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是位英明的君主,他清楚征伐战争不可能长期打下去。他曾对卫青说:“汉家诸事草创,匈奴等又不断侵陵,我如果不改革制度,后世就无所依据;不出师北伐,天下就难以安定。因此,不得不劳民伤财。但是,如果后世仍像我这样,就会重蹈亡秦的覆辙。”最重要的是把军国大政的重点从征伐战争转移到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上来。这是武帝的既定方针。不过,他把政策的转变设计在他的下一代,他要在有生之年处理好匈奴等问题。
然而,社会危机的总爆发迫使他不得不提前实行大政方针的转变。社会危机爆发的标志是农民起义。
征伐战争,加上武帝的穷奢极欲,耗尽了国库的钱财,也搜刮尽了富商大贾的钱物,农民也纷纷破产。难以继续生活下去的贫苦农民,揭竿而起。到天汉二年(前99)前后,形成四支较大规模的起义军:
梅免、百政起义军,活动于南阳一带。
段中、杜少起义军,活动于楚国故地。
徐勃起义军,活动于泰沂山区。
坚卢、范生起义军,活动于燕赵一带。
每支起义军都有数千人,自立名号。此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小股起义军。从燕赵到江淮,到处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而手执刀枪、攻城夺池的农民。
武帝采取种种手段,试图剿灭起义者。然而,就像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镇压了一批,又冒出一批。武帝意识到,不改弦更张,大汉江山将不保。
就在这时,搜粟都尉桑弘羊会同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商丘成,联名上了一道请求加强对西域经营的奏疏。又有人上疏,提议从囚徒中招募一批人,深入漠北,去刺杀匈奴单于。武帝以此为契机,痛下了罪己诏——《轮台诏》。在这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罪己诏中,武帝检讨了自己的失误,宣布:当务之急,是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也就是说,要把军国大政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发展经济上来。这是征和四年(前89)的事。这年,武帝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他的果敢、胆魄,不得不令后人称赞。
《轮台诏》仅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如何实现政策的转变,从哪里入手作为突破口呢?武帝决定先从农业抓起。民以食为天,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农业是生存与一切生产最先决的条件。武帝明白,要安定社会必须先安民,安民必须先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于是,在颁布《轮台诏》的同时,武帝诏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下诏把“力农”定为第一要务。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武帝把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作为突破口,任命农学家赵过为搜粟都尉,让他负责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赵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代田法”。代田法是在一亩地上开挖三条沟,深、宽各一尺。把种子播进沟里,待幼苗生长起来,进行中耕,除了锄草,还需将垄上的土逐次锄下,培壅苗根。到了天热的时候,垄上的土削平,作物的根长得很深。第二年则将做垄的地方变为沟,做沟的地方变为垄,一年一换,故名“代田法”。
种子播在沟里,可使幼苗避免干风之吹,减少叶面水分蒸发。同时,也可使庄稼充分利用沟底的水分——对于干旱的北国来说,水分尤为重要。随着作物生长,逐次培壅,根部愈来愈深,既可防止庄稼倒伏,又能使其吸收更多的水分。沟垄一年一换,使土地轮番使用,地力得到恢复。
此外,赵过还发明了从耕地、下种到耘锄一整套新式农具,其中最重要的是耦犁。耦犁用二牛三人,二牛共挽一犁,牛前一人双手各牵一牛,右牛后一人执鞭赶牛,一人扶犁。不过,没牛的人户就难以使用耦犁了。有个叫光(姓氏失传)的人,做过平都(今陕西子长西南)县令,他教赵过用人拉犁的方法,赵过奏请武帝,任命他为搜粟都尉的属吏,推广此法。赵过先在宫廷附近的闲地上试验代田法和新式农具。结果,亩产量比别的农田高一斛以上。武帝大为高兴,命令大农令选择身手好的工匠制作赵过发明的新式农具,郡国守相派县令、长等人,领取新式农具,学习代田法。
不久,代田法和新式农具便在沿边各郡、河东、弘农和关中地区推广开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这时的武帝已疾病缠身,自度不久于人世。刚刚开始的政策转变能否在他身后继续下去,成为武帝关心的焦点。如果后继者不能沿着他厘定的方针走下去,那么,大汉江山的安危就难说了。武帝要在有生之年,安排好身后事,确保他的新经济方针在他死后也能贯彻执行下去。
选定继承人
选定继承人,成为头等大事。
他的长子刘据,7岁那年被立为皇太子。刘据为人,仁恕温谨,敦厚好静,与武帝的性格有别。武帝雄才大略,好大喜功,有点儿看不上刘据。有个叫江充的大臣,是武帝身边的红人,与刘据有矛盾,想乘机扳倒刘据。征和二年七月,刘据走投无路,只好举兵造反,抢夺帝位。毫无作战经验的刘据兵败,从城南复盎门逃亡。他走得仓皇,身边只有两个跟着他作战的成年儿子,母亲妻妾和其他的儿女都被他抛下了。他的母后卫子夫在对丈夫和儿子的双重绝望中,也自杀身亡……
刘据死后,皇太子之位一直虚悬。武帝把尚健在的四个儿子逐一衡量,最后决定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皇太子。刘弗陵年幼,必须有人辅佐。于是,武帝又开始物色顾命大臣。
