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之间分工不同目标一致
在中国的社会里,跟同级打交道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同级之间没有领导等级之分,却各有各的领地,尤其是部门相差较大的同级,工作性质不一样,打起交道来会更难。而且同级之间打交道,还要考虑上级的感受:你们走得太近,上级会难受;你们太疏远,上级也不会舒服。因为你们太亲密,上级会怀疑你们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你们太疏远,合作起来就比较困难,还需要上级来协调。所以,和同级之间,打交道一定要注意尺度。
年轻人要明白,虽然大家分工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这是同级之间沟通的原则。分工无法避免,但是同级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得到上级的赏识。
彼此配合,就是合作的开始,具有愿意与人合作的心理,是中层领导良好本事的一环。如果你跟同事处不好关系,可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首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斤斤计较。有些人心里会想“为什么要帮别人?顾好自己就行了”,特别是同样的部门,如销售一部和销售二部,两个部门存在竞争关系,部门经理都这么想的话,必然会形成摩擦。就算不是同样的部门,如研发部和财务部,总怀着这个念头,财务主管肯定只想自己的事,不想其他的——资金周转灵活就好,研发根本与自己无关。而研发部门也不能受财务的限制,受财务的限制就不能研发。这也会产生本位主义。
一般说来,生产部门讲生产,销售单位讲销售。销售人员多半穿西装、打领带,会带着客户到生产车间去。遇到这种场景,生产经理就不高兴了——你拿的钱比我们多,整天在那里喝酒、聊天,却还总是用客户的名义打压生产部门,真是不公平。于是,生产部门根本不配合销售部门的工作,他们认为:“即使那是客户的要求又能怎样?你们销售部门胳膊肘向外拐,只顾着客户,还把生产部门的人当人吗?”互相之间总是有隔阂,这是因为销售人员不懂得沟通。
销售人员一定要记住,去生产部门时要把名片拿掉,套上工作服,跟生产工人一样,这样工人们才不会把你当异类。如果客户批评公司的产品,你应该站在生产部门的角度跟他辩解。如果顾客的要求很无理,销售人员不必一一转述,要和生产部门商量改进,你给予了尊重,生产部门就一定会听取建议。
你尊重他,他很讲理,很有度量;你压迫他,他就抗拒,不理你。为什么有的人经常蛮不讲理?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有些人一没有面子,就恼羞成怒,蛮不讲理,甚至无法沟通。所以,平行部门最好是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有些中层领导不但自己这么有本位主义,而且要求下属也这样: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少管人家的闲事。这就是典型的本位主义。在你的团队中,大家本来应该热心地相互支援,可是你这么说之后,谁还会帮助他人呢?对大家来说,公司就是公司,但是中层领导就有本位主义,而因为公司考核的是他,所以,事实上是公司造成了他的本位主义。
公司的不正当考核往往会造成很多麻烦,很多公司只看数字,不看其他。数字其实是没有人性的,我们可以透过数字来管理,但不可以实施数字化管理。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其实是很可笑的,其结果必定造成内部人员笑里藏刀、貌合神离。数字虽然很重要,但如果你只相信数据,下级就会用假数据来骗你。道理很简单:只要你相信什么,他就用你相信的东西骗你——中国人厉害无比。
在中国,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让同事之间互相竞争,大家就是敌人,而面对敌人不能有温情,必须要拼个你死我活。“炮口要对外”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事实上对内却打得更凶。
所以,同事相处要摒弃本位主义,要善待其他人,好处要分享,错处要担待。
同级之间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事要看场合,不要当着老板的面协调,否则会给别人添麻烦。例如,你最近的任务比较重,需要向平行部门借调几个人过来,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一旦当着老板的面,事情就完全变质了。
你说:“张经理,你能不能帮个忙?我最近很忙,你能不能派几个人过来支援一下?”
