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就趁机说:“陛下说得对,高帝与萧何治理天下,法令规章都很明确,陛下垂拱而治,参等严守职责,遵照执行走,这不是很好吗?”
惠帝听后,颇觉有理,于是十分赞赏这个看法。
当时人以“萧何为法,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壹”的赞词歌颂萧何与曹参的治国。这便是世人所称道的“萧规曹随”。
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正是由于萧何所制定的一系列宽简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对封建割据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才巩固了统一的基础。
早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一心想打败项羽,曾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将领为王。汉初,被封的异姓王多达7个,除外,140多人还有功臣萧何等都被封为了列侯。
但是,在韩信的被杀事件中,萧何却很违心,甚至是落入别人设计的圈套中而无能为力,并不是他主动和吕后设计,诱捕韩信的。从月下追韩信、筑坛拜将开始,萧何与韩信就成为莫逆之交,他二人一文一武决心辅佐刘邦,建立汉朝。韩信的死,可以说这并不是萧何的过错,而是刘邦的猜疑和韩信自己功高自傲的结果,这当然与吕后的歹毒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刘邦是个生性多疑人,他常常对自己的手下怀疑,害怕他们对自己不忠。当年,萧何留守关中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一心为前方抗楚的刘邦着想,刘邦居然对他起疑心,屡次派人以慰劳之名打探情况。对于韩信这位出生入死的三军统帅,他也是常常疑心重重,对他放心不下,总是怀着戒备之心;因此,刘邦常常口中说的与实际做得很不一致,他只是为了笼络人心,常常甜言蜜语,从你手中削弱权力也是他不断地做法。
刘邦即位不久,心中难免会有些高兴,坐在金殿之上笑问众大臣:“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失天下?”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回答,唯有樊哙冲破沉默,挺身出班道:“陛下,为臣以为陛下所以能得天下,主要是使人攻城略地,能论功封赏,人人效命。项羽妒贤嫉能,多疑好猜,罚赏不明,因此才失去了天下。”
刘邦额许:“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怎样才能用人才是我们所得失的原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朕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朕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三杰,联能委以重任,善以调用,所以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们的人才尚不够用,才会为联所灭亡。”
群臣听完心中豁然开朗,十分敬佩齐声高呼:“陛下圣明!祝陛下万寿无疆!”
刘邦扫视韩信微笑道:“韩爱卿听封!”
韩信赶忙出班下跪。
“韩卿为汉室立下十大功劳,朕赐你有特赦大权,见天、见地、见兵器三不死。”
“谢陛下隆恩!”韩信感动得热泪盈眶。
可是,沉浸在喜悦之中还未回过神来韩信,又听刘邦说道:“如今天下已定,四方太平,不再劳师征战,应该休兵息民故请韩卿交还军符、帅印。”
韩信禁不住心沉下去了,没想到他的兵权叫刘邦削夺了回去。还未等韩信回答,刘邦又说道:“韩卿生长楚地,习楚风俗民情。因此改封楚王,镇守淮北,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定都下邳,明日启程上任。”
韩信心中十分愤懑,但是他又无法抗争,只好领旨谢恩。
从那以后,韩信的权力之大刘邦对他就不安心了,他先是削夺其军权,后还嫌不够,又把他由齐地贬到楚地为王,远离京城,减少威胁。
张良曾向韩信劝言道:“自古帝王家,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金钱、功名地位乃是虚有之物,不可贪也。”
韩信很感激张良的劝诫,决心返归楚地,不再为名利而伤神了。
萧何此时已是高官厚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了,尽管他对韩信的事也非常倾心,但又不好开罪刘邦,好在韩信还仍然被封为王,所以他也就得过且过,并没有去为韩信的事向刘邦争取说道了,只是加紧了汉室建都的准备工作。
不久以后,刘邦召来萧何:“朕已决定移都关中,你速去栎阳城准备吧,择日迁都。”
萧何忙说:“启禀陛下,秦关雄固,建都最佳,不过自项羽入关,秦宫统被烧毁只剩残缺。栎阳城虽好,但城池太小不利长期定都,臣已见咸阳东有一兴乐宫尚且完好,臣召天下工匠扩建一新。此地建都最佳。陛下先移居栎阳城中,待臣修好此宫以后,我们再从栎阳迁居此宫,不知道陛下觉得如何?”
