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禄字书》一卷颜元孙著。《小学汇函》据石刻本。
此书根据义理,辨正体画,由元孙侄真卿书写。
2.《分毫字样》失名附《玉篇》后。专辨体近义异的文字。
3.《五经文字》三卷张参著。《小学汇函》据唐石刻本,用马氏本补。
此书根据《说文》、《字林》、《石经》而著;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
4.《九经字样》一卷唐玄度著。《小学汇函》据石刻本,用马氏本补。
唐氏以五经文字,传写岁久,或失旧规,因改正五经文字又加扩充,而成此书,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
以上诸书,都是唐人著作;唐以后的关于此类的书,据著者所见过的,有下列七种;
5.《佩觽》三卷郭忠恕著。《泽存堂丛书》本;又《铁华馆丛书》本。
此书上卷论形声讹变的原因,分为三科:(一)造字;(二)四声;(三)传写。中下两卷,将字画疑似的,以四声分十段:(一)平声自相对;例如“杨”为杨柳,“扬”为扬举。(以下大致如此,不必多举。)(二)平声上声相对;(三)平声去声相对;(四)平声入声相对;(五)上声自相对;(六)上声去声相对;(七)上声入声相对;(八)去声自相对;(九)去声入声相对;(十)入声自相对。——末附篇韵音义异的十五字。又附辨证舛误的一百十九字。是他人所加的。但郭氏原书中,亦有俗字,当分别观之。
6.《字鉴》五卷李文仲著。《泽存堂丛书》本,又《铁华馆丛书》本。
此书系更正其叔李伯英所著《类音》而成;依二百六十部韵目分列,如辨“霸”不从西,“臥”不从卜,“豊”“豐”的区别,“锺”的不同等,亦尚可观。
7.《复古编》三卷张有著。淮南书局翻刻本。
此书根据《说文解字》,辨别俗体的错误;用四声分隶诸字,正体用篆书,别体俗体,附载注中。如:“‘玒’玉也,从玉工;别作‘珙’,非。”后辨六篇:(一)联绵;(二)形声相类;(三)形相类;(四)声相类;(五)笔迹小异;(六)上正下讹。——此书虽剖析至精,但所据《说文》,是徐氏校定本,凡新附的字,都认为正字,错误甚多,读此书的,须用他书参考。
8.《续复古编》四卷曹本著。归安姚景元钞刊。
此书系扩充张有书而著,收四千余字。于张氏的条例外,加两例:(一)字同音异;(二)音同字异——此书收字虽较张氏多,但条例未必精密于张氏,如音同字异一类,所收都是重文,字并不异的。
9.《六书正讹》五卷周伯琦著。明翻刻本。
此书以礼部韵略,分隶诸字;以小篆为主,先注制字的意义,而以隶作某,俗作某辨别于下;亦有牵强的地方,论者以为不如张有的《复古编》。
10.《说文证异》五卷张式曾著。稿本,有吴大澂序。
此书系推广周氏书而作。书例有二:(一)异义正误;(二)异体并用。
11.《字学举隅》二卷赵曾望著。民国三年景印手写本。
此书分八例:(一)洗谬;(二)舍新;(三)补偏;(四)劈溷;(五)观通;(六)审变;(七)明微;(八)谈屑。——无甚精义。
12.《篆诀》不分卷甘受相著。清嘉庆刊本。此书没有什么价值。
以上各书,于文字学上没有重要的价值;即正俗的辨别,亦未能尽合。如能整理一遍,删去错误和重复,合成一书,对于学者很有益的。
(第三章)古籀与小篆
许叔重《说文解字》自叙说:“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今覆毛初印本,与孙鲍二本,都是一千二百八十;毛刓改本,一千二百七十九。)重文即古文、籀文、或体三种。或体这里不讲;古文、籀文,以今日出土的金文证之,多不符合,因此发生研究的问题。(参看上篇(第六章),这里不赘述。)
1.《说文本经答问》二卷郑知同著。广雅书局刊本。
