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办事都是按规矩来的,可什么才是规矩呢?也许你要说大家都那么做,那就是规矩。其实,规矩是人定的,你当然也可以自己来定自己的规矩。
银行的金库设有保险箱,为客户保存贵重物品。有些富贵人家将金银珠宝、存单股票放在家里总不放心,为保险起见,就存放于银行金库的保险箱。当然,得交付一笔费用。想存物品,那就交钱;舍不得钱,那就免存。社会“游戏规则”如此,几百年来不变,也算是一种社会规矩,一种社会习惯。
但是,第三条路其实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势,能不能破旧出新。一位聪明的犹太人以他出色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既存贵重物品又不付保管费的目的,还给银行家们上了一课。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原文引用这个例子:
犹太人来到银行贷款部。
“请问先生需要什么帮助?”工作人员问。
“我想借点钱。”
“没问题,你要借多少?”
“1美元。”
“1美元?”经理有点意外。
“是的,只需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多借也没问题。”
“好吧,这些可以吗?”犹太人拿过皮包,取出一堆股票、债券,“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您只借1美元吗?”
“是。”
“年息为6%,1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股票、债券还给您。”犹太人接过1美元。
1年后,犹太人还了债,取回股票债券。当经理问及为何只借1美元时,犹太人笑答:“保险箱租金太高,变通一下,我只花6美分。”
犹太人让人佩服。银行制度应当算是比较严密的了,可还是让犹太人钻了空子。看来,只要坚信一点,破旧之后必能立新。
可见,贷款并不是那个犹太人的目的,存放票证才是真意。他不囿于常理,不受制于“习惯”,巧妙地利用银行家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为自己找到了方便。在“习惯”上,人们为贷款而抵押,且希望少押多贷;银行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则“习惯”地要求多押少贷,因而,押不嫌其多,贷不嫌其少。这一切都成了“习惯”,银行家与贷款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且经历了百十年实践的检验,故而逐渐成为定势。可是,在勇于创新者眼里,鸡蛋再密也有缝,再传统的“习惯”也有空隙。果然,犹太人在严密的贷款制度中找到了可资利用的空档。这首先应归功于他敢于破“为贷而押”的“习惯”,反行“为押而贷”的创新。这是对“习惯性制度”的创新。
犹太人确实聪明,于规矩之外寻找规矩,不可谓不聪明。而我们要想获取成功,也需到规矩之外找点什么。
12.文化也能成为财富
有一位退休语文教师与他人合办一家特色酒店——唐诗酒店,专卖“诗菜”。他的菜是一组一组的,每一组含一首诗。比如,有一组名为杜甫“绝句菜”,共4盘:第一盘是小米韭菜,外加两个熟蛋黄;第二盘是切成长条的熟蛋白;第三盘是堆起的貌似雪山的炒豆腐;第四盘是一碗浮着豆角的菜汤。诗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据称,由于菜肴有特色,吃起来有滋味,吟起来有韵味,商家待客有品味,消费者觉得一餐饭不是寻常饭,而是“吃文化”、“吃氛围”、“吃意趣”,别有情调。因而,该店回头客多,生意颇好。
把“文化”与“饮食”结合起来,既增加情趣,又提高品质,可谓别出心裁。
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力量,具有特别的感召力。一种商品,一种服务,如能嫁接适当的文化,常有画龙点睛之妙。
有一年春天,英国大诗人拜伦在大街上见到一位盲人沿街乞讨,胸前的牌子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8个字。可他的破盆里空空如也,无人施舍。感慨之余,他提笔将牌子改为“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奇了,牌子一改,路人纷纷解囊相助。
人们知道,春天是美丽的,有什么比看不到春天更值得同情的呢?文化之功,倾刻见矣。
说起春天我们就来看看旅游中的乐趣。
人们游玩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散心,得到快乐。但是,假如在快乐之余,还能够在不经意中得到许多知识,可能游人就更会乐在其中了。来看看上海一家糖果厂的做法:
这家糖果食品厂把各种各样的艺术肖像、京剧脸谱及古代名人的头像印在精致考究的糖果纸上,从黄帝、大禹到李自成,构成一个大系列;此外,还将《三国》、《水浒》、《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全套人物图像印在糖果包装纸上。儿童吃了糖果,学了知识,收了藏品,一举多得,十分喜爱。有些单位还持介绍信上门订货,声称是配合教学,寓教于吃。在糖果市场很不景气的时代里,这个厂却满产满销,效益很好。
将商品生产与知识教育联系起来,是个很好的方向,继续走下去,还会有很好的创意。糖果与古人毫不相干,古人的头像一点也美化不了糖果的味道,将二者捏合在一起,似乎太牵强了,其实不然。糖果乃寻常简易食品,一尝便知其味,无须多加饶舌。寻常糖果的包装纸通常印上一些只凑热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花草图案,毫无宣传价值,延续老一套,大可不必。但是,印上历史人物头像,传播历史知识,于消费者可增长知识,愉悦身心,有社会意义。于生产企业可促进生产发展,增长效益,有经济意义。双向得益,何乐而不为呢?