刘邦听后大喜道:“还是萧卿想得周全,就依卿言,兴乐宫乃秦宫名,我看就改名长乐宫吧。另外供皇后及其他娘娘居住,在长乐宫旁添修一座未央宫的地方,两宫添筑城墙才像一座皇城!”
萧何赶忙领旨照办。
就在萧何忙于建造宫殿之时,却有人密告刘邦,说韩信自恃功高,目无陛下,并且私藏朝廷重犯钟离昧,蓄谋造反。刘邦一听,火冒三丈,陈平之计他听从了,借巡狩之机将韩信捉来。
韩信在狱中还是念念不忘萧何,时刻关心着萧何的身体安康。得知萧何连续几月都不在府中,日夜操劳修建长乐宫,他就不忍心再牵连他老人家,宁愿一死来保全家。
多亏张良、夏侯婴等人说情,晓以利害,韩信才得以生还,但是被革去王位,降封淮阴侯。
刘邦尽管放了韩信,但韩信终究是刘邦的一块心病,他最放心不下的人就是韩信。后来陈稀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出征,坚决不用韩信,并将朝中之事委托给萧何和吕后。临走之前,刘邦再三叮嘱吕后:“我走之后你要多多留心韩信,此人文武全才,朝中无人能比,三军上下多是他的属下,他若有变,这京城恐难保住。因此希望你多加提防,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吕后本来就不是平常的妇人,这时她正想乘机揽权,做些震天动地的事业,使人畏服她。因此他对刘邦说:“陛下只管放心,谁若存有异心,妾只要抓到一点蛛丝马迹,定严惩不贷。”
刘邦走后不久,吕后收买的韩信府中的舍人栾就来汇报说:“韩信与叛贼陈稀在渭水河岸密谋多时,已有密约,他们想里应外合,韩信趁机破狱释囚,进袭太子和娘娘……”
吕后听后,想消灭韩信是立刻要决意的。于是她召集其兄妹及情夫审食其策谋,最后订下二条妙计:谎称刘邦已诛灭陈稀,令朝臣前来祝贺。并让萧何去请韩信前来,韩信必定会听萧何的话,因为萧何曾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等韩信踏进宫门便将其拿下处死。
于是吕后亲自去萧何府上,假惺惺地关心萧何的身体健康,言谈中逐渐地流露出她的本意来:“明日庆贺大捷,满朝大臣都去,这淮阴侯已是数月没有来上朝了吧?我还真的有些惦念于他。”
萧何说:“淮阴侯是有数月没去上朝了,不过他身体欠安,有病在身不去上朝乃是陛下恩准的。”
吕后微微一笑:“是吗?不过病虽有点,主要怕是心情不舒畅吧!”
萧何叹了口气:“唉!都是钟离昧一事,他被株连降封为侯,因此心里有点……”
吕后笑了笑:“实际上陛下还是对韩信很信任器重的。陛下离京之时,曾对我讲韩信乃文武全才,是汉室一栋梁也!我想他们君臣互相解除猜忌,消除隔阂,君臣和睦,百姓安乐,日后定会出现太平盛世的。”
萧何听完她说的这一席话,顿时容光焕发,激动地说:“对!娘娘不愧为贤明皇后,所言使萧何茅塞顿开。君臣齐心,天下太平。微臣一定去淮阴侯府好好劝劝,让韩信等陛下凯旋回京后,当面向陛下致歉赔礼!让他们君臣和睦团结。”
吕后额许:“明日宫中庆贺平叛告捷,他若能来就好了,将相同来宣读贺词,让天下百姓、文武百官都知道这件事,他们肯定会高兴而拍手称赞。”
萧何激动地说:“请娘娘放心,明日庆贺,臣一定让韩信随我一同前往。”
吕后见计策大功告成,心里暗暗高兴。
吕后走后,萧夫人不无担忧地说:“娘娘一贯心胸狭窄,心狠手辣,做事蛮横,她让你请韩信进宫一同参加庆贺,这会不会另有文章?”
