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五常法”的过程中,家长必须首先了解五常法,并以身作则。必须在教导上有共识。如果小孩子做错事,父母必须要有共同处事的原则。其实小孩子不知道自己正在运用“五常法”,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会获得成人赞赏时,他们自然地会继续做,而且可以不断增强信心。当然,若小孩子做错就需要罚。我们必须按小孩子的能力去制定标准,而非按成人的要求,过高过低都不宜。
四、培养孩子自律的技巧
孩子喜欢吃巧克力,有的父母会把它藏起来,尽量不要孩子发现。可是一旦被孩子拿到,可能就会吃个没完了。我们不如换一个方法:把10块巧克力一次给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多吃的坏处,和孩子商量好一天只能吃两块。孩子答应了,就要求他按规定去做。开始时,孩子可能不能遵守,家长不要斥责。要继续鼓励,做对了就表扬。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进步。
延迟满足,即不要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避免孩子的欲望膨胀。比如孩子在商店看见了一个玩具娃娃,很喜欢。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给他。父母不一定当时就答应。不妨也向孩子提出要求,如果孩子每天都能按时起床,过生日的时候就把这个娃娃送给孩子。
类似的做法不仅使孩子懂得了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还让孩子学会了节制。
每到过年或是生日,孩予又要大一岁了。问问孩子,过去的一年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进步?有哪里做得不好?新的一年有什么新的打算?从而培养孩子反思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人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包括自己的惰性,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良习惯。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学会自律,就会变得更优秀起来!这正如巴尔塔萨·格拉西安所说:“首先控制我们自己,然后才能控制别人。”
怀疑精神需赞赏
连续几天,果果的鞋袜都湿漉漉的,妈妈以为他玩水不小心沾湿了,也就没在意。有一天,果果去学校了,妈妈在他的房间里看到一个玻璃瓶子,里面装满了水。妈妈好奇地走过去,想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刚凑近,妈妈就觉得头皮发麻:天啊,里面是几只蝌蚪!
等果果从学校回来,妈妈故作严厉地问他,瓶子里的那些蝌蚪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他在学校学到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课文的大意是这样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找妈妈,找到小鱼、大白鹅,它们都说自己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正难过的时候,却惊喜地找到了青蛙妈妈。
果果对青蛙是蝌蚪的妈妈的事情感到怀疑,才决定自己抓几只蝌蚪,看看他们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听完果果的解释,妈妈欣喜地告诉他:“你真棒,比妈妈强,妈妈还没有观察过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吧,你把蝌蚪生长的过程每天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你知道了奥秘,而且别人也能通过你的记录了解很多知识,你愿意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吗?”“当然愿意!”果果开心地答应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怀疑、执著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的表现。其实,当孩子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是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时候。如果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是可贵的,父母一定要珍惜他们的这种探索精神,而不能强迫他们去认同自己的观点,更不能强迫孩子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固有的事物。
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处在教育黄金期的孩子,心理上的发育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但是他们在对外界进行怀疑和求证的过程中,将会获得宝贵的经验,哪怕是定论、权威,在孩子的眼中也是可以提出质疑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进行求知和探索的过程,孩子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向真理逼近。
有一次,璐璐正在房间写作业,突然跑过来对爸爸说:“爸爸,我发现书上有一处错误。”爸爸当时心想:璐璐肯定又在大惊小怪,自己给她买的这本课外读物是正版的图书,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爸爸半信半疑地接了过来,问她错误在哪?璐璐看爸爸询问她,于是兴奋地说:“爸爸,你看这篇讲小青蛙的故事中,指小青蛙的时候用的是‘他’而不是‘它’。小青蛙是动物,怎么能用‘他’呢?应该用‘它’呀,对吗?”
爸爸听完之后呵呵地笑了。虽然女儿说得有道理,不过这本书中所讲的是一个童话,小青蛙是拟人化地来进行描写的,在这里用“他”也很合适。不过,璐璐如此用心,敢于提出自己的怀疑,爸爸觉得很开心,便对她提出了夸奖,“你肯动脑筋,爸爸要表扬你。不过,这是一篇童话,小青蛙去找妈妈,说了很多话,和人一样了,不再是现实中的青蛙了。说现实中的动物,就要用宝盖头的‘它’来指代,这点很正确。但是在这里,用‘他’是最恰当的。”璐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明白爸爸所讲的意思,小青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会说话的。
爸爸继续讲了下去:“这只小青蛙在童话中其实变成了一位像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的小朋友,就和你一样,他想找到自己的妈妈。童话中常借用动物的角色来讲一些人的故事,所以很多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是用单人旁的‘他’或女字旁的‘她’来代称。你用心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啦。”说完这句话,璐璐开心地表示自己理解了,然后重新回到自己的房间读书。
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质疑精神,爸爸在璐璐看完这本书之后,又重新对她表示了肯定,同时告诉她不论是谁说的话,都可以表示怀疑,因为它们都不一定全对。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相信事实,但是又不迷信事实,更不能迷信权威。
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怀疑精神之后,家长一定要善加引导,让它们保留下来成为一种习惯。怀疑精神对孩子的素质而言非常重要,怀疑精神是与批判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简单地说,人的怀疑精神其实就是指“批判性的思考力”。
国外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讲过:“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性的思考力是教育情境中的灵魂。”可见,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
其实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是我国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古人看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有探索,有疑问才可能创新。
培养孩子养成怀疑的习惯,其实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过分地迷信权威。怀疑精神其实是一种科学思维。当孩子表现出怀疑的时候,就会向家长提问,不仅是一个问题,有的时候还会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追问。当孩子有这种表现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进行鼓励,这说明孩子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或者肤浅的解释。对于孩子的怀疑,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也要认真对待,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要知道,没有怀疑,孩子就不会有探索,没有探索,孩子就不会有突破,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更不可能有所发展。
在平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说,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就算是孩子说错了,家长也不要责怪,这样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还会让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让孩子的性格向良性发展。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让它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在表达怀疑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善问、会问”,问得准,问得巧。首先要自己去求证,察看这种怀疑究竟是否正确,当孩子自己解决不了的,大人再协助解决,这样就会逐渐培养出孩子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孩子突破思维的常规定式,培养求异的思维能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表示怀疑的时候,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多加思考,从而培养出孩子学习上怀疑的精神。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缺陷之一就是“应试教育”。它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个性发展方向还有较大差距。现在不少孩子的思维受惯性影响,顺着前人的模式来想事情,一味接受现成的东西,很少从不同的方向去考虑,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品质和怀疑精神。赏识孩子,就要允许孩子怀疑,要用心培养孩子善于怀疑的习惯。这样,孩子在学习中会更积极、更主动,因为整个世界正等着他去探究、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