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下属我们在与上司交往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遵循刺猬法则,和上司保持适当的距离。和上司相处,不能过从甚密。过于亲密,往往弊大于利,其中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上司和我们的地位不同,关系过于亲密,就有一种平等化的趋势,这会扭曲和干扰上下级之间的正常关系。
杨小姐和她的女上司刘女士非常合得来,不光在工作上珠联璧合,就是爱好也惊人的相似。比如她们喜欢用同一品牌的包,喜欢喝咖啡,喜欢看冯小刚的电影……为此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就多一些。
有一次,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穿了一件不同款式却风情万种的春衫。她们在更衣室相遇,嬉笑着称彼此是“妖精”。于是,杨小姐私下里就称刘女士“老妖精”,刘女士也笑着回了一句“小妖精”。
办公室本是多事之地,她们的亲密自然招致了别人的非议。刘女士从此留了心,她想慢慢疏远和杨小姐的距离,可是杨小姐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天,刘女士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待一位客户,杨小姐敲门后进来,以为没有别人就冲着她问:“嗨,老妖精,今天晚上去看电影怎么样,我搞到了两张票。”刘女士的脸色立刻很不自然,只说了一句:“你风风火火的像什么样子?这是在办公室。”杨小姐这才发现,在那张宽大的黑色沙发里,坐着一个穿黑风衣的瘦小的老头。不久,杨小姐被调到市场部做统计,离开了这份自己十分喜欢的人事劳资的工作。
之所以要和上司保持适当的距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司毕竟是上司,他需要一种绝对的权威,需要下属对他的认可、敬畏和服从。这也是一个上司的价值和尊严所在。有些人认为只要和上司像朋友一样相处就会安然无恙,实质上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那么,下属在与上司交往时该保持怎样的距离呢?
1.不要过多地与上司周旋
一个人过多地在上司那儿周旋,可能会得到一个“上司宠儿”的名声。这样一个名声,会使同事们容易认可他的愿望,但也会使同事们讨厌他,不相信他,甚至还有一些人想尽方法拆他的台。任何一个只是依靠上司而在组织中取得地位的人,他的基础一般是不稳固的,很容易被冲垮。
妥当的、危险性最小的方法是走中间道路,既不要引人注目也不要默默无闻。让上司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但不要让他觉得我们无处不在。如英格兰的查理二世在评论其助手时说:“本德尼·戈多尔芬从不挡道,也从不会找不到。”
2. 不要窥视上司的隐私
我们要和上司保持工作上的沟通,信息上的沟通,感情上的一定沟通,但注意千万不要窥视上司的家庭秘密、个人隐私。我们可以去了解上司在工作中的性格、作风和习惯,但对上司个人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和特色则不必过多了解。
和上司保持一定的距离,还应注意了解上司的主要意图和主张,但不要事无巨细,了解他每一个行动步骤和方法措施的意图是什么。这样做会使他感到,我们的眼睛太亮了,什么事都瞒不了我们。这样他工作起来就会觉得很不方便。
对上司而言,我们是下属,他当然有许多事情要向你保密,有一部分事情我们只应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千万不要使自己成为上司的“显微镜”和“跟屁虫”。
3.和上司交往要注意时机
和上司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注意时间、场合、地点。有时在私下可谈得多一些,但在公开场合、在工作关系中,就应有所避讳,有所收敛。
应与同事保持适当距离
同事交往,是最常见的人际交往之一。一起共事,有着极近的空间距离,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相处是否和谐,心理距离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和你在办公室面对面、肩并肩,同劳动、同吃喝、同娱乐,但不要以为这样可以毫无顾忌。正如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总是松弛的一样,在与同事交往时,你可能只注意到了你们亲密的关系在不断成长,每天在一起无话不谈。对外人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之间没有秘密可言。”但是,你最好记住刺猬法则带给我们的教训,毫无间隙的距离,往往会对你造成伤害。
小陈刚进入一家合资企业做出纳的时候,公司里的人都暗暗为这个小姑娘担心。因为会计部的主管林会计是个人见人烦的角色,还特别凶,没有人能在她手下工作超过半年的。
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林会计对小陈特别好,而且还在老板面前表扬她。大家都挺纳闷,平时和小陈关系很好的小王,好奇地问小陈有什么妙计。
小陈和小王平时形影不离,无话不谈,所以,小陈觉得自己也没必要对好朋友隐瞒什么,就一五一十地说了。原来,那位林会计是她的姑妈。小陈再三嘱咐小王不准说出去,小王又赌咒又发誓地说一定保守秘密。
可是对于这么石破天惊的秘密,小王并没有管住自己的嘴。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了,自然也就传到了外方老板的耳朵里。外方老板最忌讳公司内结党营私,制造小团体。为防患于未然,公司毫不犹豫地将林会计和小陈都解雇了。
人在职场里打拼,要特别注意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太疏远,对工作不利;如果关系太亲密,则有可能因为一句话没说好,让自己的软肋被别人揪住,别人会反过来制约自己。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而亏。”任何事物在走到极致之后往往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有很多潜藏的祸水不就出自亲密无间中的口无遮拦吗?
