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远远望见曹仁三军都已撤出城外,便登上高处继续观察。只见城墙插着旌旗,但并无士兵守护,又看到曹仁的军士都束缚包裹。心里暗想:曹仁定是准备弃城撤退。便走下将台号令进军,让军队分列左右两翼。如前军取胜,可向前奋力追杀,等到收兵的号角吹响之时,方许退回。周瑜又命程普统率后军,而自己则亲率主力夺城。
曹洪出马挑战周瑜,与周瑜的大将韩当交锋,打了30个回合,曹洪败下阵来。见曹洪败走,曹仁亲自接战,周泰纵马相迎,打了10个回合,曹仁败走,阵势错乱。周瑜指挥两翼军队杀出,曹军大败。周瑜乘胜追击,一直追曹军到南郡城下,然而曹军并不进城,只是往西北方向退走。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周瑜,见南郡城门大开,城上又无一人,便长驱直入,令士兵抢城,却不知已经中了曹操的诡计。
曹军知周瑜已中计,便下令放箭,顿时两边弓弩齐发,箭如雨下。周瑜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了,于是急忙勒马准备返回,却不料被一支弩箭射中左胸肋骨,翻身落马。曹将牛金趁势从城里杀出,来捉周瑜,徐盛、丁奉二将拼命去救。城中曹仁伏兵突出,吴兵自相践踏,跌入堑沟的不计其数。程普慌忙收兵,曹仁、曹洪兵分两路杀回,吴兵大败。得徐盛、丁奉二人相救,回到营寨后的周瑜,因箭伤痛不可当,几日茶饭不思。
死里逃生的周瑜好不容易回到营寨进行养伤,可曹仁却乘胜追击至周瑜寨前摆阵叫骂挑战。一天,曹仁又率军在寨前骂战,气急败坏的周瑜不顾伤情爬下床来,披挂上马,率数百骑兵冲出寨外,迎战曹军。曹仁挥舞马鞭道:“周瑜,这回你一定完了,量你再也不敢小看我军了!”
这时只见周瑜从骑兵内骑马跃出,呵斥曹仁道:“匹夫,你看见我周郎吗?”曹军见了,又惊又怕。曹仁回看部将:“骂他!”曹军厉声叫骂,周瑜大怒,派潘璋出战。还没交锋,周瑜忽然大叫一声,口喷鲜血,跌落马下。见状,曹兵趁机冲来,周瑜部将拼命抵敌,才得以救起周瑜。
回到营寨后的周瑜悄悄告诉程普:“不用担心我的身体,我本无性命之忧,之所以在阵前佯装吐血落马,目的是让曹军知道我病情危急,他们必然轻敌。你叫可靠的士兵去南郡城里假投降,说我已死。这样一来,曹仁今晚必会前来劫我寨。我们可四下埋下伏兵杀他个措手不及,相信定能活捉曹仁。”程普听后大喜:“此计大妙。”于是对外传说周瑜因箭伤复发而身亡,令全军举哀,于是各寨全部挂戴白孝。
且说曹仁等人与周瑜等人厮杀一番后,回城正与众将商议军情,说周瑜箭疮迸裂,以致口吐鲜血落马,肯定不久便会身亡。正议论间,忽报有十多吴军士兵前来投降,其中两人原是被俘虏过的曹兵。曹仁急忙叫进询问,士兵们答道:“今天周瑜由于在阵前箭疮复发,回到营寨后不久便死了,全军上下正在穿戴孝衣举哀呢。我们看周瑜气数已尽,又曾都受过程普的凌辱,所以决定前来投降曹军,并附带报告这个消息。”
听说周瑜死了,曹仁不由心中大喜,便率全部主力前去对战吴军。然而当他们来到寨门时,不见一人,但见虚插旗枪而已。曹仁猛然醒悟:“我中计了!”于是急忙退军。这时只听四下鼓声大响,吴军从四面杀来。曹兵无力突围,曹仁只身领十多名骑兵冲出重围,后又遇士兵阻截,不能回南郡,只得向襄阳方向逃命去了。
从上述事例不难看出,对于办公室的利益之争,采取“诱敌深入”的做法不失为一个良策。因为“诱敌深入”,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给对手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从而成为这场利益之争的胜利者。
利益之争要懂得运用“计策”
办公室是个存在利益纷争的地方,权力和金钱之争,都会令昔日的朋友变成敌人,但办公室毕竟是个文明的场所,所以自然不会发生一些明争明抢的事情,因此,要想赢得这场战争,而且又赢得光明磊落,就必须要懂得运用一定的“心计”,寻找机遇,一举取得利益。
如两个同样想做经理一职的人,由于实力相当,自然都会把对方看成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然而两个人所采取的策略却有所不同,一个人采取强攻,处处为难对方,还动不动就对领导说对方的不是;另一个不仅处处退让对手的进攻,还让对手看到自己的缺点,其实,这些都是假象,其目的就是故意诱惑对方,让其变本加厉地攻击自己。最后,采取退让态度的人得到了经理一职,而采取强攻态度的人被公司开除了,理由是:恶意伤害同事,且变本加厉,严重损害公司形象。
这就是“诱敌深入”的一种计策,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弱点,而这种弱点往往都是故意给对方设的一种假象,以让其变得更加肆意,更加得意忘形,以让人都看清其真面目。而自己的忍让也会得到周围人的好感,认为自己宽厚,不斤斤计较。
如今的职场就是一个充满利益纷争的地方,在这里面,不懂运用“计策”、盲目进攻的人,往往会错失机会,而且还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对于那些懂得运用“计策”,又十分懂得引诱敌人于无形之中的人,往往是这场利益之争的胜利者。
做事要沉着冷静——刘备三让徐州
做事沉着冷静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在办公室的利益之争中,是不是能成为这场利益之争的最终胜利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要归结于你能不能保持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遇事保持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才有助于你分清当前局势的利弊,以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正如三国时的刘备三让徐州一样,不到适当的时机切不可盲目、急躁地做出选择。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险境,从而失去更有利于自己的机会。
