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学。城里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不像农村的老人,还可以田间地头忙忙,城里老人手中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不知如何消磨。于是就出现了小的送老的上学的情景。这学校就是老年大学。在那里,老人既可学到绘画、书法、电脑、演奏等技艺,又能结识到新的老年朋友,很快他们就能聊到一块,玩到一块,乐到一块。
常报喜。家中小辈只要在工作上、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生活上有了好伴侣、结婚、生子,都要先向老人报喜。儿孙再多,也个个都是老人牵肠挂肚的心头肉。有了好事、喜事与老人共享,能让老人放心、称心、安心。
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兄妹友善,如皋老人长寿的秘诀就深藏在这浓浓的亲情之中。
如皋养生小知识
家和万“寿”兴
长寿者晚年的快乐生活,最为突出的就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在全国其他地方,五世同堂的现象并不多见,但在如皋却稀松平常。清嘉庆至民国的4部《如皋县志》中,记载因家庭和睦而长寿的老人就有187例。据统计现今存活的200多位如皋百岁寿星中,有94%的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玩点艺文,颐养心神
与如皋的百岁老人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他们当中有不少的老“玩”童。书法、绘画、音乐、花草、风筝、手工……都会成为老人的“玩伴”。有了这些“雅玩”为什么就能让人延年益寿呢?这是值得人探寻的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其“本神篇”中又言:“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由此可见,人的“魂魄”所系是为“精神”也。一个人没了精神,则魂魄无所依,要想长寿自然难上加难了。
现代养生学认为:调养心神,能强健脑,有益于精神健康,更有益于调养整个形体。
有研究表明,老人们从事书法、绘画、音乐等高雅活动既可以排解愁绪,寄托情怀,又能够舒畅气机,颐养精神。因为读书、书法、绘画之时,均需聚精会神,做到呼吸平和自然,达到精、气、神协调一致,十分契合凝神静心的养生之道。
如皋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往今来,文人名士荟萃。例如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是如皋人,一生以兴学育才为己任,花甲之年主持太学;明末戏曲家李渔是如皋人,古稀之年著《辞曲》《演习》,开中国戏剧理论之先河,不仅如此,他还是园林建筑、服装设计、书画、美食的方家;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辟疆,享年八十有三,一生无意仕途功名,专以诗文结交天下名士。
如今,这片闪烁着文学艺术之光的沃土,也颐养着无数的寿星。一生粗茶淡饭、默默无闻的百岁老人刘镜寰,没想到年过百岁还能“火”上一把。
在2002年如皋首届长寿节的“万岁宴”上,鹤发童颜、美髯飘飘的刘镜寰老人,挥毫泼墨,满怀深情地写下“共产党好”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时间,如皋百岁老人在“万岁宴”上书写“共产党好”的新闻传遍五湖四海,刘镜寰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刘镜寰老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是个喝过不少墨水的文化人。从私塾到小学,再到初师、大学一路读来。毕业后,刘镜寰又来到上海,师从刘海粟大师学习美术,由此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也培养出一生对书画的爱好。此后,无论是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反右”“文革”的红色风暴之中,直至改革开放之后的风和日丽,书画,始终是老人最坚强的精神依托。苦闷了,一碗黄酒一幅字;快乐了,一杯清茶一幅画。日子就这样一步步奔向了百岁。
1913年出生于如皋的篆刻家梁明晖,童年时就读于如皋师范附属小学,自幼爱好文艺,尤喜书画篆刻。小学毕业以后因家贫而辍学,16岁时进入如城世界书屋当学徒,这给了他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的机会。一部《求是於古斋印谱》让他爱不释手,从此与篆刻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8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梁老精心设计,篆刻了百方“寿”形印章,组成了《百寿图》,作为献礼。此图一经问世,遂成艺苑一绝,先后在全国各地展出与陈列。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年81岁的梁老又构思篆刻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组八方印章荣获2002年“东方红”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前面说到的百岁老人马汝康,除了爱看小人书外,还好一口京剧,不仅爱看爱听,还能拉会唱。闲来无事,老人喜欢搬张木凳,坐在长满花花草草的庭院里,拉上一曲,悠长委婉胡琴声中,夕阳的余晖洒满小小的院落,也照着老人那张写满岁月沧桑的脸。兴之所至,老人会邀上三五好友到京剧茶社品茗闲聊,操一把京胡唱一段西皮二黄。
