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一天到晚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认为孩子学得越多,就会比别的孩子越优秀。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也是很多家长没有看清楚的一点。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对孩子知识的灌输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要加以借鉴。
语言能力,让孩子成为沟通高手
从接受语言到学会使用语言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积累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孩子的语言一下子冒了出来,家长必须作好引导和培养。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语言与思维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其原因一方面与孩子本身的潜质有关系,例如,有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快,而一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得比较滞后。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因素影响有关。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如果我们不经常和孩子聊天玩耍,孩子就没有语言的刺激,那么他的语言能力就无法得到发展。如果父母经常用语法不正确或句型不完整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那么孩子就很难模仿到标准的合乎规范的语言。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超出了适度的情况,让孩子不用语言表达就能得到满足时,那么孩子学习语言的动力就会消失。当孩子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情况时,如果孩子没有功能上的问题,家长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孩子语言能力不强的问题:
1.与孩子多多交谈
经过研究发现,在语言比较丰富的家庭里,孩子要比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说话早一点,并且说话的质量也比较高。这是因为孩子最初是通过模仿家人,特别是模仿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父母来学会语言的。当妈妈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可以先告诉孩子手里拿的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要怎么来玩等等。当妈妈带孩子上街时,要常常给他说说街上过往的行人,穿梭的车辆,以及景物等。回到家要问问孩子外出有什么见闻,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当妈妈与孩子交流时,可以尝试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型,主语、谓语、宾语都齐全的句子,也可以用一两个形容词或副词来修饰。
2.将孩子的句子进行扩充
父母和孩子交流时,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地重复孩子的话,虽然重复孩子的话很有意思,并能够在初期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父母的这种做法就会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此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去在各种情境中去扩展孩子的句子。例如,当孩子想拿到柜子上的布娃娃时,会说:”妈妈,娃娃。“这时,妈妈就可以说:”哦,孩子想要拿到那个漂亮的布娃娃,是吗?“父母通过这样的扩展句子方式与孩子交流,他们就会渐渐地学会怎样通过更好的语言来表达需要。
3.耐心等待孩子的发展
当父母意识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时,记住不要去催促孩子,强迫他们去模仿父母的话,而是应该给孩子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按自己的步骤去学会比较复杂的句子。
4.重视亲子阅读
父母常常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给孩子讲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故事,这样可以将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妈妈可以先做做功课,将故事的情节充分了解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故事描绘出来给孩子听。让孩子听故事是他们积累语言素材的最好途径。
5.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要给予鼓励,父母可以通过微笑、抚摸等方式去鼓励孩子继续说话,让孩子知道父母十分喜欢他这样做。当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妈妈要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回应,让孩子能够体验说话的乐趣。例如,当孩子会说”妈“时,妈妈就要立刻对孩子说:”孩子真棒!孩子已经会叫妈妈了,妈妈。“这样做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让他们获得作更多尝试的兴趣。
6.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会导致孩子的智力水平发育迟缓。但事实上,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说明智力水平不高。当孩子在身体、动作、听力等其他方面均发展正常的话,父母就不用为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强而担忧。
父母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为孩子语言能力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一直焦急地盯着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说他说话说得不是很好时,孩子有了压力,他说话的自信心降低。相反,在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地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要使用比较简单明了、容易被孩子理解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例如,当孩子想要玩汽车玩具时,父母指着小汽车说:”孩子是想要汽车吗?“孩子说”车--车“时,父母也要抓住机会重复强调说:”对,孩子想要汽车。“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引导能够诱导孩子去模仿语言,那么在模仿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发展起来了。
7.进行足够的语言刺激
父母要从孩子出世起抓住一切可以和孩子谈话的机会去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拉臭臭了,哦,好臭呀!“”孩子在洗澡,闻闻这个多香啊!这是香皂。“母亲的这些唠叨表面上看似是没有意义,孩子也对妈妈的话没有什么感觉,但从孩子热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是渴望与妈妈进行这样的交流的。孩子贮藏在大脑中的语言经过积累,无形中越来越多,在某一时刻,语言就会爆发出来,让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之前的努力并不是徒劳。
