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徐大伯的二儿子在父亲去世一年后,就发生了一次车祸,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也成了废人,脑袋做了开颅手术之后智力极其低下,仅相当于两三岁的孩子,每天除了坐在街边向路人要烟抽,什么也做不了。
在这里并不是要向大家宣扬世界上有因果报应,而是提醒每一个做儿女的,无论你走多远,生活有多累,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父母。没有他们,你就不会有今天,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你们。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是任何感情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博大的爱。而我们能给父母的,实在太少太少。
一个人对父母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品格,对父母好的人,他在同事、朋友中一定也有着好的人际关系,而对父母不孝敬的人,他一定是比较刻薄的,不会得到众人的欣赏。
尊老爱老,孝敬父母,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是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的。这种美德不仅能保证每个家庭关系的和谐,更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给老人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正确看待老人的唠叨
人上了年纪后,便会变得爱唠唠叨叨,这是生理上特别是大脑组织衰退的结果,是一种自然现象。而这些唠叨,更多的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心、叮嘱。身为儿女,要知道父母爱我们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唠叨便是其中最朴实的一种。
人老话多,人老了,似乎话都会变多,也变得爱唠叨起来。年轻人总是很讨厌父母唠叨自己,仿佛在他们眼中,自己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喜欢叮嘱再三,于是很反感。其实,我们做儿女的,要多体谅父母一些,因为人老话多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现象,有时候它并不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
老年人爱唠叨,是由于生理上特别是大脑组织的衰退而引起的一种变化。当事者首先受到影响的,常常是近事记忆的减退,表现为“前说后忘”,明明已经说过的事,说了就忘记,等什么时候想起来,又会再次叮咛或反复询问。同时,固执守旧和留恋过去的“怀旧”心理,也常是造成这些老年人爱唠叨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的话多是大脑组织衰退的结果,也是记忆力减退的一种表现。许多话,刚说过了,转眼又记不得了,于是再叮嘱一遍。做晚辈的,总是将老年人曾经英姿飒爽的神态记在心中,而不愿意相信老年人已经成了老人的事实,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话变得越来越多,而话中的价值却越来越少。殊不知,这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等到我们白发苍苍时,也会如此。明白了这点,相信我们年轻人会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老人的话多。
记得有一个小品《讲故事》,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人老话多这一现象:爷爷非常喜欢孙子,一见到孙子便要给他讲故事。可惜的是,爷爷每次讲的故事都是一样的。可怜的孙子不禁向爸爸抱怨说:“爷爷的故事我都听了三十多遍了,这样的故事听三遍也就够了,我都听得烦死了!”爸爸说道:“听三十多遍你就嫌烦了,你爸爸我都听三百多遍了!”
可见,人老了,不仅话多,而且话“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唠叨,但是《讲故事》的小品也教给我们如何正确面对老人的话多,小品中的爸爸教育儿子一定要理解爷爷,他愿意和孙子在一起,体会含饴弄孙的快乐,做晚辈的就应该多理解一下老人的这种心态,其实他们无非是觉得自己很孤独,希望寻找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认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小品的最后,孙子和爸爸以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的心态,非常高兴、真诚地听爷爷讲同样的故事。其实,此时此刻,故事的内容早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生活场面,这正是我们努力寻找的家庭的幸福和和谐。
有些老人总喜欢跟别人絮叨自己过去经历的事情,比如讲当年的自己如何英姿飒爽,如何有本领以及获得过哪些荣誉等。这多半是因为,人老了之后,生活就越来越规律,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满足一日三餐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接触的新鲜事物和信息就越来越少,即使接触过了,由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低,记忆力也不如从前,因此新鲜事物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他们为了寻找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只能炫耀当年自己是如何的漂亮、如何的能干。年轻的一代应该充分理解老年人这种努力获得他人认可和尊重的需求心理,在该敷衍、顺从他们的时候也要多满足一下他们的自尊心,此时口头上的敷衍并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恰恰相反,而是理解老人,让老人开心的一种有效方式。
有些老年人或是由于过于自信,总把成年子女当做娃娃看待,或是由于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反复强调自己的主张,或是由于性格发生改变,喜欢责怪他人……这些,都是一个人精神老化的迹象,唠叨只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而已。老年人爱唠叨,有时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在社会生活中,因唠叨而产生的矛盾也不在少数。做小辈的应表示出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态度,或者干脆“口服心不服”地表示顺从,也是应对老人唠叨的一种策略,而切勿在老年人唠叨时,以生硬的言语去强行阻止,以免伤了老年人的心和造成情绪的对立。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无数家庭的心声,“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一桌好饭”一样,都饱含了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意。
小时候,我们都很憧憬长大。觉得如果长大了,就再也不用听父母唠叨了,就再也不用听那些刺耳的“噪音”了。可以不听父母唠叨做作业,可以不听父母催着睡觉和起床,可以不与父母住在一起,可以不按点回家吃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那一定很自由,很幸福。可是等到我们真的长大了,离开了父母,听不到唠叨,不但没有觉得幸福,反倒多了一份孤独和牵挂。一个人生活,衣服也没人洗了,想起母亲唠叨“快脱下来”,那刺耳的声音竟是那样叫人留恋;一个人去食堂打饭,想起父亲从邻家叫回来吃饭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此时此刻才明白,原来父母的唠叨声竟是这样珍贵,它是父母关心我们、疼爱我们最好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父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在他们的唠叨声中,我们学会了说话;当我们学会迈开步子走路时,父母不厌其烦地鼓励我们,在他们的唠叨声中,我们走得越来越稳;在妈妈敦促的唠叨声中,我们按时完成了作业;在父亲严厉的唠叨声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我们走进小学、中学,甚至上了大学;在父母的唠叨声中,他们帮助我们出主意,甚至求人帮忙找工作;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我们知道了注意的事项,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把对象领回家;在父母的唠叨声中,结婚生子……
父母的唠叨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中的金玉良言,是我们努力向上的鞭策。父母每一句的唠叨都饱含着他们对孩子的无限希望和期待;每一句唠叨都蕴含着父母温暖无限的爱。我们的人生如帆船,父母的唠叨声则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导航员,指引我们驶入正确的航道直至成功的彼岸。
父母不惜磨破嘴皮子,不厌其烦地说来说去,本意都是为了我们好。如果我们有缺点或者犯了错误,父母不批评不指出,反而视若不见,甚至处处迁就,那不是害了我们吗?我们不能一听父母说自己的缺点就心烦,就摆一副讨厌的样子。当父母唠叨的时候,我们应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父母的唠叨是不是有道理?一般来说,父母的唠叨是不会无缘无故的。如果他们唠叨的并不是事实,那我们应耐心地听完,等他们心平气和之后再做必要的解释。
古语说得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我们能体会到父母的唠叨实际上都是出自亲情与关心,相信就能理解和正确处理好父母和自己之间的关系了。当然,生活中也有这么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人的确天生就有一张“唠叨嘴”,稍微心烦,就会唠叨不停。碰上这种情况,我们做子女的心里当然是不好受的,但还得学会去了解和体谅他们的性格。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了解了父母的这种个性,心里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谅解。再多想想他们唠叨的初衷,自己的心里也会开阔不少。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母也在渐渐地老去,可能他们的这种唠叨也会越来越多。儿时的我们很厌烦这种唠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你离开父母,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异乡时,你会非常怀念这种唠叨,怀念那份被母亲牵挂、被父亲督促的感觉。那时,你才会明白:原来有唠叨的父母是何等的幸运,有父母的唠叨又是何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