花名册的要求,校方承诺收集所有宿舍的“Facebook”,进行数据化处理之后向学生开放。
然而,事情却不见任何进展。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校方却迟迟不动。
当了解到不仅是自己,其他学生也对此大为不满时,扎克伯格讲了开头的那句话:“校方来做的话,需要两三年;我来做的话,不仅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在这之前,扎克伯格曾经合法或不合法地弄到了所有宿舍照片的数据信息,搞了一个选出最“火辣”人物的Facemash。所以对他而言,即使没有校方的帮助,照片花名册在线化之类的技术也可以手到擒来。
但是,因为Facemash,扎克伯格被以违反伦理规定、侵犯隐私等名义告到了校方的调查委员会,引起了一场法律纠纷。
扎克伯格于是想到:如果让用户自己上传信息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只要满足“公开自己想公开的信息”“公开之后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点击”这两点即可。如此一来,就可以在不触犯隐私等法律问题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共享了。
有了点子之后,他迅速行动了起来。
2004年1月取得域名“theFacebook.com”之后,他以每月85美元的价格租了个服务器,2月4日就推出了theFacebook。
有资金、有信息、有组织的校方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办成的事情,扎克伯格这个除了技术和点子之外一无所有的学生,却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写程序,大概只用了一个晚上,所以他说“一个星期就能搞定”一点都不夸张。
这就是Facebook的起点(“theFacebook”更名为“Facebook”是在第二年,本书不论时间先后通称“Facebook”)!
Facebook最初的使用条件是拥有哈佛大学的邮箱和实名登录,但是进驻的大学很快扩大到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东部常春藤名校,继而扩大到全美所有大学,然后普及高中及一般用户,不过实名登录的要求一直延续至今。
在哈佛大学,Facebook用不到1周的时间成功地获得了半数学生的登录,3周之后扩大到哈佛校友,用户突破了6000人。
哈佛大学没有搞成在线花名册的理由很容易想象,它以“时间不够”“预算不够”“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等为借口迟迟不肯行动。
扎克伯格则恰恰相反,他的想法是:时间不够的话,就速战速决;预算不够的话,就能省则省;问题太多的话,就多想办法。
也许他过于乐观了,但是,这种乐观帮他节省了时间,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一点上,Facebook的劲敌——谷歌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也是如此。
拉里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时想到了一个点子:给地球上所有的网站都搞个链接记录。这个想法为今天的谷歌奠定了基础。当时,指导教授问他需要多长时间,他说要两个星期。其实,这么短的时间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过于乐观、轻率了。但是指导教授却没有说“时间不够”,而是鼓励他放手去做。随着谷歌的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加盟,拉里的路越走越宽了。
2002年,拉里着手进行把全世界大学的藏书全部电子化这个项目时也不例外。当他找到自己的母校密歇根大学时,对方反驳说:“所有藏书电子化?这得1000年。”他却泰然地回答说:“谷歌只要6年就能办到!”拉里当时这么说,并没有什么确凿的根据,但后来的事实几乎和他说的一模一样。
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谁也不知道事态会如何转变,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贵人相助的情况。如果把1年当成10年,把1个星期当成1个月或者1年,这是磨洋工,等同于放弃。
哪怕无根无据也行,我们要乐观。乐观,才能自信,这一点很重要。信心十足地行动起来是快速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简单实用比搞花架子来得更实惠
“问题首先是搞一个能够顺利运转的网站,是否气派、是否好看,这些设计上的问题,我没有太大的兴趣。”