当着老板的面,张经理敢说“没问题”吗?不敢,因为一说“没问题”,他就惨了,那会给老板留下他的部门工作负荷不满,人浮于事的印象,要么怀疑他工作能力不够,要么怀疑他人员冗余,让他裁掉几个人。
这完全是你的行为不当惹来的麻烦,不是张经理的错。就算他果断地拒绝你,你心里面也不应该怪罪他不给你面子。我们中国人讲究反求诸己,凡事想想自己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再来看别人。这件事,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你等到老板离开以后才跟张经理讲:“我很忙,我也是不得已的,本来想着尽量不打搅你,但是你不支援几个人给我帮忙,我就要跳楼了。”
你这么商量着来,张经理当然就不好驳你的面子,何况有一天他也许会这么求你,就算不求你,你也会欠着他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其实中国人是非常干脆的,是天底下最好商量的人。
事情过后,你还应该跟老板解释,不要让他误会张经理的部门人多。因为你私下借调的事,是瞒不过老板的。你不解释,他就会有疑心。你跟老板说:“这几个人平常都有很多事情干,张经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讲义气。将来我再怎么忙,只要他有难处,我晚上不睡觉都会帮他。”老板也会很高兴:“你们都是为了公司,了不起!”
某件事情做错了,老板在骂张经理,你挺身而出:“其实这件事我也有错,我没有支援他。”这些话对你不会造成伤害,但对他却能起到帮助作用。
也就是说,当别人有危难时,你不要隔岸观火,不要在旁边冷笑,你若是拉他一把,将来你“落难”时人家也会拉你一把。同样,有人摔到水沟里去,有好几个人去救他;而有人摔到水沟里去,大家都当作没有看到——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自己搞出来的。
一定要做到皆大欢喜才叫圆满,如果是一枝独秀,所有人都会攻击你。你的表现好,也要分一点成绩给别人,这样你就可以永远受到大家的欢迎,否则所有的人都会想把你“干掉”。
其次,想想自己是不是得不到老板的信任,以至于其他部门袖手旁观。
只要得到老板的信任,所有的部门都会配合你的工作。中国人聪明得很,我们向来知道得罪老板跟前的“红人”就是得罪老板,所以会尽量避开产生冲突。
所以说,作为一个中层领导,你跋扈一点或者小心一点其实都无所谓,最要紧的是,不要过分讨好老板,不要拍马屁,但是要得到他的赏识,得到他的信任。同时要注意,“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得到信任之后,要避免受其他人的打击。
社会上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没有评选“模范父亲”的时候,所有的父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都很有面子,一旦评选了“模范父亲”,那些没有当选的父亲就会在孩子面前抬不起头,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爸爸,你为什么不是模范?”其实,这种靠表扬少数的模范父亲来糟蹋大多数父亲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那些不是模范的父亲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在孩子面前诋毁“模范父亲”。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今年在公司年会上被表扬了,那明年你未必看得到他。因为他被同事挤兑,受不了而辞职了。很多人擅长的一招,就是大家一起来证明老板认为好的人也不怎么样,这很有趣。西方人崇尚英雄主义,而中国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在中国,显露自己能力的人往往会被折杀。
中国人越得到老板的信任,就越有麻烦。很多人想从你这里得到好处,若是得不到,他就整你,制造谣言破坏你的形象,这是必然的现象。
所以,得到老板的信任之后,要团结同事,要学会分享,不能“自私自利”。这样才能搞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最后,看看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有竞争心,从而对同级产生敌对心理。
同事之间毕竟还是存在竞争关系的,我善待他,他好了,自己会不会受到影响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竞争来说,你脑海里有竞争,现实中就有竞争;你脑海里没有竞争,现实中就没有竞争。而且我不认为世界上有真正的竞争。
同事之间应该互助而不是竞争,既没有竞争,也不需要竞争,竞争是自己找罪受。大家联合起来,一同进步就好了,为什么非得斗个你死我活?今天你业绩做得好,照顾一下那些不如你的,留口饭给他吃,不要赶尽杀绝,明天他业绩好,也会反过来照顾你。赶尽杀绝的结果,不是你一枝独秀,而是所有的人都对付你。
想明白上面几点,你基本上能与同事和平共处。
与同级和睦相处老板才放心
同级间和睦,不仅工作上顺利,自己的心情也会愉悦,于公于私,都百害而无不利。从老板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领导者喜欢自己的下属互相倾轧,所以被领导者一定要与同级和睦相处,有矛盾及早解决,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矛盾化解不了,也不要在领导面前表现出来。你们相安无事,团结一心,他才会放心。但是你们团结得要让老板安心才成,你们是钢板一块,老板就会紧张,以为你们要夺权,他就会制造矛盾分化你们。
所以,在中国,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把握好度,老板才会安心。在老板面前,切记不要批评同事这不对,那不对。因为在老板的心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不喜欢的,就跑来告状,你喜欢的,就团结一心,那你将来形成派系,岂不是能和老板分庭抗礼了吗?
