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抽象的总结可以用更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比如说在做外经贸部的官方网站时,我们认为既然是一个官方网站,那就必然要把所有与外经贸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放到网上去,但是当时很多人都反对。因为这与EDI发生了冲突——EDI中除了可以办一些手续之外,政策和法规的公布是一个核心内容。而且EDI是外经贸部一手控制的,而官方网站是向互联网开放的,所以当时就这个问题争吵得很厉害。双方的意见不同,更重要的是文化不同。”一位阿里巴巴的创业元老这样描述道。
正是这种冲突和试图解决这种冲突的努力,造成了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做完外经贸部的官方网站以后,转向做外经贸部的另外一个项目: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当时马云的这支团队负责将其从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分离出来,运作这个中心下属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后来还成为刚刚进入中国的雅虎广告总代理。
无论是从构架还是从实际的运作来看,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都算是中国电子商务开展得比较成功的一个项目。它有官方运作的强大优势:当时外经贸部是政府部门中与世界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部门,它的想法是把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办成继现实世界中广交会之后,在网上办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交易市场。前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就多次在不同场合中称赞这个市场是一个永不落幕的广交会。而从推广体系来说,外经贸部在全国的所有代表处都是这个市场的天然推广者。
有了部长的广告和地方部门的强力推广,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成功十分迅速。马云回忆说:“市场一经建立以后,营业额马上就有很快的上升,生存不成问题。”
而对未来的阿里巴巴来说,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生存,除维持了马云这一支基本团队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网站的初步构架和思想已经成型,并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将阿里巴巴和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两个网站作比较,可以轻松地发现,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中的很多想法和要素都是构成后来阿里巴巴的核心。比如说搜索引擎、商品分类、客户交费等种种阿里巴巴未来的核心手段,都可以在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上找到。可以说,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就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雏形。
但是无疑,作为外经贸部的一个下属公司所办的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从创办开始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它尴尬的生存状况。虽然有政府部门领导的宣传,但它不可能大规模地自我宣传,也不可能在品牌上有很大的投入,存在于政府体制内的现状也决定了它不会也不可能得到风险投资。因此,它不可能像阿里巴巴那样快速前进,在互联网长跑中必然是一个慢腾腾的角色。这不符合马云和他的团队的性格。
所以到1998年年底,马云最终决定要回家了,回家再去开创一个自己的事业。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这第二次的离开,决定了马云团队的完全成型。
在阿里巴巴成名之后,马云对“离开北京”这一主题,有过极其精彩而详细的描述。他说:“我决定离开北京以后,觉得他们是我从杭州带出来的,我有权利也有义务告诉他们我要离开。他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去雅虎这个很有钱并且刚到中国的公司;也可以去新浪,收入会很高;也可以留在外经贸部。但是和我回杭州的话,每个月只有500元的工资,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会非常辛苦。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有3天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再给我一个答案。可以说这8个人差不多都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想好,很快回来告诉我说,行,我们一起回去。然后我们一起去了到北京工作了18个月一次也没有去过的长城,在长城上发誓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走的时候在外经贸部边上的一家饭馆里吃饭,结果留下来结账的那个人哭得一塌糊涂,搞得边上一个大妈以为他失恋了。”
1998年是互联网的高峰年代,马云在描述中所提及的他团队中的成员可以另寻的出路确实是有诱惑力的。在国富通公司,他们的月收入都在万元上下,而如果他们到新浪或者雅虎,工资到几万元也不是没有可能。至于为什么这8个人都会作出南下这一选择,马云在阿里巴巴早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中的说法也许是最好的诠释。他当时说:“互联网是一片昏暗的江湖,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这时候你可以去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很可能你几年后还得换地方。现在我们用一支团队的力量在这片江湖里拼杀,十几个人在一起还有什么可怕的,拿着大刀片子往前冲就是了。”
从结果来看,两年的北京之行对于马云和他的团队来说,又是一次不成功的案例。但对于未来的阿里巴巴而言,是他们离这个梦想又靠近了一步。直接而言,这一支团队和马云之间建立了超越利益之上的联系——既然几万元的月薪都可以放弃,那还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他们分开?