第一人选便是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父亲霍仲孺去阳信公主府当差,与卫少儿私通,生了霍去病。任职期满,霍仲孺回家,娶妻,生了霍光。霍去病北伐匈奴,路过平阳,把霍光带到了长安。当时,霍光年仅十岁,武帝让他做了一名郎官,侍从于左右。过了几年,霍光升任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成为武帝最亲近的大臣。霍光为人端庄谨慎,循规蹈钜,在武帝身边侍奉二十多年,不曾出过差错。武帝认定霍光是顾命大臣的最佳人选。
霍光之外,武帝又选定了金日碑、上官桀、桑弘羊和田千秋四人。
后元二年(前87)二月,武帝去了五柞宫(宫中有5棵大柞树,故名)。五柞宫在长安东南。不久,武帝就病倒了,他把霍光、金日碑、上官桀、桑弘羊和田千秋召集到病榻边,宣布遗诏:立刘弗陵为皇太子,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碑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田千秋为丞相,共辅少主。其中,霍光为首辅。第二天,武帝驾崩,享年七十岁。皇太子刘弗陵即日就帝位,是为昭帝。十八天后,武帝的灵柩入葬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十七里处)。
昭帝即位那年才八岁,还无法担当起治国理民的重任,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理朝政。他忠实地履行武帝的既定方针,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在昭帝和昭帝的接班人宜帝两朝,大汉帝国又出现了一派兴旺的景象,史称“昭宣中兴”。
一代英主
汉武帝以其赫赫功业奠定了他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汉人认为,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出生入死打下天下,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祖述高祖,无为而治,到武帝才又轰轰烈烈,把西汉皇朝推向辉煌,功至卓著。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汉初六十余年,清静无为,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是给武帝打基础、搭舞台的。武帝登基,把属于他的那五十四年演得有声有色。武帝死后,余音未绝,又有一幕“昭宣中兴”。一部西汉史,武帝占去了大半。
武帝不仅是一位功至名著的汉家天子,更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百代之人物。
中国封建社会的若干制度、措施,都始创于武帝,如尊儒术,建中朝,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等等;还有,中国的疆域版图,于此时基本奠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从此开通。人们常以“秦皇汉武”连称,确是事出有因,他们同是中国封建时代开风气的人物。
武帝能够在汉代和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首先是时代的造就。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才识。
他的才识展现在他对天下大势高屋建瓴般的把握上,雄才大略之内涵,即在于此。武帝一朝,事情千头万绪,变化多端,但武帝对时局始终有清醒的认识,有整体的把握,因此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即位之初,他对外征伐,对内改制,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当此之时,他已制订了下一步对策:一旦“外攘夷狄”大功告成,即把军国大政的重点从对外征伐转移到恢复发展经济上来。当危机日重、百姓蜂起之时,他又意识到不能等到他的下一代再转变了,当机立断,痛下罪己诏。秦皇、汉武并称,二人在若干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但在对时局的把握、及时地调整统治方针上,始皇实不及武帝雄才大略。始皇是个实干家,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裁决,一天要看一石奏章,看不完不休息。武帝则像个战略家,他的精力更多地用在战略方针的研究、制定上,具体事务多责臣下。班固写完《汉书·武帝纪》后,给武帝下了一个评语“雄才大略”,可见班氏所言不虚。
也因为此,武帝才有更多的时间来游玩享乐,声色犬马。后宫佳丽成群,多至数千,武帝才以好色而屡遭后人讥斥。他还喜欢驰逐射猎,观赏斗兽、歌舞,与臣子玩射壶、蹴鞠等游戏,或泛舟湖上。他还是一个出手不凡的文学家,赋作得非常有水平。
他是一位至尊至贵至高至上的皇帝,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登上未央宫前殿时,他是天下共主;下得殿来,他又是食人间烟火的一员。皇帝的权威与人的本性,在他身上都有很充分的体现。
(第二节)“名君”杨坚
隋文帝杨坚应该说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了。他使长达数百年的分割局面结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但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又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却没有做好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没把自己的继承人选好。致使泱泱大隋数十年就土崩瓦解。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他能把自己的江山治理得让别人无话可说,但是正是在自己的家庭问题上,让人摇头叹息。隋文帝杨坚是,李世民是,朱元璋也是……
难道真的是有那么一句真言“名君不识子”?