所以,你既要跟同级搞好关系,又要考虑老板的心情,二者缺一不可。比如说,你要去跟老板建议任何事情,不跟其他的同级事先沟通的话,就直接去找老板,其他人会如何反应呢?他们一定暗地里搞点小破坏,因为你不尊重他们、不给他们面子。可是你又不能动不动就请他们一起去见老板,那老板就会说你们集体行动,想将他的军,简直就是逼老板点头一样。哪个老板会喜欢这样的下属?
如何做,就需要你去学习了。你想跟大老板说什么话,要先跟相关的人商量商量,问问他觉得这样好不好,如果他觉得这样好,让他去说,不要由你来说,把功劳也让给他。只要你不想有功劳,大家都会认为你的动机是很纯真的,这样他会觉得很好啊,就不会推辞。否则,他就认为,你是在利用他做你的铺垫,然后你想独吞功劳。
比如,你跟财务部门业务往来密切,你发现有好的方法可以改进财务部门的办事效率,于是就跑去跟老板讲。那老板必定会骂财务经理:“你看人家都想得到,你就想不到,你还是干这个专业的。”那财务经理挨了骂,会恨谁呢?肯定恨你,不会恨老板,因为是你搬弄是非,他才挨骂。那你岂不是自找麻烦?
所以你应该跟财务经理讲:“其实我不懂财务,只是有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教我一招,我觉得我们公司也许可以用,但是你是专家,所以我要请教你,到底这样对不对?要是我听错了,就糟糕了。”这样说的话,不管这个方法有没有用,他一定会感谢你。但他还不会放心,要试探你一下:“既然这样,你去跟老板说一下,看他同不同意采用。”你不要上当,你真去了,他还是怀疑你别有用心。你应该说:“我又不是搞财务的,我去讲合适吗?”最后试来试去,他就相信你了。
你要做到,让你的同事认为跟你打交道,他不会吃亏,他就完全信任你。
人的自我定位其实非常重要。你跟同事打交道,吃亏一点没关系,因为吃亏就是占很大的便宜,因为他们随时随地会支持你。这就是你占便宜的地方。你很会算计,什么事情都抠得紧紧的,那你就糟糕了。你越是铜墙铁壁,他们越是要全力把你打跑,这是人之常情。
你不要怕老板不知道是你的建议,看不到你的功劳。很简单,就算老板真的是你所想象的这样的人,那你更轻松了,你不需要为他付出太多,你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那不很高兴吗?老板很快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会更赏识这种求功的人,老板最怕的是大家抢功。所以你不必去考虑功劳的问题。就像一对父母,有兄弟几个,哪个孩子什么样,父母难道都不知道?完全是清清楚楚,老大个性怎么样,老二爱好是什么,老三最调皮,老四比较老实,所以把最好的东西,趁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偷偷给他。同样的,老板都很清楚,他只是不能讲,因为讲出来对他没有好处。
同级相处,彼此之间都要保留三分礼让空间,才比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点。若是想着大家一样大,有“谁怕谁”的心态,对沟通十分不利。中国人其实谁都不服谁,当大家处在同等地位的时候,这种现象更明显,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比如,你说:“听我说”,别人会想:别自以为是了,凭什么听你的?何况还有利益之争。所以中层领导经常处于左攻右挤的境地,也是理所当然。加上现代社会鼓吹竞争,认为有竞争才有进步,所以平级的中层要想避免彼此攻挤,很难。
你在抱怨别人排挤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反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意无意地排挤同事呢?如果连你自己都免不了如此,又怎么能怨别人?
