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令坤在扬州来不及部署,开始逃跑。周世宗遣张永德领兵救援扬州,韩令坤再入扬州。世宗又遣赵匡胤领兵屯驻六合(今属南京)遥为掎角之势增援扬州。此地距离扬州一百多里,赵匡胤知道韩令坤有撤退打算后,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者,断其足!"这一道命令就相当于给韩令坤做了督战队。消息传到扬州,韩令坤没有退路,只好固守。韩令坤鼓勇,在扬州城东击败了南唐军队,当即擒获陆孟俊。陆孟俊乃是当年马楚国的牙内侍卫指挥使,在废黜马希萼拥立马希崇的叛乱中,曾经诛灭原舒州(今安徽安庆)刺史杨昭恽全家两百口人,并掠取了杨家的所有财产,并将杨家的漂亮女儿送给了马希崇。马希崇在后来的兵败中举族投降南唐,被封为永泰节度使,驻地就在扬州,但已经没有实权。韩令坤平定扬州后,马希崇把杨氏送给韩令坤,韩令坤很宠爱这个女孩子。此时,已经抓获陆孟俊,给他戴上刑具准备押送到世宗大营所在地,不料被杨氏女站在帘下认出,于是捶胸痛哭。韩令坤惊问何事,杨氏女道:"这个人叫陆孟俊!过去在潭州(长沙),就是他杀死了我全家两百口人啊!今日见到,请将军为我伸冤!"韩令坤杀了陆孟俊。这是乱世中无数悲情故实之一。
杨昭恽实在也不是善类,曾经做过衡州太守,他以为他是皇亲国戚,就仗势欺人,敛财无度。马楚国的士庶没有人不憎恶他。所以陆孟俊趁着长沙之乱,对公众说:"杨家以权谋私,灭绝公义,国人怀恨已久!"杨氏于是遭遇血腥屠杀。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生命历程仿佛"三言二拍"中的果报故事,他也在最后的时刻遭遇了仇家的指认和覆灭。
这一种戏剧性的果报逻辑,确有令人生畏的一面。乱世中,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无人有安全感,随时都在杀戮或被杀戮的威胁之中。
世宗柴荣大驾到寿州(今安徽寿县)已经三个多月,寿州城久攻不下。又赶上春季大雨,营中积水深数尺,很多攻伐的器械都漂浮到南岸,被刘仁赡派人焚毁。将士伤亡也多,粮运不济。刘仁赡甚至还发动了一次反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南门下营,刘仁赡侦知李继勋怠于守御,防备松懈,在一个夜晚,趁东、西、北三门暂停攻城之际,大开南门出兵袭击,杀死李继勋士兵数百人,焚毁攻城器具无数。此战鼓舞了寿州守军,却令围城周师"军无固志"。于是,军中开始议论"旋师"--"凯旋回师"。但很多人不同意。于是,采取了折中方案:世宗东巡濠州(今安徽凤阳),声称寿州已破,留下的将士继续围攻。兵不厌诈,柴荣接受了这个方案。一周后,柴荣到达濠州。后唐齐王李景达,率兵两万自瓜步(今江苏六和县南)过江,距六合二十余里,设置营栅屯驻不进。赵匡胤时在滁州,后周众将领很想出击,老赵说:"他们兵多将广,却在六和设栅栏固守,这是明显不知我们底细怕我们啊。如今我部不满两千,若前往攻击,就会被他们看出我们人数的多少了;不如等他们来了再出击,必可打败他们。"几天后,南唐出兵赴六合,赵匡胤率众奋勇出击,大败唐兵,杀死抓获近五千人,余部万余人,逃奔渡江,争船淹死很多。史称此役"唐之精卒尽矣"。
这一次战役中,赵匡胤在后督战,看到有士卒不尽力,就在他们戴的皮笠之上用剑砍个印记。第二天,查看皮笠有剑痕者数十人,皆斩之,由是部下之兵无人敢不尽死力而战。
公元956年五月七日,周世宗柴荣留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继续围攻寿州,大驾则从涡口(今安徽怀远)北归。一周后,抵达京师大梁。
世宗第一次亲征,没有实现攻克寿州的战役目标。返京后,下诏赦免江淮诸州关押的囚犯,废除南唐不合理的赋税徭役,诸事有对百姓不利的,委托州县官吏向朝廷奏报,以期寻求改良途径。
南唐则紧锣密鼓地研究防御战略,准备跟后周死磕。一个掌管车马厩房的官员,驾部员外郎朱元,利用奏事机会论述了用兵方略,李璟认为他说的不错,是个将才,就命他带兵收复江北诸州。朱元首战即胜,收复了舒州(今安徽潜山),不久,又收复了和州(今安徽和县)。朱元得胜,在收拾民心。当初,南唐实行茶、盐配给制度,却是强行配给,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配给之后,要农民按值交粮食布帛,其名目为"博征"。这类官方掠夺在江淮间很让士庶愤慨。南唐又在淮南兴造营田。所谓"营田"就是官田。淮南乃是富庶之地,私家良田甚多。官令一下,就要侵占士庶私田。故史称"民甚苦之"。所以等到后周大军一到,士庶争奉牛酒来慰劳军队。但周师将帅多有五代藩镇习气,不懂恤民之道,反而大事掳掠,视民如粪土草芥。江淮之民大为失望。相互聚集于山林湖泽,建立城堡固守家园,操持农具抗击暴力,拼积纸片作为铠甲,时人称之为"白甲军"。周师讨伐他们,多被打败,先前所得到南唐各州,在朱元反攻时,大多又为南唐所有。