利用产品包装物负载文化知识,实现教育目的,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但不是惟一的思路,还可以再想一些其他办法,使产品形态更丰富一些,传播的知识更多样一些。比如,利用产品造型与构造,可以有效传播科技知识。例如,我们可以生产火箭型台灯、手电、钢笔;生产各种型号飞机状的台灯、笔架、室内衣架;生产各种导弹、枪炮的形态的产品……
总之,恰当地运用知识的力量,将传播知识与促销产品结合起来,可以从中发现大量的创意。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有家小店主营手帕。由于餐巾纸的出现,生意日渐清淡。老板在愁苦之余,天天站在店门口徘徊。谁知,顾客没招徕一个,倒引来不少问路者。因为这是一座旅游城市,流动人口不少,而且小店处于又路口,过往人又多。百无聊赖的老板突然来了灵感:本店地处交通要道,附近又有两个旅游参观点,陌生人多,问路的不少——可以生产地图手帕。就这样,他的手帕不再印刷花鸟图案,而改为市区地图。重新设计的手帕制作精美,不仅实用,也有相当的保存收藏价值。果然,手帕成了导游图,兼为旅游纪念品,受到游客的欢迎。
所以,文化不仅仅能帮我们积累财富,它本身也是重要的财富,只要我们能够发现它的商机,便可发挥价值。
13.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就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不可否认,教育体制上的一些弊端已限制了学生潜力的最大发挥。
“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有很大差别。”李开复说。他11岁就到了美国,已经不仅是一个美籍华人,而且本身也美国化了,又在中国主持微软研究院两年,与几万中国学生接触,所以自认为对美国的学生和中国学生都了解。“我不认为是中国人比美国人强,也不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强。”他说,“这些思维方式是教育体系的问题。”
李开复曾列出一个表,说明中美人才的特点。还曾说了一段话来详细解释:
中国和美国的人才有三点非常相近:敢冒风险,雄心壮志,善于学习。
日本人就不是这样,日本人相对较为保守,这是他们的民族文化的特性,日本在网络经济领域不是太成功,和风险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再来看看不一样的地方:美国人有创新的精神,有难以抑制的创新意识,总是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中国人才在这方面就弱一些,比较实事求是,求稳。
美国人才很有热情,很主动,如果你给他一个爱做的工作,他会很来劲地一天做18个小时,拼了命做出来,如果对一个东西没有兴趣,他们的态度是,“我很自豪,我碰都不碰。”中国人才比较有毅力,不管多艰难的问题,总能慢慢做出来。美国人没有这种毅力,他们更欣赏英雄主义。
美国人才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很强,中国人才就显得不足。因为美国人的教育方法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积极思考问题。
美国人直截了当地沟通。英国一个院长举了一个例子:英国人不可以说“不”,即便不同意的事情,也要说“让我慢慢考虑吧”,而美国人会说“对不起,这个我没兴趣”。中国人有点像英国人。有一次,一个教授给研究员们一个项目,希望得到研究院的支持。两个国内的研究员谈了这个问题,认为这个项目不应该支持。当我要把这个决定告诉教授的时候,有个同事提醒他们说:这样不好。最好不要回答他,如果他问起,就说正在考虑,过了一阵他自然就知道结果了。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区别
中国学生。美国学生
求稳务实。有创新精神
有毅力。有热情
讲纪律、服从,有主动性
扎实的理论基础。擅长独立工作,想得深远
含蓄,心里有想法不直说。直截了当地沟通、争论
谦虚。自信
不同意也不说“不”。不同意就说“不”
创新是需要其他因素的,美国学生的直率、自信、主动是他们能够更多创新的关键,而中国学生的含蓄,服从却阻碍了他们个性的成长,只能做一个“乖学生”,这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看到了中美学生的差距,我们也应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学生进行引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