中国人讲究彼此彼此,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得到同事的支援,必须以“平等互惠”为前提。若是自己处处想占便宜,时时要求别人支援,却从来不支援别人,恐怕左攻右挤的局面,不但会长期持续下去,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同事之间,常常为某些小事而争执不休,甚至明争暗斗。主要原因在于不把同事当作朋友看待。其实,山不转人转,今天大家不欢而散,将来也可能又碰在一起,那时岂不是彼此都难过?所以,若是换一种态度,把同事看成朋友,马上就会觉得亲切得多。
有些人抱持“你我只有公谊,不需要私交”的观念,凡事都公事公办,而且不涉及私人事务。这种人只是同事,不是朋友。有些同事并非如此,他们除了公谊之外,还会找机会建立一些私人的感情,互相关心彼此的私人事务。这种人比较容易在同事之外变成朋友。
抱着交朋友的心情和同事打交道,其实对双方都有好处。因为朋友无议论,同事很计较。同事之间难免有业务上的竞争,容易形成本位主义,互相排挤。一旦变成朋友,彼此臭味相投,比较容易将心比心,互相帮忙。
同事是短暂的,朋友才是永久的,把同事变成朋友,大家才能够长久相处。
人人争着走出第一步,整个风气就会改变,由明争暗斗、彼此怀恨变成互助合作、互相感谢。要知道,坚持“我助人,人才会助我”的信念,才比较容易成功。
中层领导应该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然而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仍以“办好自己分内工作”为优先。任何人在没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以前,分担老板的工作,或者支持别人的事务,都不免令人怀疑他是在“拍马屁”或“讨好他人”。相反的,把自己分内工作做好后,如果不能为老板和其他同事分忧解劳,恐怕也会被视为自私自利的小人。
中层领导之间还需要谦和。功劳是让出来的,而责任则是抢出来的。一让,大家都有功劳;一争,责任就十分清楚。能让的人,才有功劳而不为人所忌。若是中层领导都能用心做出功劳,并且不居功,在和谐中求进步,平级之间才会相处融洽。
和谐并不意味着只报喜不报忧,大家相互恭维,倒是一团和气,但是对于组织发展却没有任何益处。在和谐中求发展,才是现代管理的初衷。因此,同级之间还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才行。如果你发现了其他部门的不足,应该尽快提醒,以帮助其他部门改进。但是,在进行反馈交流的时候也必须注意时机和技巧,以免弄巧成拙,引起部门之间的矛盾。
每个部门都存在不足之处,部门主管可能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却暂时无法解决,所谓旁观者清,你可能会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这时彼此之间私下提醒一下即可,附以改善意见更好。提意见必须诚心诚意,否则只会让人感觉你在奚落他。只有你先表现出诚意,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真心实意地为他着想,他才会消除内心的戒备和抗拒,接受你的建议。
私下提醒是给对方面子,切不可当着老板的面指出对方的缺点,那会使他认为你是故意打压他,非但不领情,还可能恼羞成怒,拒绝承认错误,甚至撕破脸反过来指出你的部门的缺点。这样,老板只能各打五十大板。
如果有些事,不向老板汇报,老板会骂,但汇报了会伤害到你的同事,而且如果老板告诉了那位同事,你就倒霉了。口出狂言或者祸从口出,其实都是自找的。
如果他明明不对,你又不能不汇报,应该怎么办?我认为,要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你要对老板说:“这件事情,我跟某人谈的结果,他目前有一种想法,不过我相信他很快会改过来的,他目前的想法或许有他自己的道理。”说到这里,你要看看老板的脸色,猜测一下老板是不是支持他的想法。但是,真正会当老板的,都不会表现出来——他要让你摸不着头脑。不管老板如何反应,你都要替对方圆一圆场,不要出卖任何同事,这是汇报的一个原则。如果你出卖他,他会报仇,不会放过你。
你的汇报要做到好像没有汇报,提示到好像没有提示一样。这样,你既尽到了做下属的责任,也没有伤害同事,即便是将来同事听到了,你也可以坦然地面对他。
类似的事,你若是出于好意,却因为沟通方式不当,落得如此下场,岂不是有悖初衷?你若是心存不轨,故意在老板面前提出,以贬低他人,认为只有把别人打垮了,自己才能得到提升,这就陷入误区。