青云直上
父亲名叫杨忠的杨坚。祖籍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汉太尉杨震第十三代孙。弘农杨氏是最负盛名的门阀世族之一。杨坚在刚出生时,杨忠二十多岁,正在西魏权臣宇文泰手下效力,很受到信用。
杨坚在降生后,也和其他有“故事”的帝王一样,有着若干个稀奇古怪的传说:他降生时,般若寺紫气缭绕,祥云笼罩。天明,从河东来了位尼姑,对他的母亲吕芳桃说:“这个孩子生来异常,不能让他生活在俗世。”遂把杨坚带到庵中抚育。一天,吕芳桃抱着儿子玩耍,忽然看见他头上生出两角,身上长出鳞,芳桃大惊失色,孩子坠落地上。这时候,尼姑从外面进来,道:“孩儿受了这么一惊吓,做皇帝是要晚好几年的。”
杨坚的长相也颇古怪,身子上长下短,面孔像龙,前额有五根柱子直贯头顶,目光如电射,手上有纹似“王”字……这些传说都是为了说明杨坚何以能做皇帝而面壁虚构的一切。
但事实,少年的杨坚和别人的孩子也没有任何的不同之处,说起来有些地方还不如一般的孩子。他的嗜好唯有音乐,常怀抱琵琶自弹自唱,还编写过两支歌。他曾入最高学府太学读书,后世多讥讽他不学无术,他也自称“不晓书语”看,他当时也不是个用功的学生。他与众唯有不同的是,整天都是板着脸,不苟一点言笑。在太学里面读书时,即使好友也不敢轻易地跟他开玩笑。
不过,他的父亲杨忠却是很走红,成为宇文泰的得力干将,被赐鲜卑姓“普六茹”。
十四岁时,杨坚便步入了仕途之路,京师长安的地方长官京兆尹薛善任用他为功曹。功曹是重要的属吏,十五岁时,杨坚又因父亲的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官衔,封成纪县公。杨坚在十六岁时又升为膘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时,一场废立阴谋正在悄悄地进行着。
西魏的执政大臣宇文护是这次活动的主谋。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一个侄儿。宇文泰在杨坚升任膘骑大将军这年的九月病死了,临终,他把儿子宇文觉兄弟托付给侄儿宇文护。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西魏君主恭帝拓跋廓自即位以来便是个傀儡,他无权预闻政事,便整天与嫔妃寻欢作乐。宇文护图谋废掉拓跋廓,拥立堂弟宇文觉。就在这年十二月,宇文护逼迫拓跋廓禅位宇文觉。
就在第二年里,宇文觉在长安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的杨忠,为宇文护、宇文觉鞍前马后地效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宇文觉君临天下后,杨忠进官为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字文觉做了九个月的皇帝,便被宇文护杀掉。宇文护拥立宇文觉的长兄宇文毓为帝,是为周明帝。
杨坚就在这个时候被晋封为大兴郡公。宇文护在这一系列的政变中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武成二年(560)四月,宇文护鸩杀宇文毓,拥立宇文毓的四弟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
就在这一年,年仅一十九岁的杨坚出为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在二十五岁那年上,杨坚大婚。妻子独孤伽罗,是独孤信的七女。独孤信是鲜卑大贵族,官居柱国大将军,是自西魏以来的权臣。他的长女是周明帝的皇后。独孤信见杨坚前途无量,便把十四岁的七女嫁给了杨坚。与独孤氏联姻,这样就更加提高了杨坚的地位。
杨坚提高了地位后,引起执政宇文护的猜忌,多次想干掉杨坚,幸亏大将侯伏侯万寿替他说情,才免一死。二十七岁那年上,父亲杨忠病死,杨坚承袭随国公的爵位。
在第五年时,武帝宇文邕诛灭宇文护及其同党,亲揽朝政。杨坚的威胁消除了。宇文邕选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皇太子宇文赞的妃子。杨坚就这样成为皇亲国戚。
左大丞相
搞阴谋诡计在政治上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而且这种事历来都是不少见的。年纪轻轻就经受过这么多的官场诡计,杨坚在得势后,不得不有了一些想法。
杨坚虽然深得到了宇文邕器重,但他对宇文邕却不忠,觊觎其龙位。不过,他的羽翼未丰,不敢有所表示,只是心中暗暗地盘算着,在不断的偷偷培植着自己的势力。
皇帝虽然不是太精明,但精明而忠心的人还是有很多的,一些很精明的大臣觉察出杨坚图谋不轨后。齐王宇文宪奏告武帝:“普六茹坚相貌非同寻常,臣每次见到他,总感到浑身的不自在。此人恐不是久居人下者,请尽早把他除掉!”武帝不以为然,道:“此人只不过是一名武将罢了。”内史王轨也奏言杨坚有歹相,也没有引起武帝的重视。
杨坚在闻讯宇文宪、王轨等奏劾他图谋不轨,表现出了超人的冷静,这可能也是他“异于常人”的地方吧。他更加隐秘地做夺权的准备。
后周的文帝武帝都是一代名君,但是周武帝并没有发现杨坚的不一样来。武帝此时的精力用在攻伐北齐上,对杨坚也无暇留心考察。他没有想到,由于他的粗心、失察,终于断送了“大周”江山。
杨坚因在伐北齐的战争中立了功,又以功进位柱国,出任定州总管,随即转为亳州总管。
不久,武帝驾崩,皇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宣帝。
后世中人往往评说后周文帝武帝死的太早,不然周朝是大有可为的。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此事绝不为虚,只是天妒英才,给了杨坚表现的机会。