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的孩子,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孩子1个月时就会随妈妈的生活安排产生初步的时间观念,如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吃奶后过了一段时间要排尿,孩子会哭着要妈妈换尿布;吃饱、睡醒以后又哭着要求大人抱;玩累了入睡……如此反复循环。对时间的认知,孩子主要依靠自身的生物钟来完成。
1.顺应孩子的生物钟。出生后不久,孩子就形成了按时吃奶、睡眠、玩耍等生活规律,妈妈按照孩子的生理需求来安排他吃、喝、拉、撒、睡,不要随意调整他的作息时间,以免打乱生活秩序。否则,孩子不能对时间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2.灌输秩序概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理解诸如“妈妈先跟我打招呼,然后给我喂奶,再给我洗澡”这类的秩序概念,因此,周岁之前是向孩子灌输秩序概念的最佳时间。如果你随意改变计划,秩序被打乱,孩子就会以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进行“抗议”,拒绝合作。为此,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不妨给他讲述做事情的过程,如“现在我们穿鞋,然后去公园”;需要做另一件事时,提前给他提醒:“故事讲完后,就是洗澡时间啦。”让孩子从秩序概念中理解时间概念,一点一点地积累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3.帮助孩子用活动区分时间段。1岁左右,孩子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多了许多活动时间。这时你可以调整他的作息了,如固定白天玩耍、睡午觉的时间,晚上陪他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看画报、讲故事等,作为睡前的信号。让他初步感知用玩耍、睡眠等活动来区分白天与黑夜。
1~2岁
周岁以后,孩子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想法了,对时间的认知有了快速发展,虽然对几点几分的数字化时间仍没有概念,但已经能认识一些特殊活动的时间了,如午餐时间、睡觉时间。他还可能知道一周有7天,如果你说这天不用上班,他可能会说这是周末。
1.指导孩子用动作和语言来建立时间概念。如早上,孩子起床后会要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吃早餐,挥手向上班去的爸爸妈妈说再见;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求睡觉。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不需要你的指点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表明他已经形成“运动定型”,这将使他养成遵守时间、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2.带孩子出游前制定出游的过程,并用语言描述给他听。如:我们到车站乘公交车去公园,然后一同吃午餐,之后一起做游戏……让孩子理解时间的相对概念:现在、之前、之后,等等。
3.使用形象化计时工具,如计时器、闹钟等。先将时间设定好,时间一到就发出声响,孩子会作出反应:“哇,时间到了,我要快一点儿。”也可以选用图像化的挂钟,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数字的钟,用它来提醒孩子:“当短针走到‘老虎’的时候,你就要把饭吃完。”这个时候的孩子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化阶段,将抽象的时间具体为声响与动物,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2~3岁
到两三岁,孩子的时间概念基本形成,言谈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对时间的认知,局限在与事件的联系上,总是借助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指标,将吃饭、睡觉、看电视、做游戏等视为时间概念的指针,特别是生活作息,在他对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孩子眼中,“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游戏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只有到三四岁时,孩子才能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甚至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了。
1.尽量用孩子理解、熟悉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来教他认识时间。如告诉孩子“下午三点钟我们去动物园”,他可能无法理解,但换成“睡完午觉后我们去动物园”,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2.有意识地使用时间词汇。虽然孩子的时间概念发展大都跟不上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速度,但学习使用时间词汇能增进他的时间概念。为此,你可以有意识地在他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你今年两岁,明年就三岁了。”或教他唱一些和时间有关的儿歌,如“雪花飘,冬天到。”等。
3.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指导孩子有条不紊地执行。如早上7点起床、7点半吃早餐、8点自由活动,中午12点吃午饭、午睡1~2个小时、自由活动,下午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
4.督促孩子严格遵守时间。无论画图、玩玩具,还是做游戏,都要按时开始,按时结束,从小养成守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的习惯,避免日后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良好时间习惯的养成
守时
儿子刚上一年级,每天的作业起码1小时才能完成。他一会儿吃饼干,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玩一下足球,结果作业做完了,又错过了睡觉的时间,直接导致第二天赖床不起。我和儿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在我的监督下,他开始时完成的不错,也能够准时做到,但好景不长,慢慢地就又变回老样子了。
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已经上大班了,起床后还磨磨蹭蹭,没有时间观念,他们在一边干着急,孩子却无动于衷、我行我素。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干脆代劳,替孩子完成分内的事情,性子急的父母就强行执行自己的意志,甚至和孩子产生冲突。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容易造成孩子的被动型人格,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一、用生活实例给孩子建立时间概念
孩子年龄小,可能对时间的概念有些模糊,家长应当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孩子建立时间的概念。让一个2岁的孩子告诉您2分钟是多长时间,也许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您把2分钟说成“洗完一个苹果”,就很容易让孩子理解。5岁以前的孩子不太关注一天中早上、中午和晚上这几个时间点的区别,他们的时间概念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衡量,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程序。家长可通过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的办法,来帮孩子建立时间概念。