遇事沉着冷静,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
办公室内有许多潜在的规则,因此凡事更应该谨慎、小心,而要想凡事做到谨慎就需要时时保持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违背这些潜规则,以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三国时的刘备就是一个时时能保持清醒头脑的人,他基于当时的利弊分析,在陶谦三让徐州后,真正得到人心之时才答应接管徐州。
当时曹操实力渐强,已经开始在兖州招贤纳士,以展宏图大业。出于孝心,他派人前去接隐居的父亲来兖州相聚。当时曹家老小四十余人,一起随从而来。路经徐州时,身为徐州牧的陶谦出境相迎,并大设筵宴款待。两日后他派部将张闿带兵护送曹家人去兖州。哪知半路上,张闿起了祸心,把曹家几十人尽皆杀害后取了财物逃跑了。
得知消息后的曹操,痛哭不止,并切齿发誓:“陶谦纵兵杀我父,我一定要亲率大军,洗荡徐州,为父报仇雪恨!”随起大兵杀奔徐州而来。当时的徐州势单力薄,哪里是曹操的对手?陶谦见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百姓,挖掘坟墓,乃仰天恸哭,决定自缚前往曹营请罪,以救徐州百姓之命。然而陶谦的此举却遭到了谋士糜竺的极力劝阻,并献计给陶谦,说自己可以向北海太守孔融处求援。
得知情况后,孔融约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一同前往徐州进行救援。刘备和张飞率兵先来到徐州城下,杀散曹兵后冲入城内与陶谦相见。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命糜竺取徐州大印,让与刘备。刘备从没想陶谦会让徐州给自己,哪敢接受。陶谦真诚地说道:“现在天下大乱,汉室不保。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刘备道:“我来徐州援救乃出于大义,您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道:“此是老夫实情。”待陶谦再三相让,刘备仍是不肯接受。这时曹操大军兵临城下,徐州相让之事只好再做商议。刘备因与曹操是故交,于是当此写下书信,劝曹操退兵。
接到刘备的书信后,曹操原本打算是不理会刘备的,但正在这时,吕布在北方攻下曹操老巢兖州,曹操不得不放弃攻打徐州的计划去救兖州,于是就顺便卖了个人情给刘备,即日引兵退去。
曹操引兵退去后,陶谦在城中设宴款待刘备等人。他请刘备坐于上席,并对众人说道:“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重任。刘备是皇室后代,德广才高,可坐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刘备见状,连忙起身道:“刘备实不敢担当此重任!这样做,刘备只会成为天下不义之人。”虽然众人都劝刘备坐领徐州,但刘备就是不从。陶谦泣道:“君若不答应,并舍我而去,我死不瞑目!”尽管陶谦真心相让徐州,但刘备就是执意不受。陶谦见刘备如此执意不愿接受,只好说道:“君若不弃,此间近邑小沛,足可屯军,足下可暂时驻军于此,以保徐州。”由于刘备当时没有固定的驻军地盘,在众人的相劝下就勉强答应了下来。
不久,陶谦病危,临终前请刘备前来议事。待刘备入内问安后,陶谦说道:“此次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以汉家城池及百姓为重,受领徐州大印,这样老夫死也瞑目了。”刘备仍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陶谦死后,徐州的大小官员和军民百姓捧着大印都拥挤在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刘备见时机已到,正所谓天命人心不可违,这才答应接受了徐州太守的大印。
刘备三让徐州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做事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急躁或操之过急。在办公室的利益相争中,谁能够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谁就能赢到最后。
遇事操之过急只会错失良机
遇事切不可操之过急,不然只会让自己错失良机。在办公室中的各职位之间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利益上的纷争,但是如若操之过急,只会让你在这场利益之争中错失良机。这样一来,在这场利益之争中,你不仅会成为最终的失败者,而且还极有可能会使自己陷于不仁不义之中。
试想,如若刘备不是在陶谦三让徐州后再接管徐州,那么恐怕就不是上述那样的结果了。如若在陶谦一让徐州后,刘备就接管了徐州,这样徐州的大小官员及黎民百姓肯定会误以为他此次前来救援的目的就是趁势夺取徐州。待他接管徐州后势必会引起民心大怒,这样无疑是使自己陷于不仁不义的危难之中。
办公室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时刻可能会爆发因各种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在这场斗争中,也许会有力量的强弱,势力的大小之分,但保持沉着冷静则是赢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如果你有一次赢得这场战争的机会,然而却因自己一时的操之过急而错失良机,那么就只能是自己的过错了。