此书专为驳段玉裁论古籀而作。段氏论古籀说:“小篆因古篆而不变者多有;其有小篆已改古籀,古籀异于小篆者,则以古籀附篆之后,曰:‘古文作某’‘篆文作某’,此全书之通例也。其变例则先古籀后小篆。”又说:“许书法后王,遵汉制,以小篆为质,而兼录古文籀文。所谓: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也。小篆之于古籀,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仍则小篆皆古籀也,故不更出古籀。改则古籀非小篆,故更出之。”——郑氏驳段氏这段话的理由,可举下列数项:(一)《说文》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今欲识许君之书,当先辩“篆”与“合”字。(二)“篆”,《说文》解为“引书”,是引笔而书的意思,意在申明不用汉世隶法作书;不是秦小篆的字体。(三)“合”是相合不背的意思;合籀即是字体不背古籀,意在申明不杂取汉世俗书羼入;不是说“立小篆为主,会合古籀出之”的意思。著者按,张怀瓘《书断》:“史籀十五篇,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许慎《说文》十五卷,九千余字,适与此合;故先民以为慎即取此说其文义。”又吾邱衍《学古篇》说,“苍颉十五篇,即《说文》目录五百四十字”。郑氏的主张,略本于此;不过说“篆”是笔法书写,略不同。——著者以为段氏的主张,精密通达,决不是郑氏足以驳难的。
2.《史籀篇疏证》一卷王国维著。《广仓丛书》本。
3.《史籀篇叙论》一卷仝上。
4.《汉代古文考》一卷仝上。
王氏对于古籀的主张,可参看上篇(第六章)。
(第四章)金文
金文或名钟鼎文,文字皆古籀之余;所以关于金文的著作,大都可作古籀的参考。
1.《钟鼎款识》薛尚功著。有石印通行本。
2.《啸堂集古录》王俅著。商务印书馆景印《续古逸丛书》本。
3.《金石索》石印通行本。
4.《西清古鉴》有石印通行本。
5.《恒轩吉金录》清光绪十一年印本。
6.《匋斋吉金录》有景印本。
7.《愙斋集古录》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8.《殷文存》广仓学窘景印本。
9.《周金文存》广仓学窘景印本。
以上三种景印本,极可贵;但其中不无真伪的混杂,须分别观之。
10.《积古斋钟鼎款识》阮元著,有石印通行本。
11.《古籀拾遗》孙诒让著。清光绪时刊本。
以上诸书,研究文字学者,虽不能尽备,亦当选买两三种。——7、10、11三种最佳。
(第五章)《说文》中古籀
古籀之学,有一个问题足供研究的,即金文之古籀,与《说文》之古籀,不很符合。论者以为钟鼎之古籀,是成周的文字;《说文》的古文,是晚周文字,此说是否确定,尚待研究。《说文》之古籀,与新出土之三体石经,符合的很多。石经中之古文,多收于《汗简》,《汗简》一书,学者多疑为不真;三体石经出土,可以证明《汗简》自有相当的价值。《汗简》系郭忠恕编,所引古文,凡七十一家;此七十一家之书,存于现在的,不及二十分之一;所引石经既不误,其他诸家,当然在可信之列。经郑知同笺正,书更可读。
1.《汗简笺正》八卷郭忠恕编,郑知同笺正。广雅书局刊本。
2.《六书分类》十三卷傅世垚著。清康熙时刊,近有石印通行本。
此书以真书笔画的多寡分部,先列真书;次列小篆;次列古文。古文的搜辑,多而且杂,但查检很便。
3.《同文备考》八卷王应电著。明刊本。
此书不足重。
4.《说文古籀补》十四卷《附录》一卷吴大澂著,清光绪戊戌湖南重刊本佳,石印行者,据初刊本,比重刊本少一千二百余字。
此书选录最审慎,因吴氏藏拓本极多,见识广,辨别自审。
5.《说文古籀疏证》六卷庄述祖著。苏州潘氏刊本。
此书别有条例,且系未成之书,颠倒凌乱,在所不免。
6.《文源》十二卷林义光著。民国九年景印手写本。
此书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说古文,可谓创作,但师心自用的地方很多。
7.《名原》二卷孙诒让著。清光绪刊本。
此书分目有七:(一)原始数名;(二)古章原篆;(三)象形原始;(四)古籀撰异;(五)转注楬橥;(六)奇字发微;(七)说文补缺。
8.《字说》一卷吴大澂著。有石印通行本。
此书虽寥寥数篇,极有精意。
(第六章)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的说明,参看上篇(第六章)。
