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昭是聪明之人,不觉为自己先前的失误暗自叫险。自此,他天天纵歌饮酒,对宋太宗又是极其恭敬,宋太宗对他并不怀疑,君臣相安无事。今日面对此变,赵德昭心里千回百转。他感到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又没死,自是不能放过他,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决定慎重行事。“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在侧,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想跟着赵德昭飞黄腾达,等到赵德昭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
赵德昭为了安抚众将,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岂能趁皇上危难之时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
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未卜先知之明!
自古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广阔的胸襟和高度的智慧。所以,他们才不会为荣辱所左右,凡事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天下清官第一
清朝名臣于成龙,素有大志,44岁接受朝廷的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罗城地处偏远,天朝威严鞭长莫及,因此罗城境内盗贼蜂起。于成龙到任时,罗城遍地荆棘,城中只有几户居民而已,堂堂县衙也不过三间破茅屋。于成龙只得寄居在关帝庙中,以荆棘做门,以土堆为案几。后来身边的随从或死或逃,于成龙万里一身,生死难料,夜晚睡觉时都要头枕着刀,并在墙边放置一杆枪,用以防备盗贼。他殚精竭虑,立志肃清匪盗,数年之后,罗城大治。
于成龙在罗城,生活异常清苦,每天只吃两顿甚至是一顿。性嗜酒的于成龙夜里用四钱沽酒一壶,却没有下酒菜,于是边饮酒边读唐诗,每至痛哭流涕,不知道喝下的是泪还是酒。有时候酒瘾作祟,经常接济穷苦百姓的于成龙无钱买酒,只好将清水倒入酒壶,喝着略带酒味的清水来解解酒瘾。
一年,于成龙的儿子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来到罗城探望父亲,告知祖母病重,要父亲告假回乡探母。于成龙的儿子从家乡带来了一只腊鸭,给父亲下酒。
时值中秋,父子二人没钱买菜,于是将那只腊鸭割下半只,草草过了中秋节。节后,于成龙请假获准,父子上路回家,但是盘缠不够,路上吃饭没钱买菜,于是又将另外半只腊鸭当菜。此事传回罗城,当地百姓深受感动,并称之为“半鸭知县”。
康熙六年(1667年),政绩卓著的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卓异”,之后被擢升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在离开罗城时,于成龙竟然连赴任的路费都没有。当地百姓齐来路上送别父母官,百姓呼号:“现在您要走了,我们再无天日了。”追送数十里,然后才哭着回来,场景十分感人。
在合州任职的两年间,于成龙招民开垦荒地,政绩显著,于康熙八年(1669年)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后又任知府。在黄州期间,于成龙政绩突出,再次被举为“卓异”。
之后,于成龙又升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在此期间,各种条件都得到了提升,但是于成龙清苦节俭的作风不减当年。在灾荒岁月,于成龙以糠代粮,把节省下的口粮和俸禄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他甚至把身边仅剩的一匹代步的骡子也卖了,将所得银子,在一日之内施舍给了灾民。因此百姓在歌谣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离开湖北时,依然只有简单的一个行囊和两袖清风,赴任途中只以萝卜充饥。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成龙第三次被举荐为“卓异”,升任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于成龙,称其为“闽省廉能第一”。此后,于成龙得到康熙破格招用。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第二年,康熙召见于成龙,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
两年之后,于成龙被擢升为总制两江总督。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南京全城百姓全部换上布衣,士大夫则减少奴仆,全城一改奢靡景象。
于成龙仕宦二十余年,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尽管他的官阶越做越大,但是他的生活作风却越加清廉俭朴。在直隶做巡抚时,于成龙用屑糠杂米做粥,与奴仆同食;在江南做总督时,每日粗茶淡饭,只以青菜下饭,终年不知肉味,因此被江南百姓称为“于青菜”。
于成龙天南地北为官二十余年,只身天涯,从来不携带家眷。在老家的结发妻子,与之阔别二十余年后才得以相见。于成龙清廉俭朴的节操为世人敬重,逝世后,家中除了冷落的菜羹和破旧简单的衣物,此外再无其他。南京城内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少皆痛哭流涕,并为之罢市。每日手持香火去拜祭于成龙的百姓多达数万,贩夫走卒、和尚道士也为之伏地而哭。
康熙破例亲笔为于成龙撰写碑文,为了表彰其清苦廉洁的一生,赞之为“天下廉吏第一”。廉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始终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古至今,但凡清廉的人都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他们常常以身作则,清廉在世,所以才会有天下太平之盛世。
两袖清风为百姓
有一年,文天祥由湖南提刑调任赣州知州,路过家乡,因为很长时间没回家,便打算趁此机会回去看望一下亲人。以前一位熟识的酒馆老板胡大伯听说后,也早早准备好美酒佳肴迎接。
文天祥回到家,果真被邀请到酒馆喝酒。席间,文天祥就和老板攀谈起来。
他问:“胡大伯,这几年生活可好?”胡老板说:“唉,连年天灾,税赋又重,百姓穷苦啊。”文天祥说:“从小屡受大伯恩待,无以报答,心中不安。为官多年,只求淡泊度日,没什么积蓄。这次调任归乡,收拾了些东西,你随意去挑选一担吧。”
胡老板挑选了一担较轻的,解开包装布一看,原来只是些蒲扇。文天祥对他说:“临行时,不少人送礼告别,我没收,只买了些蒲扇,答谢家乡亲友。不怕您见笑,还请大伯原谅。”胡老板说:“文大人两袖清风,实在难得。这担扇子是最好的礼物。”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受贿、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于谦一生清廉,从不收受礼物。即便在他60岁寿辰那天,有人送礼来,他也叮嘱管家一概不收。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去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嘱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四句话让管家给于谦送去。于谦见后,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便回去向皇上复命了。