8.对孩子作出积极的回应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反应,或者时刻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父母要认认真真地听,听听孩子到底说了什么,并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给出合乎孩子心思的回应。通过扩展孩子的句子,帮助孩子学会更多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例如,当孩子看见一只小狗时,就会开心地叫起来:”小狗,尾巴。“妈妈这时可以进行扩展句子:”是啊,那是一只小狗,看它在摇着可爱的尾巴。孩子看它多高兴呀,它一定非常喜欢你。来,我们走近一点看看小狗吧。汪,汪,汪,小狗叫了,在跟孩子打招呼呢……“9.经常和孩子谈论周围的事物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只要孩子看到的、能够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妈妈都可以随着孩子的注意,跟他说说所见到的、听到的一切。如,可以和孩子说他喜欢的小动物,说说邻居家的小弟弟,马路上来往的汽车与人流,如梦般的斜阳,五颜六色的植物……这些都能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为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供很好的素材。
10.利用儿歌与故事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
儿歌与故事都是孩子喜欢的,是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较好的素材。一般情况下,节奏简单、韵律感较强的能够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及十分有趣的小故事都能吸引孩子。即使在几个月大,还不能完全听懂儿歌与故事的内容时,妈妈给孩子听这些动听的儿歌,讲讲有趣的小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刺激,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只要妈妈有时间,就要抓住机会常常给孩子说这些儿歌和故事,最好妈妈用比较夸张的动作来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
11.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
当孩子说错话时,父母不要去讥笑或责备他,也不要随意地打断孩子的话。不管孩子说得好与不好,都要为孩子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代替孩子的语言。父母要及时采取一些策略去纠正他们发音和用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正其错误时,不去模仿孩子的发音,也不去批判孩子的错误,只要将正确的发音让孩子再听一遍就可以了。例如,孩子把”哥哥“说成了”丢丢“。此时,妈妈没必要去纠正孩子说不是”丢丢“,而是”哥哥“,对孩子只要说:”对,那是小哥哥。“就可以了。
动手能力,让你的孩子心灵手巧
孩子经常动手动脑,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从事一些活动,这能促进他们身体、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发展。
喜欢拆东西,是许多孩子的共同特点。一个小男孩正在将一辆玩具汽车一点一点拆散。他先用手锥拆下一个轱辘,下一个却拆不掉了。想了一会儿,他把拆下来的那个又安上了,两个轱辘相互作用着使劲,很快两个轱辘都被拆掉了。孩子的父亲见状大喜,儿子懂了工具的原理。一般情况下,好好的玩具全给拆了,孩子得到的很可能是一顿痛斥,但这孩子得到的却是一通夸奖。孩子下意识的举动被父亲看到后,进一步向他讲了杠杆的原理和工具的作用,这时孩子听得别提多认真了。这位父亲早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当孩子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你对他讲什么他的吸收能力都特别强,因为那时他的心是向你敞开的。你再夸夸他,他的那份得意还可以将创造力继续迁移,举一反三。
”颉浩小时候破坏的东西可真不少。“这是颉浩奶奶给孙子的又一评价。但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这个10岁刚刚出头的小男孩,就承担了家里各种电器的安装工作。
手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第二,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第三,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的材料。
不少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9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的笑话;10岁孩子要妈妈喂饭。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
孩子很小就有”自己动手“的愿望,从蹒跚学步开始,尽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让大人牵拽。到两岁时,孩子就常执拗地说”我自己做“,不愿别人干预。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便成为孩子的一大心理需求。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经常是不知疲倦地在动手操作和探索。
如果家长过分”关心“和”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由于缺少锻炼机会而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等,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我给家长朋友提出三条建议:
(1)大胆放手锻炼。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的教育态度很重要。家长不要对孩子百般呵护、束缚太多,而要放手让孩子主动活动、锻炼成长。孩子在动手制作东西或玩操作性游戏时,往往会把家里弄得很乱,所以家长就容易限制孩子开展这类活动,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限制孩子,但是可以给他们提要求。如孩子玩剪纸时,要求他们玩完以后,把纸屑清扫干净;玩拼插玩具时,要求他们玩完将玩具材料装好,放回原处码放整齐。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自己动手干活时,有时会”闯祸“--毁坏东西,所以家长往往采取高压控制的做法,不让孩子随便动手。当然,孩子缺乏经验,确实容易闯祸。但如果对他们采取高压控制,这也不准动,那也不准动,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动手干活不慎损坏了东西,但换回来的却是更加宝贵的东西--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当然,凡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要排除隐患,如电插座要安在孩子够(找)不到的地方,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器具和贵重易损的物品要收藏起来等,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地动手探索。
(2)为孩子创造条件。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要为孩子创设能促使他们动手的环境和条件。比如,让孩子穿带纽扣的衣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家长给孩子买了衣服后首先要检查衣服扣子和扣眼的大小是否匹配。如果不合适就应更换、加工,否则扣起来难度太大,孩子就不愿动手去扣了。为了培养孩子扣纽扣的动手能力,家长还可以专为孩子制作一个扣扣子的操作板,供他们动手玩操作性游戏。
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很有好处。如帮妈妈剥豆、叠小件衣服、整理书报等。
(3)积极支持鼓励。家长要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做有一定难度的事。孩子常常要干那些他们不会干或干不了的事,比如看妈妈拖地板,他也要拖。其实,这也是孩子的一种心理特点。因为,不会干和干不了的事对他们说来,是很新奇并有较大吸引力的。遇到孩子执意要干他干不了的事时,家长不要一味训斥,而应帮助孩子,和他们一道去做,或家长做时让孩子来”帮忙“,干完事后最好称赞孩子”真能干“。
观察能力,给孩子一双敏锐的眼睛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孩子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其实不然。观察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观察能力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在画家的眼里却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却一眼能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
1.明确观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