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时曾国藩就意识到自己的长相和性格上都存在缺憾:三角眼、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或抱怨,相反,他认为长相不出众反而可以让自己避开众人的关注,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性格内向恰恰是沉稳的体现,遇事处变不惊,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曾国藩不仅自己对缺憾不以为意,甚至还主动求阙。他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并不是他不爱花好月圆,而是他洞悉了“花无百日香,人无百日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不再强求花开不败,月圆不缺。所以,他知道花开月圆是短暂的偶然,而花不开月不圆才是常态。他曾说:“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憾才是真实的。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的确,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不同的缺憾,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追求完美纵然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向往,但在现实生活中,过于苛求的习惯常常会使人陷入被动的局面。追求完美的人极易愤怒,跟别人一起做事时,如果对方不根据他的要求来做,他会觉得如坐针毡,因此很难与别人融洽相处;追求完美的人在与人合作时会百般挑剔,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挫伤他人的积极性;追求完美的人总会有高不可攀的目标,曲高和寡,难以获得别人的支持,自己也会因此陷入孤独的境地;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情未完成时,还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一旦达不到,就深深自责,痛悔不已,无法自拔……追求完美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生活负责,殊不知,完美就如同一个陷阱,是一种主观臆想的无底洞,它没有标准,无法丈量,只会让人徒增烦恼。因此,追求完美大可不必。
很多情况下,完美主义者会事事追求完美,许多人因此患上了强迫症。心理学家戴维德·波恩讲述过一位杰出律师的故事.
这个律师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害怕犯错误或输官司,害怕同事们会因此而不尊重他。因而事事苛求完美,事无巨细,后来因心理压力过大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经过医生的开导,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当他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观察生活时,惊奇地发现,当他犯错误时,同事们不仅没有因此看不起他,反正更加喜欢他了,因为他们认为他更像一个普通人,更容易接近。
中庸之道讲究“凡事不苛求”的想法,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于生活中的诸多缺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完美,则是一种妄念,太过强求反而会丧失生命的本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离生活越来越远;事事物物过于追求完美,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在生活中,我们不妨时常停下脚步想一想,在人生岁月中,完美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了完美而付出的时间、精力值得吗?
也许你也会发现,完美主义的蓝图、理想主义的天堂离我们实在遥远不可及,有时候放弃这种追求,反倒轻松自在,接受诸多缺憾,才能感到生命中无限的美好!
退步是进步的账本
《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做好准备:而待人接物以抱宽厚态度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实际上是给自己日后留下方便的基础。
为人处世要懂得适时进退,千万不可以一味地前进,也不可一味地后退。要把握好“进退规则”,该进时不妨进一尺,该退时何妨退一丈,进退适度,才不至进退维谷。
南宋时,岳飞的部将董先奉命去迎击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万人,而岳家军则只有几千人。怎样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呢?董先想出一条妙计。
他首先纵兵深入,但一与金兵交锋便全身而退,一日退百里,连退三日,手下的士兵越退越少。有些部将极不满意,说与其现在接连退却,还不如先前战死疆场。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见大家的愤慨之情都已被激发起来,这才告诉大家到了拼死作战的时候了。于是,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打反击,压迫得敌人步步后退。
当溃不成军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时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饭,谁知董先两天前纵兵深入时埋伏在此地的军队猛地杀出来,大败金军。
与带兵作战一样,为人处世也要懂得进退之道,懂得掌握分寸,就好比“跳探戈”,能进时,向前跨进一步,不能进的,就要后退一步。总之,你要避免踩到别人的脚,否则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又好比,当你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羊肠小道两个人互相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各不相让,那么两个人都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停住脚步让对方先过去,不仅是种礼貌,更是安全的体现。
正所谓“事随时宜,事有时势,时有缓紧,势有进退”,智者处世,当明辨时势,可圆通自如,尽得事之提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智者择之。曾国藩因领悟到了“于名利之外须存退让之心”的做人真谛,并参透了“进退之机”等处世哲学,修炼出一整套“能屈能伸”的做人之道,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硬邦邦的人物。
曾国藩经常给家人和下属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家人,一天,家中的老翁请来了一位贵客,准备留这位贵客在家吃饭。一大清早,老翁就叫儿子到市场上去买菜。但是,时间已近中午,儿子还没有把菜买回来,老翁很着急。就到窗口去看,只见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在一条田埂上,儿子正挑着菜担子与一个挑着京货担子的人面对面地站着,互不相让,两人阻在那里了。
看到这种情况,老翁急忙出门,赶上前去婉言说道:“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用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
那个人说道:“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
老翁说:“我儿子个子矮,要是下到水里,担子里的菜就被水浸湿了。你老哥个子高,下到水里也碰不到水。因为这原因,我才请你让一下。”
那人说:“你儿子的担子里不过是些蔬菜果品,就是浸了水也可以将就着吃。我的担子里全是京广贵货,万一沾上一点儿水,就不值钱了。我的担子比你儿子的担子贵重,怎么叫我让路呢?”