南唐援兵在紫金山(今安徽寿县八公山)扎营,与寿州城中烽火相应。后周的淮南节度使向训当时正在镇守扬州,他观察战场形势后,提出一个重要意见:以扬州之兵合力来攻寿州,等到寿州城下,再考虑其他。柴荣同意了他这个意见。于是向训将扬州府库封存交给守将,并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史称扬州民"感悦"。军队返还时,甚至有人背着秋粮来犒军。滁州守将也得到命令,弃城来攻寿州。齐王李景达又率军队到达濠州(今安徽凤阳),远远地声援寿州。但大军命令皆出于监军使陈觉之手,李景达只在文书末尾署名而已。陈觉不想决战,因此拥有五万军队的唐兵,却没有解决寿州之围的实际行动,南唐将吏害怕陈觉,无人敢说一句话。
但南唐大将林仁肇不受陈觉节度,故率兵来救寿州。林仁肇了解形势后,准备焚毁下蔡浮桥,断后周退路。后周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名将张永德,屯兵下蔡,遇林仁肇,与他展开大战。林仁肇用船舰装满干草木柴,选择了一个顺风的天气,纵起火来。但没有想到的是风向忽然回转,烧向林仁肇大军。唐兵一战不利,开始败退。林仁肇乘船断后,张永德来追。张永德"猿臂善射,发无不毙",史称"人皆神之"。他在岸上向林仁肇射箭时,亲兵都看得亲切,一齐喝道:"箭要射中那汉子的嘴了!"但是箭到面前时,林仁肇一个从容的动作,随手一挥,即将箭杆格去。张永德看得也发懵:"不知这是哪里的良将啊,不好对付!"于是退兵不追。
另一种记录者的说法是:林仁肇每一次将射到眼前的箭杆格去。张永德惊叫道":这是真正的壮士,不可过分相逼!"于是放掉林仁肇,不再穷追。
无论哪一种记录,都可以看到,林仁肇退兵殿后,手格来箭,是名将神采;张永德调度得法,英雄相惜,是性情中人。二人际会,颇有春秋士人之风。
张永德担心林仁肇再来,就备好粗大的铁链,在距离浮桥十几步(一步约五尺)的地方,拉起,横亘河上。铁链又拴上巨大的木头,这样唐军的舰船就无法接近,保证了浮桥的安全。
林仁肇并不死心,又派遣水军来攻击张永德。张永德从军中千挑万选,拣出善于游泳的军士,让他们潜入林仁肇舰船停泊之处,用铁索将几艘战船联系在一起。然后纵兵击之,林仁肇船不得进退,一时溺死者甚众,败归。
张永德解下自己佩戴的金带赏给善于游泳的军士。就在这一年底,周世宗任命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卫军总司令。
率水军世宗再亲征
赵匡胤因功提升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又上表推荐渭州军事判官赵普为节度推官。从此赵普跟定赵匡胤。
周师围寿州,连年未下。说话已经到了第二年的开春。寿州城中粮食已经耗尽。南唐齐王李景达,从濠州派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率兵数万,逆淮河而上,来救寿州。诸路大军屯于紫金山,列十余寨如连珠一般,与寿州城中早晚用烽火联系呼应,李景达又筑甬道直抵寿春,准备运粮支援城里。甬道绵亘数十里。但是快修到寿州时,后周大将李重进从甬道中部突击,大破之,南唐兵死者五千人。李重进夺去了南唐二寨。
李重进向世宗做了战场形势汇报,世宗诏告:下个月亲自来淮上。刘仁赡看到援军不利,向李景达汇报,要边镐来守城,自己率众与周师决战。李景达不许。刘仁赡愤怒而又郁闷,从此病倒。他的小儿子刘崇谏,认为大势已去,夜半偷渡,准备投降周师,被南唐小校捉住。刘仁赡下令按军法将儿子腰斩。左右无人敢救。监军使周廷构在刘仁赡府邸大哭,请饶刘崇谏一死,刘仁赡不许。周廷构又派人向刘仁赡夫人求救。
刘夫人悲怆万分,但是她说:"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我对于儿子崇谏,不是不爱啊!但军法不可成为私器,名节不可丝毫亏缺。如果这一次饶了他,则我们刘氏就是一门不忠。那时,我与先生们有何面目见浴血守城的将士们呢!
时辰一到,赶紧命令执行军法。斩后,再为儿子办丧礼。寿州城里全军将士皆因此而感动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