扎克伯格的速度之快不仅体现在Facebook的创办上,也体现在Facebook本身做得简单易懂,用户上手非常快,登录非常简单,只要上传一张照片、写一点自我介绍就可以了。
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创办Facebook时关心的是网站能够顺利运转,是大家都觉得好玩。于是,他讲了开头的那句话:“问题首先是搞一个能够顺利运转的网站,是否气派、是否好看,这些设计上的问题,我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感兴趣的是能否做到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点击。把用起来没有压力放在首位,这体现了扎克伯格的时间观。把很多乱七八糟的功能统统塞在一起的话,光点击一下就要费很多时间,这些都是花架子。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有一个是他哈佛大学的学长阿隆·格林斯潘开发的houseSYSTEM。这个庞大的系统能够向大学宿舍的学生们提供信息交换服务,甚至具有上传自己照片的UniversalFacebook功能。
格林斯潘接触到自己的学弟扎克伯格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可以把你项目里的一些东西加到houseSYSTEM里。”但他得到的答复是“NO”。
重要的是减少功能,而不是增加功能。不论多么出色的产品,如果用起来烦琐、不方便,就徒有虚名了。抱着这个想法和格林斯潘分道扬镳之后,扎克伯格瞄准了简单而优秀的产品。
Facebook在把服务推广到常春藤联盟时,也是瞬间获得了大量用户,其理由之一就是简单,不管是谁都可以无师自通,上手很快。
不久,houseSYSTEM就退出了舞台,而Facebook的用户开始遍及全球。
很多人都把“简单”作为产品制胜的关键词。对扎克伯格影响巨大的苹果创始人、CEO史蒂夫·乔布斯就是如此。
乔布斯在开发著名的电脑Mac机时想的是:“真正的美不是体现在无物可加的时候,而是体现在无物可减的时候。”
乔布斯历经浮沉,被赶出自己亲手创建的苹果十多年,然后又卷土重来。回来之后,他依然坚守着“集中与简洁”的信条。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苹果”的产品越来越复杂、产品阵容越来越庞大、机构越来越臃肿,最终“苹果”陷入了赤字的泥潭。为了重振旗鼓,他开始不断地进行精简。
经过精简,产品变简单了,产品阵容缩小到了畅销的拳头产品,组织也变扁平化了。
轻装上阵的苹果行动变迅速了,很快就恢复了昔日雄风,继而推出了iPod、iPhone、iPad这些横扫全球的产品。
扎克伯格也继承了这种求简去繁的DNA。
即使在Facebook开始壮大之后,扎克伯格也依然希望公司能够保持大学宿舍的气氛:一群优秀的人相邻而居,不分昼夜吵吵嚷嚷地交换着各种信息。新东西以破竹之势源源而出,顶尖高手云集一堂的哈佛大学学生宿舍,这是多么理想的环境。
不求做大事,只求积小成大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做的大事是什么。我的做法是不求做大事,只求积小成大。”
对扎克伯格而言,Facebook起初不过是他搞的众多项目中的一个,当时他心中并没有“让世界变得透明开放”的宏伟蓝图。那时,Facebook还是哈佛大学的校园网,他觉得Facebook只要能够成为让朋友们不再发牢骚、尽享交流之乐,让稍微有些内向的自己在人际交往上能够更加大胆的工具就足够了。
身边的朋友和学长都在开发着houseSYSTEM等大项目,Facebook是这些“宝石”中的一个。
实际上,扎克伯格一边搞着Facebook的运营,一边去上课,同时还开发着可以共享音乐及视频等文件的软件Wirehog。这是因为,虽然他觉得Facebook走势喜人,但又没有十足的把握。
Wirehog与文件共享软件Napster极为相似。扎克伯格认为Napster的开发应用是互联网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里程碑之一。
Napster因为著作权问题受到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等方面的猛烈攻击,被迫停止了服务。Napster的联合创始人肖恩·帕克是扎克伯格的朋友,他担心因此影响到Facebook,所以想劝扎克伯格停止开发Wirehog。但是,扎克伯格没有停下来,并说了开头的那句话:“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做的大事是什么。我的做法是不求做大事,只求积小成大。”
的确,成就了一番伟业的人并不都是一开始就有宏伟的蓝图。手头正在做着的事情未来结果会怎么样,也不是轻易就能知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