老翁想,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劝告,还不如主动示弱,便说:“这么办吧:我下到水田里去,你再将货担交付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过去,我再将担子奉还。怎么样?”并且当即低下身子解袜脱履。那个人见老翁如此,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说道:“既然你都让步,我也没有道理占强。干脆我下田吧。”
结果,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两不耽误,老翁在妥协中赢得了主动,赢得了时间。
曾国藩之所以老生常谈,自有他的道理,他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家人和下属:退让,可以赢得扭转不利形势的机会。
“退让”有时候会被认为是软弱、屈服的“投降”行为,实际上并非如此。退让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生存智慧。凡是生活中的智者,大都懂得适时退让,而不必把精力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一言以蔽之,适时的退让可以避免双方矛盾的激化,避免两败俱伤;退让有时还可以改变现况,转危为安。它是战术,也是一种韬光养晦、寻求生存的大谋略,更是立身于社会,功成名就、圆润通达不可不知的方法和技巧。
能屈能伸,适时进退
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深谙进退屈伸的道理,要学会忍让,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委屈妥协,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反退为进。
动物界的刺猬,可以说是能屈能伸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身处险境时,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
能屈能伸,与其说是生物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作家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写道:人与动物一样,当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一种会屈伸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
冯梦龙的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人生在世,是在反复进退屈伸的状态中走过来的。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伸是进取的方式。让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几步是必然的。
在生活事业处于低潮、困境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退”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该退时不退,则必然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那样,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历史上,许许多多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全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这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就有向东侵略的倾向。很多人主张组织军队与德国宣战,而列宁却不同意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
这是一种忍让和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就会很快被推翻。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刚刚自立,尚处于弱势。与之相邻的东胡国不断向其发出挑衅,企图找借口灭掉匈奴。
匈奴国中有一匹千里马,毛油黑发亮如软缎,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知道后,便派使者向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都认为东胡太无理取闹了,一致反对。
冒顿却看穿了东胡的用意,料定东胡人此举是想为发兵攻打匈奴找理由,如果自己不答应,那么就种了他们的圈套,因为现在自己没有实力可以打垮对方。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冒顿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国家。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于是,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冒顿表面上对东胡敬若上宾,但暗地里壮大实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翻过身来。
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以后,果然小看起冒顿来,他认为冒顿胆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惠,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欲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牙齿咬得吱吱响,连妻子都保护不了,还算个男人?况且还是个国王!然而他转念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使自己丢脸,是因为东胡的力量还比匈奴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日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很可能会战败,还是再忍让一回,等以后有了合适的时机,再与东胡算总账。
如此打算一番,冒顿又重新换上笑脸,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啊!岂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国的友谊?”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之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群臣听冒顿分析得有道理,也都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能够雪国耻,报仇恨。
再说东胡国王那面,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得意至极,把冒顿视若无物,更加骄奢淫逸起来。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千里的土地。而此时匈奴经过冒顿及群臣多年卧薪尝胆的治理,政治精明、实力雄厚、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已远远超出了东胡。
东胡的使臣来后,气焰嚣张地开口索要土地。冒顿一改往日低声下气的做法,他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振振有词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国王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
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采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转机,千万不要冒失和急躁。不要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看就看长远的目标。
能屈能伸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策略,只要掌握技巧与分寸,便会无往而不胜。聪明的人懂得适时忍让,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绝不可肆意伸张自己的触角,为自己找麻烦。
无欲速,无见小利
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是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有些人之所以成绩斐然,都是因为力戒“浮躁”。唯有踏实、专心才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学剑道,于是就千里迢迢去拜访名师。老师看他是个可造之才,但是却故意对他说道:“你要学剑道,可不是那么容易。”年轻人听了,问老师:“那我需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学到剑道的精髓呢?”
老师回答说:“想要学习剑道的精髓,恐怕要在你的有生之年,都要全心投入了。”年轻人听了很着急,说:“我来时,父亲希望我早日学有所成,我怎么能一辈子都在这学呢?”老师就说:“如果这样的话,那就10年吧。”年轻人还是觉得时间太长了,问老师能不能再快些,没想到老师却回答说:“那就30年吧。”年轻人一听,觉得老师在和他说笑,于是就又对老师说:“只要能让我3年学成,你要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老师听了年轻人的话,轻轻地摇了摇头,说道:“你这么急功近利很难有成,学剑道不可如此,我看你就学70年吧。”年轻人这回是真的死心了,知道再和老师说也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就想:“既然来了,还不如抓紧时间学,早点儿学成就早点儿回去。”
从此后,他就开始跟着老师闻鸡起舞,寒暑苦练。但是,一开始,老师只叫他去捡柴、挑水、煮饭、扫地……每天都让他干这些杂活。一晃3年过去了,他还是每天干这些活。有一天,他看着远处的青山,思念家中的亲人,又加上3年一事无成,突然悲从中来。就在他暗自伤心的时候,他的老师突然从背后袭击他,他根本来不及躲闪,被老师打得眼冒金星。
从那天以后,每一天老师都从背后袭击他,一开始他没有警惕,总是被老师打中,后来,他逐渐提高警惕,时时刻刻都非常用心了。
不久老师郑重地告诉他:“你基本的工夫已学成了,这木剑你拿在手上,看我怎么做。”从那天开始,他天天和老师学剑道。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剑道精髓入微,非常成功,成为有名的剑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