更为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雏形已经从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实践中得到了最初的运作,并且在运作网上中国大市场的过程中,马云和他的团队发现,他们当时作为对客户的一个增值服务而设立的BBS论坛,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特别活跃,有很多人在上面贴出一些与外贸相关的买和卖的信息,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太在意它,但是后来随着这个BBS论坛点击量的增加,使我们开始注意它了。这里似乎比我们精心制作的网站主网面还受人们的欢迎。我们对其中的原因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一直到我们要离开北京的时候,一伙人想起来我们到北京十几个月了还没去过长城,结果去了长城。马云在长城上突然说,他想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BBS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中国人特别爱随手写点什么,长城上也到处都是这种涂鸦者们留下的痕迹。这几乎就是接下来我们做阿里巴巴从BBS式的公告牌开始的原因。”阿里巴巴的一位创业元老说。
而几乎同样重要的是,北京之行对马云的团队来说,是从一支小地方的创业团队一举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有名有望的一座山头的重要时点。在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几乎结识了所有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后来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在对方心中都留下了印象。这是马云后来可以在杭州这样一个城市创业,并被所有目光关注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马云的早年经历,是在街头大学和正规学校两个地方同时受到的教育,如果说学校教育教会了他知识的话,可能街头教育教给了他关于平等、公平和交朋友的智慧。而后者,是学校教育所极度缺乏的。
“马云喜欢交朋友,他可以完全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你不愿意都不行。”一个熟悉马云的人说。
杨致远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一次马云去美国在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他以后,他就经常会接到马云的电话。于是当雅虎决定进入中国,杨致远必须来一趟中国的时候,他几乎是本能地想到了马云。结果是杨致远在中国转了3天,马云全程陪了他3天。杨致远至今仍欠马云10元钱。当时马云和杨致远打了一个现在马云也想不起来的什么赌,马云赢了,但就是不要杨致远输给他的10元钱。“就让它欠着,挺好。”马云说。
互联网界的另一位名人古永锵至今记得1999年第一次认识马云的情形。当时,古还在CFO的职位上,为觅COO的职位人选,猎头公司帮助搜狐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见面会,其中就有马云。“马云跟我聊完以后,就说:其实我今天来就是想看看,我自己也正在筹备一家公司;我看你本人就挺适合这个职位的。”古回忆道,“他还是看得蛮准的,我还真在这个位置上呆过一阵子。”
团队、创意、人脉,虽然这支从北京很不得意地回到杭州的创业团队,此时好像已经走到了最令人气闷的一步上,但实际上当他们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就像那个阿拉伯青年看到强盗的马队一样,虽然气氛令人窒息,但那个藏宝洞却已经离他们不远了。
湖畔生涯
1999年1月15日,马云和他的团队悄然南下,回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家——杭州。而此时,他们离开的北京,互联网正掀起一波高潮。与马云团队离开北京几乎同时的一件大新闻是在广州创业的丁磊,在这一年中挥师北上,从广州来到了北京。
在后来的网易,丁磊北上决定受到高度评价;而这与在阿里巴巴,马云团队在同一时间的南下受到的高度评价是一样的。丁磊的北上,让他“离钱更近”并最终找到了风险投资,网易从此摆脱了钱的烦恼;而马云团队的南下,同样“离钱更近”并最终成为互联网公司中第一个收支相抵和宣布赢利的公司。
不过就1999年而言,马云在杭州建立基地,使这支团队中的所有人除了这个当时还没有取名的公司之外,找不到一个更适合他们就业的地方——虽然浙江一直是创业的风水宝地,但以互联网为创业平台的公司到1998年还没有几家。这就是马云所说的逃离北京使他们逃离了很多诱惑的原因。而“离钱更近”则是指在浙江这块地方建立基地,使他们与后来的主要客户——中小型企业距离极近,为未来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第一个有营业收入并且赢利的公司打下了基础。众所周知,浙江是民营中小企业扎堆程度最高的一个省份。
马云决心回到杭州的时候,并没有想明白这支团队未来要做什么。虽然在中国黄页和外经贸部的两段经历,决定了马云未来必然会做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用于商业的网站形式的公司,但以BBS的形式来实现把商人聚集起来寻找生意机会,是他们回到杭州以后才讨论出来并付诸实施的。
所以,这伙人的创业起步听起来是十分悲壮的:他们聚集在一起,却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很好的工作环境,创业地点是在马云的家——杭州刚刚开发的城西居住区的一个公寓;创业的资本是50万元钱,这是所有员工把自己的积蓄凑起来的总和。马云说所有人都不能向别人借钱,尤其不能向父母借钱,必须做好创业失败的准备,愿赌要服输。而在这样一个资金面上,创业的条件是每人500元月薪,所有的人都围绕着马云的家租房住,步行距离不超过5分钟——为的是压缩创业成本。因为他们的50万元钱相对于一个网站的投资而言确实不多,要开张一个网站,这50万元钱是所有电脑、服务器、办公家具的来源,同时这笔钱还必须支付其后的工资、伙食、电话费、上网费开支。虽然当时风险投资对互联网的投资正处于热潮上,但正如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的那样,马云把这个网站看得非常之重,不肯轻易出让自己的股份。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想的却是做一家世界级的伟大企业。在互联网热遍世界的时候,这样的口号是激动人心的——一直到很久以后,马云才觉出就外人来看这个创业时提出的口号有多么不着边际:几年之后阿里巴巴已经有了几亿元的营业收入,马云揣着这样的业绩去访问一家日本的公司,对方告诉马云自己公司那年的生意不好,马云就问他们当年的营业收入,答复是120亿美元——一个多少让马云觉得自己很渺小的数字。
但当时马云和他的团队确实把做一家世界级的伟大企业当成一个目标去做。“立志要高远。”马云说,“那样你才能聚集人力、财力和团队。”
虽然从物质上看,此时的马云团队总共只有十来个人、几十万元钱,与他们的目标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但几乎从创业一开始,他们就定下了一些原则,至少在我看来,正是这些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原则,从精神上确保了他们可以走得足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