刺猬法则告诫我们,要想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就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否则,我们就会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关系种下了不利的种子。
真情百叶窗: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刺猬法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像刺猬一样,存在着一个安全距离。这个距离像极了包围在我们周围的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泡泡”。置身其中,我们的感觉是安全而舒适的,而一旦有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距离,想亲密地与我们共享一个“泡泡”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焦躁不快,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所以,人际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既相互关心,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才是最明智的。
距离不仅是一个物理现象,更是一种人际学问。它是心理的,社会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非常深远的问题。生活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与别人相处的距离问题。刻意保持距离,隔得远远的,会被人认为太冷漠;太接近,也许又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这其中的学问,真是既复杂又微妙。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大部分人很快就默默地走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可以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他人触犯了,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相处最近的人,也常常会和我们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住彼此的距离和分寸感。
有这样一则寓言:
村里住着一个农夫,他的名字叫“自己”。自己有个邻居,名字叫“别人”。这两个邻居一直关系紧张。
自己有事的时候,总喜欢去找别人。别人不好意思拒绝,只得帮他。久而久之,别人心里的怨气就表现出来了。当自己求助的时候,别人不是推脱就是应付,甚至给自己帮倒忙。
与此相反,别人对自己不想让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热心,简直达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自己想种什么庄稼,想讨什么样的老婆,想盖多大面积的房子,别人都喜欢指手画脚。不仅如此,别人还喜欢在村子里发布对自己的看法。自己有针尖大的小事,都会让别人搞得满城风雨。
开始自己还能忍受,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忍无可忍了。他决定去法院起诉,让法官给他们断这场官司。自己指控别人干涉他的私事,别人指控自己给他增添麻烦。二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听了原、被告双方的详细陈述后,法官做了如下判决:从此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绝对不能要求别人;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该关心的一定要关心,不该关心的绝对不要关心,更不能横加干涉。后来,自己和别人相安无事了。
懂得最合适的距离的人,才能把握住完美的感情生活。要想使人与人之间交往顺利,就要懂得和他人相处的分寸。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曾说:“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距离太近,瑕疵毕现;距离适度,扑朔迷离,让想象力去翱翔,为情感和思维留下足够的空间。过疏则怨,过密则贱,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才是具有魅力的领导艺术境界。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给对方一些自由的余地,让“距离产生美”。
你是个合群的人吗
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秋天,如果你和你的朋友第一次去参观美术馆,进门后有左、中、右3个方向,你会从哪里开始参观呢?
A. 进门后向右参观。
B. 进门后直行。
C. 进门后向左参观。
结果分析:
选A: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你不想引人注目,但能在被划定的范围内自得其乐。你能妥善处理个人的不平与不满。不违反大众认可的意见,能自然地融入其中。总之,你容易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要注意调整你的态度。
选B:从正中央开始参观的人,往往是能够直截了当表达自己欲望的人。不过,你的行事似乎缺乏计划性,往往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信条,对事情的过程并不在乎。总之,你是个乐天知命者,对细枝末节毫不留意,总是少一根筋。
选C:你是极不合群的那种人。说好听点是“有个性”,但实际上并不尽然。你充满反抗情绪。正因为如此,你与人交往时比常人更为敏感,有时往往是懦弱的。概括地说,你的本质是讨厌与他人为伍,不喜欢跟别人在一起。但是,你仍成不了能够开辟自己新天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