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走慢点,着什么急啊?这离上课还早着呢。”
“赶紧快点,王祭酒马上就开始说书了!要是去的晚了恐怕连门口都抢不到,我可跟你讲啊,你要是在走这么慢我可就不等你了啊。”
“哎行行行,这就来了。真是折腾死我算了。”
清晨时分,就在太阳刚刚散发出照耀大地的第一丝光芒之时,前往国子监的各个街道上都会呈现出很多这样的情景,国子监的学生你追我赶,生怕落到别人的后面,就好像是进京赶考一般。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只因为一个人,国子监内的一个说书者,王祭酒。
这个王祭酒据说有点来头,可是究竟是什么来头,这个有人查过,可是却一直没有结果,这才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大楚国,虽然百姓们嘴上不说,官场里也没有明讲,但是大家都熟知一个事实,想要在朝堂之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么,你能挽大厦于将倾,如果没有这能力,那肯定和某一家族有上那么一点关系,往近了说,入赘到人家家里给人家做一个倒插门的女婿,或者拜上哪个达官显贵为师;往远了说,也得和人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和人家客套客套。
国子监内绝大部分的老师大多数属于此类人,而独独王祭酒是一个例外,这个王祭酒年幼时只不过是大楚国一介平民,年轻的时候游览天下,立志做一个剑侠,等人到中年的时候才回到了大楚国,岂料这一回大楚国就直奔国子监而来,而且这一来,就是二十年。这让在一旁一开始打算看笑话的人大跌眼镜,同时这些人也就开始琢磨开了:你说这小子年轻的时候就只是一个布衣,就算你游历了整个大江南北,你就能当一个国子监的祭酒?凭什么!要是这个说法能成立的话,那我们这些个研究了几十年圣人书的老学究岂不是得羞愧的自撞南墙不成?
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咱们暂且不提。就说这个王祭酒,自打进了这个国子监里便再也不曾踏出一步。即便是逢年过节也是终年不出,从不曾听说他给谁拜过年,送过礼。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让他折了面子。有一次手下有人问他,问什么他连皇帝都不愿意跪拜?哪知道这王祭酒当着一众学生的面冷哼一声,洒然说道:“我拜他?他来拜我还差不多!”
这一句话一出,可以算是满座皆惊,在座的诸位哪个家里不是达官显贵?想要直达天听还不简单?就在下课之后不久这位王祭酒大不敬的言论就被有心人所上达天听了。然后,就在一干闲杂人等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等着看王祭酒的笑话的时候,圣旨到了。可是圣旨上的内容却和众人所想的截然想法,只见圣旨之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今有人造谣,传国子监王祭酒课堂之上藐视皇权,现已查明纯属谣言。而凤梧院学子张宏昌,李青韦等一干众人,暗中中伤恩师,为大不敬,现责令,将一干人等逐出国子监,永不录用!
这一道圣旨就如同一枚重磅炸弹一样落在了众人的心头上,在场的一干人等手心里的汗都攥出来了,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相当于王祭酒堂而皇之的打了陛下一个巴掌,而陛下就只是揉揉脸笑着说没事一样,去告状的反倒被责罚,这是什么道理?这王祭酒究竟又是何人?肯让陛下如此为之折腰?在这种人也不断的寻思,当今的皇帝陛下不能说是千古昏君也差不了多少了,这朝堂之上和皇帝陛下因为争吵而被砍掉脑袋的可是不少,皇帝陛下的暴脾气也是出了名的,按常理来讲王祭酒这么给陛下来一下子,陛下还不得早就给起的暴跳如雷了啊?可是看今天这状况,怎么好像是陛下还有心维护着这个王祭酒呢?
哦,明白了,虽然不知道这个王祭酒究竟是什么人,但是众人都明白了一件事情:王祭酒是陛下的人!以后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王祭酒!
众人正在这里想着呢,哪知道这里王祭酒的一番言辞更是雷翻了在场的人。
只见王祭酒略微挺了挺笔直的腰板(宣读圣旨的时候他根本没跪),冲着前来宣旨的太监懒洋洋地说道:“那些话就是我说的,那几个人,你们可以撵走,不过,我说的话,覆水难收!”