1.《铁云藏龟》刘鹗著。清光绪景印本。
2.《殷虚书契前编》八卷罗振玉著。罗氏日本景印本极精。
3.《殷虚书契后编》二卷罗振玉著。厉仓学窘景印本极精。
4.《殷虚书契精华》罗振玉著。罗氏日本景印本极精。
5.《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广仓学窘景印本。
以上诸书,专拓印甲骨文字。根据甲骨文字考证研究的,有下列诸书:
6.《殷商贞卜文字考》一卷罗振玉著。玉简斋印本。
此书分四篇:(一)考史;(二)正名;(三)卜法;(四)余说。考史、卜法、余说,与文字学无关,不必列举。正名一篇分四项:(子)知史籀大篆即古文,非别有创改;(丑)知古象形文字,第肖物形,不必拘拘于笔画繁简异同;(寅)可以古金文相发明;(卯)可纠正许书之违失。
7.《殷虚书契考释》罗振玉著。罗氏日本景印手写本。(王国维手写)
此书分八篇:(一)都邑;(二)帝王;(三)人名;(四)地名;(五)文字;(六)卜辞;(七)礼制;(八)卜法。文字一篇分三项:(子)形义声悉可知者,约五百字(重文不计);(丑)形义可知而声不可知者,约五十余字;(寅)声义胥不可知,而见于古金文者,约二十余字。
8.《殷虚书契待问篇》罗振玉著。罗氏日本景印手写本。
此书撮录不可递释的字,得千余,合重文共一千四百余。
9.《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王国维著。王氏景印手写本。
此书亦颇有发明。
10.《殷契类篡》王襄著。王氏景印手写本。
此书最录可识的文字八百七十三,重文二千一百十;凡二千九百八十三为“正编”,难确识的文字凡一千八百五十二为“存疑”,不能收入存疑的字,凡一百四十二为“待参”,合文二百四十三为“附篇”。此书虽少发明,但查检很便。
此外可供参考的,有下列诸书:
11.《臧龟之余》罗振玉著。日本印。
12.《龟甲兽骨文字》二卷日人林泰辅编。商周遗文会印。
13.《簠室殷契征文》二卷王襄著。民国十四年印。
14.《簠室殷契征文考释》王襄著。民国十四年印。
15.《契文举例》二卷孙诒让著。吉石盦丛书本。
16.《铁云臧龟拾遗》叶玉森著。民国十四年印。
17.《说契》叶玉森著。民国十二年印。
18.《研契枝谭》叶玉森著。民国十二年印。
19.《殷契沈》叶玉森著。民国十二年印。
20.《殷虚书契考释小笺》陈邦怀著。民国八年印。
21.《殷虚文字类篇》商承祚著。民国十二年印。
(第七章)隶书
关于隶书的说明,可参看上篇(第八章)。
1.《隶释》二十六卷洪适著。有通行本。
2.《隶续》二十一卷洪适著。有通行本。
汉人隶书,存于今世,碑碣多有之。其摹刻为书的,始于宋欧阳修、赵明诚,但摩挲古物的旨趣多,研究学问的旨趣少。洪氏作《隶释》、《隶续》、《隶纂》、《隶韵》四书,颇有益于学问;现在《隶纂》、《隶韵》二书已佚,仅此二书存在。
此二书每篇依原文字写之,以某字为某字,具疏其下,校刊虽精慎,检查则不便利;究竟宜于考古家,而不宜于学问家。
3.《隶辨》八卷顾蔼吉著。书成于清乾隆,同治间有重刊本。
此书为解经而作。书例采摭汉碑,不备者本之汉隶字原;本《说文》辨其正、变、省、加,以四声分类,易于检查。注碑名于下,便于考证。又依《说文》次第,纂偏旁五百四十字,概括其枢要。又列叙诸碑名目,折中分隶之说,各为之考证。颇便利学者。
4.《金石文字辨异》十二卷刑佺山著。刘氏聚学轩刊本。
此书搜集不限汉代,凡所见唐宋以前金石,和宋元刊本的《隶释》、《隶续》等书,皆为采取,异体极多,足供参考。以韵为类,略同隶辨,而精深则不及。
5.《隶通》二卷钱庆曾著。徐氏积学斋刊本。
此书体例,已见上篇,读者可参看。
6.《汉碑征经》一卷朱百度著。广雅书局刊本。
此书专补顾氏《隶辨》之缺,很多新得。
7.《碑别字》五卷罗振鉴著。食旧堂刊本。
罗氏系罗振玉兄;此书搜辑异体,无所发明。
8.《六朝碑别字》一卷赵之谦著。商务印书馆景印手写本。
此书无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