办公室的经理离职了,眼下可以担任此职的人就只有曾可与李仪了。两人的能力相当,且在公司的时间都三年有余了。曾可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人,而李仪则不同,性子较为急躁一点。等经理走后,李仪处处表现得十分积极,有时难免会越俎代庖,这样一来就引起了一些同事的不满。很多人都在私下里议论她之所以会如此积极就是为了表现给领导看,以获得经理一职。李仪这才意识到可能是自己过于心急了,可是她并没有去纠正自己的过错,反而把这种怨恨发在了曾可的身上,一次甚至和曾可发生了口角,然而曾可并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对于李仪不怀好意的挑衅,她并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和她针锋相对,她仍和以往一样,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其实,曾可也想得到经理一职,只是她知道凡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切不可操之过急。因此她仍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像李仪那样表现得过于积极,过于急躁。两个月后,曾可如愿以偿地荣升为经理,得到消息后的李仪追悔莫及,她知道正是操之过急害了自己,自己的积极并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认同,反而让同事们都远离自己,正所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操之过急只会影响自己的思绪,从而让自己在急躁的情绪下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举动。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在办公室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真理,如果你出手够快,你就会很快从中获益,相反如果你出手较慢,那吃亏的人自然就是你。刘备反应机敏,成功在握,吕布做事优柔寡断,自己的前程被断……强者懂得主动出击,弱者总是守株待兔,二者的胜败可想而知。
赢得主动权,先发制人
如何才能让自己在办公室中有机可得,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都困惑的问题。因为人们总是找不到机会,抑或在机会到来时被别人抢先一步,从而使自己与绝好的成功机会失之交臂。因此,无论机会是否是冲着你来的,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属于自己的机会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让本属于别人的机会也变成自己成功的契机。主动权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只要事情没有到令人绝望的地步,只要你懂得借势造势,主动出击,就能抢得成功的先机。
赤壁之战后,东吴虽然收回很多失地,但依旧被刘备夺取荆州南四郡。刘备此举关键在于诸葛亮的英明部署,这也为刘备集团的稳固和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借荆州不还”的事件中,诸葛亮始终认为,孙权对荆州早已垂涎三尺,而此地的军事重要性是中国人皆知的。战争之中,谁先获得主动权,先发制人,谁就可能取胜,相反的那一方,会落得很惨,甚至会失去已得到的成就。当时,刘璋邀刘备入川,其实是抛砖引玉。天公作美,天时与人和,仅差地利一步。刘璋拱手送给刘备一个天府之国,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刘备来说真是天赐之福。也难怪诸葛亮要力谏刘备放弃一贯的仁义作风。之后,诸葛亮在已顾不得孙权和曹操对荆州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毅然亲自率领军队入川。刘备和诸葛亮正是抓住了这个好机会,抢先于孙权和曹操一步占据益州,为成就大业夺得了立足之地。
办公室里也是一样,晋升的机会是有限的,众人面临这种狼多肉少的局面时,相信没有一个人会示弱。大家各凭本事,这是公平的,但不公平的是在能力的背后总会有一些“阴暗”的因素决定谁能得到这个机会。很明显,就是计谋在背后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竞争某一个职位的人,通过几轮的筛选后,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剩下的往往是几个能力相当的人,就连上级也很难决定由谁来获得这个晋升的机会。这时,就要看工作之外的能力了,看谁出击得更快更有效了,所谓的先下手为强就会在此刻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也应认识到,对对手要有充分的了解。运用这个计策,往往是对手比较强大或者某些方面比较占优势,如果对对手的意图一点都不了解而去硬拼,只会吃亏。作为办公室里的一员,没有先人一步、快人一招的想法,就会被别人压制得没有可伸展之地。如果人人皆知这个制胜法宝,那么成功的提升对人们来说已不是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