萧何激动得眼含热泪:“我何曾不知娘娘此人,可这圣命难违呀!”
夫人忧郁地看着萧何,说道:“我看明日就不要去请淮阴侯,我怕娘娘想借相爷之手,图奸邪之谋。”“唉!”萧何长叹一声,“夫人!娘娘专权你不是不知,陛下平叛又没在京,我要是违反命令不遵从,萧府将有灭门之灾。这吕娘娘可比陛下心狠手辣,抗旨就会危及到全家人的生命,我怎么敢违抗命令啊!做臣的只能宁可君负臣,不能臣负君。”
萧夫人说:“依相爷这意,那明日还得非请韩信一同前往去宫中庆贺不可?”
萧何又说道:“如果吕娘娘并无歹意,是真为陛下平叛告捷,宴请众臣进宫庆贺,而韩信没去庆贺,一来老夫有负圣命,二来使娘娘与韩信之间又加深一层闲怨猜忌,日后陛下回京知道此事,势必更加嫉恨韩信,使君臣积怨更深,日后对韩信不利呀。我身为相国,怎能不为君臣和睦倾力。按我的意思就是,做臣子的怎么都不能负君主,明日还得相约韩信进宫,即便娘娘另有图谋治罪韩信,韩信为汉室立下十大功劳,当年陛下曾亲口赐赏韩信三不死,有陛下金口玉言许诺,娘娘她又敢怎样?我看她对韩信也无可奈何。更何况当着满朝大臣的面,想她也不敢去违抗陛下当年的诺言。”
当韩信知道了吕后要自己进宫,感觉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但见萧何亲自来请,便有所放心,他沉思了一会说道:“去也无妨,我一没做愧对陛下之事,二没背叛朝廷之意,三没做损害天下黎民百姓的事情,她吕娘娘我为什么怕她?”
萧何也说:“有我萧何陪同前往,不会有闪失。即便将军被吕娘娘所诈,我萧何会拼死辩解。”
大殿内,15岁的太子刘盈与吕后高坐在龙椅上,见萧何、韩信二人走进来,吕后猛然一拍龙椅厉声呵道:“来人!将叛贼韩信拿下!”
埋伏在两旁的侍卫蜂拥而上,韩信猝不及防,被绳捆索绑。此时韩信才如梦初醒怒声问道:“娘娘,臣身犯何罪?”
吕后冷笑一声:“狂徒韩信,自诩天下英雄,竟敢与陈稀合谋反叛,今被人告,汝有何话可说?”
萧何大为惊讶,莫名其妙地:“娘娘!不是让韩将军与本相前来贺喜的吗?怎么……”
吕后手一挥:“萧丞相你先站立一旁。”萧何只好退在一旁。
吕后一拍龙椅:“你这反贼,陛下已将陈稀捉拿,陈稀已供认不讳,你还不将你密谋反叛的事从实招来?”
韩信仰天大笑,这笑声在大殿震荡、回旋……他怒吼道:“这全是阴谋、阴谋……”
萧何觉得自己果然被吕后利用了,深感愧对韩信,忙跪下向吕后求情。可是未等他开口,只见吕后已下令将韩信推出宫外斩首。
韩信怒呵吕后:“你这狠毒的恶妇!我韩信为汉立下十大功劳,陛下赐我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看你有何办法杀我?”