现在不少公司都采用考核的形式,所有员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比,这样做虽然对员工有促进作用,但是也会造成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相互争斗,甚至彼此踩踏,结果弊多利少。
大家互相合作,彼此帮忙,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让业绩好起来,而不应踩着别人来提高自己。何况很多情况下,排挤别人也未必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举个例子,你的平行部门出了点状况,老板若向你了解情况,你怎么回答?若是你知无不言,把平行部门的问题一一报告,老板不会高兴,因为你不会照顾你的同事。维护同事,并不是欺骗老板,这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也体现了你们的团队精神。这样一来,其他同事对你的印象也一定很好,因为你很厚道,不会落井下石,不会趁机害人。
如果老板喜欢员工之间钩心斗角,那企业迟早是要垮的。大家相处就是有缘,因此要彼此照顾,而不要害来害去,这是每个人都应有的观念。你不知道哪一天你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忙,也不知道将来需要哪个人的帮忙。因此,要对大家一视同仁,既不偏向某人,也不戴着有色眼镜歧视某人。大家都是同事,是企业的一员,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分工不同。如果见到比自己职务高的人就吹捧,见到比自己职务低的人就贬低,只会遭到大家的鄙视。
一个企业中挨骂最多的就是中层领导,因为老板很少直接去批评员工,都是批评中层领导。但是你不要苦恼,也不要抱怨,要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要学会“在职场中修行”。
领导若区别对待要泰然处之
中国人的特性是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那么,什么是公平?西方人的公平就是大家都一样;中国人的公平则是“我特殊”。天下哪里有公平可言,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比如老板出去时一定要找几个人陪他,而且要走在中间,讲话的声音也比别人大,就是为了表示“他是老板”,让别人不要小看他。再比如在餐厅或一些公共场合,有的人讲话声音很大,其实他只是在对外发出一个信号:我是了不起的人,你不要小看我,你不要惹我,惹我我会生气。
西方人讲话,你要听内容;中国人讲话,不需要听内容,有的人只是对外发出上面所说的那种信息而已,没有什么内容可言。一个人讲话的声音很低,很可能是他目前的形势不如别人;而有的人讲话声音特别大,就是因为他目前过得很得意,目中无人。
所以,即使在同一件事情上,中国人有时候会大声讲话,有时候则会小声讲话,被领导者要去好好了解,好好运用。同时也要明白,任何人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领导也不例外。而且每个领导都会有自己的小圈子,亲疏有别,对下属区别对待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你应该正视这一现象,只要领导不是存心偏向,最好泰然处之。即使领导处处偏袒他人,也不能心生怨恨,而是想想是何原因造成的。
中国人大圈圈里有小圈圈,这一点一直被外国人诟病,其实这并没有错。小圈圈就叫作“班底”,每一位领导者的管理幅度都相当有限,如果不能组成“心腹知己”的领导团队,如何能够照顾得过来?班底有公私之分,建立公的班底理所当然,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如果领导对下属一视同仁,会有什么结果呢?一视同仁就是以领导为核心,对待每一位下属都一样。领导若是刚上任,在不了解下属的情况之下,当然应该如此。某些领导一上任,就掉入差别待遇的陷阱,对亲朋故友采取比较信任的态度,不但给其他成员以“搞小圈圈”的恶劣感觉,而且使这些亲朋故旧,得以有恃无恐地玩弄特权。结果形成“私的班底”,造成营私舞弊的不良形象,甚至于把自己卷入不法的事件,以致上任不久,便被这些亲朋故旧抓住把柄而动弹不得。这都是“私”字作祟。私的班底,千万不可为,必须坚持一视同仁。
若是一年半载下来,仍然坚守一视同人的心态,组织成员就会觉得这位领导“好人坏人都不会分”,连最起码的判断力都没有。而且不具备办事的精神,因为办事的人,一定会依据办事的用心程度与效果评量,来区分同人的贡献度,并且给予不同的礼遇。物质报酬也许受到制度的限制,不便弹性分配;但精神上的礼遇,却可以依据各人不一样的表现,而有所差异。
反过来说,领导在一开始就采取差别对待的方式,大家就会怀疑他是依据哪些标准,也许原本就是成见、偏见在作祟,当然不服气。搞差别对待还容易形成小团体,搞党派之争。