二、摆出事实并支持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孩子的注意力是极不稳定的,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关注点总是随着自己的兴趣而转移,他们一旦发现了好玩的事物,就会完全沉浸其中而忘却周围环境和本来的任务。了解了这个特点,父母就不必为孩子三心二意而不守时的举动感到不可理解和困扰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需要做些什么呢?孩子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行动并能乐于承受结果,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客观地向孩子摆出选择所可能产生的一切结果,告诉孩子守时是人们的美德,同时相信孩子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并支持孩子的选择。
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由于没有时间观念,他们玩起来没完没了,天快要黑了,可孩子还是不舍得离开。这时,爸爸妈妈也许会认为现在该回家了,时间不早了,可孩子只知道自己觉得很好玩,并不知道回去晚了会有什么不好结局。您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没有时间观念的结果:遭到游乐园工作人员的催促;回家的路上正好赶上了堵车以致错过了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因此,您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没有“时间概念”即不按时回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孩子非常清晰地一个个列举出来,然后让孩子自己来决定继续玩还是回家,这样不仅让孩子养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
三、制定并严格执行生活作息制度。
时间有一定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逝而不复性,对于6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掌握时间概念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5岁之前的孩子对一天之中的三个较大时间单位(早上、中午、晚上)掌握都较差,他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起床刷牙的时间是早晨,看动画片的时间是晚上等,他们的时间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衡量,这就需要为孩子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程序。因此,父母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并辅以相关的奖惩措施,孩子认可后,就应该自觉地执行。
四、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而于孩子身教更重于言传。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所以,身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注重时间观念,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比如和孩子约好什么时候接他回家,什么时候去动物园都要严格履行,如果做不到,就要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原谅,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相反,如果孩子不能履行约定,父母也要毫不留情地让孩子体验不守时而造成的后果。
五、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榜样。
在孩子的世界中,故事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听故事,因此借助故事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一个很自然也很容易奏效的策略。当弦子出现不守时的状况时,可以搬出他最喜欢的人物形象,“Mlckey可不会这样哦,他是一个守时的孩子,他很希望你和他一起做守时的孩子呢!”只要是孩子喜欢这个角色,诸如此类的话都会对孩子产生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没有任何阻力地守时了,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就相应地形成了。
总之,孩子不会像成人那样惜时如金,他们往往是懒散、懈怠、拖拉的,这就需要父母结合孩子的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惜时
有一次,一个青年向著名教育家班杰明请教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他们约好了地点与时间。等到了那一天,青年如约而至,可是,班杰明打开门的那一瞬间,让青年惊讶不已,原来他的房间乱七八糟,一片狼籍。看着青年惊讶的表情,班杰明马上说到:“你看我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说完,不等青年开口,他就关上门,一分钟之后,他再次把门打开,并热情地招呼青年进入了房间,此时青年看到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青年在心里感叹班杰明的速度,可是没等青年把问题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好吧,你可以走了。”青年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还没向您请教呢。”“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一边微笑地说:“你进来已经有一分钟了。”“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噢,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也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向班杰明道谢后,青年人开心地走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分钟的时间很短,也很渺小,但是却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一分钟构成的,如果把握住每一分钟,我们的人生就会活得有意义。
家长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惜时的习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用一些名人“惜时”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孩子的智商、情商都在发育之中,家长应当把握孩子的发育规律,经常用一些健康、向上的事例来鼓励孩子,给孩子带来榜样与精神力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往今来,许多有着杰出成就的优秀人才都有惜时的习惯。
人们问富兰克林:“你怎么能做那么多的事呢?”“您看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呢?5点起床,规划一天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些什么事?”上午8点至11点,下午2点至5点,工作;中午12点至1点,阅读,吃午饭;晚6点至9点,用晚饭、谈话、娱乐、考查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了什么事?”
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朋友的话,“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当年45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的报告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等待他批示。这些行政事务占用了他很多时问,为此他给聂帅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
其次,家长应严格执行学校的时间制度,通过奖惩来使孩子养成惜时的习惯。对积极的孩子给予表扬,给迟到的,拖沓的孩子一些批评,在孩子之间形成对比,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们就会认识到彼此间的差距,从而越来越珍惜时间。
有一次,鲁迅的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