不仅如皋,在全国各地,会门手艺、有点爱好的老人,很少是不长寿的。
在如皋,老人算得上是最年长的京剧票友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曾经为马汝康老人录制了他拉胡琴为票友伴奏的镜头,一曲《渭河水》选段,老人拉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无数个寻常而简单的日子,就在那悠悠胡琴声中静静地流淌。
如皋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如繁星点点,百岁老人陈邦英就做得一手好女红,尤其是她制作的香袋,造型精致,远近闻名,人们都想拥有一个百岁老人做的香袋沾沾福气。陈邦英,幼时家境贫寒。她14岁时在扬州拜师学艺,练就了一手做香袋、扎花灯的好手艺,她晚上辛勤劳作,白天上街叫卖,绵延一个世纪。
1997年陈邦英100岁,寿登期颐,又适逢香港回归祖国,百岁老人何等开心。为此她起早带晚,赶制了100个香袋邮寄给香港小朋友。1999年澳门回归,她102岁,又赶制102只香袋寄往澳门,遥祝小朋友们快乐健康、长命百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都来信对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此老太太越做越有劲,也越活越有劲。她总说,在旧社会做香袋、扎花灯完全是为了糊口。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不需要这几个小钱,做几个香袋让孩子们乐乐,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玩点艺文,让精神有所托养,精神头足了,长寿也就水到渠成。这是如皋老人养寿颐年的又一法宝。
心脑勤用,延龄增寿
俗话说:“水停百日要生毒,人闲百日要生病。”生命在于运动,这个“动”字,不仅是说身体要动,心脑也要多动。身勤体勤,更要脑勤。勤用脑,防衰老。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对人体有生理协调、心理协调和智能开放三大功能。所以,大脑是长寿的调节器,生命还在于大脑运动。勤用脑,多思考,还有利于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因而能长寿延年。
如皋出了不少“智能型”寿星。这里说说韩家两位“兄弟寿星”。老大韩德培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土生土长的如皋人,也是位典型的“以智养寿”的老人,享年99岁。辞世之前,他还在念叨:“还有几个博士生的论文没有答辩”“法学院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年近百岁高龄的他,依然勤学善思,一直坚持带博士生,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思想到老的典范。
当人们问及他的长寿秘诀时,他总不忘推介家乡如皋,以及和他一样长寿的姐姐韩秀芳、弟弟韩德馨。他不无幽默地说,他们兄妹三人之所以长寿,除了因为出生于长寿之乡如皋,“根正苗红”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脑勤、心勤、身勤,身心俱修。韩老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必做三件事:练气功、室内踱步、看书读报。他说前两者是养身,后者则是养心。
老二韩德馨出生于1918年。他也是一位在如皋众寿星中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
说其“重”,一是因为他在我国采矿界和地质界德高望重;二是他位居中国科坛之巅——中国工程科学院资深院士;三是曾荣获我国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试想,一个人要想攀登到事业和荣誉这样的高度,得花费多少心智啊!结果是,他老人家结结实实、开开心心、风风光光地活到92岁才辞世。
水越流越活,脑越用越灵。撇开上述的两位“用脑大V”不说,如皋的百岁寿星里,更多的是那些心算快过超市里的收银机,对100多位子孙姓甚名谁、排行生辰了然于心的普通寿星。他们的鲜活都在说明一个道理——用脑养心能长寿。
大脑也需要勤做操
中医认为,动脑延年,脑为神之本,神强必长寿。读书或者思考,都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兴奋脑神经的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天天在给脑子做体操。勤于读书和思考的人,大脑血管始终处于舒张状态,便于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和统一。
如皋养生小知识
老病最怕“精、气、神”