所以领导者嘴上会讲一视同仁,心里想差别对待。逐渐按实际贡献和表现,将下属区分为三层,最内层属于核心人物,领导以“没有你我会死”的心情来加以礼待,给予特殊的照顾。第二层为“有也好,没有也好”的一般成员,如果他们不能再努力,提高贡献度,只能给予一般的照顾和客气的对待。最外层则为“早走早好”的待提高下属,若是他们不知自省、自律,就希望他们另谋出路,不要待在这里混日子。
你可以想一想,你的领导心中,这三个层次的人都有哪些,领导是以什么标准划分的三个层次,你自己在领导的心中到底属于哪一层。如果你的领导是站在公的立场,确实依据公共目标来考核,不夹杂私心,公正地区分下属,你就应该认同这种作风,这就是合理的不公平。
领导的班底,都是十分值得领导信赖、依靠的少数人。日本人宣称“企业由少数人维持”,中国人似乎把这一句话发挥得恰到好处,让少数有心而且用心的人士,构成坚强的第一道防线。这样的班底,有两种好处:
从领导的角度说,班底是领导的智囊团,可以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定。任何事情,领导在做决定前,可以先把自己的看法隐藏起来,当作腹案。将自己的腹案变成问题,用来征询班底的意见,让他们在互动中找出合理的答案,经领导核准后,再由班底去执行。领导越依赖班底,班底越奋发图强而提高可靠的程度,这才是良性的互动。另外,班底可以成为领导和下属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国人有一些话不方便当面说;也有一些话,当面说反而无效,都可以透过班底来达到圆满沟通,实在有很大助益。
从下属的角度来说,班底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且对团队精神的提升十分有助益。大家因公(道)而结合,比较容易同心协力。班底,应该是经由工作表现来建立的。领导大公无私,头脑中根本没有“同”或“不同”的观念,只知道谁工作表现最好,人际关系最好,谁便是班底。打开了最内层的门,就能让更多的下属通过努力成为班底的一分子。当然,这种动作同样具有防患作用,使班底提高警觉,不但不能够营私舞弊,而且应该更加用心。
所以,即使你不是领导的班底,只要你贡献较大、配合度较强、主动性较高而且创造性较好,经由逐步考验,便可以一层层由外向内拉近,成为坚强可靠的班底。这种合理的不公平,“亲疏有别”,只要正视,没有任何不好之处。初看起来,对待自己人和外人永远存在一些差别,好像很不公平,实际上我们懂得“有时对外人较为客气,有些事则对自己人更为宽厚”的道理,只要合理,不公平也是大家乐于接受的。
合理的不公平,表示真正的平等;不合理的公平,反而是假平等,表面上一样,实际上不平等。自己人相处的时间比较长久,拉来扯去的机会比较多,取长补短的程度也比较深。外人相处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暂,拉来扯去的机会比较少,而取长补短的程度,也由于关系不够深,相对地比较浅近。这样比较起来,自然明白中国人对外人一套衡量标准,对自己人另有一套衡量标准的道理。各有不同的标准,当然也是一种标准。
被领导者想通这个道理,对于领导的差别对待,自然心平气和。同样是经理,老板会特别尊重少数几位,不会一视同仁;同样是经理,老板一有事,就会想到某个人而不是想到其他什么人;同样是经理,老板一开会,一定会问他有什么意见,而不会问其他人。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接受不了,努力使自己成为这个人就行了。
这个人实际上就是地下领袖——非组织的领袖,做到这一步其实也不难,只要有些事情你做到了,其他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要看年龄、资历,还要看声望。同样是各部门的主管,他们之间也有高低之分,不可能一般高,就像十指还不一般齐一样。
一般来说,最后决定某件事时,老板都会问一个人。那个人是谁?那就是财务经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的计划老板很赞同,最后一问财务经理,他说“没有钱啊”,于是这件计划极有可能就此搁浅。
所以,你要做任何事情,要先去跟财务经理打交道,找到财源,你才能讲话;不考虑财源,你即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没用——他一句话就把你整个否定了。
有能力时真心帮助其他同级
同级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比如,公司出现了一个空缺职位,每一个人都肯定想办法表现——得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秀,才能得到提升啊!