吕后冷笑一声:“好!今日就不违背圣上许诺,来人!将韩信推入殿旁钟室,门窗遮蔽,不让他见到天日,地上铺上地毯,不让他踏着地,不要拿兵器,用菜刀将他斩首。
萧何没想到吕后竟想出这般狠毒之招。料知韩信大祸将至,不顾一切地伏在地上声泪俱下:“娘娘手下留情,不可错杀大将,待陛下回来后再作定夺不迟。”
这时的吕后哪理会这些,她根本不理睬萧何,将手一挥,只见刽子手将韩信推进钟室,用菜刀将韩信活活砍死。
萧何见韩信顷刻间被害死,大吼一声,气昏在地。
狠毒的吕后,不但害死了韩信,而且还下令围剿侯府,诛灭韩信三族,一个活口也未留下,真是惨不忍睹。
萧何在韩信死后非常悲伤,他曾亲自到韩信坟头祭奠,老泪纵横。他深感愧疚和自责,虽然他没有如后人所说的那样与吕后设计害死韩信,可是他明知韩信入宫会凶多吉少,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力劝韩信入宫。当然这也和他自己的自私的想法有关,他害怕得罪吕后和刘邦,给自己惹来麻烦,于是不敢违背吕后的旨意,而去让韩信铤而走险。因此萧何觉得是自己害了韩信,他不该领韩信进宫。这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推荐韩信登坛拜将的,今日也是萧何带韩信去未央宫被问斩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假如是可以说是天下美谈的话,那么萧何在韩信被杀事件上,却背上了黑锅,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成为千古遗恨。但愿人们能还他一个清白!让他九泉之下能够心安理得。我们没有必要对他太多苛求,他毕竟只是封建社会的一名丞相。
除去了韩信以后,刘邦疑忌的对象就成了功高盖主的萧何。刘邦当时正在征讨陈稀,他一面派人传令拜萧何为相国,加封萧何五千户食邑;一面又派出五百士卒,名为充当萧何的护卫,事实上是监视萧何的举动以防有变。萧何忠心为国,胸中本无异心,当然也猜想不到刘邦的险恶用心。最后还是在一个东陵布衣召平的点醒下,这才知道了自己的处在的危险之中。
召平向萧何进言:“公将从此惹祸了!”
萧何惊问原因,召平答道:“陛下连年出征,亲冒矢石,惟公安守都中,不被兵革。今反得加封食邑,名为重公,实是疑公。试想淮阴侯百战功劳,尚且诛夷,公难道能及淮阴吗?”
萧何听后,很是惶恐,问召平有何良策,召平答:“公不如让封勿受,尽将私财取出,移作军需,方可免祸。”
萧何点头称道,于是他坚决辞让了五千户封邑,还拿出自己的家产捐作军费。
萧何一再谦让,仍未能消释刘邦的猜忌。当年秋天,黥布被逼反汉,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却又屡次派人探问“萧何在长安干什么?”探问的人回去报告说萧何派人运输军粮,安抚百姓,刘邦听后,默默不语,他又在猜疑了。
有人这样去劝萧何说:“相国您不久就要有灭族之祸了!您位居相国,功称第一,此外已不能再加了。主上屡次问您所为,恐怕您久居关中,深得民心,若乘虚号召,据地称尊,岂不是驾出难归吗?现在您都没有明白主上他的什么意思,你还这样一心一意地在为百姓做事,这样主上就会对你的疑心加大的。忌日益深,祸日益迫。您为什么不多买点田地,胁民贱售,在百姓中留些坏名声,让主上对你放心啊?”
萧何对自己的家是以俭省节约出了名的,平时置田宅,只挑些穷乡僻壤,从不占民良田。就是盖房,也不修高大的房屋。他常对家人说:“我的后人倘若贤仁,就让他们效法我的节俭吧;倘若不贤,豪门势家也不会看上这穷田陋房以施欺夺。”但是现在,竟有人劝他去低贱的价格去强买百姓的田地,这实在有违萧何廉洁持家的本心。但是,名声太高,刘邦就会疑忌他有野心,招致杀身之祸。在如此猜忌的雄主身边,他只好装一回“贪官污吏”了。就这样,萧何接受了宾客所说的“自污”之计。
萧何强赊民田的事被刘邦听说了,萧何不得人心,心中特别地高兴。当他回师长安的时候,又有不少人上书告萧何的状。刘邦不去追究,安然入宫。至萧何一再问疾,才笑着把人们的上书送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原来就是这样利民的啊!你自己现在去向百姓解释吧!”
萧何无奈,只得补给田价,或将田宅仍还原主,才使人们的谤议逐渐平息了。
一位勤于民事的国相,在生性多疑的皇帝身边,只能以这样的“自污”举动,免遭杀身之祸,这实在是莫大的悲剧。
但是,萧何毕竟装不成污吏。此后不久,他那关注民生疾苦的清廉本性,终又促使他甘冒风险为民请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