如皋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病秧子熬出了大寿命。”这是说那些身体患有疾病的老人通过医治和保养也能够像平常人一样高寿。
如皋长寿研究所对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发现,85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近四成属于带病延年。在长寿之乡走访,慢慢体会到那些长寿老人在带病延年的过程中所传递出的养生哲理。凡是能够带病延年的老人,都是精通生活养生的智者。他们除了在饮食、生活起居、锻炼等方面形成的良好习惯外,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自己的“精、气、神”始终强旺,是他们战胜疾病的法宝。
如皋长寿老人施秀英今年95岁。37年前,她身患晚期肺癌,在上海动手术时,被切去一部分肺叶,拿掉两根肋骨。医生预言她顶多活不过3年。在上海住院期间,女儿经常挽着她到黄浦江边散步。当她看到有许多中老年人都在那里跑步、打拳、做操,个个都活得精神抖擞时,心里一下有了触动:自己就是死,也不能死得窝窝囊囊的。
从上海回来后,施秀英便依样画葫芦地开始了长跑运动。每天清晨,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她总是雷打不动4点准时起床,绕着护城河畔跑步15公里。长跑结束后,她再完成自己规定的锻炼目标:连做15个俯卧撑;在双杠上做10次人体倒立;再在单杠上做20个引体向上。长期不懈的体育锻炼,让施秀英的体质增强、精神对渴望长寿的人来说,疾病是最可怕的恶魔。要想长寿,最好是无病无痛,最次也要带病延年。如皋老人在这方面是有法宝的,那就是让自己的“精、气、神”始终强旺。
健旺,死神终于望而却步。身体强健后,老太太多次报名参加亚洲及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结果轻松夺得两枚金牌、六枚银牌和两枚铜牌。施秀英成了国际国内老年人运动会的体育名将。面对众多媒体采访,施秀英说:“我不过是个路边修鞋的,不懂什么养生大道理,只知道疾病是弹簧,你强它就弱。”
无独有偶,90岁高龄的郭英老人,患糖尿病40多年,现在除了每天注射胰岛素外,身体如常人,精神抖擞,能说会道。闲来无事,唱上一段京剧,与邻居聊天说笑,生活得有滋有味。郭英的母亲也是村里出了名的病秧子,身体骨瘦如柴,大病没有,小病不断,但她也活到了92岁。熟悉这母女俩的人都说她们是乐天派,很少看到她们有愁眉苦脸的时候。带病长寿的老人,往往活的就是个“精、气、神”。
当然,“精、气、神”看不见,摸不着。要想让它与疾病作斗争,那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当一个人有了疾病,尤其是碰到那种要命的疾病,说谁心里要没个小想法是不可能的。如何才能真正将自身的“精、气、神”调动起来与疾病作斗争,如皋的老人们有几点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是不怕。人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面对来势汹汹的疾病首先不要在第一时间被它吓倒。“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活七十古来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人活一天就赚三顿饭两个觉,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诸如此类的名言、俗语往往能让人放下许多心理负担。心里负面的东西少了,正能量也就抬头了。“精、气、神”自然也就涨起来了。
二是慎重。精神上的不怕,不等于对疾病放之任之,坐视不管,而是该治疗的治疗,该调养的调养,该锻炼的锻炼,该吃吃,该睡睡,该乐乐。把该做的事都做了,该下的功夫都下足了,剩下的事就由老天安排吧。其结果往往都会好于预期,这已经为许多带病延寿的老人所证实。
三是坚持。如皋的老人都熟悉这样一句话: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病情的好转和身体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总会有反复,所以才有“病去如抽丝”的说法。不能因为一时看不到效果就气馁、就停歇。我们只有拿出剥茧抽丝的细心、耐心和韧劲,来与疾病作斗争,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何谓“精、气、神”?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是生理功能,而“神”就是精神,它是五脏六腑气血盛衰的外部征象,是整个身体的主宰,统率五脏六腑。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弱则病,守神则健。《黄帝内经》也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因为神与五脏关系密切,所以历代医家在谈到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时,都非常重视神安。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根本;相反,精亏、气虚、神弱,就会带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