中国人有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用在公司,同样适合。刚进公司的时候,升迁很快,到了某一个层次,却永远没有升迁的机会了,这样的人很可怜;开始的时候升得慢一点,以后再快升,最后会升得很高。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那种一路上升得很顺利的人,除非他背景特别好,或者他根本就是老板的儿子——那是异类,也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结果。凡是在公司“坐电梯”升迁的人,其实都很孤单;真正稳扎稳打地做到高层的人,是走“螺旋梯”上去的,这个人会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一个人在职场与同级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要不要显得自己很出色呢?
一个人要显得出色,就是会照顾别人;有能力照顾别人,说明你已经很出色了。这是两句话,也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你会照顾别人,说明你有思想、有意识,在现在流行竞争说法的环境里,能够多去顾及别人、顾及同事,这个人的境界很高——有大局观念,很出色。
第二,你有能力照顾别人,讲的是能力。同事之间做同样的事情,你不但自己可以做好,还有余力去照顾别人,说明你有能力。
有一句老话叫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指一个人有帮助别人或者做较高层次的事情的想法和愿望,但能力却达不到。而一个会照顾别人又有能力的人,既有较高的境界又有很强的能力。这样优秀的人,离升迁还会远吗?
一个人懂得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关照其他人,就初步具备了一些做领导的品性,就具备了升迁的条件。
标榜自己的人叫孤芳自赏。中国人要考虑提升一个人,不是很单纯地考虑他有没有能力,而是考虑他有没有领导者的习性和特质。把部门交给一个极有可能把它领导得乱七八糟的人,那怎么行?领导要的,是能够得到大家的心而不是个人的满足。
另外,一个人有没有升迁的希望,由高层来决定,不是由基层来决定。高层一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你的思维越靠近高层,你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年轻人不能巴结,不能讨好,但是要顺应。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升迁的机会,一定是他有能力和同级相处,甚至是给同级一些帮助。
所以,能帮忙时你要尽量帮忙。同级想求得你的帮助时,你愿意帮他,也帮得很好,这是跟同事搞好关系的一种方式。而且聪明的老板自然会知道这种情况,用不着你多说。我们常常把老板叫作“头儿”,其实很形象。头最要紧的就是耳目,老板耳目多得很,你一动,就有耳目告诉他。什么时候老板放心得已经可以不在你旁边放耳目,你就可以放心地去做事了。
帮助他人也要小心,一旦不当,就有可能招来话柄。为了帮忙而帮忙,只会令人怀疑你动机不纯。
学校的书本永远是东抄西抄的,你一定要从实物里提炼出一些东西来,那些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一个年轻人,只管照老板吩咐的事情去做,这只是初步的基础而已。有余力的时候,应该多帮忙。当然,若是你没有做好本身的工作,却老去帮忙,那是不应该的。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人没有挑剔,那才是做好,只要让人能够挑剔,那就是没做好。
中国人比较喜欢无心的动作,害怕有意的阴谋。有意的,我们都称其为阴谋,想尽办法让大家对他有好感,想尽办法使大家欢迎他,我们认为这不是和谐。和谐是彼此尊重,大家互相信任,谁也不想着要抓机会表现。
帮助他人,不要持着“我很高尚,你要感谢我”的态度,也不要过于高调,那会使得别人认为你是“有意帮助”,只是想夺取他人的好感而已。这就会招来无谓的话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