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一起做官的郑通也来送礼,于谦还是写四句话赠送:“你我为官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十分敬佩,于是让家人把礼物带回去,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须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作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了。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疑是对于谦最好的评价了。这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
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我们需从现在开始以于谦为榜样,以洁身自好的心态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将廉洁看做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将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刚正不阿的“海青天”
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在为官期间,海瑞大力推行清丈土地、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因此深得百姓的尊敬,被称为“海青天”。
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生活并没有因为升官而变得奢华起来,而是依然像以前做书生时一样,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
有一次,总督胡宗宪听人说,海瑞家一直吃素菜,只有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买两斤肉。胡宗宪知道海瑞的生活状况以后,十分诧异,就让自己的儿子带了一包银两给海瑞送去。胡宗宪的儿子从小就过着很奢华的日子,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公子哥的派头。他来到海瑞家门前,几个仆人忙上前敲门。海瑞出来以后,看到来人如此兴师动众,就问是何许人。佣人赶紧呈上一包东西,告诉他是胡宗宪的儿子来给他送银两了。
海瑞听了,故意装作很怀疑的样子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包一看,足有数千两银子。他想也没想,就命人收入到县库中,并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银子已经放入了库中。
嘉靖末期,海瑞任户部主事。嘉靖皇帝宠信方士陶仲文等人,一心祈求长生不死之术,朝政因此荒废,而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则一心讨好皇帝,费尽心思向朝廷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为了阻止这种颓靡的景象,大臣杨最、杨爵率先上书劝谏,但都因此得罪,自此再无朝官言及此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无所畏惧的海瑞独自上疏,历数嘉靖皇帝所犯下的重大错误。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上疏,怒不可遏,将奏折扔在地上,对左右说:“给我把海瑞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之前,知道自己是冒犯陛下,因此预先买好了一副棺材,并遣散仆童,将妻儿托付给他人。现在海瑞正在朝廷听候治罪,他是不会逃跑的。”嘉靖皇帝听后默然不语。过了一会儿,嘉靖又拿起海瑞的奏折读了起来,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并叹道:“此人可以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海瑞去世时,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南京都察院检都御史王用汲去操办海瑞后事。王用汲来到海瑞的家里,看见海瑞家只有用粗布制成的帷帐和破烂的竹器,即便是一些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这些东西,不禁哭了起来,之后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
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穿着孝服送行的人,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做人要正直,为人处世,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直。海瑞的刚正,博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并因此赢得了“海青天”的美誉。海瑞的恪尽职守和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为国家尽忠的行为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忍是为了厚积薄发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小国,史称后蜀,其开创者为高祖孟知祥。高祖死后,其子孟昶继位,便是蜀后主。后来,后蜀被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所灭,孟昶也成为亡国之君。但是蜀地富庶,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与孟氏父子的治理有着莫大的关系。
孟昶17岁继位,他在接受群臣朝拜之后,正准备退朝,突然有人高叫:“陛下,我是托孤之臣,为保国泰民安,臣提出要掌管六军,请陛下恩准!”
孟昶定睛一看,原来是李仁罕。他稍一思索,便答道:“朕准你掌管六军。
还望你不负朕望,多为朝廷出力!”
退朝后,孟昶想:这老臣李仁罕多年来在朝中目无法纪,横行霸道,贪赃枉法,霸占民田,私建屋宇……今天,又要掌管六军,看来他是欺我年幼刚刚即位,在朝中立足未稳,想趁机揽权。有朝一日,他必有夺权之举,看来此人不可留!可他在朝多年,亲信多、势力大,弄不好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对,欲擒故纵,然后再突然袭击!
不久,孟昶又加拜李仁罕为中书令。李仁罕更加骄横无比,逢人便夸:“我是托孤之臣。圣上不仅让我掌管了六军,还加拜我为中书令,还打算过些天封我为公呢!”
李仁罕的私欲更重了,言行也更加放肆,孟昶感到他对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
两个月过去了,李仁罕焦急地等待孟昶封他为公。一天,孟昶传旨召他入宫。李仁罕高兴坏了:“准是要封我为公了!”他趾高气扬地入了宫。
“李仁罕听旨!”
“臣在。”
“朕今日赐你死!”
李仁罕一愣,马上大叫:“臣有何罪?”
“你图谋不轨,在禁军将领中宣称禁军只能听从你的指挥,其他无论何人的命令都不能听,你把朕置于何地位?你动用府库之银建私宅,你还……”
李仁罕当时就傻了,连声高叫:“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拉出去,斩!”
就这样,孟昶终于将李仁罕除掉,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后来,他勤于政事,发展生产,境内日渐富饶,百姓生活安宁。
孟昶曾经得意地对群臣说:“自古以蜀地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忍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有些时候忍并不代表耻辱,而是聚集力量,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