我勒个去!这可真是寿星老吃砒霜----嫌命长了。这边皇帝陛下好不容易给你一个台阶下,你说你趁着就下来不就完了吗?何至于非的和皇帝陛下抬杠呢?这不是找死呢吗?
王祭酒这一番话把前来传旨的太监也给弄的大红脸,要进进不得,要退退不了,进,为陛下说说话,再一想手里边的这道圣旨,嘴里边就发苦:陛下都已经服软了,我跟着抬什么杠?玩一把矛盾给激化起来,这个责任谁来担当?反正自己这个分量的是绝对担当不起的。可是要是退吧,就这么灰溜溜的走了,万一以后皇帝陛下想起来这回事了,问自己当时是怎么应对的,自己怎么说?就说自己屁都没敢放一个就直接走了?那皇帝陛下一怒之下还不得把自己给炖了?然而就在这个太监左右为难的时候,第二道圣旨来了。
原来就在这个太监思考该怎么应对的时候,在一旁的小太监一看情况不对劲,连忙才能够后面溜走,快马加鞭的往皇宫里面赶,这小太监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感到了议事大殿,将国子监内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统统禀报给皇帝陛下,这才有了第二道圣旨。
眼下有了这第二道圣旨,先前那个太监这才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此时也怪不得自己的徒弟竟然代自己宣读圣旨了,此时的他反而觉得以往这个比较木讷,被自己嫌恶,每一次外出都要把他放到最后面的小太监竟然也挺招人喜欢的。不过他还来不及多想,第二道圣旨就如同一直无形的大手一样狠狠地在他以及在场的诸位的心上狠狠地抓了一把。
圣旨的内容如下:国子监王祭酒为维护学生,自甘冒大不敬之言论,其心可嘉。然,一人做事一人当,学生犯事,老师不可妄自菲薄,纵然其心上佳,终不可取。今特赐王祭酒教鞭一根,上打不尊师重道之皇族,下打不服教化之庶民。钦此!
哎呀我去?今儿个陛下这是怎么了?转了性了?任打任骂不还口,完事到了还得送人家一个教鞭,难道说陛下蒙了心了?现在只要骂的越狠就能越容易得到陛下的赏识?
很多人都这么想,可是第二天在无门外一长串无人敢来认领的头颅告诉他们,有些话,只能王祭酒来说,他们,说不得。
却说当时,这个小太监宣读完圣旨之后也傻眼了。为什么呢?没人认领!
你想想这小太监从发现事情不妙到返回皇宫,等待陛下思考,再拟圣旨,在马不停蹄地跑回来,这得有多长时间。在一旁看戏的能等,可是王祭酒哪有这个心思?人家直接丢下来宣旨的太监,径直回到了院落之中。
这个宣旨的小太监看着自己的师傅,欲哭无泪。
那个大太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咳了咳嗓子,用只能他们两人能听到的音量说道:“你这个小糊涂蛋哪,你知道这次闯了多大的祸吗?未见到人就开始宣读圣旨,你当圣旨是告示是怎么的?”
小太监哭丧个脸说道:“师傅,那徒儿应该怎么办?”
“唉,算了,这一次的劫难为师给你来扛吧,来,把圣旨给我。”
大太监接过圣旨,用尖尖的嗓子对众人说道:“圣旨已经宣读完毕,诸位是不是该散一散了?咱家还得把圣旨交道王祭酒的手中,诸位这么拦着,莫不是还想阻拦咱家传旨不成?”
这么一说,众人无不像惊弓之鸟一样连连避让,一边让心里暗骂这老太监不讲究。就这样,一场风波就此散去,可是王祭酒的名声却就此传了出去。
然而,如果当时众人当中如果有好事之辈在随着那个大太监前去看一看的话,就会再次发现一些惊人眼球的一幕。
那个端着圣旨的小太监被门童拒之门外,而拿着教鞭的大太监却走了进去。
两次传旨,两次被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